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讲座有感

听中华诗词讲座有感

临高第二思源实验学校 符少月

3月14日下午,能有幸聆听了临高县诗词学会的两位校长做关于中华古诗词的讲座。两个小时的讲座,这两位校长没坐下休息一分钟,激情洋溢、感情饱满,现场多次响起掌声和会心的笑声。这次讲座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诗歌文化,而且从文学,历史多角度明白了人生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老师讲得挺细心,可能考虑到我们都是一些初学者,就从最基础的作诗要素押韵、平仄和对偶讲起,让我这个对诗词一窍不通者也能听得明白。

这堂课让我不仅明白了一些作诗的基本格律,而且体会到一种诗的美感、意境和浪漫。就像老师所说的那样,如果我有两块面包,我要用一块去换水仙花。这是一种诗人的境界和浪漫,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留有一份柔软美好的空间,精神的高度决定着人生的高度。

人的感受是相通的,看到花红柳绿,阳光明媚,古人心情愉悦,今人也会笑逐颜开;看到残荷落红,潇潇秋雨,李清照愁绪满怀,我们当代人也是倍感凄凉。俗话说“情由境生” 感受古诗词的文化魅力,感受古诗词中蕴含的智慧,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来丰厚我们的素养点缀我们的生活。

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瑰宝。近年来,为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打造人文临高、和谐临高、魅力临高,临高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发展战略。因此,在临高县诗词学会的带领下,通过 1

举办诗词竞赛,诗书画展览,诗词讲座等形式发动群众参与诗词创作。临高“诗词之乡”的荣誉,就像胎儿的微笑,神圣无比。让我们充满了欢欣和期盼。激发着我们的创作灵感,使我们更加热爱自己文明的故土。

2

 

第二篇:诗词感受

诗词的感受自古以来,以诗明志就很常见。为什么好诗好词能够渊远流传呢,究其原因,恐怕还是诗词的真情性,其次就是诗词在艺术上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感人性,所以才能流传至今。而且,以诗证史却是微妙无穷的,因为诗人词人的心灵给我们折射出了那个特定的社会,就这一点来说,也该引起我们那些好诗好词的人的注意,它给了我们一把解读一个社会的钥匙,所以我喜欢读诗词更喜欢学着写诗词。一下就谈谈我对诗词的浅见。什么样的诗词才算是好诗好词呢?我认为,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却可以用“心性”来衡量。如果不符合自然心性的诗文词集就不能算作好诗好词,因为它违反了人们抒发个人见解的实用性,即使它再具有惊人的文采,也没什么大用,因为不具备可读性,词华质空的诗词谁愿意去读呢?所以具有“心性”,是好诗好词的一个共同特点,也就是它感人的一面。其次,即使是消极的诗词,如果它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也属好诗好词。因为诗词的内容不论是消极与积极的,只要是“情性”文章的范畴,就是美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好诗词就是那些不十分注重形式而且敢于打破常规定式,在内容上自然不受那些条条框框的羁绊,所以更加情真意切了,这一点,很是值得我们学习。而在选词方面,我觉得更应该注意了,稍不留神或许就走入那“风月”感情的圈子里,对这类“风月诗词”,虽说也是抒发情感的产物,但刻意为之而大有穿凿之感,读多了自然影响人的心情,比如《红楼梦》里的林妹妹,她作的诗词多与她那伤感愁心是分不开的,所以其诗词多伤感之作,为什么要用冷色与伤感来衬托出自己的那一番“高傲”的心思呢,难道除此之外,就别无选择吗?我不赞成这样的做法,所以风月诗词,多喜用悲愁冷色的词语,典故自然也用成了冷色的。其中,冷色词语,在我看来,最好别用直接抒发心中愁苦的词语,这样做有两点不好:1.意象消极。本来自然物是不分好坏的,经过这么一番选用之后,就形成定势了,把心思也锁定在这些忧伤的意象上了,所以写出的诗词没有多大的突破,风格、造型上基本没什么太大的变化。这样的诗词,永远属于婉约派的“忧伤”型,基本上没什么太大价值!2.思想定式。一见到什么类型的自然物就勾起心里的伤感,这显然是一种病态心理,又少不了做作之态,这在诗词与诗词作者两方面都不利,除了忧伤还是忧伤,再没别的可言了,思想定式是一种病态心理的反映。由此可见,悲伤冷色词语带来的危害,是一种限定而不是

