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力

《知性力-变革时代上班族的核心竞争力》读书笔记 《知性力》的作者是日本麦肯锡前CEO大前研一,这本书信息量大,结构稍显散乱。比较浅显,不过操作性还算比较强,所以理解后的坚持和实践是关键! 知性力,就是激烈变革时代敏锐的洞察力;是超越常识,跨越国界的思考力;是不断提高自身附加值,在商业浪潮中生存下去的行动力。纵观全书,作者也确实围绕着这个主题思想现身说法并结合日本和美国这两个经济大国在社会进步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来给职场人士指明新的出路。作为过来人的作者确实是一个对生活和工作有心的人,这些经验真是一笔对我们刚入社会的人的巨大财富。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从知性蓝领转化成知性白领,转化积极观念,进行自我投资,提升附加价值,主动适应85年后变革的社会潮流”。

第一章 变革观念,向“知性白领”转型

(本章观点,社会变革较快,如果不自我转变,必定会被淘汰,因此主要介绍变革观念的必要性原因)

1.社会转型巨大,上班族应该转变自我认知,严格朝九晚五,按时间而不按项目安排工作不是专业人士,只是坐办公室的蓝领而已,可替代性很高。

2.今天的工作不要拖到明天。对工作进行项目进程分解,保持进度,避免最后期限赶车,因为其效率质量极其低下。

3.消化型的业务是被动工作,如果不转化为知性型主动业务,就会被淘汰。不优秀的上班族和公务员有共同特点,即把早上应该在家里完成的事情带到公司来做,比如上厕所、喝咖啡、读报纸等。

4.经常反问自己,怎样才能为一个业务提升知性附加价值,不如此的话就不要指望获得超出常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5.社会会非常迅速由劳动密集型转化为服务业,因此蓝领将被淘汰,没有边界的产业会非常常见。

6.在培养第三产业的知识白领时,最为有害的是“职务分管规定”,因为其工作效率不能用工作时间简单衡量。可目前很多第三产业的公司评价指标仍然采用第二产业的标准。

7.“同别人一样”的处事哲学会禁锢知识白领,并且从这种道路晋升的领导缺乏变革改组的勇气,导致组织僵化。

8.满脑子只想着如何在公司里面出人头地、做事小里小气的家伙们,是难以胜任那些能够在世界范围内通用的、有创造性的工作的。不能创造出新价值的人们,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难以取胜的。

9.现在是一个顾问的时代,一个服务的时代。

10.现在的企业,如果不能为客户提供价值,就无法生存。为了生存,必须最大限度激发员工能力。传统重视秩序的金字塔型组织架构无法胜任这种激励,必须变为蜘蛛网结构,建立纯粹的价值制造奖惩标准。

11.如果方向正确,即使多多少少犯错也很正常。如果总是用强行避免摔倒那样的方式滑雪的话,那就永远只能是猫着腰慢慢地滑行。

12.既想守旧又想实施改革的老公司自我崩溃速度很快,在数字网络社会,容易转向的新公司是绝对有利的。

13.在学校学习经历了太多痛苦,成为了巴甫洛夫的狗,丧失了为体验丰富人生而必须的向学心。没有思想的人就不可能成为知性白领。

然而这个世界上,有的时候不精确更好。如果方向正确,即使多多少少犯错,但最终取得成功的例子依旧比比皆是。可是这样的观点在今天的教育制度下是得不到承认的。

人生犹如滑雪,快要摔倒的时候,就让他摔倒好了。如果你总是用强行避免摔倒那样的方式滑的话,那就永远只能是猫着腰慢慢地滑行。也就是说,这些人害怕失败,不具有那种勇往直前的挑战精神。而这些人,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中却被称为精英人士。然而,当今的时代已经是必须经历失败才会取得成功的时代,因此越是那些所谓的优秀人士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真正有实力的是那些经历失败后,还能够放下所有的包袱,想着“下次肯定会取得成功”的人士。 对于经营而言,没有什么有意思的和没意思的工作之分,有的是有意思工作方法的和没意思的工作方法的区别而已。有意思的工作方法是:对客户的公司抱有兴趣。换句话说,把将对方公司改变得更好作为自己的任务。为了达成这个任务就要拚命地思考。

第二章 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提升你的附加值

(本章作者用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来陈列年轻人提升附加价值,进行自我投资的方法。)

1.自我投资很重要,年轻人可以投资的是时间。人生没有指导手册,必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身体体验,并把它们转换成驱动力。

2.工作之余也要多读材料充实自己。

3.每天的工作要对得起自己的报酬。工作如果不彻底,就不能称之为专家。

4.今天必须做的事情,无论多辛苦,也一定要在今天完成,绝对不能拖到明天。这种执念很重要。

5.没有什么有意思的工作和没意思的工作之分,有的只是有意思的工作方法和没意思的工作方法的区别而已。

6.分配来的工作应该朝前看,并且要在关键时刻把自己平时准备好的思考陈述出来,这样常常可以抓住那些看似很小的机会。

7.如果年轻时就做了高层的参谋,就可以变得在什么事情上都能站在高层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8.不优秀的人总是给自己的不成功找借口。只在私下高谈阔论别人好不好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典型的无法开花结果的生活方式。

