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言

读书感言

让教学与读书齐飞

姜玲

我曾好奇地问一位德高望重、教有所成的老师:“在您的成长历程中,给您帮助最大的是什么?”他说了两个字“读书”,可那时的我对这两个字还没有深刻的体验。

后来,我也当上了老师,很希望自己也能被学生喜爱被社会认可。朝着目标我努力的工作着,可是,在我的教学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教学语言不生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不懂的引导不善于交流,从孩子们的表情中我能感觉到我的课堂是多么乏味。种种问题和失败困扰着我,让我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让我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于当老师!怀疑自己能不能当好老师!

心事重重的我将自己的苦恼向一位前辈倾诉,前辈送给我一些教育书籍,并语重心长对我说:只要多读多看多思考,会有收获的!你能行!

我如饥似渴的阅读了那些教育书籍,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教学案例都让我很受启发!给我触动最大的是书中提到的一位很成功的历史教师,这位老师行云流水般的课堂吸引了很多的人,有人问她:“这么精彩的课,您准备了多长的时间?”她是这样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15分钟!一辈子!突然之间,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听课的人觉得是一种享受。而我自己,有时尽管精心准备,但在课堂上却显得捉襟见肘,语言贫乏,感

染力不够。原来,这就是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的差别呀。是呀,课堂每天都是新的,教师本身就是教材,只有博览群书,注重平时的积累,我们才会有深厚的底蕴来充实课堂。那一刻,我就告诫自己:读书吧,不要再找出任何理由为自己辩解,我也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

从那以后,我让自己尽情的在唐诗宋词的平仄中穿行,在朱自清的散文里陶醉;同窦桂梅这样的名师对话,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奥秘……。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知识丰富起来,思想不再贫瘠。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课堂也活起来了:我能与孩子们诚挚地对话,倾心地交流,孩子们爱上了我的课,从他们开阔地视野他们活跃的思维中我感受到身为人师的幸福。读书促进了我的教学,教学的进步又引发我想要更好地读书!是书,让我沉醉于工作,沉迷于讲台!是书,让我的教育变的美丽,充满了创造的快乐!

现在,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可以说我每一次的进步,每一次的超越,甚至每一次对人生的感悟,都和读书有着非一般的关系。感谢书给予了我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感谢书给予了我积极的生活的态度,感谢书给予了我开阔的心胸,让我的思想得以提升,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手中有书,情动其中,手中有书,海阔天空。带着不变的理想,我将继续我的读书之旅,只有目标,没有终点。

仿佛只是一夜之间,我们诧异地发现,世界变了,生活变了,人变了:汽车代替了行走,电视代替了观察,网络代替了交流……人们似乎忘记了许多生命最原始的本能和需求。

代替,代替,再代替。但我们深深地知道,那种流淌情感,洋溢智慧的生命是永远不能替代的。也许我们还执着于那种皓月执卷的清幽,把酒当歌的豪情。也许,我们无法丈量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一本让人受益的好书,也许就是一次生命的拓展…… 书,让简单的人变得丰富;书,让喧嚣的人返璞归真。

于是,我们让自己的心灵启程,在一本又一本的书里,从一个地方走向另一个地方。于是,金秋时节,我们二实小迎来了又一届校园读书节,缕缕书香传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古人讲,布衣暖,菜根香,还是读书滋味长。一本好书,如美食佳酿,令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这让我感受到,快乐莫过于读书。

读书之乐,乐在大开眼界。古今中外,皆浓缩于尺牍;千山万水,尽了然于卷帙。一卷在手,我们可以穿梭时空,尽情沐浴先贤智者思想的惠泽;我们可以遨游天下,悠然领略种种极致的风景。 读书之乐,乐在悦心。好书是心灵的钙片。读书,可以抒发纠结缠绕的情绪,可以拨开犹豫彷徨的迷雾,可以培养纯真高尚的情操。潜移默化之中,我们的心胸更加宽容豁达。读书让我汲取了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力量。

读书之乐,乐在读书!