一种突破与进步。但也应该注意到一些消极诗词却没有这一方面的自我束缚。消极诗词的优秀作品,如朱淑真的《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夜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请看此诗,仅用了一个感觉色彩的“凉”字,除此之外,在诗中就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感觉色彩的字词了,而一个“凉”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既让读者感受秋夜的种种气息,无形中又体会到作者的忧伤,这就是一种高超而又消极的诗词,值得我们借鉴。在意象的选择上,采用了三个常用的意象:烛花、梧桐、月亮。月亮不是完美的,而是残缺的,这一个“缺”字实际上是对客观物象的描绘,但也暗含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是“缺”的,作者达到了一词二用的效果,所以,忧伤、悲苦类的诗词,应该这样才对,而不是对着别人嚎叫几声,大哭一场,虽然也抒发了个人情感的种种遭遇,但多读一读,就给人留下冲不破的“忧伤直接诉说”的思想牢笼。所以,诗词作者应该在抒情上做到“哀而不伤”的风格,即使做不到,也应该改变这种作忧伤消极类诗词的误区!好的诗词作品,不是靠光怪陆离的诗词意象创造出来的,而靠的是诗词的意境,所以意境诗词远远高出意象诗词一筹。那么谈到这里就得说说什么是意境,一般的解释是:“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意象是意境构成的‘细胞’,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要创造诗歌的意境就必须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辨证关系。这一关系,从内容上说,表现在物与志、景与情、事与理、人与意的辨证关系;从形式上说,表现在藏与露、虚与实、跳与联的辨证关系。只有从内容、形式上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辨证关系才能创造出诗歌思想意义与艺术形象高度合一的艺术境界——意境”而意象的一般解释是:“作者在诗歌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由此可见,意境诗词要比意象诗词复杂得多,而意义更为深远。因而意境诗词也比意象诗词更兼具“情味”,而不再是一种普遍的“心情”。那么好的诗词,作者应该是把精力放在内心世界与外物世界的统一上,而要做到的是通过外物来展现我们的心灵,传达我们的情感,从中获得一种解脱。这一点是意象诗词所不能达到的。所以,我更喜欢那种藏而不露的,隐而不晦的诗词,当我们读到这种好诗词的时候,更有一种说不出的美

丽与含蓄,但又不失于自然的天性,例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如果不看诗题,只看内容的话,一定会误解为这是一首艳诗,但作者就如此大胆地把洞房花烛引入题中,而且还恰到好处,读来含蓄,耐人寻味,而不觉斧凿之迹象,全诗之中却不着什么感情色彩,即使悲或喜,也做到不留痕迹,这类诗词读来百无生厌。即使照案例分析,也很难得知诗的真正意图到底想要说什么,因为它完全就是洞房花烛场面的再现,意象就是洞房的场景:画眉与拜舅姑。全诗四句只为说一句“你看我考试的时候,文章写得怎样?”这样的诗词。可读性全在含蓄委婉之处,写作的高超技巧胜过了内容的精益,也可算做在谋篇布局方面上大做花样,不管怎样,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好的诗词,或许在思想内容上高人一等,可是仅仅在内容上这样,我觉得它并不是一首好的诗词,因为思想内容还是得寄托于人物之上,写人物自然就会形成相关的意象,把常见的普通意象通过作者的一番深加工与独特感受,写出的人物就不再是普通寻常的东西了,比如“梅花”诗词,常见者多咏物怀人,说某人的品行如此之高尚等等。只要作者的参透物与人的相似或是某种情怀在哪方面是相近或是相通的,那么他笔下的梅花或许不再是赞扬人品方面的沉词滥调,他可以借梅花写自己的爱人,或是亲朋好友。如姜夔的两首词《暗香》/《疏影》就是如此。(注:参见《宋词三百首 ·〈疏影〉·〈暗香〉》此处不展开细说!)所以,当初我很是不明白为什么在鉴赏诗词的时候要这样“名正典型”,现在看来,我觉得,它在思想上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更在学写诗词的道路上给了我们一种临近历代诗词大家的“心性”,所以写出自己感受的诗词,并不算深刻,因为你我的心思没人了解,而要学会感动“陌生的世界”,虽然他们不了解我们,但是我相信,我们凭借自然的心性,写出的诗词一定可以撼动别人的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