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心灵观后感

<美丽心灵观后感》多方综合

你对你生活满意吗?很多时候,我们会对眼前的路感到迷茫。不知道该用何种方法,走向何种方向!《美丽心灵》告诉我们,即使是普通人认为枯燥乏味的数学,它也能为我们带来很多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拥有美丽心灵的人最终会得到幸福!那什么才是美丽的心灵呢?无疑就是一种奉献的精神,一种对他人的无私关爱!

《美丽心灵》中那三个人纳什挥之不去的虚拟人物是这部影片要体现的核心价值。也是纳什这个内向型天才在人生中力求的!于是这些人物都出现在纳什情绪开始巨大波动的时候!比如那个室友,是在纳什论文无法突破瓶颈的时候出现的!那个黑衣boss,是在纳什不满工作环境和性质的时候出现的!而小女孩,是在纳什害怕向艾丽西亚求婚遭拒的时候产生的!

为什么我会如此理解呢?原因在于后边,纳什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找到了这三类人,并且得到了他们的爱和肯定!纳什妻子的爱让纳什决定从新适应这个社会;纳什大学的同学的爱,让纳什从新进入校园,而学生推纳什的爱,让纳什真真正正的融入人群!得到了这三类人的爱!最终纳什获得了诺贝尔奖,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肯定和爱戴!

当然他人的爱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些都是因为纳什收起了他的孤傲,先踏出了他的第一步!在纳什在完成毕业论文以后,他并没有羞辱曾经羞辱过他的同学!在彻底知道自己的病情以后,他考虑到不让妻子收到伤害,而要独居!他开始认真的回答学生提的问题,不再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

什么是美丽心灵,我想影片已经给出了解答,回想往日,在不经意间,我们错过了多少值得珍惜的东西?我们将多少精力花在一些虚无缥缈的幻境之中!其实幸福很简单,只要我们愿意向前迈进!

天才与精神疾病只一步之遥,有出色优势时要防止负面问题的出现,不能戴有色眼睛看待生活中患有各类疾病特别是精神疾病的人们,要学会理解包容别人,要培养阳光思维。特别是从事心理咨询的职业人员,要有崇高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藏身。

这是我观看完《美丽心灵》这部影片后首先想到的。

我认为这部电影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的心理电影,并且获得第7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女配角, 第59届金球奖戏剧类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8项大奖。其出彩之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简要介绍。

《美丽心灵》是约翰-纳什教授生平的传记,或者说,一个真正的天才的故事。是的,约翰-纳什正是一个100%的天才,27岁获得博士学位,30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平衡论(包括非合作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开创了全球贸易的理论基础,博弈论的基本原理还被应用于化学和生物学领域。不幸的是伴随着他的成功,一种精神分裂症已经与它如影相随,。他是一个事业的强者,却是现实生活中的弱者,不善交际,谈女朋友时往往出言不逊遭人侮辱与溪落。更严重的是思维和感觉出现障碍,身体有被植入异物感,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了幻觉、幻听与幻想。当最初看到这些剧情简介时我没有信心看下去了。这样一个剧情固然感人或者煽情,但实话说有点点平淡无奇,类似的电影一抓一大把,比如《汪洋里的一条船》、《典子》,基本上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除了感动之外没什么感觉。我所猜到的情节是这样的:由于解密码工作过于复杂,纳什得了精神分裂症,而妻子和朋友们对他不离不弃,帮助他与疾病斗争,最终病情好转,在学校任教还获了诺奖,大团圆结局。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纳什或许是不幸的但是同时他也是幸运的!尽职尽责的医生们没有放弃他,挚爱的妻子没有放弃他,大学里的教授和学生没有放弃他,整个社会没有放弃他!

