读《西厢记》有感

读《西厢记》有感

总有一卷执手沧海的誓言停在心里,多少才子佳人的爱情,深深浅浅摹画在心脏里,噗嗤噗嗤一直鲜活着;总有一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爱恋,在历史的沉沦里煜煜生辉,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总有一树光彩照人的奇葩,绽放在剧坛里,缕缕清香涤荡心间。于是,带着一颗赤诚的心驰骋了他的《西厢记》。

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古代文艺作品中,以男女情爱为主题的作品多如牛毛,数不胜数,有的海枯石烂,有的始乱终弃,有的白头偕老,有的双双殉情。早在《诗经》中便有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描写,而《西厢记》却以才子佳人历经坎坷终成眷属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焕发绚丽的光彩,照亮了历史昏寂的夜空。因此,《西厢记》一直深受文人的欢迎,就连《红楼梦》中百般挑剔的林黛玉也对它爱不释手。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王实甫的巨作,是元代剧坛一树璀璨的奇葩,家喻户晓。它叙述了穷书生张生和相国小姐崔莺莺偶遇普救寺,萌生爱慕之情,但却一再受到崔夫人的阻挠。但他们两人出于对爱情炽热的追求,公然走上了反封建礼教束缚的道路,在红娘的帮助下,张生和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传达了古代人民不甘服从于封建礼教的统治,而希望“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但《西厢记》从问世以来,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却把它当做淫词艳曲而禁毁、歧视,大加忌讳,然而这些举措依然无法禁锢人们对《西厢记》的迷恋。其实,《西厢记》如此大受欢

迎的原因就是张生和崔莺莺两个人自己自作主张地结成夫妻,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一边,勇敢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情节满足了人们追求美满姻缘的愿望。

如果说,一部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莺莺传》以哀婉凄凉的笔墨讲述女主人公莺莺最终被她心爱的人抛弃的故事情节为历代文人士大夫所品读,那么,王实甫根据《莺莺传》这部小说改编而来的《西厢记》,以唯美浪漫的笔调歌颂了矢志不渝的爱情,得到了“天下夺魁”的称号。尽管两个作品的主人公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故事的结局却是天壤之别。这段比翼双飞的旷世姻缘早已不再是《莺莺传》那样的悲剧,它讲述了一对才子佳人历经坎坷,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喜结良缘的故事。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带着一份期待的心情,纵读了《西厢记》。有所动容,有所赞赏,有所钦佩。

我动容于张生为爱迎难而上,勇于对爱情执着诚挚的追求。他是一个才华出众风流潇洒的“志诚种”,当他在佛殿上遇见了花容月貌的崔莺莺,便深深地坠入了情网,功名利禄完全置之身外。他为了崔莺莺而滞留在蒲东,不去上京赶考。他鲁莽痴迂,呆头呆脑,当他收到莺莺的诗简时,喜上眉梢,高兴得冲昏了头脑,解错了莺莺的诗意。于是他半夜逾墙去赴约,没想到却遭到了崔莺莺的呵斥。当张生正欣喜若狂地等着做新郎,迎娶崔莺莺为妻时,崔母出于家族利益和封建礼教的考虑,决定出尔反尔——“赖婚”,不同意将崔莺莺许配给张生。 张生听到这个消息时,甚至跪在红娘面前声称如果娶不到崔莺

莺便要悬梁自尽。我想,正是张生对爱情的志诚与执着,才打动了崔莺莺,两人才能共结连理,鸾凤和鸣。

我钦佩于崔莺莺主动追求爱情的勇气和对爱情的矢志不渝。她本是端庄贤淑的相国小姐,但在爱情面前却大胆主动,炽热追求,然而,她长期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对爱情,对张生,有时显得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崔莺莺对张生的爱恋,使她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公然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爱情的自由,勇敢地与张生海誓山盟,结下连理。长亭送别,崔莺莺一再叮嘱张生不可“停妻再娶妻”,可见,在她心里,功名利禄并不是最重要的,只有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白首不离,如胶似漆才是最重要的。

我赞赏于红娘的坦率勇敢,热心肠,镇定自若和晓之以理的仗义相助。她出身卑微,地位低贱,但她在《西厢记》却是一个光芒四射的人物。当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受到崔夫人的百般阻挠时,她见义勇为,积极地帮助张生和崔莺莺传递书信,出谋划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军师”。当她面对崔夫人的责问时,她更是镇定自若,勇敢地进行反击,为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辩护,使得崔夫人无从反击,理屈词穷,不得不答应二人的婚事,可谓是侠肝义胆,机智聪明。因此,红娘在《西厢记》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

与其说《西厢记》是古代封建社会少男少女勇敢追求爱情的典范,还不如说那是封建社会少男少女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枷锁,在苍天之下,沧海之下纵横吟唱的一曲高歌。

