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论文--《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剧,在我上完这个选修课的时候,才对它有了基本的定义。记得在初中和高中的音乐课上,音乐老师都给我们看了一些和音乐有关的电影:初中的时候看了《音乐之声》,而高中就看了《放牛班的春天》。不过那时候都一部电影是分开了好几节课看的,一下课就暂停,虽然感觉不太爽,但每节课下课后心情和想法都会和上课前大有不同,音乐的感染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次看《音乐之声》之后,对剧情有了比初中时候更加清楚的了解。一开始玛丽亚在草原上高声尽情歌唱的情景已经撼动了我的心灵——不是因为她的样貌而是她的动作和歌声。在那之前我真的很少见过那么奔放那么热爱生活那么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呢。再想起我不太乐观的生活,我立即就喜欢上并想继续看这部音乐剧。由于她的性格有点与她作为一个修女应该具有的性格有点出入,她后来被派去霍普家做家庭教师。但这时她的行为和想法又与这个有着军队纪律的家庭产生了矛盾,而可幸的是,玛丽亚能够从音乐中找到勇气,去坚定自己的立场,保持自己奔放与自信的心态,并用她的善良和温柔去打动那七个小孩,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爱戴。她重新把音乐赋予了这个气氛死沉沉的家,让舰长从由妻子的死产生的阴影中走出。后来真的没想到舰长以前也是个擅长唱歌的人,而且还会唱《雪绒花》这首那么深情的歌。但又仔细想想,这是一部音乐剧,当然在电影的每个地方都会充满戏中角色音乐才能的表现与感情的抒发。玛丽亚后来和孩子们合演木偶戏,,在宴会上表演《So Long,Farewell》等情节也让这个家庭开始充满乐趣与欢笑。后来男爵夫人的主动退出、玛丽亚与舰长结婚和霍普一家人逃离奥国前登台表演等剧情,一度将剧情推向高潮。在这部音乐剧中,音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贯穿了始终,无论是对玛丽亚个人,还是对霍普这个家庭,还是对奥国这个国家,音乐中通过其所表达的感情和想法,都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深深的影响。 该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包括玛丽亚,舰长,舰长的七个小孩,男爵夫人,马克叔叔等。玛丽亚,在前面我说过了,她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温柔,善良的人。她喜欢用音乐去唱出自己所想的东西,经常由于陶醉在音乐中而误了修道院祈祷的时间。对此修女们对她无计可施,觉得她不适合当一个修女。确实我也觉得她拥有这么出色的音乐才能,一颗这么向往自由的心,并不适合整天呆在修道院里,而是适合去用她的才能与热情去改变她周围的人,拯救那些在这繁杂的社会中迷失自我徘徊在过去阴影中的人。在做霍普家孩子们家庭教师时,她在打雷之夜用音乐来安抚孩子们的心;在舰长去维也纳的那段时间,她开始教孩子们唱歌,让孩子们边用唱歌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边玩边感受自然。可以说,是玛丽亚赋予了孩子们应有的童年与生活乐趣。

当然,人无完人,玛丽亚也有害怕迷茫的时候,当她发现自己已经爱上霍普之后,由于情景所迫而不辞而别,回到修道院,想逃避这个事实。但就在这时候,一向用歌唱来开导别人的她,现在反而被院长的说唱所影响,让她找回自己的勇气,决定去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真爱。

舰长霍普的性格特征也很明显。曾经服过役的他拥有军人的意识和气质,但看得出妻子的离世对他产生了很大的打击,使他像训练军人那样来训练自己的孩子。幸好后来玛丽亚加入了这个家庭,让音乐重新在这个家里响起,拉近了舰长和孩子们的距离,让他想通了一切,开始真正地去关心孩子们。在后来纳粹占领奥国之后,为了不受纳粹的控制,舰长带领他的家庭逃离自己的祖国,从中也可看出舰长作为一个军人的强烈的爱国之心。他用《雪绒花》激起国民的爱国之心,用行动来表现他爱国的决心。

至于作品的艺术特征,根据我自己不专业的理解,我印象中的这部音乐剧从头到尾都充满了说唱,并且还夹杂着很多舞蹈的成分。有时候只是充满感情的相对而唱,如玛丽亚安慰受打雷惊吓的孩子们的那段,,修道院院长鼓励玛丽亚勇敢追求真爱那一段;有时候是唱歌与跳舞结合,如一开始玛丽亚在山上尽情歌唱那一段,,罗夫与丽莎在晚上幽会那一段,孩

