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自己长大

周末,6岁的女儿对我新买的玻璃鱼缸陡生兴趣,一边跟鱼逗乐,一边拿杯子舀水,舀出来,再放进去,开心得不得了。

爱玩水是孩子的天性,我知道阻止她是没有用的,只好连声叮嘱:“鱼缸很贵,这个鱼缸就是小鱼儿的家,你要保护好它的家。玻璃易碎,若是打碎了鱼缸妈妈可是要惩罚你的。”女儿连声说:“不会的。” 可是没过半个小时,我就听见“哐啷”一声,赶紧跑过去一看,鱼缸碎了一地。好在女儿逃得快,自己倒是“完好无损”,只是裤脚打湿了一点,她手里依旧拿着玩具,愣愣地站在那里等着挨训。

将金鱼转移到“安全”地带,收拾完碎玻璃,我生气地对女儿说:“跟你交代好多次,你为什么不听?”女儿小声说:“我不知道玻璃鱼缸这么不结实。”我耐心地告诉她:“玻璃都是这样的,稍微用点力就会碎,知道吗?”

以往女儿做错了事,我们俩都是商量一个惩罚的办法,要么是帮我做家务,要么是她多抄几遍作业,可是这个鱼缸是在我三令五申的情况下打破的,而且花费68块钱。我突然就想,这次得用孩子的错误帮助孩子成长,加大惩罚力度,要让她知道挣钱是不容易的。

于是,我对她说:“鱼缸花费68块,我要你挣10块钱还给我。”女儿一听要她挣钱,两眼放光:“妈,你告诉我挣钱的方法。”我指着杂物间那一堆废旧书刊说:“你把这个整理好,拿到楼下的废品店去卖。”“太重了,我搬不动。”女儿说。

我告诉她:“东西太多,一次拿不完可以拿两次、三次。”女儿听后,认真地找来一个废米袋子,然后把书报塞到里面,自己试了试,觉得不吃力就拎着下楼了。

女儿长到6岁,很少与钱接触,没有任何金钱观念,我也鲜有机会让她买东西,更别说卖废品了,我是有意要看看她的沟通能力。所幸楼下对面就有一个小小的废品站,怕她出差错,我悄悄地跟在后面。 女儿拎着袋子,站在废品店门口,不知所措。直到有人上来问:“小妹妹,你要卖东西啊?”女儿这才急忙点头。称好、点钱,女儿接过钱,很认真地看了看,然后飞快地跑回家。

“妈妈,你看。”她扬着手上的4块钱显得很高兴。然后,她兴奋地又把其他的旧报纸也装进袋子,飞跑下楼。如此往返3次,居然卖了13.8元钱。看她满脸是汗,我说:“累了吧?”女儿摇摇头说:“不累,挣钱的感觉真好!”

从那以后,她对玻璃制品就改为轻拿轻放了,也逐渐地了解到挣钱的不易,不再嚷嚷着要买很多零食和玩具。很多人都说我这种方法太严厉,但看到女儿一天天懂事,我觉得,用孩子的错误帮助孩子成长,也未尝不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

 

第二篇:让孩子长大

让孩子长大

一个爸爸对他的儿子说:“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你也应该看一下!”

儿子说:“你看了就行了,我觉得我没有必要看。”而且他愣是没有读爸爸给他推荐的那本书。

一个妈妈对女儿说:“今天外面很冷,你要穿厚一点。”

女儿说:“一点都不冷。”而且穿着很薄的衣服就出门了。

看上去,这位爸爸和这位妈妈都是处于好意给孩子提出了建议,却遭到了孩子的拒绝。这是为什么呢?

当有一个声音经常跟孩子说“你去做点??吧”、“你应该去做??”等等的时候,孩子会觉得烦甚至生气。因为当别人指点他的时候,他内心会想“我一定要别人提醒才能知道如何做”、“我真是糟糕,连这个都不知道”、“我不能为自己做主 ??”

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也渴望自己能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当这些渴望不能被满足的时候,他便会觉得自己很“无能”。大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 小小孩听多了大人的教导,而不能经常自我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会影响到他的自我价值感,觉得自己很没有能力。而那些自我意识觉醒的青春期的孩子,听到这样的教导的时候,便会在心里嘀咕“我凭什么让你告诉我怎么做?”“你告诉我这么做,我偏不这么做!”“我要为我自己做主!”等等的想法,所以便产生了所谓的“逆反”。结果是家长们觉得孩子不听话,孩子们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

所以,家长们要注意自己平日里说的话,可以告诉孩子你自己做了什么,效果是什么,却要谨慎地要求孩子去做你认为有益的事情。

我感觉如果那个爸爸说:“儿子,我读了这本书,感觉对我挺有帮助的,我希望你有空也可以读一读。”一个“希望”,一个“应该”,同样是站在爸爸的角度,“应该”有命令的成分,而“希望”则饱含爱在里面。

如果我是那个妈妈,我会说:“宝贝,天气预报说今天天气很冷,你要不要穿得厚一些?”

一个问句,就给了孩子选择的机会,穿不穿厚衣服是她的事情。就算她不穿,今天冻坏了,明天她自己就会穿上厚衣服的。

孩子总要自己长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