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 读后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从社会关系的异化到人与自然关系异化

摘要:本文根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与劳动、社会、自然关系的相关阐述,分析了社会关系异化、劳动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异化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初步的提出了在改善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简单看法。

关键词:人,社会关系,劳动,自然,异化

一、劳动的异化不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

人类同自然的活动,经历了早期人类的敬畏自然、觉醒时期与自然斗争、工业文明时期完全征服自然的思想观念,以致当前社会我们呼吁的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对自然的感情也经历了一个敬畏、斗争、完全的占有、敬畏的过程,但我们发现无论人类与自然处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形态之下,人类最终只有一个目的——生存。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和人类可谓是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最初的存在维护了自然内部的和谐关系,就如同我们常常说的生态平衡,人类也是其中的一个平衡因子,无疑人类也起到了这样一种作用。

同人类社会一样,不同的历史时期,导演历史的主角是不一样的,随着人类逐步的成为导演自然的主角,自然对人类的意义,也随着自身内部历史主角的改变发生着变化:敬畏自然的时代,自然是人生存资料的来源和精神追求的寄托;与自然抗争的时代,自然依旧为人类生存提供资料,人类对其原始的精神崇拜变成了怀疑、畏惧、抗争;工业文明时代,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内核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一方面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1】自然界,从最初的提供生存资料,到工业文明时代的从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工人本身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和提供劳动的对象,可见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为人类提供基本生活资料的范围。当然,自然界一开始就为人类提供了劳动对象,但是这种劳动是与人类所需要的生存资料相对应的,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在人类早期一旦生存资料得到了满足,他们既没有了劳动的欲望与需要。在人类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同时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人类的劳动所得完全可以轻松的满足个人肉体的需要,产品便有了剩余,劳动的异化已经悄悄的滋生。因此,我们必须承认人类劳动的异化,人类同自然关系的异化,不是工业文明时期的产物,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确切的说是劳动产品开始有剩余、私有产生那一刻起,社会关系的变化的导致劳动的异化已经悄然地开始,随着交换和分工,这种劳动的异化更加强化,在工业文明时代,这种异化达到了巅峰。工业文明时期的劳动使得人在其劳动对象和获取生活资料时空前异化,完全成了劳动对象的奴隶,“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作为肉体的主题的生存,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2】“工人生产的越多,他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自己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3】同时,工人劳动的这个过程,也被异化,他所生产的产品仅仅是对劳动异化的一种总结,劳动对人自身来说超出了人的本质的东西,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的劳动不仅是私欲促使的劳动,更加变成了一种被其他主体强制的劳动。

二、人与自然和谐的打破——人社会性的异化

“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但是人类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决定了人的社会性,自然界不仅被人类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同时也作为艺术的对象,是人精神的无机界。同时,作为维持人类肉体生存资料的来源,是人类无机的身体。“既然自然界既是人的无机身体, 又是人的精神食粮,那么它就成了内在于人的东西。因此, 人和自然应是内在合一的关系。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说, 破坏整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会影响到其他部分。因此, 人类理所当然地应该保护好自然界, 因为这也就是保护好自己的无机身体和精神食粮, 保护好人类自身”。【4】但“异化的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同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同他人、同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人的异化,一般的说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5】“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统一的,只有在社会中,人与自然才能实现高度统一”。【6】所以,人同整个自然界的关系也只有通过人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由此推知人的正常的社会性的异化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一社会性的异化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私有制导致的人与自然的疏离和异化可以归纳为三点:“首先,劳动者同作为自己的对象物的劳动产品的异己化,或者说疏离、异化。这实际上也即是人与作为自己的存在对象的自然界的疏离和异化。其次,人与自己的‘对象化活动’(在此即生产劳动)的异己化。最后,主体与自身也疏离了,异己化了。”【7】在生产关系领域则是:以生产资料私有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主要通过这一劳动制度体现出来。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自然界作为生产资料的直接来源,大部分都被资本家占有,大多数人失去了与自然界正常的关系,那么人只能在作为工人的时候才能维持自己生存的需要,只有与资本家形成雇佣关系时个人的生存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这就使得人在生活面前失去了主动性,变成了生活的对象,生活的奴隶。资本家最大限度地压榨剩余价值的本性则使得工人的劳动越来越低贱,越来越没有价值。在私欲的驱使下资本家越是得到好处,越是不停剥夺,不断的压榨为了生存拼命的工人,不断攫取生产资料,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在这一过程中,工人作为人,同时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但作为个体的自身被不断的剥夺,作为自己的整体的自然界也不断地被剥夺。同时,人本身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人不是直接的从自然界获得生存的生活资料,而是通过资本家的雇佣劳动间接的获得生活资料,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打破了人与自然原本的和谐,资本家的私欲使得人类从自然界中攫取的东西远远的超过了工人自身的需要,这剩余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依此,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而是资本家是统治自然界的力量,其中也包括统治工人,这种魔力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使得人与自然相异化。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种异化在正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存在。