子们在晚会上说晚安那一段。其中还加了一部木偶戏,用木偶的跳舞来代替人的跳舞。通过音乐和舞蹈来交流,,去感染听众和观众,这才是这部音乐剧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就如,玛丽亚的开头唱撼动了我,玛丽亚的《Do-Re-Mi》带起了孩子们对唱歌的兴趣,孩子们为男爵夫人唱歌时唤起了舰长迷失的自我,修道院院长鼓励了玛丽亚追求真爱,舰长登台表演时的《雪绒花》唤起了在场观众的爱国之心,还有让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我们重新思考了自己的人生。

看完这部音乐剧之后,我的心情有了很大的改变。在看之前,我被沉重的学习压力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来,经常心情沉闷,对生活的积极性大大地降低。而在看到这部音乐剧中玛丽亚对生活充满积极和热情并以此来影响其他人之后,我精神上也受到了她的影响,决定以后要像她那样去享受生活。她用音乐来表达自己,来充实生活,而我觉得我们大学生也应该要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不管是玩还是学习,都要让自己去享受这个过程,从而让自己的生活态度积极起来。另外,剧中舰长的爱国精神与重视家庭这些品质也应该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在这次音乐剧通选课上音乐剧的欣赏,我对人生的思考又更加深刻了。观赏音乐剧,这不仅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人价值观塑造的过程。在以后,我决定多多欣赏一下其他音乐剧,借以陶冶自己的情操。

By caixpp

 

第二篇:音乐之声论文

摘要;有趣的故事,悦耳的歌曲、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是《音乐之声》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长青的家庭电影,也是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相信看过它的人一定不会轻易的忘掉,我想自己已经被这部电影感动了。它的音乐,它的主题,它经过精雕细琢的台词,充满艺术的美感,音乐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爱的主题,真正打动每个人内心的纯真的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音乐是这部片子的灵魂,它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音乐声中拉开帷幕,又在音乐声中圆满收场。音乐的旋律始终伴随着影片剧情的发展,不论是玛利亚的悠扬奔放,还是孩子们的活泼欢快,亦或是舰长的深沉优雅,都是发自一颗爱的心灵。《音乐之声》是真正的爱之声!

一,在歌声中体现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歌曲《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也是本部影片的主题曲。这首歌开篇就由玛利亚演唱出来。镜头展现了奥地利山峦起伏、森林茂密的美丽自然风光。活泼开朗的玛利亚那动听的歌声,回荡在山间,使观众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那歌声中有对大自然的热爱,有对自由的向往,还有歌唱者的那种快乐和陶醉。毫无疑问,玛利亚快乐自由的性格与陶冶她性情的大自然是分不开的!她歌唱着自然,热爱着自然。是大自然怀抱中的精灵!

玛利亚遵照院长嬷嬷的吩咐去上校家担任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途中在既担心又期盼的心情中演唱的I Have Confidence 《我有信心》,表现了她复杂的内心活动、对新生活的向往和信心以及她乐观向上的性格。听听她的心声“我几乎肯定所走的每一步路,所有事都会顺利美满,我有信心,世界在我掌握之中,他们得同意,我对自己有信心!”观者会不由自主地会心而笑,是啊!有这样的信心,又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挠玛利亚的脚步呢?正是对生活的热爱给予了她那样的勇气和信心!

二,从生活中体会爱与温暖

在影片的开始,天真烂漫的玛莉娅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头外嬉戏、歌唱,我们很轻易的感觉到“美”,有自然之美,有歌声之美,还有玛莉娅那种积极向上的美,而不是感到不安或尴尬。每个人都有自己快乐的位子,只有能够让自己内心自由的释放才是真的快乐,在这影片开始,已经埋下向观众表达知真的伏笔

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

事实的确如此,玛利亚充满爱心、快乐、活泼,勇于接受挑战,同时聪明、大度,富有智慧、多才多艺。她让一个本来了无生机的家庭逐渐散发出生气和活力,她让孩子们打开心扉回归天性,逐渐喜欢她、依赖她、不能离开她;她还将一个冷酷的男人的激情也重新点燃,最终放弃富有的男爵遗孀而选择她作为孩子们的母亲。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玛利亚凭借她对孩子们的爱,对孩子们

的理解,赢得了孩子们和上校的心。有人说一个好女人是一粒火种,是一本好书,是一首温馨的音乐,是耐人寻味、引人追随的一股力量。而玛利亚正是这样的一个女人,让我敬佩、欣赏!

