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胡适}教案设计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 肖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能整体把握作品。 (2)能从自主学习中获得发现美、表达美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反思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从事件中提炼感情。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如何评价母亲的教育方式。

[课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感导入(1-2分钟)

由孟郊的《游子吟》导入课题。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它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中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学者胡适的一篇文章《我的母亲》。 二、 简单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先由学生介绍)(2-3分钟)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字适之,近代史上名符其实的风云人物,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他自己戏称为“新诗老祖宗”。做为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的诗人,胡适的诗清新、流畅,颇具大家风范。

胡适,世居安徽绩溪,民国前二十一年出生于上海,二十岁赴美留学,后来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民国六年返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战期间,曾出任驻美大使,胜利之后为北京大学校长。

旅美期间,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民国四十七年回台主持中央研究院,任院长职。民国五十一年逝世于南港任所,享年七十一岁。

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胡适是最重要的启蒙人。早在民国六年一月,他即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当时文学的八个主张,也就是后来的八不主义。(一、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二、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三、不用典;四、不用套语烂

调;五、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七、不摹仿古人;八、不避俗话俗字。)

三、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ōu) 绰号(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

摹画(mó) 眼翳(yì) 舔去(tiǎn) 侮辱(wǔ)

2、解释下列词语。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四、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脉络;认识母亲形象。

读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思考: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们的感受我们会说这是一个 的母亲。分别是通过什么事情体现出来的?(共10-12分钟)

1、严厉

对我的管教:

每天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2、慈爱

对我的关心:

我得眼病,用舌头舔我的病眼——爱子情深

3、温和

作为后母当家之难:

除夕夜如何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句,面无怒色——善良宽容

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忍让温和

4、刚强

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

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

小结:母亲的性格: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你是如何体会到的?(6-7分钟后回答)

(怀念、感激、敬爱。)

(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的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爱子情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拓展延伸

母亲是平凡的,她每天所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点滴中渗透了无私的爱,现在,想一想自己的母亲她有什么事最让你难忘呢?我们对母亲表达过我们的爱吗,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感激呢?(学生思考体会交流)

八、齐唱《妈妈的吻》

 

第二篇:教案设计:我的母亲

参评教研成果

我的母亲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 刘玮凤

课型:作文修改课

教学动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修改能力是写作的基本能力之一,常言道“文不厌百回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然而当前,许多中学生写作文要么是一遍完成,不加修改,要么根本就不会修改。长此以往,形成了作文质量难以上台阶的局面。 然而修改作文,仅仅靠教师的集中批阅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传统的精批细改,只是把老师的理念强加在学生作文里,学生缺乏自主的感受和认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完全放在被动的位置上,造成学生厌写、厌改,甚至有些同学作文本发下去以后,连批语看也不看就束之高阁了,这样,教师的修改就失去了它的指导作用。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修改作文的权利首先应属于本人。所以教师必须利用作文修改课引领学生自己进行作文修改,让学生在修改中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目标:1.通过对两篇极具代表性的学生习作的品析,让学生找到

写作中的问题所在,该如何修改。

2.通过读老师的下水作文,感受创新写作的魅力及作文修

改的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对三篇不同层次的习作的品析修改,让学生学会品析

修改作文,提高写作水平。

教学方法:读讲练结合,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学习了胡适的《我的母亲》,阅读了老舍的《我的母亲》,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他们母子之间深深的爱。

二,过程

今天,我们来谈谈自己的母亲,请大家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自己母亲的特点。用一个排比句:我的母亲是一个??的人?

学生回答:

很好!母亲在我们的眼里是如此的美好和伟大,那么,怎样用笔写出母亲的伟大呢?

我这里有三篇习作,我们共同品析一下,看看这几篇习作写得好在哪里?不好在那里?该如何修改?请大家提出意见。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习作一:(后附)

学生读

师要求:对于这篇习作,我们采取讨论的方式。前后桌七八个人一组,可以挪动座位。要求七嘴八舌放声讨论,拿出修改方案,然后

每组推选一位同学作为中心发言人做总结陈词,看哪一组行动的快,讨论热烈,说的好。可以吗?现在开始。

哪一组先发言?

点拨:

点评:(幻灯片)这位同学想通过一些零星琐事来表现妈妈的性格、品行,也试图通过这些来表达对妈妈的理解。但是没有达到目的,至少说没有完成想要表达的主题:

1、事例不典型散乱,没有为中心所需而择取材料。

2、文章的过程缺少连贯性,中心内容的指向性,想起什么说什么。

3、因为缺乏必要的描写,通篇读来寡淡无色,人物外貌描写存在很大的问题。总体说来距初中学生应有的写作水平甚远。

(二)习作二:(后附)

谁来读?