读书是发展的起点,读书是睿智的源泉。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应该以书为友。前苏联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我还记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的话:“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突然之间,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有的教师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可谓设计得天衣无缝,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让人感到语言的贫乏,感染力的缺乏。原来,这就是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的差别呀。那一刻,我告诫自己:读书吧,不要再找出任何理由为自己辩解,你有那么多的时间花在一节节课上,又怎么会没有时间读书,丰富自己,启迪心智呢?那一刻,我告诫自己:一定要用一生备课,在一节课中浓缩教育大师的风采,现代教育的理念。于是,我知道我沉醉于书香之中,我爱上了读书……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我清楚了课堂是生命的孩子是生命的个体,只有生命的课堂,才能让他们发展。在《教育的问题与挑战》一书中,解读了素质教育的诸多问题;《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树立了“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的理念……

书告诉我,爱教育吧,是教育让我们的生命成为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航程;爱孩子吧,做一个享受教育快乐的教师;爱书吧,是书带给我们丰富的人生和教育的智慧。和书对话,我知道了应如何对待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和书对话,我领会了应如何运用书中的理念和方法……哦,

它多么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干渴的灵魂;它又多么像指路灯,消除了我的苦恼与困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如果没有书香滋润,我们的生命将是何等乏味与孱弱,我们的教学将是何等的死板与无趣。只有经过书香的沐浴与熏陶,才能充实丰盈我们健康的生命和一颗恒抱希望的心,我感谢这么多年书籍对我的滋养与磨练,它是我人生道路上一个不可多得的知己,它见证了我成长的脚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朋友们,让我们畅饮这“源头活水”,让我们自己打开书本,打开自己的成长之门,走向人生发展的最高境界吧!

书香让我醉——我读书我快乐演讲稿 来自费尔教育。

点这里回到顶部

读书感言

读书感言

读书感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与小学语文教学》。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这一项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正日益显示着它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读书,怎能更新观念?不读书,怎能有所创造?不读书,怎能与时俱进?

一直以来,我都在用心探求着适合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方法,希望能在上课时更好地和孩子们沟通、交流,找到共同语言和心灵共振,但收获不大。上课时,我总是无法做到让学生和自己心意相通、思想相融,无法让自己的授课具有艺术感染力,从而很好地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效果总是没有自己所期望的那么好。

工作之余在《小学语文教师》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学案例展示——《对白表演 润物无声》。案例中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自己去吧》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读懂课文,再和他们一起通过不同方式的表演、不同形式的对话来感悟课文,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明白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收到了“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

看完这个案例,我在拍手叫好的同时顿悟:自己以前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语言太过“成人化”了,无法让孩子们的童心童趣、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特点得到充分展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顺应儿童思维的特点,让课文学习成为“看连环画”、成为“自学活动”、成为“探究实践”、成为“自我展示”以及“综合活动”。

教师不光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还应是合作者、参与者,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同龄人、好伙伴,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究,建设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

明白了这些,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便改变了自己的方法。我在现有条件下精心设计、制作了一些小课件,经常在学习课文时创设氛围,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还让学生在通读课文后,用讲故事的方法复述课文以加深理解,甚至放手让他们上台当“老师”,引导同学们学习。这样不仅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组织能力,学生学得高兴,我也教得轻松了,教学效果特别好。

对比自己学习案例前后的教学方法及效果,我不由得想到了“井底之蛙”的故事,想到了有些老师固步自封,沉醉于自己的“老经验”、“老方法”之中,在课堂上终日带着那套百用不厌的陈词滥调,往往是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得唾沫横飞,而学生在台下却听得心不在焉、昏昏欲睡。如果您就是这样一位老师,您认为这样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吗?能让他们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神奇奥妙、博大精深吗?想到这些,您难道不应该有所觉悟,不应该对自己过去的教学进行深刻反思,不应该立刻捧起书本来学习吗?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教师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要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多读书、读好书、勤思索,一生与书为伴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的一句话令我感受很深:“语文教师的品位,取决于他读书的境界。”我觉得我们语文教师在读书时,不仅要读懂、悟透文章,还要不断地从读到的好书中获取新的知识,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把准关键,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正如伟大领袖毛泽东所说:“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老师们,好书如良师,让我们行走于读书与教学之间,不断地从好书中汲取养分来充实自己,带领我们可爱的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吧!

谢谢大家!