三,爱与宽容成就女主人公收获爱情

宽容的院长嬷嬷与守不住规矩的玛利亚

作为一个修女,玛利亚显然是不合格的,这一点从修女合唱团演唱的《玛利亚》Maria中可以看出,大家对她意见颇多,但是也都承认,玛利亚给大家带去了欢乐,为笼罩在一片灰色中的修道院增添了耀眼的亮色,这首歌由修女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向院长嬷嬷道出他们眼中的玛利亚,虽是指责,但是曲调轻快,在见到玛利亚之前我们已经从歌曲中认识了一个形象饱满的女主人公。

玛利亚对孩子们的爱、理解、宽容表现在很多细节当中,如她刚进上校家时,上校向孩子们引见她时点名那个情节。因为上校对孩子们实行军事化管理,孩子被父亲像机器一样呼来唤去,更可悲的是孩子的名字也被刺耳的哨声所替代。当玛利亚问及孩子的名字时,上校竟然说不用叫名字,用代号就可以。直率的玛利亚当即就反驳说:“孩子怎么可以用代号?那些代号是用来唤狗唤猫的,对孩子我们得用感情呼唤名字!”影片很长,这个情节不足几分钟,但就是这个细节却留给我很多思考,用感情呼唤名字!这是怎样的情怀?这是对人最应有的尊重! 四,表现对国家的诚挚热爱

《雪绒花》Edelweiss,这首歌虽是小小的音乐道具,却对片子的中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此曲深情、舒婉无比,尤其与故事情节及场景结合起来听。影片将如此柔美的一首歌安排给片中最严肃的上校来演唱,可算是花了心思的,这不仅与后一国家主题以暗示,而且很好地诠释了奥地利人的音乐性格。

第一次受孩子们和玛利亚的请求开始演唱这首歌时,那种对故土和对祖国的深情使他卸下了所有的伪装,平常的那种严肃不苟言笑甚至冷漠荡然无存。从他那饱含深情的歌声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温情、敏感的上校。而他在音乐会上的那次演唱则更精彩。临别前,上校满怀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爱献上了这首“雪绒花”。他深情地唱着,玛利亚的镜头数次切入,她站在门口凝视着上校。当他还未唱完时便禁不住哽咽了,玛利亚默契的接了上去,让歌的高潮展现得淋漓尽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撼。尤其是唱至“Bloom and grow forever.....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时,台下观众的大合唱,让纳粹军官的脸色顿变。这就是影片对对抗纳粹德国的最高情节,大有“国破音符在”的意味,作为音乐之国的奥地利最起码还有音乐是不可被征服的!音乐是这部片子的灵魂,它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音乐声中拉开帷幕,又在音乐声中圆满收场。音乐的旋律始终伴随着影片剧情的发展,不论是玛利亚的悠扬奔放,还是孩子们的活泼欢快,亦或是舰长的深沉优雅,都是发自一颗爱的心灵。《音乐之声》是真正的爱之声! 五,揭示自由的主题

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认为。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如果没有这位开明

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后记:

《音乐之声》——感动心灵的是最美的

是什么让你我对该影片产生了共鸣是不是玛利亚那天真,充满爱心、快乐、活泼,勇于接受挑战,同时聪明、大度,富有智慧、多才多艺。玛利亚凭借她对孩子们的爱,对孩子们的理解,赢得了孩子们和上校的心。玛利亚的做法实在令我学习,她的睿智、宽容、大度实在令我钦佩!其实她的睿智、宽容皆源于她有一颗理解孩子的心,有关爱孩子的情。她把孩子当孩子看,不仅能容忍他们做的一切,而且能教育引导他们该怎么做,这不是为人师这应具有的品质吗?剧中玛利亚对生活对孩子对家庭对祖国的热爱充分的体现了她是一善良、爱心、智慧、热情、尊严、尊重、爱国和坦城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