9.在陈述自己意见的时候,应该做好自己亲自去做的心理准备。

10.言出必行很重要。

11.如果是上班族,应该养成站在比自己高两层的管理者的立场思考问题的习惯。如果只是站在比自己高一级的直属上司的立场思考问题,就容易发生纠葛,高两级的立场正好合适。

12.人生变化无常,而且,很轻易就朝着错的方向发展下去。因此,需要不断地努力克服困难,向正确的方向给自己投资。

第三章 看清实力,努力向上的思考方法

(本章主要介绍以创业为主的实现知识白领的捷径。)

1.计算自己的报酬和价值创造是否相符。既没有跳槽,或独立创业的能力,只能一边巴结上司,一边忍耐那些自己厌烦或是感到辛苦的事情,最好不要再表达不满,只有作为组织的一员努力生存下去吧。

2.只想靠个人的知性附加价值来实现知性白领的愿望很困难,但是如果以某种商业模式作为手段,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高了,比如创业。

3.只要在创意上下功夫,也可以诞生很多新的商业模式。大家越是追求富裕的生活,越会发现需求不能被满足。针对附加值高、客户满足度高的商品或服务,不管有多贵,人们也愿意支付。

4.随着社会的成熟,需求构造本身发生了变化,消费者开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商品或服务是否有价值,只要觉得值得,价格多高也会去购买。

5.如果想要生产出畅销的商品的话,就必须要创造出能够和成熟社会的人们的价值观相吻合的、带有故事性的商品。

6.跳槽可以明白公司的组织和运作,来代替自主创业和去小公司增强自我认知和成长。

第四章 全球视角下的公司常识与非常识

(本章讲在企业内进行修炼的思考模式)

1.在公司平均寿命只有30年的这个时代,终身雇佣和论资排辈并不能维持下去。

2.正确的考核体系需要至少耗费几个高层管理者15%的工作时间。

3.现在的时代要求我们不要再拘泥于过去的方式,而是瞄准未来的需求,有必要进行根本性的转换。

4.CEO的适龄期是35岁左右,在否定自己的同事,能够承担责任并进行彻底的变革。

5.人们之所以不能进行自我否定,是因为害怕过分否定自己就会失去一切。要把危机感变成前进的动力,否则难以生存下去。

6.能充分熟悉新事物的人,无论到了多大年纪都给人以新鲜感,并且能够继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7.不推荐去人气排名高的企业,规则非常僵硬,必须遵守既定的安全的模式,很多都是走向消亡的公司。

8.只想在鼎盛产业就职而不是从历史中学习经验教训的大学生们,就像是集团自杀的旅鼠们一样。

9.就职时不要相信老师和家长的劝告。

10.不能成为“企业内评论家”,评论不满。要经常性酝酿为了让公司更好的策划案。只有批判力没有解决问题想法的人,结果只能会破坏而不会建设。

11.不要只考虑自己所属部门的离场,把其他部门看成敌人,应该养成“真正的问题是什么”的高层思考习惯。

第五章 “金融制度改革”时代的资产运用之道

(本章简单讲了个人理财的观念,对我没有太多价值,也就不摘录了)

1.金融知识的差别会让自己的人生资金流云泥之别,可以依赖的只有自己。

第六章 在无国界的数字网络世界中生存

(本章主要讲信息时代带来的社会变化,稍乱)

1.电话服务的水平能显示公司的实际状态

2.在互联网时代,是语言,也就是英语能力的如何决定了存在感。亚洲企业普遍没有存在感。

3.自己要掌握宽广的信息源和价值观,不能被本国媒体舆论局限。

4.都只想着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没有想过大树也有倒的时候。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不是世界一流的企业,生存下去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5.今后是发现新机会和运用新工作方法的时代,所以要做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要看别人没有注意的地方。知识惰性的人没有未来。

6.与其去追求综合,倒不如在专业领域突出特色,才会有更高成长的可能性。即使是国内顶尖企业,今后也不一定能生存下去。

7.对自己不诚实,只是一味地妥协,做着那些只是看起来正在很好地和别人相处的事情,并把这个当做自傲的资本,这样的风潮只会引起倒退。

8.不要有意识的创建所谓的人际关系,如果不是在确定自己人生目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行程的人际关系,那么形成的很有可能是不好的人际关系。 花了两天将全书读完,收获颇丰。