读书,我今天的选择

各位领导,老师们:

请允许我把一首十四行诗送给大家,并借此开始我的发言。

有一缕沉思去追寻 有一种博大绘地图 有一抹厚重做专题 有一筐故事在场景 有一点灵犀于方法 有一方天地在课堂 有一番顿悟为学理 有一腔豪气打底色 有一串解析铺路径

有一串脚印连行者

有一道眼光看海外

有一席谈吐围茶座

有一丝牵挂回家园

有一壶温暖送朋友

也许,这十四行诗,在大家的眼里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也许,这十四行诗在大家的心里只能泛起细小的涟漪。但如果我告诉大家,这十四行诗浓缩了一本杂志的十三个专栏——追寻、地图、专题、场景、方法、课堂、学理、底色、路径、行者、海外、茶座、家园,你们是不是会感叹编辑老师们视角之独特、匠心之独运呢?搜寻一下我们的大脑,翻阅一下我们的记忆,可曾记得见过如此的新颖务实板块?如果你有机会翻开它,扑面而来的不仅有高屋建瓯的理性思考,也有清新淡雅的生动场景。为教育而歌,为教育而泣,这就是让我一见钟情又深深挚爱升华了我的专业生命影响了我的选择的《教师之友》。

《教师之友》是在我极度迷茫之时走到我的跟前的,曾几何时,在我朝气勃发的身影中隐藏着迷茫,在我阳光明媚的笑语里蕴含着惆怅。我是一个幸运者,虽然我不能用辉煌来形容近十年来我的教师生涯,但我也的确得到了各级领导和许多老师特殊的关爱,我拥

有好多好多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我作为濮阳的唯一参加省优质课比赛,作为河南的唯一参加黄河流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和其他五位老师一起代表中国大陆几百万小学语文教师参加两岸四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和港澳台老师同台做课,作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在华东师范大学接受培训,在培训班上我代表语文班和其他班的老师交流汇报研究成果,我亲自接受过小学语文界领军人崔峦、蒯福棣老师手把手的指导,所有这一切彰显着我的幸运。也正是因为这一份稀有的幸运,让我曾一度迷失了自我,我羡慕与我同龄的王崧舟、窦桂梅老师,但如那般的幸运有几人能够负载?所以,我苦闷,我焦虑,我觉得自己站在一座高高的山上,前进有路,但那条路不归我自己掌握。那份彷徨和苦闷是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

可以说,《教师之友》就是在我的对自身发展的思考的视角达到最低限度的时候向我走来的,是在我大脑中对自身发展超越之路走入绝境的时候向我走来的。

它的脚步是那样的轻盈和安静,但这安静和轻盈带来的却是金风玉露相逢般的惊喜和陶醉。我忘情地阅读李玉龙、薛瑞平、干国祥等一大批优秀的人那根系教育、滚烫于心、紧贴地面、向上生长的理想。这荡漾在他们心中的勃发的理想,在我这里却成了一道开启心智的大门,那“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时迸发出的学习和奋进的热望让我熔化在这一本薄薄的杂志中,熔化在了那一篇篇理性的

思考和生动的场景中。于是我知道了什么是“沉醉不知归路”。于是,我第一次带一本教育杂志出差,于是,我第一次在人声鼎沸的肯德基餐厅,笑语喧嚣的公共汽车上忘情地阅读专业,我深深地感到我的教师生涯因《教师之友》的介入而精彩,我的专业生命因为《教师之友》的融入而厚重。

的确,走进《教师之友》,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一变化首先体现在淡化了技术的复制,关注了思想的提升。

这里我所说的技术,很大层面上指的是教学方法。难忘记,过去的十几年间,我们为了准备一节公开课,几个老师在一起挑灯夜战想点子,夜不能寐找方法。你老我新、你新我创、你创我亮的方法构建,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学习,而是听课老师和评委的眼球和掌声。做课老师亦步亦趋,唯唯诺诺,费力讨神地建构起了线段式、直线式、图形式课堂教学结构。直到前不久,一说公开教学,立即跳入我脑海的字眼还是技术。但是经过这许多年的搜寻、借鉴和实践,哪里还有那许许多多亮丽的技术可供我们复制?看看薛瑞平老师的《赠汪伦》、《猴王出世》,看看干国祥老师的《丑小鸭》、《斑羚飞渡》,我不能不深思,他们的课堂为什么如此精彩隽永,大相无形?范美忠老师《也谈对干干课堂的评价》一文帮我解开了心中的迷惑,他是这样说的:

