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分析

学号:2120151936姓名:王浩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分析

【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孕育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丰富的理论生长点和“有机土壤”。马克思不仅公开宣布新哲学的实践性,而且当他将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的实践时,马克思又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实践作了哲学的概括。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实践的概念、特征、本质和内容等作了全面的阐述。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实践观的分析,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的早期哲学的理解,进一步考察马克思实践观点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实践;马克思

一、《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背景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写于 1844 年 3 月—4 月,是马克思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手稿》是马克思思想研究重心发生转移的产物,也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思想进行理论论证的结果。早在《莱茵报》时期(1842 年 4 月—1843 年 3 月),马克思就发表了很多抨击封建制度的文章。“盗木事件”使《莱茵报》参与了辩论;在自由贸易、盗木法律上,马克思发现“物质利益”是国家制定法律的原因,“物质利益”问题与马克思脑中的哲学问题发生了冲突。他在退出《莱茵报》之后,写作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他通过批判黑格尔由国家理念决定市民社会的颠倒,指出国家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法律,并指出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去政治经济学中寻找。马克思阐明了“市民社会”是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制约着生产力的交往形式,亦即生产关系。市民社会与生产力的发展相关,是社会物质生活的领域。这正是马克思由政治法律领域转向政治经济领域研究、由唯心主

义转向唯物主义(历史唯物史观)、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转向革命的共产主义的思想基础。马克思正是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来寻求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人类解放道路的科学依据的。他鲜明地表达了革命的共产主义思想:“彻底的德国不从根本上开始进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1

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因此,共产主义的实现和完成离不开实践的积极作用。“实践观”正是《手稿》的核心思想,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通过批判的形式全面阐述了实践观的合理内涵,揭示了共产主义的实质(人的本质的复归)和实现途径(劳动实践的发展)。

《手稿》从政治经济学研究入手,其中心问题是共产主义的完成和人的解放,而其最终落脚点则是哲学。这说明,哲学不再只是解释世界,而要改造世界、创造世界。哲学的真正任务在于为批判地、革命地实践活动提供坚实的、有效的理论基础和论证。《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史上的一部关键性著作,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全部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和秘密 所在。它孕育了马克思实践观的萌芽,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奠定了现实的基础。

二、《手稿》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

《手稿》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孕育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丰富的理论生长点。马克思不仅公开宣布新哲学的实践性,而且当他将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的实践时,马克思又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实践作了哲学的概括。

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两种劳动,一是异化劳动,一是对象化活动。由于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马克思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所从事的不人道的、非人化的劳动叫做异化劳动,与此相对应,他把对象化活动看作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两种活动的关系是怎样的?严格地讲,这是《手稿》中不能解决的向题,马克思为了映衬异化劳动的极端不合理性,对于对象化活动作了纯粹理想主义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学的痕迹。这时,它们作为对立的两极,处于身首异地的状态,这显然是不足取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少地方,马克思能够跳出这种两极对立的案臼,把对象化活动理解为人和自然对象之间现实的感性活动,而不是像费尔巴哈那样把人的活动仅限于理论活动, 也不像黑格尔那样把实践理解为纯粹精神的活动。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1

马克思在《手稿》中还对实践的特征作了概括:首先,实践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2马克思在这里1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用感性的外部世界说明实践是感性的活动。

其次,实践是有意识的能动活动。马克思说:“人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活活动是有意识的。”1这种有意识的能动活动使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因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2,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内在尺度改造对象,使对象符合自己的需要,这无疑体现了人的活动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是社会性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享受所具有的普遍性,不仅仅存在于直接共同的活动和直接共同的享受这种形式中,而且存在于实践活动主体同他人进行直接联系较少的活动之中,因为实践活动主体本身是社会性的存在,实践活动所需的对象和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精神生产活动的语言,也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实践活动主体的。所以,主体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所生产出的东西,实际上是为社会创造的,并且实践活动主体在生产过程中自觉意识到自己的社会性本质。在费尔巴哈那里,人的活动必备的感觉,只不过是人的肉体的一种天赋特征。《手稿》高明于费尔巴哈的地方,在于它从人及其实践的社会性及自然性的辩证统一中,揭示了人的感觉的形成史及实质。

