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鲁迅》有感

观《鲁迅》有感

我们都知道,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创作了无数篇小说、散文,例如:《朝花夕拾》、《野草》、《呐喊》……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呢?

我怀着期待的心情,看了《鲁迅》这部电影。电影一开始,是鲁迅在向同学们演讲。那慷慨激昂,幽默风趣的话语,让同学们懂得:学生是知识阶级的预备军,并终将成为它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知识阶级永远是精神界的战士,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不顾利害,因而永远都处于痛苦,并随时预备作出牺牲,社会的不断的进步,正是需要这样的,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不合时宜的的真正的知识阶级!演讲结束后,有同学问鲁迅:“先生,你还是夜晚写作么?”“是的。”“为什么?”“因为白天比夜里更黑暗!”这是多么引人深思的一句话啊!在同学们琅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先生缓缓里去了。

杨杏佛先生带他的儿子外出游玩时,遭到暗杀,杏佛先生用生命保护了儿子。在它的葬礼上,记者问鲁迅:“听说你也会面临和杏佛先生一样的危险?”鲁迅先生颇有感触:“我已经五十多岁了,见过太多人的死,甚至都不会流眼泪和悲哀了,而且死者都比我年轻,我算是长寿了!”听到这句话,我的鼻子酸了。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死亡是不足为奇的。但是,毕竟都是一条条生命啊,就这样死去,不是太可惜了么,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的残忍。

先生是一位伟人,但是他一点架子也没有,反倒可以和大家一起聊天,或开玩笑或讨论心得,这一点是我非常敬佩的。

鲁迅先生的一生忙碌而充实:为革命而奋斗。他把自己称为“非革命不可的革命者”。在他的心中,革命的利益胜于一切,当然,这个“一切”包括生命,他认为,预期多活几年而不工作倒不如多做工作少活几年。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不正是我们缺少的、值得我们学习的无私精神吗?

在电影的结尾,鲁迅先生终于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但与此同时,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我的眼泪又忍不住掉了下来。现在,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为什么还要等待呢?难道只有等到生命尽头才能懂得时间、生命的重要性么?

确实,时间和生命都是十分珍贵的,因为他们都不能重来。鲁迅的生命不只属于他自己,还属于中国革命。那么,你的呢?

 

第二篇:感受鲁迅一

感受鲁迅一:父亲与儿子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作为“人之子”与“人之父”的鲁迅,了解鲁迅关于父子关系的论述,思考“我和父亲”的命题。

2、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鲁迅有关青年的观点,感受鲁迅“肩住黑暗的闸门”的形象,体会鲁迅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请一到两位学生谈谈印象中的鲁迅。

(冷峻、坚强、无畏)

2、教师分析:

我们过去读过的鲁迅作品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它表现的是鲁迅作为战士的冷峻、坚强和无畏。不过,这不是鲁迅的全部,“战士”的形象、“横眉”的形象固然是鲁迅的形象;而对父亲拳拳的爱,对儿子“孺子牛”式的“怜”,对父子关系深深的思考也是鲁迅的形象。他有这样的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诗作见第七页)在与襁褓中的爱子的合影上,鲁迅亲笔写道:“海婴与鲁迅,一岁与五十。”见者无不为之动容。我们这个专题就是要表现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表现鲁迅天性里温柔细腻的爱。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作为人之父、人之子的另一面。

二、自读《回忆鲁迅先生》

问题:结合自己过去所学的鲁迅的文章,谈谈自己对鲁迅的看法。 (发出朗朗的笑声、笑的咳嗽起来的鲁迅、

对女孩子衣裳的色彩高谈阔论的鲁迅、

病中不断看着画片的鲁迅、

对海婴高喊“明朝会”回应的鲁迅。

总结:一个亲切随和、让人可亲可近的人。)

三、解读《我家的海婴》

1、在文中找出体现鲁迅在日常生活中对儿子细腻动人的关爱之情的语句。 ①从患病到胖瘦,甚至于什么季节适合儿子成长(“一冷”易“伤风”),都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关注。

②关注儿子的玩具“理论”、衣着喜好。

③关注儿子的考试读书。

④对儿子随着年龄增长而来的反抗意识,以平常心对待,以幽默语评价:“这种 1

爸爸,什么爸爸!”“革命也就要临头了。”

⑤对儿子的称呼,是“海婴氏”、“颇伟大的不平家”、“海婴男士”。

总结: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不居高临下而蹲下身来平视儿子的父亲,他带者宽容的微笑描写海婴的种种淘气有趣,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慈爱之父的形象。

这里所显示的是父子两代人相同而又相异的赤子之情,这是更接近自然状态的纯真的心灵世界,因为,主宰这个世界的仅仅是爱,是一种未受到封建束缚、也没有受到金钱社会污染的爱,是天性的爱、纯真的爱。

2、我们在感受鲁迅对儿子细腻动人的关爱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鲁迅内心的沉重,请找出体现鲁迅内心沉重的语句,并思考这些沉重来自哪里?