一曲《西厢记》,你用那艳丽脱俗的字眼,描述那抹相濡以沫的情

意衬托着这朴素的美丽。

一曲《西厢记》,你用那语重心长的言语,诉说那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情衷。

纵读了《西厢记》,轻拾了一朵百合花,在只有诗句与梵歌的路上,我感叹世间的情爱怨怼,我憧憬浪漫的比翼双飞。

自古而今,《西厢记》一直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情颂歌,因了它,有自己的美丽,古代的人们才对爱情充满希望与幻想,它就像一颗璀璨的启明星,照耀着人们受挫的心灵。

 

第二篇:读分析后感西厢记

词·清平乐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西廂記讀後感

裘錦秋中學(屯門)

陳家榮 中六甲班參號

對人物之感想:

讀完西廂記,總更一種時代感很接近的感覺。曲中崔鶯鶯、張珙、紅娘等角色一點兒都不像古代人。這些人物的開放程度甚至比現代人更過之而無不及!在傳統中國社會的元代之所以出現如此開放的角色,應該是元代是外族統治,不太受舊禮教約束的結果吧!同時,這是因為中國在元代已進入傳統禮教社會的中葉,年青的男女對封建婚姻制度的盲婚啞嫁已經唾棄,並對自由戀愛及婚姻

響往不已吧!這份鼓動對身在現代自由社會的我都感到震奮!現今的社會當然比中古時代或近代更為開放和自由,但實際上現今社會並不是完全開放的!排斥姊弟戀、同性戀和「男主外、女主內」、「夫尊妻卑」等保守敏感性強的規條仍是社會的主流。現今社會亦不是完全自由的!婆媳翁婿糾紛、政治婚姻等封建產物亦是屢見不鮮!「願天下更情人終成眷屬」這鮮明的主張下,這些開明的主人翁變得勇敢、進取。當中紅娘更是一個代表性人物,紅娘締造了中國文學史上最成功的奴婢形像。奴婢不再是俯首稱臣、任人魚肉、身不由己、懦弱自卑的悲劇人物,紅娘一身伶俐、直爽、潑辣、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的少女形象完全推翻我心目中弱少無助、孤苦無依的奴婢形像!這種具開創性的人物形像確使人心悸!亦正因為這種劃時代的人

物風格,才能使西廂記歷久而常新!

內容感想:

中國的元曲與歐洲的歌劇、非洲班圖人的皮鼓舞以及波尼里西亞的巫舞祭不同,是糅合了中國和西域的文學作品,既是歌、更是一個從散文、傳紀體過渡到小說的中轉站。內容嚴謹詳盡,遠比歐洲的歌劇如《羅密歐與茱麗葉》、《戒指王》、《十二夜》、《歌劇魅影》來得精細。可知真正的元曲,可以長到數天才能演完、亦可以短至區區一個時辰就結束。元曲兼更細緻工筆、亦更言簡意深的特徵。而西廂記亦是如此!對於張生與崔鶯鶯的相知相惜相戀相愛並沒更花太多筆墨,但又達到傳神的效果。而在兩人的感情以至其相戀艱難的情節以及對自由戀愛的訴求卻用不少筆墨所述。這亦是元曲比上述三者更能吸引我的原

因!音樂的引入,廣義的「說唱」的引入,彌補了語言的局限性給戲劇造成的損失。《西廂記》中「說」與「唱」交叉出現,交相呼應,堪稱「說唱」在戲劇中應用的典範:

[寄生草]蘭麝香仍在,佩環聲漸遠。東風搖曳垂楊線,游絲牽惹桃花片,珠簾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開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觀音現。

「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小生便不往京師去應舉也罷。[覷聰雲]敢煩和尚對長老說知,更僧房借半間,早晚溫習經史,勝如旅邸內冗雜,房金依例拜納,小生明日自來也。

[賺煞]餓眼望將穿饞口涎空咽,空著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休道是小生,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近庭軒,花柳爭妍,日午當庭塔影

圓。春光在眼前,爭奈玉人不見,將一座梵王宮疑是武陵源。[並下]

這是第一本第一折結尾處的場景。見到崔鶯鶯第一面後便魂不守舍的張君瑞當即作出了放棄赴京趕考的決定,請求在寺中住下,從而更了以後的故事。這一幕中,「說」的部分承擔了情節的發展,修辭樸實而精練;「唱」的部分渲染了人物的複雜情感,用詞誇張、生動。[寄生草]中漸漸遠去的香氣和佩環聲構造了一個粉紅色的背景,觀音之比從側面烘托了鶯鶯的美貌,跟傳達了張生的愛慕,[賺煞]中以鐵石人作誇張,大好春光為反襯,更突顯了張生心中的不安與期待。誇張的用詞輔以音樂,將張生的心態勾勒得惟妙惟肖。

總結:

總括而言,西廂記作為元曲,可謂發揮得淋漓盡致!開明的人物性格、詳略得

宜的內容劇情、獨特的半歌劇形式、澎拜的思想,使人們(包括我)都被其俘虜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