三、《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实践观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实践的观点从《手稿》的萌芽,到《提纲》和《形态》的展开 和发挥,贯穿了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始终,其概念不断明晰化。《手稿》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Vol.42.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Vol.42.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才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终极根源所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形成过程的开端,它在马克思早期实践观的萌芽之时就已包含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理的最终建立和完成所必需的全部理论前提和思想元素。《手稿》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思想阵地,包含了它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手稿》不仅较为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实践观的合理内涵,而且其较为逻辑的体系结构证明了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要的三本著作是以实践为逻辑主线而互相联系的统一的整体,《手稿》是开端,而马克思在之后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它的延续和发挥,后两著作是马克思将其实践观的萌芽外化到存在观、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产物和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外篇,我们可以说《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Vol.42.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第二篇:从_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_看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争鸣与探讨】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看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赵红艳1

壮2

(1.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辽宁科技学院,辽宁本溪117022)(

摘要:“人的本质”是什么,一直以来都是古老而历经时日不衰的问题,古希腊思想家和佛教界对人的本原的认识,使我们了解到当时人们对“人的本质”的追求,而马克思从人的劳动以及与动物的区别出发,对“人的本质”作了与以往不同的论述。

关键词:人的本质;马克思;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08)04-0085-02

客观地存在着的人的感觉也不是人的感性及人的对象性。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马克思认为确定一个种类的特性和本质,关键在于看其生命活动的性质。马克思讲的“生命活动的性质”就是指“劳动”或“生产”的性质。那么人的生命活动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呢?马克思指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动物只是在直接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这只生产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而人不仅为自己及后代的肉体的需要进行生产,而且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生产,为社会创造财富。第二,动物的生产只是出于一种本能的活动,因此,它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生产,而人的生产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他既可以认识规律,也可以利用规律,按照客观规律改变自己和自身。总之,人与动物的生产的差别,表现为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性质的差别,“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因此,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得出结论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其中,所谓“人的类特性”就是指人的真正的本质或本质特征;而所谓“自由自觉的活动”,则是指人高于动物,超越于本能的限制,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活动。

马克思把“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归结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归结为人的本质特征,这本身就说明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社会特质。因为人的生命活动就是人的劳动,是人的生产活动本身。而生产活动本来就是人的真正的生活,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人们在有意识、有目的劳动或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必然结成一定的联系或关系,从而证明自己的活

2008.4理论界

“人”是什么,从古希腊人的各种起源说和古印度的“四大皆空”,到柏拉图“人是自然人”,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的动物”等等,再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古老而历经时日不衰的问题。人被定义为理性的生物、社会性的动物、会制造工具的动物或是会制造符号的动物。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以及人的劳动出发,让我们真正看到了人的本质是什么。

在古希腊时期,思想家们对“人是什么”的认识,与当时的自然哲学一样,具有朴素的性质。他们把人看成是一个天然统一的物质实体,来源于共同的自然物质。泰勒斯认为“人”起源于水。同是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另一位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认为空气是“人”之本原。赫拉克利特说,“逻各斯”不仅是万物产生的根据,也是人类产生的根本,为人人所共有。这个逻各斯的表现就是“火”。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认为人和宇宙万物以及人的情感都是由这四种元素组合或分离的变化而组成或形成的。而古印度佛教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四大”组成的,“四大”指“地、水、火、风”,而世界上最重要的是人,所以四大应从人来谈。

Aristotle和18世纪前的大多数思想家都以人性的名义来为奴隶制辩护,Aristotle把人规定为“政治人”即“人是政治动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从人的自然属性理解人,规定人的本质,把人看作“自然人”。柏拉图认为,“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腿生物”,但是当面对一只被拔光毛的鸡时,柏拉图赶紧修正道:“人是没有羽毛的有着两个平脚的两腿生物。”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的论述,他指出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人又并非像动物一样与自然物具有直接的同一性,直接呈现出来的对象不是人的对象,直接地、