首先先说说书的作者,大前研一,早稻田大学化学系毕业,麻省理工学院博士,长期担任原子炉工程师的工作,在麦肯锡初次进入日本时,进入麦肯锡从事企业咨询工作。号称日本唯一一位经管学思想大师。上述简历标明,该书的作者没有接受过管理学的系统教育,结合其在书中描述的,作者在进入麦肯锡最初两年时间里,是通过阅读麦肯锡的各种案例资料、担任MBA们不屑于担任的翻译工作,才从一个经管学的门外汉迅速成长为有独特思想和创见的管理咨询专家。对于成长背景,作者的看法是没有受到既有理论和体系的束缚,用他的话来说,作者对于管理不是被动式的“受信人”,而是从现状出发从问题出发的主动式吸取,再融合自己思考的应用的“发信人”。这些简历打开百度就能搜索到,之所以需要先行列出,是因为,标明作者的这本书很难说由符合既有的理论规范,命题与判断之间结合有时也并不周洽,前提与结论的演绎过程有时也不算很有说服力。但,书中的智慧更像是多年经验的总结和灵光闪现的预见。比起完善的体系这二者似乎更加难得可贵。

其次,再就是说一下该书的写作时间,从书的版权页判断,该书的写作时间应该在19xx年之前,而就在19xx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在20xx年又出现了金融危机。而在本书中,作者可以说将美国的互联网与金融体系作为参照系,用来批判日本的既有经济模式,现在看来或许是种讽刺,互联网与金融的创新带来了危机,反倒是中国这个两样都不算拔尖甚至是保守的经济体没有受到根本影响。好事之徒或许要说明,作者的盲目乐观与鼓吹无界限全球化的立场都出了问题,但笔者以为,危机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而且大前先生在书中也有他的回答:“如同滑雪,快要摔倒的时候,就让他摔倒好了。如果你总是用强行避免摔倒那样的方式滑的话,那就永远只能是猫着腰慢慢地滑行。”(P41)以前的辩证法也强调事物都有正反合三个过程,互联网从诞生后的飞速发展,到泡沫破裂只是说明需要修正,完善,而不是真正的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修正之后的互联网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仍然是传统商业模式的巨大威胁,电子商务应该仍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所以笔者个人有如此坚信,是因为同意两个判断:1、马云:互联网能降低销售与管理的成本,最大实现利润化;2、大前研一: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能实现商品与服务的个性化,从而满足受众的个别化需要,从而更有效的为企业吸引客户。当然,在投资方面,个人还是非常同意巴菲特的判断,代表未来的方向行业未必就值得投资,因为新兴行业尚处于完全竞争市场,战线并不稳定,死亡率太高。而金融学,笔者知之甚少,但从大前先生描述的日本银行业的情况来看,与中国银行给笔者的印象相差无几,除了会吃利息差,就只是以自身利得出发设计莫名其妙的金融产品哄骗客户的钞票。

之前拉拉杂杂的都是些背景介绍,接下来归纳一下笔者所理解的本书的逻辑思路。

大前先生首先是描述了一个全球的大环境,八十年代后依靠制造业崛起,几有超越美国之势的日本经济体突然大大的放缓了发展速度,而美国经济则在信息高速高路上一路狂奔,将欧日都甩在了身后。其实,日本的经济不是真正的停滞了,而是无法应对计算机、互联网经济带来的变革,原因据大前先生的分析,是因为日本制度之上的工业经济的企业理念与主张个性化发展的新经济模式根本无法兼容导致的。前者的强调的整体之上,每个员工只做权限之类的工作,也就是大前所说的上级交办的“消化性”的工作,工业经济模式化出于“品质管理”的需要,给员工的工作做了细致全面的规定,员工成了名副其实的螺丝钉,老老实实的按照操作守则一步步的进行而已,无所谓个性与创造力,成了“巴普洛夫的狗”,只会按照守则和上级的指示做出符合标准的反应。然而,这种管理方式在新经济的冲击下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因为管理方式的僵化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人的僵化,大前在此提出了一个概念叫“知性附加值”,对此,大前的定义是“要在自己设定的目标期限内,交出高质量的工作业绩”(P7)个人认为这个定义相当模糊,大前先生的是时间标准,而我个人的理解是两个标准1、能否被自动化取代;2、是否有创造力的工作,

大前先生应用这个定义对工作性质做出了三种分类,给了我们重新归纳定义的可能。大前先生将所有的工作分为三类:一种是蓝领,典型是快餐店、超市的售货员;二是知性蓝领,如某些技术性工人;三是知性白领,也就是大前认为的真正的人才。但是三类的分类标准与日常看法有些差异,比如,大前认为,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几十块钱购买一个软件用来实现常规意义上的会计管理与法律咨询已经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现有意义上的白领阶层很多正向蓝领滑坡,比如只会按照准则记账的会计师(这与目前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修正相印证,只会记账,只会按照规定适用审计程序的CPA没有出路,张志凤与刘圣妮二位老师在讲课中一再强调,只有真正的方案设计者才能够爬到行业的顶端,实施,电脑可以逐步取代),只会记忆法条的律师(当然,从目前来看,因为中国地方立法的混乱,与法律人法律思维远未统一,这种检索式的律师仍有相当的市场,只不过,这也只能延缓其被淘汰的时间而已),他们的工作将无法维持其知性附加值,直接后果便是无法维持“超出常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而个人与大前先生一样认为,从事单纯登记与审批,从事程式化公文写作的公职人员是目下最容易滑坡、最容易被淘汰的一群。(当然,就实际而言,我国的公职人员并不依靠工作上升,但潜规则毕竟是潜规则,始终不可能摆上台面成为其个人存在的理由)于此,大前先生认为知性蓝领的要点是技术,而知性白领的未来则是成为顾问,站在纳税人、生活者、受益人、顾客的立场上,基于特殊需求提供个别化服务,换句话说,就是从机械化批量操作专向手工化精致服务。

