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 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 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第二篇: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感

近日研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本书,颇有小感,使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仅在学业上给了我很好的帮助,同时对我的科学观,人生观,价值观定位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马克思没有创立一个完整的辩证法学说,马克思的辩证法很大程度上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没有写过专门论述辩证法的书,或许马克思认为,有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没有必要再去创立一个新的独立的辩证法学说。然而诚如黑格尔辩证法所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作了“扬弃”,作了修正。正如他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说的:“我的辩证方法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他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人脑的活动过程,即他以‘理念’的名义而且甚至把它转化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世界的创造主,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念’的外部的现象形式。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人的头脑所反映的并变成思维形式的物质世界。”也就是说,马克思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根本不同的一点是: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的辩证法是从属于精神的普遍中介的;而在马克思那里,任何对自然界的辩证知觉是服从于历史实践的辩证法,即人和自然之间的辩证法的。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

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 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 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在高中哲学部分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于辩证法的概念就是从那里得到的,但我一直有疑问,这个疑问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黑格尔,逻辑学,精神现象学,什么的,得到一个发展的概念,或者说概念的运动,但在逻辑学里,其体系又否定了个人的自由活动,而表现出,似乎在黑格尔的逻辑学那里,一切都研究完了,你只能照着他的做,就是这么一种感觉。到这个时候再回过头了看马克思所谓的人的感性活动,才理解了马克思所谓的辩证法不是别的,就是这个实践,这个人的对象性活动。

意识和物质的对立统一,是虚假的幻影,对立是虚假的对立,那么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又是什么?不是别的,就是“人”这个孤零零的

概念。自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义,到黑格尔是个高地,也是个结束,它永远不能解决自身这个矛盾。

意识和物质的对立,是人为的、现今尚无法完全突破的对立,但是因为人具有意识和认知能力,某种程度上,二者又可以统一;因为意识,从来都是人的意识,而不是石头、泥块的意识;物质从来就是人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说白了,就是讲人和人之外的东西的关系!

人的感性活动,它是人和他的活动对象的统一,这个统一除了人的活动,没有别的联系能把人和自然界联系起来。并且在这个统一体里,人和他的对象以及这个统一体都一刻不停地同时处在变动中,人的活动作用于对象,使对象发生变动,同时人的活动也随着对象的改变而变化,人、对象以及人的活动都处在一种变动的关系中,因此人和对象就不是准确地一致关系,而是只能在一个范围里大体相符,但这个范围随着这个统一体的发展,也是不断变化的。

马克思曾经说过两句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什么前面要加上“现实性”三个字?“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什么是人的现实性的活动?其实这是人对自然界的活动。这个社会关系必须有这个现实性,才是马克思说的是人的本质。否则就会倒退到意识和精神的抽象上去。”

举一个例子,从《国富论》里的货币说起。交换脱离了物质直接交换的阶段以后,开始以媒介物做中介进行交换。媒介物的选择,刚

开始是笨重的其他日用品,但不方便,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金属因其不易磨损和可分性使用方便,因而选择金属作为货币;金属在日常使用中,称量麻烦,因而铸币,铸币使用过程中因为磨损或故意减少分量,因而法币。在这一个历史过程中,因人和货币这个对象始终处在一个变动的关系中,并因为人的活动而互相作用和影响,两个方面都不断在变化。

感知,或认识,其对象不是别的,就是体现在自然那里的人自己的活动,所谓的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行动。感知,就是人的活动的理论化,可描述,从而可遵守执行,从而可不断完善。所谓的真理,就是不断完善人自己的行动,因为辩证法就是真理,而辩证法就是人的这个感性活动。

以上只是自己的从书中体会到的一点心得,让我理解了马克思辩证法的一些皮毛,感到马克思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更不是一些空洞虚无的“哲学”,它确实是从我们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真正的真理,真正能让我们理解我们自身存在价值的值得挖掘的一座宝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