干干的课堂,体现的是诠释的语文,所谓诠释的语文,就是回到了高度的个体性、主观性、多元性、不确定性、对话性、生成性以

及开放性,从而跟个体生命体验相关,这种不确定性和生成性以及思想和生命气息使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创造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

这是一段十分拗口的文字,在进行了六遍深入的阅读后,我开始反思我原来的教学出于哪一个层级,我开始在大脑中建构“诠释性语文”的轮廓——“高度的个体性、主观性、多元性、不确定性、对话性、生成性以及开放性”是他的特点,“不确定性和生成性以及思想和生命气息将使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创造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是诠释性语文所表现出的鲜活的课堂形式。而这种课堂形式靠的不是技术的煽情,它的建构来源于老师大脑中对语文教学目的指向的认识,也就是说来源于他的思想。技术的学习是复制,而思想的建构却着眼于创造。建构教育思想远比复制教育技术更重要,这是我走进《教师之友》获得的首次思想的提升。

如果范美忠老师的文章建构了我对语文教学的再认识,那么,那一组对以魏书生、于漪、钱梦龙“那一代”的深刻批判则进一步冶炼了我的思想,让我也走进了自我反思的历程。

是的,教育的反思是一种艰难的行为,因为,每一种反思都要触及到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抑或是自己抑或是别人。对自己的反思是一种切肤之痛,对别人的反思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所谓的反思就是批判!1997年,因年少无知我

与北京文学组织的那次语文讨论擦肩而过。时隔七年,我看到了《教师之友》发起的对“那一代”名师的批判,就在那一抹厚重的“专题”中,蔡朝阳、景诵、白尘、卢军几位三十多岁的新生代的老师首先刊发文章,尖锐的指出了三位已经被神化、圣化的名师的教学要害,言辞之激烈,确很是少见。文章一经发出,即引起轩然大波。我的阅读地点是在飞驰的火车上,我字斟句酌地读、沉静理智地思、和魏校长热血沸腾地议。那是一种怎样的阅读呀,那是一种融入血液的阅读,那是一种怎样的思考呢?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思考。反对的文章,赞成的文章,一线教师的文章,专家学者的文章,好读易懂的一读而过,百思不解的反复咀嚼,二十多篇文章的学习既是一个静纳百川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极度提升的过程。到现在,文章中很多很多理性的语言还洋溢在我的心头:

“任何陈旧和过时的思想都不可能长久地顶住新的需要”的箴言,让我明白了,与时俱进对于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对他们并不缺乏尊重,只是对他们的综合评价需要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来沉淀,需要放到学术的天平上去考量”的思想,将送给我一双辩证的科学的眼睛,唐锋卢老师关于“复制式”语文能力的论述,让我警觉回首我的过去,陈亚东先生“范式”的解说又让我理解了批判对于科技进步、教学改革的重要。

二十多篇关于“那一代”的反思和批判,读得十分艰难,但艰难之中冶炼了我的思想,艰难阅读,值得!

走进《教师之友》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思路,这是在专业思想提升中生成的一个让我惊喜的“副产品”。解剖一下自己,我是最最不喜欢阅读专业知识的,每当拿到教育教学杂志,首先翻阅然后翻阅最后翻阅的一定都是教学案例,课堂实录,为的是偷得一点亮亮的技术。窃以为,多看课例也就如多背古诗一样,积累多了自然而然就达到了“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的境界。所以,才不去费力讨神地看那些所谓的教育理论。是李玉龙老师引我走进了理论的阅读的殿堂,他告诉我,一个老师,只有技术那会匠气十足,你的技术只有注入了思想,才能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于是,我读史金霞的自我解剖,我读茅卫东的反思批判;我读陈亚东的范式争论,我读唐卢峰的文化观察;我读叶澜教授的“生命课堂”,我读来自美国的黄晓星的主流、非主流教育;我让夏中义老师的科学精神纯净我的气质,我请肖川博士关于价值的认识引我走进教育的真义。这些文章的阅读难度非常大,但是我不敢放下手中的书,我不敢停下手中的笔。因为深深地明白,这些文章我之所以读不懂,是因为我的大脑中在这方面是空白,我相信,能读懂一点我的认识就会提高一点。在这一段时间的阅读中,我真切体会到了什么是“啃书”。就这样,我陶醉在有坡度阅读的领域,六十度角、七十度角,八十度角的文章我都阅读了,都深入骨髓的阅读了:那字里行间密密麻麻的小字记录的是我的迷惑、我的反思、我的顿悟、我的感想、我的批判、我的计划。阅读反思反思阅读,数遍的反复以后,别人的文字就这样融入我的血液、我的生命,就这样真正的属于了我!

