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分析

书评 《安娜卡列尼娜》

尹红月

快到月末,我才将安娜卡列尼娜读完。可以说依旧如往常那般,读到最后,心里反而更加难过,就像什么东西卡在了胸口,难以平复。这部小说的结局,我很早就知道,当初我不以为然,越到后面却越觉得不舍,因为你眼睁睁的看着一个勇敢却又脆弱的女人选择死亡,这是一件令人无奈又悲愤的事

可以说,在刚开始读安娜的时候,我是很不耐烦的,一是这本小说偏长,二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字比较多,可是说他是非常注重细节的作家,不仅仅是人物的刻画,连一些菜的名字他也会一一列举的很详细。就好比我们看一部动画,主人公往往开了门就进入了剧情,可是托尔斯泰不是这样的,他一定要让主人公关上门再进入故事情节。但是随着不断的阅读,你就会发现,他的文章带给你的真实感和魅力所在。安娜这本小说,从一开始就寓意出了结局,从安娜下了火车看到伏伦斯基那一刻,从那个不幸的车工被火车压死的那一刻,又或者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开始,这就注定是一场悲剧

刚开始,我以为托尔斯泰是站在安娜的角度在塑造一个角色形象,并且宣扬一种女性解放,追逐人性的精神。可是当我读到卡列宁将安娜的儿子从她的身边夺走时,我却不得不感到心痛和惊讶,或许我们的托尔斯泰并不是想表达一个关于女性解放的故事,或者从列文的嘴中,从奥布朗斯基在询问列文会不会在吃过面包后还会偷吃商店里的面包卷时,托尔斯泰的答案就已经出来了。列文虽然说不知道,陷于纠结之后,可是他仍然坚定的选择他不会,那么一来,换做托尔斯泰,他可能更希望安娜还在那个原有的家庭中生存和忍受,遵守妇道,悉心教子,抛弃她所谓的个人追逐。于是,安娜得到了惩罚,她失去了她的儿子,失去了她的名誉,更失去了她的爱人.

安娜是个美丽却又执拗的人,她敏感、冲动甚至莽撞。从舞会上她就是生机勃勃的,她的那份生机是在社会下压迫太久的一种希望,是一种欲望的追求。她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恋爱,站在一个美丽又压抑许久的女性立场上,她爱上英俊,又有才华的渥伦斯基是极有可能的,再加上后期沃伦斯基的强烈追求,不得不让安娜飞蛾扑火办的陷入这场悲剧的恋情。然而,这又是鲁莽的,阅读过小说可以知道安娜并没有深入了解过渥伦斯基的人品就将自己的所有奉献。如果一定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评论安娜,她也是自私的,她追逐了人性,抛弃了家庭,也背叛了她的丈夫。即使他们没有恋爱,但是怎么讲她的行为都属于出轨。

如果抛开相貌堂堂又冲动虚伪的渥伦斯基来说,我可能更偏向于安娜的丈夫卡列宁。虽然网上有大批的人批判他虚伪,只为了自己,并且是一部机器。可是我觉得这样的言论可能有根据性但也过于偏激了。对于人品来讲,我觉得卡列宁要比渥伦斯基强的多。从一开始渥伦斯基就和年轻可爱的基蒂暧昧,明明不想娶她却还是享受这种乐趣(文中:他感觉她越来越依恋他了,他越这样觉得,他越欢喜,而对她也就是越情意缠绵了,他不晓得他对基蒂的这种行为有一个特定的名称,那就是向少女调情却又无意和她结婚,这种调情是像他那样风度翩翩的公子所共有的恶性之一。他以为他是第一个发现这种快乐的,他正尽情享受他的发现)还包括他不爱他的母亲,为了回归上流社会避谈安娜的种种行为,都称不上是个好男人。而卡列丁却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原谅安娜,渴望安娜回到家庭中,即使人们都批判他的虚伪,仅仅为了自己的名誉才挽回安娜,并夺取安娜的儿子。那么我认为,如果只是为了名誉那安娜就算不和卡列丁离婚,照样外界的绯闻也是一样的多,她夺走安娜的儿子也许仅仅是把他们共有的孩子当做最后一点希望来渴望安娜回到他的身边。一个人,不论再怎么的机器化,都不可能完完全全的失去人类的情感。所以,我是同情卡列宁的。他就好比是托尔斯泰信奉的宗教,他尽力宽恕也惩罚道德的恶行。

于是,整部小说读下来,又略显得矛盾了起来。安娜违背道德而追逐了人性,而人类的原始欲望和道德却又处处冲突。我想,安娜的死更代表了小说中的道德战胜了人性,而安娜的人物形象却映射在读者的内心,我们为她遗憾也为她悲哀。但是就如同一个注定的结局,当开启的列车缓缓地前行,冒出层层的白雾时,安娜的命运就已经是尘埃里的定局。我们在漫长的阅读中陪她度过短暂的人生,也在结束的时候倒吸一口凉气,闷在胸口,难以释怀。

 

第二篇:读安娜卡列尼娜后有感

读安娜卡列尼娜后有感

近日无聊,看了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之后,感觉很不尽兴,又翻出安娜卡列尼娜的书读了一篇,更觉彷徨,不能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深层次见解,只是感觉他真得好细腻,把一个女人的心思破解得如此真实、完整,需要怎么样的观察。 安娜的美是惊心动魄的,安娜的心是贪得无厌的,用我现在的年龄想象安娜的心,我也觉得她是过份的,她是不成熟的,她感觉自己太完美了,以至于觉得平淡的生活,不能证明她的美丽;以至于觉得她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也应理所当然。

当然,安娜的悲剧不是她一个人的错,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局限性。没有渥仑斯基的诱惑,也就没有她的红杏出墙;没有卡列宁的虚伪(用现在的观点来说,也不叫虚伪,严格来讲应该是明哲保身),也就没有她没完没了的痛苦;没有那个现实的温床,那份爱情也许早就扼杀在襁褓之中。 安娜是痛苦的代表,而列文无疑是幸福的代表。他通过不停的打扫自己的灵魂,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参加劳动,来修复自己的内心和解决心中的烦闷。特别是和凯帝结婚以后,她们的婚姻为他们传递了无数的正能量,给了他们很多积极向上的动力,以至于他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安定,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和谐。

《安娜卡列尼娜》我虽没有能力评论它有多伟大,但它与社会、生活的存在契合感很一体,感觉它就是身边的事,就是现在的事。特别喜欢那一句,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才有各自的不幸。有一句想共勉的话是:生活不容易,且行且珍惜;婚姻不容易,且行且珍惜。

20xx年4月2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