这本书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先生在20xx年的一本著作,他在书中集合自身的经验和实践,向具备自我改变和自我发展意愿的上班族们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其中“知性力”是其建议的核心内容,对这个词的定义是:激烈变革时代敏锐的洞察力;超越常识、跨越国界的思考力;不断提高自身附加值、在商业浪潮中生存下去的行动力。

在阅读这本书前,我对大前研一的生平百度了一下,发现了一段很有趣的评述:大前研一的张扬和口无遮拦,不仅让中国人觉得奇怪和惊讶,其实就在日本甚或整个东方也都是绝无仅有!他是一个喜欢说大话的人,宁可夸张、夸大,也不会添加一点儿谦虚,总体而言缺少客观性,是一个满足语言型的人,具有着强烈的性格。《金融时报》这样描述大前研一:“坦率无忌型名人非常稀缺的国度里的一个名人。当绝大部分日本人还在小心翼翼不敢冒犯别人时,大前研一却是生硬率直,有时还单刀直入般地粗鲁??他还是日本仅有的一位极为成功的管理学宗师。”这段评述对大前研一持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我个人认为可以这样来解释这段论述:大前研一在一部分传统的日本人眼中是夸夸其谈型的,缺乏客观性和谦虚性,在另一部分标榜创新、自由,勇于改变的人的眼中,是稀缺的英雄,人生也许就是这么矛盾,同样的事在不同的人眼中就具有了不同的意义。--语言型, 个性张扬强烈的性格

下面具体谈谈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东西,我们可以将作者的想法简单的概括为两点:1、打破陈规,不要沦为习惯的奴隶,要勇于跳出世人的想法,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是会被淘汰的。2、必须时刻的充实自己,让自己各方面的才能都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提高知性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被社会所需求的人才,而不是为了适应社会而被迫地去充电。首先我们来具体谈谈第一点:其实这一点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就已经提出这个观点,可能与这里提出的目的和意义不一样,但归根结底其性质是一样的。虽然大家可能都知道这一观点,但真正做到的人恐怕寥寥无几,原因很简单,习惯是可怕的!譬如本来今天我是计划完成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工作的,但因为各种根本不相干的事接二连三地找上来,我破不得已要先去完成这些事,于是如果我要完成自己原本的计划就只有两个选择了,要么加班熬夜,要么明天再做,这就是一种可怕的习惯,往往我们自己都还不自觉,已经循着习惯的道路前行。这只是个人的习惯,杀伤力还不是那么的大,最可怕的是整个团体、单位甚至整个社会都形成了某种习惯,举个例子,如大家在上班时都比较懒散,喝茶看报,工作不是那么的积极主动,如果某一个人(当然往往是新人)突然打破这种习惯,每天忙里忙外,努力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什么事都积极主动的去做,那毫无疑问他会成为老员工眼中的异类。轻则劝之告诫,重则排挤打压,因为他打破了习惯,让大家无法适应。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大前研一先生给出了几点建议:1、自己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如果打算完成某个计划,一开始就要妥善的布置和协调起来,动用集体的力量,这样尽管可能有不相干的事来打扰,你也能按时的完成任务,我们永远不是一个人,要学会看到其他人的作用和优点。2、要适当的淡化自己的突出性,但不能失去,很多新人往往开始很有干劲,几年以后也沦为油条型的老员工,这就是失去了自我,打破传统的习惯必然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我们可以调和甚至退让一点,但绝不能屈服,要有自己的生活底线。3、不要怕摔到,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人生犹如滑