如此读的多了,我的眼睛也变得更挑剔了,我不再喜欢儿歌式的文字,我开始欣赏中学老师、大学教授的大气与沉静。小学、初中、高中,虽然学段不同,但却不存在教育思想的反差,有的只是同一思想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深度的差异。读这些高水平的文章,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高屋建瓯的妙处之所在。正如管建刚老师指导学生阅读写作时所说:学生要想写好作文,读书是必需的途径,但读什么书呢?首先,绝不是什么优秀作文选,因为,作文选上的作文是小学生写的,在老师的眼里是优秀,是满分作文,你读它,学习它,学七成只有70分,学八成只有80分。要想使孩子真正具有优秀的作文能力,一定要读真正的书,作家的书,流传已久的书。作家的书在老师的眼里是200分的。孩子读这种书,学五成也是100分。所以,我们老师也一样,应该读有坡度的文章,读流传已久的书。那样即使学五成,我们也可得到100分。

相当长的时间阅读专业,让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变得越来越理性,我感到,有一棵大树在我的脑海中生成,但,遗憾的是,它每一次生成的都是一根或直或弯或粗或细或冲天或下垂的条条枝干,那粼粼的虬枝,让我感受到了苍劲挺拔的美,但我不怎么喜欢,我是一个感性的人,我喜欢枝繁叶茂,鸟语花香。而这些,我只有到名著中去寻找,让它们那历经时间的冲刷积淀下来的美丽的文字来为我的生命之树注入春天,于是,在这一种急切的企盼中生成了阅读名著的愿望。在薛瑞萍老师读书笔记的引导下,我开始观察鲁迅的《野草》,开始步入狄金森的诗园,我在《苏菲的世界》里徜徉,在王

小波《我的精神家园》汲取营养。沉醉不归,乐此不疲。5月12日,在参观红旗渠回来的路上,伴着电视中美美的歌曲,我美美地陶醉于《茶花女》玛格丽特的绝世容颜和悲惨命运之中。反复的阅读震撼我心灵的段落,投入的背诵荡涤我思想的文字。“我是相信一滴水能反映大海的那种人。孩子是小的,但他包含着成年人;脑袋是小的,但它蕴藏着思想;眼珠只是一个小圆点,但它能一览无余的看到整个世界。”多么优美、多么富有哲理的文字,如果轻易地放走它们,那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除却背诵无选择!就这样,不同名著中的不同名言在不同的地点、用不同的方式融进了我的思想,每融入一点,我都能感觉到心中的那棵满是虬枝的大树正在一片一片地生长出嫩嫩的绿叶。我开始体会到薛瑞萍老师的读书感受:名著渊深广袤,雄浑朴茂,如精金美玉,如高山大海,是一片沉睡的沃野,你在那里付出的每一份心力都将获得回报。

专业阅读必不可少,文学滋养尤为重要,如果把教育理论建构的看作骨架,那么文学阅读生成的就是血肉,骨架和血肉相依相偎,才能让我们拥有完整的生命。这是我在阅读中生成的深刻的感受。

有人说,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选择又决定了我们三年后的生活。

老师们,为了三年后我的生活依然丰富多彩,为了三年后我不被社会、被时代、被学生、被我的孩子所淘汰,我把读书作为我今

天的选择。我对自己说:在以后的日子里,即使蜘蛛网尘封了我的炉台,即使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会固执的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沉醉读书,相信未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人类精神的粮食。在书中我曾经与诗仙李白斗诗百篇;与范仲淹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书不仅让我乐不思蜀,也让我体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因此,书如同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良师益友。

我是在读书中享受艺术美,享受其带来的无穷乐趣。我可以畅游在书的海洋里,坐着轻舟在三峡中勇进,去感受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也可以漫步于塞外广漠的草原之上,去领略王维所点燃的直冲云霄的孤烟,欣赏那动人且让人流连忘返的“长河落日圆”,还可以欣赏“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如此壮阔的岳阳楼。

而看《巴黎圣母院》则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展现,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也就是个人的才华,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从那许多的错综复杂的毫无章法的建筑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那些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教堂的尖顶,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着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这则又让我体悟到书中也有腐浊黑暗。