对这篇同样还是采取先讨论后总结陈词的方式。

哪一组先发言。

点拨:

点评:(幻灯片)与前篇作文相比还是有可读之处:动情了,部分事例具有特色效果,第三自然段写出了味道,把妈妈的爱细腻化了,让人印象深刻。但开笔有点像小说,但很突兀,难以和下文相缀,引用高尔基的话放在本文不合适,另外还是初中学生写作的通病,选材不讲究,不注意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不看重文笔因此缺少生动。如果

能有意识地屏弃这些,多练笔,还是有写作灵性的。

(三)看最后一篇。(后附)

老师来读

(出示母亲的照片)

通过上两篇分析我觉得大家具备了独立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篇习作的品析独立完成。开始。

点拨:

点评:(幻灯片)文章读来真的让人酸楚中更存感动,从女儿对妈妈的解读,我们仿佛也在解读我们自己的娘亲父爱,长大了,可以做许多报答双亲的事,可是倏然间他们都老了,甚至都不能来享受儿女这份应尽的孝心。文章不是娓娓道来,而是水若心流,让我们想起了许多许多儿时的事,那种绕膝之情,会永存心底。建议收笔再好好处理一下,延绵袅袅可能会更动人。

三、总结升华

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谈到了,一篇好的习作首先要感情真挚,事例典型,要有细节描写。还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如倒叙,插叙,先抑后扬等等。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动。作文最忌的就是平铺直叙,要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才能做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高低各不同。”我们要多角度观察、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摈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新。

让我们在母亲的微笑中获得力量,获得灵感,作业是根据我们今天上课时的写作指导来修改我们的习作《我的母亲》,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这节课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的合作。下课

附:习作三篇

学生习作一: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个善良,朴实的人。她长了一双小眼睛,一个小鼻子,小眼睛向上看时,还会有抬头纹。

我的妈妈的性格不太好,常常因为一点小事,比如:筷子掉了或者水倒洒了之类的事情,她都要发很大的火,还唠叨个不停,所以我干什么事情都很谨慎,生怕被她说。她在上班的时候,很认真,因为我的妈妈在医院上班,工作很忙,很少有空闲的时间,这一点可是我亲眼所见。上班时,她刚换上工作服,就有病人来找她,刚给这个病人打完针,那个病人就来找她,忙来忙去,没有一丝休息的时间,这可见她工作有多认真。上完班回到家,已经是身心疲惫,没有力气干别的事了,吃完饭,就去睡觉。妈妈在休息的时间也不闲下来。早上先睡个懒觉,做完中午饭,就要出去逛街了,她可以从中午逛到晚上,哪个地方开着店,她就要去逛,等到了所有的店都关门了,她才肯回家,回到家还要看电视,看到好晚才肯睡觉。

对于我的学习,给我提出了一个要求:回到家吃完饭,就马上学

习,写完作业还不行,睡觉前还要背英语单词,听英语课文,搞得很晚才能睡。

我的妈妈虽然对我有些严,但是为了学习,这样做也不过份。还是为了我好。这样可以说明我的妈妈是一个善良、朴实的人。

点评:作者想通过一些零星琐事来表现妈妈的性格、品行,也试图通过这些来表达对妈妈的理解。但是没有达到目的,至少说没有完成想要表达的主题:1、事例不典型散乱,没有为中心所需而择取材料。2、文章的过程缺少连贯性,中心内容的指向性,想起什么说什么。3、因为缺乏必要的描写,通篇读来寡淡无色,人物外貌描写存在很大的问题。总体说来距初中学生应有的写作水平甚远。

学生习作二: 我的母亲

我需要什么呢?

床也不能使我轻松,我好像在寻找一种什么依靠。

我想到了母爱。

妈妈几乎把所有的爱都留给了我,就说我那只水杯吧,里面总是不断地变换颜色:有时里面是白嫩嫩的椰汁,有时是金黄色的橙汁,还有时是热腾腾的牛奶??.

我又想起了高尔基的一句话:爱自己的孩子,母鸡都会,重要的是教育他们。

从小开始,妈妈为了把我培养成优秀的人,陀螺似地转动在单位,家庭,学校和各种各样的儿童培训班,妈妈十分喜欢并鼓励我多结交朋友,现在,我的朋友已经有很多了。我终于上小学了,妈妈陷入更大的忙碌之中。过去我是个不喜欢服软的人,十分犟,所以,有些小朋友不愿和我玩,每次与同学发生争执时,我都不让他们,只是想把他们制服,而且我从不会主动赔礼道歉,可是妈妈总是耐心严厉的给我说:“要把心胸放宽,这样才能容纳更多的朋友,否则他们会慢慢离你远去的,记住,吃亏也是福。”在妈妈的教训之下,我那霸道的倔犟脾气也慢慢改掉了,并且还有很多事都受到了她很大的影响。

妈妈平时为人处事最仁慈,最温和了,总是那么谦让。记得有一次,妈妈告诉我,今天她和单位的一个阿姨开玩笑,只因她认为妈妈说她的话是贬义词,而不是褒义词,就和妈妈生气。我还是很了解我妈妈的,她从不会对别人说过分的玩笑话,所以,那个阿姨一定是多想了,误会妈妈了,但妈妈没有和他争论,只是心平气和的耐心讲解,事情过后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只适合我淡淡地说了一句:“她总有一天会明白的。”可我觉得妈妈的所作所为有些傻,明明自己是对的,没有错,可还是忍让着别人,但妈妈却总说:“把心放宽,不要斤斤计较,你会生活的很快乐很轻松。”正是这样,妈妈的朋友特别多,我十分羡慕,妈妈能忍让的性格和宽容的心,让我佩服无比。