雪,快要摔倒的时候,就让他摔倒好了。如果你总是用强行避免摔倒那样的方式滑的话,那就永远只能是猫着腰慢慢地滑行。所以摔到并不可怕,只要能从摔到的地方站起来,那么你就具备了成功的潜质。再来我们看第二点:用中国的一个俗语概括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很简单的六个字,做起来却不简单。没有钱也没有地位的年轻人能够自由支配的只有时间,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时间将会决定我们今后的人生。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以下几点:1、自我学习其实是一种增加自我附加值的投资,对自己的价值投资,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下班后,都是增加这种投资的关键时刻,想获得什么都要自己亲自去体验,不要随便对自己懒惰。要时刻提醒自己,我学的还不够,我还有进步的空间,我还需要继续努力,要时刻进行自我学习意识的强化。2、当放弃任何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时不要觉得可惜,觉得“可惜了”的时候人生已经输了,确实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年,尤其是读了研究生以后,专业性更加的强,如果此时让你放弃你的专业,重新学习另一个专业,你或许会觉得可惜了,但往往从头再来时,才是更加考验我们的时刻,因为切断自己的退路,以不停的重新学习作为自己的生存之道需要的是一种决断力,你将会承受常人无法感受的压力。3、自己接受的工作要100%由自己完成。如果觉得自己不能100%完成这份工作,那么一开始就委托给其他团队去做,自己绝不参与。很简单,如果要真正学到东西那么就必须自己亲身去实践,毛主席说的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出真知。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半途放弃或改为委托他人,那样对自己是不负责任,也会增加其他人的负担。

当然这本书还从各个细节方面教了我很多,如不要私下抱怨,要正面的积极面对;言出必行很重要,不要随便指挥别人怎么怎么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别人应该这样做或者这样做更好;要时刻相信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天生我才必有用,暂时的失败或许并不是自身的问题,换一个环境你也许就会成功等等。

总之,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本人以不成熟的文笔将其表述成文,希望与大家共勉。

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和当下的时代有些久远了,但思想的睿智却从未改变。知性力从来就不包含时间的含义,只是人们有没有发现以及如何看待它的问题。好像是一个不停萦绕脑海的问题,就这样被大前先生解开了,而知性力似乎也成了我当下的信仰。

“知性力,就是激烈变革时代敏锐的洞察力;是超越常识、跨越国界的思考力;是不断提高自身附加值,在商业浪潮中生存下去的行动力。”不是吗?仅仅是两句简洁的含义就足以打开尘封的心门,更何况还有众多精妙的细节。

我想,大前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其实,最重要的应该是“忘掉过去,重新审视自己的当下”吧。每个人、每个组织、甚至一个国家都有一些辉煌的时刻,因为,在那一刻辉煌所具备的条件一应俱全。为什么此刻我还不足够富裕、足够出名、足够魅力?条件不具备而已。然而,是创造、是毁灭、是适应还是重新组合渐渐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人生无所谓对错,我所认识“知性力”最真正的含义是“选择自己当下最应该做的,而且要做到极致。”忘掉自己的过去,曾经拥有的财富和经历,就像这篇文章一样,写下了就只注定了它此刻的光荣,不代表我心境的过去和将来。

在太多的时候,我想把自己过去所有的美好保留。现在看看,“清零”也许才是最深沉地纪念,越是远游的人,肩负的行囊也就越少。人生若要走得更远,出发时携带的包袱也应该是越简便越好。

然而,空空的背包并不是远行的助推器。它只是一种不需要太多过去的境界,人生的远行需要“知性力”,知性者生存。正如历史所沉淀的智慧,知性力将指引前进的方向,因为它已经帮你认清当下。

时代总在向前,随着社会的浮躁越来越明显,生活的变动系数会越来越大,生存与发展总会拷问每一个人,“是生是死取决于你拥有的执行体力。”只有跳出当下的世界,创造并改写另一种生存规则,站在彼岸,才不会被世下的纷扰所烦恼。

知性力于我个人如此,于中地也应该无所区别吧!

冲击观点:

放弃用老员工培训新员工的方法,用进入公司一年左右的员工培训新来的人,并把公司的历史放在一边不教。而且要用新员工培训老员工,让老员工明白公司有哪些不好的地方。

[2]年轻人培养人际关系时就说到:不要自己有一时的创造所谓的人际关系,如果不是在确定自己人生目标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人际关系,那么形成的人际关系就很有可能不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很多人自以为自己所属的公司都是名气大的公司,他们就把自己定义为精英阶层,那些比较自以为是的人就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形成“伪精英”关系网,这些人只是靠这些“伪精英”之间的关系进行合谋而已,他们想建立的是有点类似官僚社会的那种志向底下的关系网,他们基本上不考虑改变自己,改变公司,这些人只是想着尽可能的在大公司大企业中建立更多的人脉关系,以便在自己的工作上加以利用,他们考虑的是怎么对自己更有利。相反,自然而然形成的关系网,即使数量少,反而可以是信赖的伙伴。

然而这个世界上,有的时候不精确更好。如果方向正确,即使多多少少犯错,但最终取得成功的例子依旧比比皆是。可是这样的观点在今天的教育制度下是得不到承认的。

人生犹如滑雪,快要摔倒的时候,就让他摔倒好了。如果你总是用强行避免摔倒那样的方式滑的话,那就永远只能是猫着腰慢慢地滑行。也就是说,这些人害怕失败,不具有那种勇往直前的挑战精神。而这些人,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中却被称为精英人士。然而,当今的时代已经是必须经历失败才会取得成功的时代,因此越是那些所谓的优秀人士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真正有实力的是那些经历失败后,还能够放下所有的包袱,想着“下次肯定会取得成功”的人士。