①关注儿子成长的社会环境:对海婴出生后遭遇的“骂”和“不相容”;“在将来之教育,国无常经”。

②想的是后顾之忧:“一个担子,挑的是一老一小”、“念其将来,亦常惆怅”、“只得加倍服劳,为孺子牛耳”。

这些沉重,一方面是生活负担的沉重,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孩子未来生命的担忧,为了孩子的成长而感到担忧,是一种人之父的担忧,从此可以看出鲁迅又是一个对儿子的成长能够远视的父亲,文章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性之父的形象。

其实,鲁迅同时也是人之子,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从幼到壮、从壮到老、从老到死,在这个生命之路中,每个人都要扮演人之子和人之父的角色,现在的人之子,可能迟早会是人之父的。《我家的海婴》给我们展示了作为人之父的鲁迅慈爱之父、理性之父的形象,那么,鲁迅作为人之子的童年又是一种什么状况呢?请大家阅读《五猖会》,思考这一问题。

四、解读《五猖会》

1、通读全文,看看全文共写了哪四次赛会?每次赛会作者的心情如何? 四次赛会 心情

童年看赛会(1-2) 盼望 失望

明人的赛会(3) 羡慕、神往

亲见的赛会(4) 羡慕、神往

参与(欣喜若狂)

东关的五猖会(5-21) 忐忑

索然无味

2、理解文章抑扬法的运用。

(1)抑扬法。这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一个重要技法。可以是先抑后扬,也可以是先扬后抑。

(2)本文以先扬后抑为主要表现手法。看五猖会之前对看赛会的盼望,“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时的羡慕神往,“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准备工作中的“笑着跳着”却是正式看五猖会之前的“扬”。而被父亲突然强制背书时“急急”“发着抖”的声音,终于去看了时“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的感受都是“抑”。

(3)结合本文所要表现的儿童教育的主题,你认为文章采用这种“先扬后抑” 2

的表现手法的好处在哪里?

抑的造成是父亲的主观意志,那么有兴趣却因之而感无趣,(当孩子正在兴头上就当头一棒,予以强压,起不到什么好作用。再说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让孩子非常窘急难堪,更易造成心灵的创伤。)由此可见隔阂之深,父亲对子女的伤害之大,那种扫兴与痛苦也愈加真切。

3、文章最后写道:“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结合全文思考,鲁迅知道父亲为何偏在那时候让他背书吗?这句话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情绪?

鲁迅当时可能不知道,但是写这篇文章时应该是知道的,父亲无非是望子成龙心切以及要标榜父辈的权威。

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不直说的不满之情。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细读文后海婴、许广平的回忆文章,就儿童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父亲的病》

我们在《五猖会》中已经看到了一个望子成龙而又不注意儿童心理会乱发父辈权威的家长,鲁迅在童年时期心灵受到了伤害。那么,面对常年生病的父亲,鲁迅又是怎么对待的呢?我们看他写的《父亲的病》。

三、解读《父亲的病》

1、本文是一篇表现鲁迅和他父亲关系的记叙类文章,作者是通过哪些生活场景表现父子关系的?

(1)生活场景之一:替父请医、抓药。

①先是和本城的一个名医“周旋”“两整年”。

(为医治父亲的病,鲁迅虔诚地搜寻着、访求着。)

②本城的一个名医医治了两年不见效之后,又请另一名医陈莲河。

(为医治父亲的病,鲁迅仍是四处问询)

明确:对请医找药持续奔走的平实叙述背后,透着鲁迅对父亲的拳拳的爱。 (附:作者在此批判了中医的玄虚、不科学,它不敢正视现实,不认真,还有封建迷信的成分。)

(2)生活场景之二:守候父亲弥留。

①看课本第19页,在“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这句中,“思想”是指什么?“犯了罪”是从什么角度说的?

思考后明确:“思想”是指希望父亲快点死去;

“犯了罪”是从中国的孝子们的思想说的,即使无法医治,也“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这才是孝。

3

②此处“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在这句中鲁迅为什么又说这思想是正当的?

