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读《教育人类学》有感

————关于人的论述 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的产生于二战时期的德国,那时候德国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中,传统的安乐园使他们失望,消沉,因而人们开始进一步探索人的本质。因而,博尔若夫的这本书通篇便围绕人展开,其吸收了许多哲学及存在主义的思想,对教育事业有着不可多得的启发作用。

一、人与教育的关系

人是可教育的,且是需要教育的。这并不是什么新颖的观点。早在博尔诺夫之前夸美纽斯①就说过:实际上,人不受教育就不能成为一个人。确实,人类学研究表示,人不同于动物,一出生便有成熟的本能系统,人是有缺陷的。为了弥补这种缺陷,人必须要接受教育,且是终身的(也就是终身教育)。同时,人不同于动物之处还在于他的不定型,所以他在后天的教育学习中便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而人是可教育的。

博尔若夫对以上观点可以说是赞叹的,但他吸收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又进一步提出了“非连续性教育”,传统教育观认为,人的教育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人只要不断向前,最后必会趋于完善。即使出现了偏差,那也只是老师与环境的问题。这种说法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与教育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博尔诺夫认为,人的受教育过程其实是非连续的。他重点提出了造成非连续的两个因素。

1、危机

危机是与生存同在的,人存活于这个世界上便必不可免的会遇到危机,如:社会危机,疾病危机等等。博尔诺夫认为,过去人们常常把危机看作是破坏性的,实则是相当片面的。他认为危机实际上有其积极意义。博尔诺夫的这个观点即使从今天来看也是相当新颖的,常听人说的危机便是转机便也是这个道理。然而,值得令教育者思考的便是如何使危机变成转机。这便要求教育者对学生进行告诫,使学生不在危机中消沉下去。当然,教育者也不能夸大危机,使学生在丧失将危机变为转机的信心。

2、遭遇

遭遇是一种突发事故,如丧亲,地震等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遭遇的杀伤力要比危机大得多,他将人逼至一个极端,因而看清最本质的自己。比如,某个人总是被夸奖舍己为人,当地震来临的时候却率先逃离了县城。当然,这种行为本生我们并不能说是错的,但

① 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

1

至少在那一瞬间,它所表现出来的便是真正的自我。遭遇不仅能使人认清自己的本质,也能使人变得更加勇敢,试想:一个人如果连突然的失明失聪等意外变故都能挺过来,他的人生还有什么样的坎过不去。当然,这是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的,教育者要做的便是引导启发,使人们在遭遇中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人与空间的关系

博尔诺夫分析了人与垂直、水平等一系列关系。在这里我着重强调一下人与点的关系。博尔诺夫认为人都有一个持续的立足点,那便是家。人从出生开始,必然先落在家这个立足点上,然后向外界发展。法国哲学家巴彻拉德②说:房屋是一种抵御宇宙的工具,使人顶住一切天空和人生中的狂风暴雨。从这点可以看出,家给人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这一点对儿童的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而当我们逐渐成长,我们总要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总是站在这个安全点上真的好吗?显然不好。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份勇气。萨特③说:空间是一种人所陌生的、敌对的环境,人自身作为陌生人而被打入该环境之中。因此人们说这是“无家可归的人”。因为对无家可归的惧怕以及对安逸之家的眷恋,人便丧失了走出去的勇气。所以,相当一部分的人生是平凡甚至趋近于平庸的,但总有这么一部分人,他们向往外部世界的精彩,走出自己的安乐窝,在失望与惶恐中逐渐获得不畏困难的勇气,成为社会的精英。如:比尔盖茨。这种空间关系给教育者的启示便是:怎样竭尽所能地使人类获得这种勇气,走出自己的束缚。

三、人与时间的关系

1、人与过去的关系

过去是确定的,无法改变的,就如历史般,我们可以总结经验,痛定思痛,为自己的人生之路省掉很多弯路,但我们决不能沉湎其中,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对待过去。博尔诺夫给出这样的结论:过去不仅仅是人必须“克服”的负担,同时也是目前的生命赖以存在的主要基础。举个例子来说:我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的自行车,因为控制不好最佳距离便盲目上路,结果不小心被撞了一下。从那以后,我便变得不敢骑车,甚至看到车就有意识的躲闪,“被撞”这段记忆无疑成了我的负担,但如若我能克服,我一定比其他人更加小心翼翼的开车,再也不会出现盲目上路的情况。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过去既是教训又是经验。

② 巴彻拉德:著名法国哲学家

萨特:法国作家,哲学家,社会活动专家。

2

2、人与现在的关系

常听说把握当下。确实,对当下的正确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未来。当下浑浑噩噩,未来也必然一无所获,当下勤勤恳恳,未来也一定会有所收获。这个道理我想无需我多讲,从古到今,人们都明白现在的重要性,区别只在于,有人明白过后愤起,有人即使明白也没有动力向前。

3、人与未来的关系

任何人都有着对未来的希冀,就算被认为无忧无虑的儿童,其实也有着显著的“明天性”,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应该如儿童般,对未来充满着希望,我们知道这肯定是一种“理想国”。人肯定会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因而对未来的憧憬产生幻灭感。因而,博尔诺夫认为人在面向未来的过程中便要学会规划。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一定会按照规划的过程一直发展下去,这又回归到了不可持续性上,正如人会遇见危机,遭遇等,规划可能也会中途夭折,这是便需要我们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努力使自己回到预想到的轨道上。

从上面的各种关系中,我们不难看出人到底需要什么。当然,博尔诺夫也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那便是:爱、信任、希望。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教育者所做的大部分努力,都是为了给人营造一种充满爱,被信任以及对未来产生希望的氛围。正是有了这些努力,人在面对社会的世态炎凉时,才有了安全感以及勇敢向前的勇气。但基于人是一种很复杂的生物,敏感,脆弱,可塑性特别强,所以怎样在实践中正确营造这一氛围还是一条相当漫长的路。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