对于经营而言,没有什么有意思的和没意思的工作之分,有的是有意思工作方法的和没意思的工作方法的区别而已。有意思的工作方法是:对客户的公司抱有兴趣。换句话说,把将对方公司改变得更好作为自己的任务。为了达成这个任务就要拚命地思考。

《知性力II-充电!要成为锐利的商务人士》读书笔记 1、21世纪需要的新技能

英语,计算机,逻辑思考,EQ,网络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理财技能

2、不要过于放纵自己和孩子

3、优秀的学生标准:能够学习,体育也很好,具备领导能力,有明确的理想和追求,人格优秀,参与社区活动。

4、开着电视吃饭会影响家庭成员的交流,意味着对家庭的放弃。

5、不要按部就班的学习,而是采矿式的学习方法,一挖挖一堆出来,各个击破。我现在就是有些幼稚的象小学生那样亦步亦趋的往前慢吞吞的走。

6、T型人才,一专多能,或者有两个比较精专的领域,别的理解常识就ok了。

7、在你感兴趣的地方深入挖掘,才是教育的本质。

8、要想使世界的舞台上占有领导的位置,修养和宽阔的胸襟是必须的。

9、时刻牢记公司是训练场,是一个可以允许你失败的地方,而且失败的成本最小,不要把公司当养老院,前怕狼后怕虎的,干不成什么大的事业。

10、选接班人的标准是当我退休后,你会不会在背后捅我一刀。

11、如果在35岁之前放弃了学习,放弃了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的决心和信心,那么后面的10年甚至20年都不会有什么好日子过。

12、对自己投资才是最好的投资。

13、从互联网上获取mba职位或者相关课程的学习。

14、10000个小时的标准,IT领域认真学习3年就可以成为专家。

15、年轻时用英语赚钱,退休后用英语旅游。

16、学习MBA,SCM(供应链管理),ERP

17、懂得系统架构还懂得营销的人才天下无敌。

充电的方法

1、朝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拼命。

2、总是喊没有时间的人,要重新审视下自己的人生。

3、Sap方法:s表示计划,a表示行动,p表示结果业绩,要有s-a-p-s-a-p良性循环。

行动之前想要明确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然后制定计划计划,不一定要很细,但是要符合smart原则,然后要去行动,不要像学校里面的秀才一样,光学不练;在规定的时间内,check下自己完成工作的进度,及时鼓励奖励自己。

4、公司给你的薪水一般只要1/3的时间就够了,剩下的时间自己节约出来做对自己有提高的事情。

5、如果有可以不用加班的日子,可以和学习英语,金融,MBA,CPA的人成为朋友。

6、如果一个公司因为你两次没加班而降你的薪,那么直接走人。

7、接到一个任务后,先看看需要什么时候完成,然后根据这个时间来制定计划,比如现在该做什么时候,什么时候达到什么成果,CPM关键路径法PERT 计划评审技术法。

8、为了能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成功的人一般都经历过一段拼死打拼的过程。

9、放松时能过看到平时忙碌的日子里看不到的事实。

10、逻辑思考能力:

金字塔结构:先建立假说,然后顺着假说去尝试论证,最后总结报告。

PSA方法:问题解决方法,分析问题,形成共通的认识,然后根据真正的问题点,整理出解决方案,最后把这个方案提交给高层。

11、知识管理,通用的例子的解决方法,方案提出人,解决问题的人。

12、基于事实进行逻辑性的思考,从而体现领导力。

? 21世纪(全球化)需要熟练运用的新技能:

1、外语(英语)

2、计算机运用能力

3、逻辑思考能力

4、EQ(情商)

5、网络空间环境的团队合作能力

6、引导团队前进的领导能力

7、理财能力

(这本书其实就是讲上面这7条)

? 今后的上班族期望得到很高的价值回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掌握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技能

2、要有能够在世界任何地方工作的能力

(其实还是上面那7条)

不要等着社会体系、政治、经济等发生改变后才想着去应对,要主动去理解和把握变化的趋势。(要有紧迫感和超前意识)

? T型人才:

在具有一般常识性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还能在一两个特定领域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的人。

(后面还有“工型”和“非型“人才,从字形变化上即能看出一个比一个牛掰了)

现在的学校教育培训出来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是那种没有根底的“草鞋”。

要想在未来成为成功人士,其条件是在“T”的基础上,还要再追加一个擅长的领域,就是成为所谓的“木屐型”人

士。

? 美国的人才标准

1. 头脑聪明

2. 擅长体育

3. 有领导能力

4. 有明确的理想和追求

5. 人格也优秀

? 把自己当作葡萄酒一样去酝酿

深入挖掘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经过1年、3年、5年的过程,把自己打造成那方面的专家。