我在我母亲的教导下度过了十四年,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如果我暴躁的脾气变得温和并能和气的待人接物,那我都得感谢我的

恩师———我亲爱的妈妈

点评:与前篇作文相比还是有可读之处:动情了,部分事例具有特色效果,第三自然段写出了味道,把妈妈的爱细腻化了,让人印象深刻。但开笔有点像小说,但很突兀,难以和下文相缀,引用高尔基的话放在本文不合适,另外还是初中学生写作的通病,选材不讲究,不注意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不看重文笔因此缺少生动。如果能有意识地屏弃这些,多练笔,还是有写作灵性的。

老师的下水作文: 我的母亲

作者:刘玮凤

“五一”长假后的那天晚上,我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姐姐说:母亲能不能度过危险,就看今晚了,让我做好思想准备。放下电话,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抽泣得不能言语,身体僵硬一动不能动。丈夫和女儿都吓坏了,他们安慰我:母亲是长命之人,不会有事的。

我呆呆地坐在沙发上,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回忆着往事。母亲今年八十岁了,一生养育了七个子女,我是母亲四十岁时生下的第七个孩子。生我时,母亲得了很严重的病,不能照顾我,就把我送给了父亲的战友,他们无儿无女,很喜欢我。一年后他们调到兰州工作,我和家人分离了,直到六岁。母亲的病好了以后,一直坚持要把我要回,养父母只好把我送回。我的幸福童年从此改变了。

母亲是一个执拗的人,把我要回后,就开始用她的方式教育我。还记得回家后没几天,她就让我叫她妈妈,可对于六岁的我来说,新

的生活让我极不适应。母亲没有多少文化,不知道这样的变化对我是多么大的打击。她认为只要让我明白她是我的亲生母亲,我就该叫她妈妈,可我就是不叫。倔犟的我和执拗的母亲从此开始了对峙。

上学时我的成绩很好,可母亲从不表扬我,总是说:有什么了不起的,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有本事就做最好的。我就暗暗下决心:一定做一个有出息的人,让母亲另眼相看。

小时候我很挑食,母亲偏偏做我不爱吃的饭,常常在饭桌上嘲讽我:“挑三拣四的人,还想做伟大的人,可能吗?”听到这些话,我流着眼泪埋头快速把饭吃完离开。爱生病的我最怕打针,即使发高烧也别想让我打针,母亲会大声呵斥哥哥姐姐们:“别管她,脑子烧坏了变成傻子,她什么伟大的事也做不了,只能和我呆在家里了。”,我放声大哭,快快到医院打针。

大学毕业时,想都没想就选择了克拉玛依,离开伊犁。我结婚时,母亲坚决要求在伊犁大办。我的父母在当地小有名气:七个子女都考上大学。哥哥姐姐们结婚时都没有大办。这次我没有违背母亲的意愿。在婚礼上,母亲说:“你终于长大成人了,终于可以离开我了,可我还是不放心你,以后常回来看看我? ?”这番话让我对她的积怨荡然无存,第一次的近距离的看到母亲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的满头白发和苍苍凉凉的皱纹,女儿长大了,母亲老了,一时间从未有过的忏悔让我不禁潸然泪下。

母亲是伟大的,她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我的爱,她知道我总和她对着干,所以常常正话反说,激励我成才。现在想想,母亲从没有

强迫我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我穿的衣服都是母亲用自己的巧手用心设计裁剪的,我不愿意穿姐姐们剩下的衣服,母亲总是想方设法给我做新的;我不想做家务,母亲总是说:姐姐们都会,不用你动手;我每天都是班里最干净整洁的孩子??。

我生孩子时,母亲打破自己定下的规定:不给子女带孩子,一定要带我的孩子,说是弥补对我的爱。女儿是母亲七个孙子辈的孩子中最亲的一个,母亲要求我每周和她通一次电话,如果我忘了,她就会打给我:“为什么不打电话?生病了,还是太忙?”我们通电话时间很短:“都好着吗?好好照顾家里人,别累着自己,没什么事就挂了,电话费挺贵的。”

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从二十年的对峙到现在的融合,而且内心真正是心灵相通。去年暑假和母亲待的时间最长,离开时在后视镜中看到母亲渐渐远去的单薄的已经弯曲的背影如同飘零的树叶,我的心突然被狠狠揪了一下,眼睛一下子模糊了,到了拐弯处忍不住停下车失声痛哭了好一阵。母亲一辈子操劳过度,身体已经到了极限,不知这样的离别还有几次,我要好好的爱她,因为我不能没有她----我的母亲。

点评:文章读来真的让人酸楚中更存感动,从女儿对妈妈的解读,我们仿佛也在解读我们自己的娘亲父爱,长大了,可以做许多报答双亲的事,可是倏然间他们都老了,甚至都不能来享受儿女这份应尽的孝心。文章不是娓娓道来,而是水若心流,让我们想起了许多许多儿时的事,那种绕膝之情,会永存心底。建议收笔再好好处理一下,

延绵袅袅可能会更动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