085

【争鸣与探讨】

动是社会的活动,自己的存在是社会的存在,“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的活动的。不仅我的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都是作为社会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因此,我从自身做出的东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的存在物”。不仅如此,人的生命活动还表现在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创造对象世界,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其次,“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作为人的社会物质,就在于它能使自然界打上社会的印记,并使人的自然属性变成人的社会属性。人即是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然而存在着的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虽然和动物一样靠自然界生活,受自然界制约和限制,但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他必然将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对象,通过意识,有目的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使自然界这个“人的无机身体”变成“人的身体”,即使自然界人化。因此,这时的自然界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界,而是打上人的社会印记的自然界,是人化自然界。

人既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因此,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并不是孤立的、自在的自然属性,而是受人的社会属性的决定和制约,因而变成了社会化的自然属性。马克思说:“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机能。”

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表现为异化,其现实性就是异己(即异化)的现实。这就是劳动的异化和自我的异化。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中,资本家取得了对工人这个特殊商品的使用权,工人的劳动连同他的产品都是属于资本家的。因此,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表明他受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也就越重,所以工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如果说,这时工人也在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那只不过仅仅是为了维持肉体生存,因此这种劳动已经降低为动物的本能活—自由的自觉的动。总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活动,以异化的形式存在。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人的本质异化的现实矛盾中,预见未来的科学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特征———自由自觉的活动将得到全面恢复。他认为,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由于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任何异化都不再存在。只有在这时,人才成其为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根本改变,彼此协作,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为对方存在。也只有在这时,才会真

理论界2008.4

正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共同活动中,虽然也有受动即受客观规律制约的一面,但他们能以共产主义的乐观精神对待之,将“受动”看成是一种享受,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总之,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一—自由自觉切都真正社会化,只有在这时,人的本质特征——的活动才能得到真正实现。

从以上古希腊、佛教以及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到人是来源于物,并超越于物的,人以生命为本质,是生命存在,却超越了生命的局限。

人有两重生命,也就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自然生命和自为生命;人也有两重本性,即物的本性和超物的本性;人又包含着两重性的存在,实体存在和价值存在;同时生活在两重性世界里,即本然世界、应然世界,自然世界、属人世界,现实世界、理想世界,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等。作为今天的我们,也能体会到:人都很珍视自己的有形存在(肉体生命),人作为人常常却更加看重自己的无形存在(意—价值生命)。肉体生命所以宝贵,只是因为凭借它才义——

能创造并实现人的价值生命;创造具有永恒价值意义的“类生命”才是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方式和内容,是人的本质,“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审美去改造世界,创造生活,能够提升出形而上的东西。另一方面人又很特殊,他“特”在虽来自于物,却能超越于一切物之上,人是生命存在,却又超越了生命的局限,人把自己从物区别开来,正是为了走出自然的表层关系,进入于物的深层内里,仅仅注重人同他物的表层区别,把握到的只能是作为“物”的人同他物的区别,那还属于“物”与“物”之间的区别,只有再看到人与一切他物深层的内在结合和同一联系,这才能把人同所有的物区别开来,从而把握到与物真正相区别的“人”。人与动物相区别,他的价值和意义是多方面的,归结到一点来说,就在于发挥“创造性”。创造属于生命的潜能,在这一意义上,人的超生命(即类生命)价值又只有通过生命活动才能体现和实现出来。因而人的生活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是丰富多彩,人的“活法”也总是多种多样的。

人类发展到今天,是一个不断创造、积累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马克思对人类本质的论述,使我们更加清楚了人之所以为人,人区别于动物的东西。我们要沿着马克思的路线,更深入的去了解人,去研究人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2]杨纯富.人是什么.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3]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4]高清海.人就是“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8.

[作者简介]赵红艳(1979-),女,辽宁抚顺人,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张壮(1977-),男,辽宁沈阳人,辽宁科技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阿

08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