爱情上他是幸运的!在他已经患上精神病但不很严重时,美丽姑娘艾丽西娅出于美女爱英雄的情愫,接纳并爱上了纳什。在纳什发病并威胁到她的生命安全时,她把孩子送回娘家,自己不弃不离,她理解丈夫不愿意去精神病医院治疗的担心,把丈夫留在身边,在住家休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料,并顶住巨大的精神压力支撑着一个家庭走过忧患。这又是一曲爱情挽救生命与拯救健康的颂歌,这是美丽心灵最生动的诠释。为此,饰演妻子的女演员在该片获得四项奥斯卡大奖中占有其一:最佳女配角奖。

当纳什患病经常被幻觉引导,不自学地到自己所在学校普林斯顿大学讲学时,大学同事们给予了一个精神病人相当的包容与理解,配合纳什重新找回自我。影片后部,他的同行们在一个茶馆纷纷把自己的派克钢笔摆放在纳什的桌前,这是对一个科学科学家最尊贵的敬意,是对一个精神病人最温馨的抚慰,这也应该是美丽心灵的群芳谱吧。纳什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与理解的家庭与大学校园里,这是精神病患者运用自己良好心理品质战胜疾病的客观条件。

纳什患病后,除了产生幻觉让他分不清生活中的真实与虚假外,庆幸他有一定自知力。在亲人的关怀与医院进行药物治疗、胰岛素注射和电休克疗法下,他自己始终有一个信念,要以自己的意志战胜心理或精神疾病。他没有破罐破摔、自暴自弃,始终配合治疗。直到老年,虽然这种分裂症没有得到根治,但他仍然坚强地治疗与生活,直到19xx年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应该说,纳什不管是事业上的成功,还是与病魔抗争,最终主要靠他自己。来自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也许是编剧与导演给我们的深层启示。

影片取名为《美丽心灵》真是恰到好处。纳什有着一颗美丽的心灵,他为了承担家庭的重担,为了照顾儿子,为了满足妻子的需要,而停止了吃药。并在别人的嘲笑与医生的不赞同下,坚强地活着与心理疾病做斗争。他的心是洁净的,他的坚强意志使他的心灵得到美化。艾丽西娅是个美丽的天使,拥有着美丽的心灵,守护着她的爱人。面对得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丈夫,面临受伤的威胁,抱着刚出生的儿子,她丝毫没有退缩,坚强地承担起了这个在风雨中摇曳的家。纳什的朋友阿芬问她:“你还撑得住吗?”她说:“有的时候我恨纳什,恨上帝。但每当看者纳什并告诉自己他是我的白马王子时,我便成了一个爱他的人,虽然这样的时候不多,但却足够了。”多么伟大的女人,至少也该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是美丽的,她神圣的爱使她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马丁-汉森等给予纳什帮助和鼓励及关怀的人都拥有一颗美丽心灵,他们用自己宽广并温暖的胸怀接纳了一个有着心理疾病的人。纳什、艾丽西娅、汉森等人都在用自己的爱架起了一座通往美丽心灵的桥梁。

其次从电影本身欣赏价值来看,《美丽心灵》无论是情节设计和拍摄手法都不落俗套,出乎观影人的预想。

而罗素的精湛演技也将纳什的内心世界演绎的极度逼真,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本片都可以作为电影艺术的教学片。演绎精神病患者和酒鬼是有很大难度的,也是演技派演员的试金石。原因在于,精神病患者和酒鬼不是希特勒那样的人人公认的混球加坏蛋,他们首先是或者说本质上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病人,所以,极端地表现他们令人厌恶的表象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另一方面,他们的所作所为的确给人们,特别是亲人和朋友带来直接的伤害,所以,过多地

以同情的心态表现他们也是不准确的。在这样一个两难困境中,《美丽心灵》采用了首先以主观视角(即纳什的幻想、幻听等)进行描述,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纳什幻想的世界,同时造成观众的错觉,以为那就是真实的情景。然后又重回客观视角(即纳什所处的真实环境),使观众恍然大悟,而又深深地同情纳什的遭遇。在这一过程中,罗素的领袖气质和忧郁神情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

影片另一独到之处在于,没有采用惯常的大量渲染亲人和朋友支持的表现手法,将重心放在罗素身上,借助罗素的个人魅力突出纳什面对困境的超凡勇气、超强意志力和超人智力。换句话说,本片完全可以更名为《坚强心灵》或《超人之精神病患者版》,这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导演为啥选择罗素这样一个硬汉来演绎经济学家纳什。当然这也导致影片的致命硬伤:完美的电影,虚幻的真实,也就是说,影片本身非常成功,但是与真实的纳什相距甚远,准确地说,影片所展现出来的纳什是被人为拔高和神话了。

有位名人说,世界上最难战胜的人是自己。我在无数次的亲身体验之后,不得不佩服这位哲人的先见之明是多么精准。人可以超越一切,却无法超越自己。但在看了《美丽心灵》之后,在体验了约翰?纳什博士痛苦而伟大的人生境遇之后,我不得不承认,人的精神和毅力是万能的!“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这位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精神分裂症科学家便战胜了自己,赢得了世上的最高胜利!他无比坚韧而美丽的心灵,为我们树立了一座永不动摇的丰碑!