------------ 到这里为止,这本书的精华其实就差不多完了 ------------

? 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采用“采矿”式的学习方法。

? 在你感兴趣的地方,进入深入挖掘,才是教育应有的本质。

? 学习人文地理,认真地投入1-2年时间就能成为一个不错的专家了。

? 学习地理和历史等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且音乐和美术也会对人生有很好的正面影响。不要考虑为了获得什么资格,而是扩展人的素养和世界观。所以要集中精力学习一个或两个领域的知识技能。

? 语言、英语、世界史和人文地理等领域都是对人类似的发展有帮助的知识,而且仔细阅读起来既有趣又有好处。 ? 没有必要去背英语,越是要背英语就越容易忘。为了考试的学习是一种典型的不能把学习的内容变成有用技能的学习。

? 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人类来讲,修养比知识重要。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深地挖掘下去。只要这样积累下去,知识就会转化为修养。

? 为了能在世界范围内发挥领导作用,修养和宽阔的胸襟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能力在只是一味的往前奔的环境中是无法养成的,只有通过重温历史才能够得以形成。

? 必须养成“我的这么想的”的习惯。

? 今后的日本,公司的工作主要由外包企业或者派遣员工完成,因此所有的上班族都有可能会被解雇一到两次。也就是说,所谓的上班族将会大量减少,所有的工作都是由各自领域的专家或者外包企业来完成的。而那些敏锐地感知到社会变迁的人,就会邀请三五个具有相同能力的人创建自己的公司,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利用外包方式接受工作或者派遣员工。

? 做到极致的公司可以是只留下战略决策部门,或者是只保留最为关键和拿手的研究开发和设计等核心部门。 ? 在日本,最缺少的就是那些既有良好的品德,同时又熟悉人事、财务和营销,也了解技术的管理人员。这些人才是足以企业最贵重的财产。

? 对于人生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在死的那一瞬间,能让自己觉得走过的人生是很好的人生。

? 要用终生学习的态度对待生活。

? 我学习的方法是:每年都确立一个课题,然后这一年就一直学习这个新领域的知识。而且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写出关于这个领域的书籍。(被动学习的结果只能是半途而废)。所以我平常都是边作笔记边学习。我建议大家可以像我实践的那样尝试写书。(自己不理解的知识,根本就写不出来,自然也不能传授给其他人)

? 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学习财务知识后,就很容易用把这些知识解释给那么不懂得这个领域的人们。

? 如果掌握了外语(英语),不但能获得较高的收入,而且能够活跃的范围也会一下子变得宽阔起来。

? 要尽可能地利用所有的机会,多练习口语,而这就是最好的学习窍门。

? 去海外旅游,会不会说英语,乐趣是截然不同的。

? 英语学习最基本的是要认识到英语不是学问,而是一个能不能使用的工作。如果是有意识的去学反而不能掌握。它与滑雪或滑板有些类似(基本上是学的越早就会觉得越快)。

? 最有效的不是“学英语”,而是“用英语学”。如果尝试用英语学习国际会计或者经营管理的知识,用英语学习计算机技术,应该很快就会熟练起来。(可以衍生到“日语学习的方法”)

? 在美国,只有在MBA专业里认真学习过,掌握了经营管理知识的人,才有资格站在起跑线上。在那之后才是个人能力开始起决定性作用。

? 在日本,按摩是个不错的行业(无论经济好、坏人们都需要去放松)

? 能在系统开发技术和市场营销技术之间架起桥梁使它们相互整合的人自然就会赚到很多的钱。就是说,懂得系统开发的专业程序员也明白了市场营销,那就等于是天下无敌了。

? 在“T”下面再加一个横杠就是“工”。我觉得在某种程度向纵深方向挖掘了一段时间后,应该再横向地发展一下是最好的。这样一来就能够全方位的明白经营管理。如果在很多领域都能挖掘很深,成为“非字型”那就更好了,但是也没有必要在所有的领域都成为专家。在自己横向发展的领域,即使把其他的专家叫来,如果都能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掌控全局,或者能判断自己已经到达了世界上最领先的层面上后,就足矣了。

? 应该的公司模式应该是“T型”人才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随时相互帮助。这样的公司被称作为“VSC”(虚拟单一企业)。实际上是各自的“T型”人才通过网络联系在一直,虽然是虚拟的。但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企业一样。

? 现在的时代,这种联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个人如果不在横向上有所发展的话,就不会从“I型”变成“T型”,然后也就不会变成“工字形”和“非字形”,自然就不会有和其他领域的人联系的机会。剩下的也就是让人使用而已。不论什么领域的人,如果只是利用一个资格,并且只是在这一个专业领域内进行挖掘就会有界限,自然就会在竞争时失败。