三、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社会关系的调整

在当前,在我们的工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这种人与自然的矛盾逐步的凸显出来,并引起了人类共同的重视,当泥石流,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匮乏,大气污染等资源和环境问题摆在人类面前的时候,这种长期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将让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8】因此,如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成了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既然人的正常社会性的异化是打破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原因,那么社会关系的调整或许可以重新找回人与自然新的应该的平衡。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通过人并且是为了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9】马克思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共产主义是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矛盾的最好形式,也是共产主义的目的。 “ 为了从根本上恢复人与自然的天然的关系,必须扬弃异化劳动,从源头上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10】这种源头就是消灭私有制,将社会化大生产公平的服务于每个劳动者,将私人占有变为公共占有,通过合理适度的生产满足每个人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不是过度的从自然中攫取。既然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就应该顺应自然自身的规律,让自然界内部的规律来调节人类的生存方式,而不是凭借自身的私欲对自然界为所欲为。

虽然,目前依靠共产主义对社会关系调整的条件尚不成熟,人类具有的生产力远远达不到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对其的要求,但马克思这种人自身社会关系异化导致的人与自然的异化,无疑对我们现今改善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通过改善目前人自身的社会关系来适应当下的自然状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劳动的异化是人类社会关系异化的结果,这种社会关系的异化伴是随着劳动产品的剩余和私有意识的产生开始的,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这种异化表现得更加突出。由于人的社会性,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只有在社会中人与自然才能实现高度统一。所以,人的社会关系的异化,必然影响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当这种异化最终影响到人自身生存的时候,我们还得从自身社会关系的调整中去改善它。

参考文献

【1】【2】【3】【5】【9】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 人民出版社,2004.

【4】钱伟.《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和自然的关系及其当代价值[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五期,2009,9.

【6】【7】冯婉玲.论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自然—社会”的统一[J].经济研究,2009.139-140.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83.

【10】徐水华,冯丽娟.生态·实践·历史: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三维视角———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J].哲学当代视野,2009,2.

 

第二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

读后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联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在马克思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也是他对于政治经济学的初步探索。在此篇文章中,马克思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尽管《手稿》在一些问题的表述中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手稿》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美和美感的起源,为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光辉起点。手稿的发表,引起了西方人研究马克思主义转向,不断从政治学和经济学转向哲学,促使了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是由三个笔记组成:

一 是马克思在研读了让·巴·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和亚·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两部著作,并写了摘要。马克思把斯密学说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这三个经济范畴加以比较分析,揭示了斯密学说的矛盾。他把笔记本I分作三栏,各栏分别加上标题《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

是马克思对约·拉·麦克库洛赫《论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发展特殊对象和重要性》(法译本)及该书译者吉·普雷沃写的《译者对李嘉图体系的思考》作了摘要。把“现代国民经济”即“李嘉图、穆勒等人”的观点同斯密、萨伊的观点相对照,看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内部的差别。

是马克思的思考与笔记1和2的补充。补充一:《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先就有产和无产的对立向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发展作了简短补充,然后以比较长篇幅论述通过扬弃私有财产来抛弃人的自然异化。补充二: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补充三:是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

以上这些含有从书中的摘选和百度百科的诠释,我自己把它归纳为:

(1)以异化劳动学说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2)以人的本质为思考中心的哲学批判;(3)以扬弃异化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批判;

(4)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清算:批判已不再局限于黑格尔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而是对黑格尔一般辩证法的批判。

说实话,对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篇有着很深奥义的文章,我觉得读着令人很头疼,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学识浅薄,能完全理解字面上的意思就难,更别提使劲的往深处去想。所以只能就我看到的某句话或字词来说一下自己联想到的。

首先,马克思肯定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但又揭示了它的缺陷。他认为古典经济学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剖析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因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能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给自己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

和灭亡的规律的任务。“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

从这里我的感受就是处理事务的态度的问题。或许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我还是想说一下做事必须要有耐心而且要勤奋。正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很平凡朴实的话,但是告诉我们对待事务要认真,看问题尤其是研究学问更要有专研的精神,才能探究到问题的本质。

其次,“异化劳动”这一概念是我第一次接触。从《手稿》中知道“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生产出了产品,而由于产品不属于劳动者本身,因此,产品生产越多,劳动者的价值就相对越低。这里似乎是一个相对的关系,劳动者和产品两者之间的对立。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而劳动产品是人的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劳动产品本应属于劳动者。”这一点就像中国共 产 党为什么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因为劳动者是一切活动的价值的起点。所以我觉得农民工应该有更大的法律保障,来维护他们应得的权力。

最后讲的货币。货币是固定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但是它却是人与生活,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颠倒一切的目标和工具。其实这些话语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货币是实现物质之间交换的媒介,也是万恶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