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学森有感

理想铸就伟大

——读《钱学森》有感

正值学校读书节开办,我拜读了孟宪明先生的著作《钱学森》。读罢,意犹未尽,有感而记之。

孟宪明,河南杞县人。19xx年生,19xx年1月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现为河南文学院一级作家、民俗学家。中河南省儿童文学学会会长,河南民俗学会副会长,河南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代表作有《民间服饰》《爱因斯坦传》《双筒望远镜》等。

孟先生著过多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泰斗人物的传记,对伟人们的成长成才之路有着独到的见地。阅读孟先生的《钱学森》自然也带给我很多启发。

《钱学森》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钱学森的峥嵘一生。钱老自小时候在父亲的影响就一直心系祖国坎坷多难的命运,立志要学习实业,报效祖国。因而他学习认真刻苦,成绩自然也优异。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中国,钱学森从北京到上海,一路风雨兼程,日夜苦读,终于怀揣着“学习西方,为我所用”的伟大理想出国留学麻省理工学院。

在美国这片相对安静而又条件更好的土壤上,钱学森更加努力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然而,在麻省钱学森遭到了冷遇。钱学森拿到了航空系的硕士学位,却由于国籍的原因不被飞机制造厂所欢迎。他难以忍受美国人的这种排外和歧视,决心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证明自己,证明中国!于是钱学森带着梦想来到了另一所高校——加州理工学院,并在这里遇到了世界最著名的力学大师冯·卡门。钱学森很快同冯·卡门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成为冯·卡门最喜爱的学生之一。在这位大师的教导,钱学森的学业取得更大的进步,开始进入到航空领域的最前端和最顶尖的水平。而此时,钱学森牵涉了一项导致其日后归国困难的研究——火箭。可钱学森一心扑在研究上,哪里考虑过这些政治的阴谋?他的前进,无人可挡。火箭研究的步步推进都有钱学森的贡献,即便被禁止研究火箭,一篇《工程控制论》依然足现科学大家的风采。

一封家书,一声炮响。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的美国。钱学森欣喜若狂,却很快又一落千丈。“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我宁可把这家伙毙了,也决不让他离开美国。”他的研究使他知道的太多,美国如何肯放?为此钱学森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抗争。直至中国政府出面,周总理亲自过问,美国政府才得以让步,停止此前的无赖之举,批准了钱学森的归国。

漫漫求学路,坎坷归国路。钱学森回到阔别多年的母亲的怀抱,百感交集。而他却没有以归国大学问家自居,而是立即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中。钱老不计名利,克己奉公,默默无闻地隐身大西北,进行着最重要的“两弹一星”的研究。他终于实现了儿时就立下的远大理想——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报效祖国。

我读钱学森,佩服他勤学苦练的精神,而不羡慕他的成就与名誉;感动他热爱祖国的激情,而不惊叹他在中国科学界的权威。我折服于他的求知不分国界,用知须效祖国。当今,人们都在探求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纠结于理想不能很好的满足自己、家人的期望和国家、社会的需要。对此,钱老的理想与现实选择就给予了我们许多启示。

首先,钱学森是其父母的独子,而他的理想恰好符合父母的期望。钱父是个心系国家命运的爱国志士,但自己却能力有限,于是便对从小就展露聪慧的钱学森抱有很大的期望。而令钱父欣慰的是,钱学森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十分喜欢读书,对父亲的小书房更是喜爱有加。小学的钱学森就是个积极发问、有着探索精神的“小问号”。但另一面,钱学森也是个爱玩的孩子,喜欢恶作剧,并因此而导致成绩的一落千丈。可是钱父并没有再打小学森,他认识到应该教育钱学森了。一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让小学森低下了头,也升起了理想。从 第 1 页 共 1 页

此,钱学森心无旁骛,一心向学。后来钱学森又为理想出国深造再到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无不在追逐理想的路上满足父母的期望。

其次,钱学森是一个学子、科学家。他出国深造,在美国习得许多新知识,也研究出许多新理论。所幸他的导师冯·卡门不计国籍人种之别,对这位超群出众的得意门生甚为喜爱。钱跟从他认识了许多科学界的泰斗,自然也就能涉及很多前沿科学领域。钱学森的刻苦是美国人所不及的,甚至是敬佩的;他的才学更让老一辈惊叹后生可畏,新生代惊叹望尘莫及。钱学森对科学的追求是其作为科学工作者的当然想法,而他在美国数十年的积淀,更为日后实现终身理想报效祖国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力量。

最后,钱学森是一个中国人。钱学森不留恋于美国的优厚待遇,在得知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决然地要求回国!面对美国人的利益诱惑与暴力恐吓,钱学森始终无改初心,坚持抗争,最后赢得胜利。回来后,钱学森不耍“海龟”脾气,不摆科学家架子。面对外国的核威胁、核垄断,毛主席大手一挥:“我们也要搞核武器!”作为当时中国科学界的权威人物,钱学森自然而然被邀请参与主持“两弹一星”的研制——这就意味着大西北的艰苦条件,意味着大戈壁的默默无闻。但钱学森不图名利,不怕困难,胸怀着“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的伟大爱国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接受了祖国的第一个艰巨任务。后来,我们知道,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帮爱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祖国和人民交付的一个又一个任务,为新中国的崛起做出巨大贡献——这正是钱学森儿时以来的理想的最终实现!

于此我们看到,钱学森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受世人敬仰,即在于他从小就立下的崇高理想,即在于他实现理想途中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我们回顾钱学森峥嵘的一生,不禁要感叹:

他的梦想、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勇敢,为人类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曙光!

 

第二篇:读《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有感

读《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有感

——我是一名爱国者 前几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认真读完《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这本书,之后我对钱学森爷爷肃然起敬。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是《中华魂》这套故事丛书中的一本。这本书生动详细地讲述了钱学森从出生到逝世所有历经的事情,充分表现了钱学森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钱学森19xx年12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20xx年10月31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8岁。他身上最值得人学习的是他那拳拳报国心。

19xx年他赴美留学,曾被关押在一个小岛上14天,美国人不准钱学森回国,这次经历让他的精神和身体都受到严重损伤,但钱学森并没有改变他回国的决心。当我读到“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这一段时,我被钱学森的这句话深深地感动了。我仿佛看到钱学森双手紧握住,眼里闪出坚毅的光芒。5年后,他终于回到了祖国……

我放下书来,掩卷沉思。这让我又不禁想起了一些名人爱国的例子。例如中国体育运动历史上国际影响力最大的运动员之一——姚明。20xx年,因脚伤停赛的姚明回到北京,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简短的介绍之后,有位记者问:“请问你什么时候回美国?”这本来是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问题,没想到姚明马上纠正记者的提问:“不是回美国,而是去美国。是回中国,去美国。”话音落地,全场响起一

阵自发内心的掌声。一字之改,包含的却是多么深挚的爱国情啊!

又例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主人公肖邦。1830年11月,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决定出国深造。出发前,肖邦的朋友们为他饯行,他表示永远不忘自己的祖国。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肖邦临终时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去,最后葬在了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上。

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可见,热爱祖国的人们能使国家和民族得以生存,走向兴盛和富强,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祖国永远是每个人民的“天”,祖国高于一切!我们小学生作为新时期的爱国者、祖国的花朵,要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和理念,从思想上、知识上充分武装自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钱学森作为我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导弹之父,值得我们每个人对他顶礼膜拜。想到他对我们新中国所付出的汗水、智慧,我实在想不出有几位能出其后者,现在我们大家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从现在起,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让我们成为一名爱国者,一起来热爱我们的祖国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