而看书也使我学到了很多道理,比如:《当危险来临的时候》教给我当危险来临的时候要勇敢面对,以及采取的措施,《生命之谜》让我了解了人类的进化史,和许多人各种奇异的生活习惯。《西游记》使我知道了做人要勇敢、善良,像孙悟空那样敢于承担责任,还要有一颗坚持到底的恒心,要勇于克服困难,最终一定会胜利。《三国演义》,让我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让我体会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福尔摩斯》,则让我领会到其侦破诸多离奇案件的机智和勇敢。

我觉得读书是件快乐的事。它已经成了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真是“三更梦中书当枕,半山绝自当早餐。”多少个旭日初升的早晨,多少个星斗漫天的夜晚,我都忘情地在这片书海之中遨翔。读书是精神自由的翱翔,是想像力无羁的腾飞,是超越时空的思索。它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增长智能,还可以培养个性品德。是书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是书让我找到迷失自我的指南针;是书,使我从中获取精神营养让我在学习中慢慢成长;是书改变了我的一生。

各位老师、领导,大家好!

很高兴站在这里和大家聊关于读书的话题,每个人对读书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对于我这个理性高过感性的数学教师而言,对读书的感悟少了一些风花雪月的浪漫,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与实践。

先说一个有趣的现象。有关临床医学的数据显示,中小学退休教师是脑溢血的高发人群,且溢血常常发生在左半球额下回附近的布洛卡中枢,也称言语运动中枢。我通过查阅相关的医学资料了解到,就是因为职业原因说话过多而导致言语中枢长期兴奋,与其它神经中枢相比血管壁较薄,高血压状态下一般从最薄弱的地方发生溢血。而经常阅读与思考可以有效地使布洛卡中枢平静下来,很好地分散各个神经中枢的兴奋度,从而降低发病率。当然,这个观点缺乏临床依据,仅供参考。希望大家不要谈虎色变,更不要因噎废食!

对于我而言,读书除了对脑溢血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外,也帮我走出了第一个职业倦怠期。我是个普通的青年教师,在参加工作后,面对这个并不发达甚至有些落后的教育,第三年就陷入了职业倦怠,常常为自己的渺小与无能而悲哀。而那时校图书室“大夏书系”中的教育名家著作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随笔集《慢教育》等,让我站在教育家的肩膀上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我意识到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的,它永远有着理想的目标。而为了理想去弥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是教师所面临的持久挑战。如果把抱怨教育的精力用到具体的行为上去促进教育的发展将是更加有意义的事情。

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医院的儿科医生与我们同样服务于儿童的成长,他们的职业生命力为什么那么强?“老医生多数越老越值钱”。而老教师们却多数“越老越迂磨”。我想,这就是长期知识闭锁与真正意义上终身学习的对比。这也让我联系起自己的教育教学,以前讲个学标练课把头都愁大了,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新的知识理念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水过地皮湿的模仿让脚迈向了“生本”,可脑子里没有东西。暑假里把郭老师的《教育走向生本》精读并做了反思,今年的课堂教学一下子有了底气,放手看着低年级孩子快乐地在错误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在疑问中升华,这一切让我有所思、有所悟,也促进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同时,长期的一线教育中与孩子和家长的接触让我深刻意识到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对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利用业余时间,我阅读了许多儿童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我还考取了注册心理咨询师认证。这也使得我近两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与家长的沟通得心应手。班里的问题儿童和家长如果同时来访,20分钟的沟通我就能够将家庭教育问题分析到8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这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家长的尊重,也提高了我的威信和地位。

此外,读书也是我心灵成长的一剂良方。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能与人言之只二三,那么,消化这些负面影响引发的情绪问题,就要有个好的精神底子。闲暇时我喜欢看哲学类的书籍,最爱周国平先生的著作,我认为他是将西方哲学本土化较成功的作家之一,那流畅的文笔和通俗的语言总能让我身心愉悦。我非常赞同他提到的两个获得精神快乐的途径,一是接受,比如阅读与艺术欣赏;二是给予,就是为工作和生活而付出。

在这个书香校园里,我们对读书有着同样浓厚的兴趣,但思考与收获却不尽相同,愿我的分享能在这个冬日里得您会心一笑。谢谢大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