看完这部影片,我感触良多,当然更多的是感动。主人公约翰纳什本是一个无比聪明的数学天才。也许真的是天妒英才,约翰纳什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异禀却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以至于在他三十岁正值单打之年之时得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在脑海中幻想出了查尔斯赫德、威廉帕彻等多个不存在的人物。他渴望得到人们的了解希望有一个能够与他谈心的朋友,于是他的室友查尔斯赫德在他的脑海中出现了。他渴望获得认同感为国家出力,于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国防部特工威廉帕彻出现了。他总以为自己是在为美国国防部进行破解密码的工作,并且俄国特工要抓他。频频出现的幻觉使得他身心疲惫,但是他本人并未认识到这只是水中月。 随着病情的日益严重,周围的人们开始觉察到纳什的异常,人们发现纳什总是一副惊慌无措的神态,有时还会自己一个人说话。这时候的纳什已经得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了。而汉森医生的出现就被纳什认为是俄国的特工来抓他的。

而在影片中最最令人感动的就是约翰纳什的妻子艾丽西娅——一个麻省理工大学物理系毕业的高材生。在爱情上约翰纳什是幸运的!在纳什已经患上精神病但不很严重时,美丽姑娘艾丽西娅出于美女爱英雄的情愫,接纳并爱上了纳什。而在得知丈夫的病情之后艾丽西娅并没有离开纳什,没有让这个数学怪才流浪街头,她静静默默的帮助他用自己的爱去帮助他。最后纳什在他66岁高龄的时候终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我清楚记得当约翰的朋友问她,是否撑的下去的时候,她说 :“有的时候我恨纳什,恨上帝。但每当看着纳什并告诉自己他是我的白马王子时,我便成了一个爱他的人,虽然这样的时候不多,但却足够了。”这是怎样的一份爱啊!瞬间我的眼泪流了下来,为艾丽西娅美丽的心,美丽的爱情。

另外,大学同事们的关爱也是纳什最后成功的因素。同事们给予了一个精神病人相当的

包容与理解,配合纳什重新找回自我。

虽然直到最后,纳什的病没有得到根治,但是在艾丽西娅、汉森等人的持久关怀和帮助下,通过自我克制和药物治疗,纳什渐渐地摆脱了痛苦,坚强地工作和生活着。

电影取名《美丽心灵》,指的就是艾丽西娅、汉森医生等人的对纳什的那颗关爱的心,是他们的不放弃使得纳什获得了重生。我不否认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电影中最令我感动和深思的电影之一。我认可艾丽西娅和纳什的爱情,认可纳什同事的关爱,认可汉森医生的责任心,更认可纳什的坚强。我反感那些嘲笑病人的丑陋面孔和刺耳声调。我感叹艾丽西娅对丈夫的不离不弃,坚贞不渝。这些都是《美丽心灵》带给我的感受。从这部影片中,我学会了爱和坚持!关爱会使一个脆弱的人坚强,而坚持会使自己和关心自己的人最终看到幸福。

 

第二篇:美丽心灵 影评123456787

美丽心灵

忘了以前是谁曾经和我讨论过“A Beautiful Mind”的翻译问题,当时好像大家都不明白这部电影为什么会翻译成“美丽心灵”。

之所以市面上会有两种不同的翻译我想完全是cultral gap造成的。Mind这个词本来既有头脑的意思,又有心灵的意思,而巧妙的是这部影片本身也讲述了头脑和心灵两方面的事情,也许也是冲着这个词我才会再看完雷普利,莫扎特,撒德之后翻出了这部电影。再而三的重新如痴如醉之后,心里只剩下这一句话:“去他妈的完美大脑。”