讨论后明确:鲁迅希望父亲早点结束病痛的折磨,认为这才是真正地爱父亲。 ③结合刚才思考的两个问题,我们看文章最后一节表达了一种什么情绪? 思考后明确:刻骨铭心的负罪感,一种永远的内疚。

(守候父亲弥留这一场景是对传统的孝道的批判。)

④结合《五猖会》中父子间的隔阂来理解鲁迅这儿的内疚表现了怎样的父子关系?

讨论后明确:尽管父子之间有隔阂,但两者的生命是永远纠缠在一起——“纠缠”,因为血缘关系把父亲的生命和儿子的生命纠缠在一起,是天性的爱,这种纠缠是永远割不断的。

2、本文作者追忆了父亲病中与临终时的痛苦:肉体的、精神的,以及由此给家庭带来的变故和给家人带来的不幸。鲁迅着力于追述这一切给自己少年生活中留下的伤痛,揭露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现实?

(通过对文章两个生活场景中与父亲相关的人和事的分析来理解。)

①名医出诊尽职的冷漠;

②陈莲河的不知病人痛苦和病人家属苦难的表现;

③衍太太对父亲的痛苦漠然无视“认真履行”自己职责并催促别人“认真履行职责”;

④儿辈们不知临终父亲的痛苦的声声呼喊。

这四个方面反映了人道的衰落和人心的死寂。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在这里揭露出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各人都在守着自己的那片狭小的天地,似乎都在承担自己的责任,但同时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着别人。由此揭出“病态社会”中病态人性的可怕。“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各人各扫门前雪”,心与心之间,人与人之间隔膜得令人心寒。

四、作业

1、完成《学案与测评》第4页3、4题。

2、预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4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导入新课《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中国的传统从来只讨论“我们怎样做子女”,即小辈如何服从长辈;五四那一代人却要讨论“我们怎样做父亲”。那么,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怎么讨论这个问题的?我们一起来看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三、总体感知文章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文字,文章标题就是论题,针对这一论题,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请速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看全文分为几大部分? 明确:①中心论点在文章第五节;

②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4节):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

第二部分(5~28节):现在怎样做父亲。

四、解读文章第一部分

1、鲁迅本意研究怎样改革家庭,怎么改为谈“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话题的呢?

改革家庭首先在改革父权。

2、文章在这儿摆出了哪两个针锋相对的观点?

“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父为子纲的背后是一个“权力”关系,这就抓住了要害。)

鲁迅提出:“祖父子孙,本来各各都只是生命桥梁的一级,决不是固定不易的”(——正是这样的“中间物”意识,构成了下面鲁迅立论的基础。)

总结:从第一部分来看,父权问题的核心在如何看待父亲的地位,如何正确对待子女的解放。(下文正是从这两个方面切入的。)

五、解读文章第二部分

1、齐读文章第五节。

2、在文章第6~12节中,鲁迅依据第5节的道理,认为父母要纠正哪几种错误意识?

精读后明确:

①父母创造保存新生命只是充当了人类生命链条中的一个“过付的经手人”,所以父母要纠正生出子女便“有恩”的意识。

②为子女发展进化计,父母应纠正“幼者”应为“长者”牺牲的意识,对子女应该核减权利,加多义务。

③自然界、欧美家庭和“心思纯白”的中国人都践行着父母对子女的“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的爱”,所以父母要纠正“责望”子女“报偿”的意识。

3、在文章第13~18节中,鲁迅针对以上的几种错误意识,倡导了一种无私的爱,这种无私的爱有哪几层要义?

①爱的第一义是父母检点自己,给子女一个健康的生理精神的遗传; ②爱的第二义是父母教育子女,使子女超越父母;

5

③爱的第三义是父母解放子女,使子女“成一个独立的人”。

4、文章第19~23节中,鲁迅设想了“解放子女”可能带来的哪几种“怕”的意识?他给出了怎样的去除的方法?

①去除怕“一无所有、无聊之极”的方法是:父母有“独立的本领和精神”、“广博的趣味”、“高尚的娱乐”。

②去除怕“父子疏离”的方法是:用“爱力”“钩连”父子。

③去除怕“长者要吃苦”的方法是:亲子“相爱互助”,父母“预备”生活能力。 ④去除怕“子女要吃苦”的方法是:“改良社会”,改造使子女适应社会的教育方法。

5、文章最后,鲁迅针对“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的”问题发出了怎样的呼吁? 觉醒的父母,应该以“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精神,“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六、作业

作为后来者,面对这样的“肩住了黑暗的闸门”的前辈,你有什么感觉和感想?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