仿佛从古到今就是有那么一种聪明绝顶的家伙,他们的特点就是不会生活。他们有的人只会煮手表,有的人放荡酒嗣终死于江心,有的人生活过于不检点导致英年早逝,有的人喜欢把好好的美女虐待的生不若死。。。另一方面这个社会对待这种天才的态度也是各种各样。我们看到最多的往往是那些主要表达对其才智的仰慕之情,比如“阿玛迪斯”中对莫扎特的盛赞以及“鹅毛笔”中对撒德伯爵的标榜。但“美丽心灵”并不是这样一部电影,它甚至可以看成导演对那些只有“大脑”没有“心灵”的天才的摒弃。

不妨对比一下John Nash的曾经和后来。曾经的Nash争强好胜,性格内向却总是有强烈的表现欲,在学术上他总以为自己是天才,甚至要求老板请爱因斯坦来倾听自己的学术观点,对大部分人瞧不起,讲课潦草,为了显示自己多牛还把教科书扔到了垃圾筒里。。。后来的Nash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不再胡思乱想,乖乖的在图书馆看书,老老实实的为同学们讲课。。。这个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只有勤奋塌实的人才能有所成就吗?差远了,这个不是孔子讲的故事,恰恰相反,其实John Nash的学术颠峰正是他一生中最最轻狂的时候——让他拿到诺贝尔奖的不是其后来踏踏实实的工作,而是他20岁左右处于极端自负的时候在博弈论上的成果。因此,最后Nash获得学术各界认可的那一段非常值得我们思索。从电影的表现手法来看,导演也巧妙的借用大众对Nash头脑的肯定来肯定Nash的心灵,来赞美他学会了生活。

因此“美丽心灵”不是“阿玛迪斯”那样充斥着对天才称颂的赞歌,仅仅是讲述一个和有关生活的故事——一个真正的天才在他天分没有涉及到的领域缓慢的成长。

也许大部分人非常同情Nash夫人,说她可怜,说她为Nash付出了太多,从而认为“美丽心灵”这四个字其实说得是Nash夫人,这个虽然说不上是一派胡言,但却也是对此电影一知半解之下得到的较为浅层次的结论。大多数人没有看出来John Nash自己付出了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拒绝承认曾经最最亲密的朋友,他放弃了自己的狂傲,他放弃了自己某些生理功能。。。但这些都不是对他来说最宝贵的东西,其实作为一个科学家,Nash放弃的东西当中最最宝贵的是自己的研究兴趣:细心的人们都注意到了Princeton玻璃上原本一个个白色的几何图案已经变成了一个个代数方程。。。那到底Nash后来在Princeton的图书馆中做什么呢?就我个人理解,他是用一些垃圾塞满自己贪婪的大脑,从而让那些幻觉无隙可乘。(这一点从那个叫Toby的学生最最起初的口吻当中可以看出来)。

也许当Nash第一次在大厅里看到那位桌子上放满水笔的科学家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达到了他的水平,不过虽然Nash的头脑达到了,他的心灵却不值得受到如此的赞誉。因此虽然很难讲John如果不改变自己的生活作风他会取得更高的学术成就(因为已经发疯了),但是我相信导演也非常承认用完美的大脑换取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值得的。从这一点上来说,“美丽心灵”和“心灵捕手”倒有几分相似,只不过后者中的Damon放弃了虚荣去寻找自己的最爱而前者放弃了自己的最爱开始了平凡的生活。

“先做人,后做学术。”这句话说的很好,但是总有人曲解它的意思,例如“品行不端就做不好学术”等等,这种解释岂不是完全否定了马奎斯撒德和莫扎特在他们各自领域中取得的成

就吗?因此它不是对孔子学说中迂腐部分的继承就是对天才的妒忌。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你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天才,所以不要让你的艺术和哲学遮掩住你的人性。 因此,如果你也是个天才,你也在20岁的时候惊喜的发现自己已经登上了科学的颠峰,但是没有人去欣赏你的理论反而都认为你在发疯,那么你应该怎么办呢?去倒杯热茶,写篇影评,浇浇花,灌灌水,然后一边继续从事研究一边默默得等待几十年后你的天分得到学术界得认可。

这就是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