? 网络时代,人、物品、货币和信息不会只停留在国内,会在瞬间跨越国际联系在一起。

? 分别设立各种金融帐号,以便能够用各种货币进行交割

? 将个人资产分散至多种外币,以分散风险(推荐:英镑、美元)

? 虽然越是能工作的人就越忙,但如果不对自己投资,只是一味的忙下去的话,很有可能成为一次性的消耗品。 ? 今年的社会,能够在全球能用的资格(例如MBA)和只能在日本通知的资格之间会有天地之差。

? 作为上班族的三种“利器”。计算机、外语、财务,是所有人必修的科目。而且还必须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运用。

? 取得利器不是最终的目的。用这个利器能够干什么?能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这些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 “SPA”作战方式:“S”是计划、“A”是行动、“P”是业绩评价。

? 不要花30分钟或1个小时去写一封电子邮件。

? 充分利用时间:首先要确定自己接受的工作必须在什么时候完成,而且为了确保按时完成工作,现在必须做什么,如何具体执行。(以终为始的倒推)

? 逻辑思考:首先要设定假说,然后收集事实进行调查,其后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战略。还要重新审视自己。从商业技能到EQ、感性、理念、想象力等方面都需要重新审视。检查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如果不足就要充电强化。 ? “麦肯锡”成功的关键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事项上面去。这个秘籍可以说是“麦肯锡”成功的唯一理由。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每当遇到问题时,就要找出一个对策,并确保你这么做就一定能有效果。所以要把精力集中在分析问题对策上,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 基于事实的逻辑性思考是这个世界上最有用的东西。

? 掌握逻辑性思考的能力,是今后在世界上发挥领导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逻辑构造的能力不扎实,就很难被其他国家的人理解和接受。实际上逻辑的思考方式对于分析身边的事情与学习历史都是很有帮助的。

? 逻辑、逻辑学、逻辑性思考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历史是培养逻辑性思考能力的好教材。

? 我们要通过历史学到人类似的真实面貌。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应该有要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教授给别人的心态,所以要用自己的方法重新学习。只有同时使用演绎法和归纳法进行思考,立体的历史才能展现在我们面前。 ? 用“演绎法”+“归纳法”把握事实(只见表象的思考模式看不见真实)

看着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之前看他的其他的书,处于对大师的崇拜,但是看完之后整体给我感觉较为失望,从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术》、《专业主义》、《off学》到现在的《知性力》给我的感觉是一本不如一本了,可能是随着写作的量的提升造成了质的下降。可能是出于对书籍厚度的考虑,书中有很多比较白开水的东西,我个人觉得书中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组合起来只有一页A4就可以放得下,其余的东西都是作为充斥内容的没有意义的东西,基本上算是骗钱的东西。

虽然书中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是对于大前研一的书,最大的优点我个人认为是操作性比较强,有很多术的层面的东西,对于一些刚刚步入职场的人而言会有很大的帮助,看的时候完全可以只看一些主要的可操作性的东西,其他的一些辅助性的论证案例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基本属于口水账。

书中精华内容摘抄如下:

21世纪(全球化)需要熟练运用的新技能:

1、外语(英语)

2、计算机运用能力

3、逻辑思考能力

4、EQ(情商)

5、网络空间环境的团队合作能力

6、引导团队前进的领导能力

7、理财能力

今后的上班族期望得到很高的价值回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掌握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技能

2、要有能够在世界任何地方工作的能力

要想在未来成为成功人士,其条件是在“T”的基础上,还要再追加一个擅长的领域,就是成为所谓的“木屐型”人士。

把自己当作葡萄酒一样去酝酿,深入挖掘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经过1年、3年、5年的过程,把自己打造成那方面的专家。

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人类来讲,修养比知识重要。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深地挖掘下去。只要这样积累下去,知识就会转化为修养。

我学习的方法是:每年都确立一个课题,然后这一年就一直学习这个新领域的知识。而且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写出关于这个领域的书籍。(被动学习的结果只能是半途而废)。所以我平常都是边作笔记边学习。我建议大家可以像我实践的那样尝试写书。(自己不理解的知识,根本就写不出来,自然也不能传授给其他人)

虽然越是能工作的人就越忙,但如果不对自己投资,只是一味的忙下去的话,很有可能成为一次性的消耗品。 作为上班族的三种“利器”。计算机、外语、财务,是所有人必修的科目。而且还必须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运用。 “SPA”作战方式:“S”是计划、“A”是行动、“P”是业绩评价。

充分利用时间:首先要确定自己接受的工作必须在什么时候完成,而且为了确保按时完成工作,现在必须做什么,如何具体执行 逻辑思考:首先要设定假说,然后收集事实进行调查,其后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战略。还要重新审视自己。从商业技能到EQ、感性、理念、想象力等方面都需要重新审视。检查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如果不足就要充电强化。

“麦肯锡”成功的关键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事项上面去。这个秘籍可以说是“麦肯锡”成功的唯一理由。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每当遇到问题时,就要找出一个对策,并确保你这么做就一定能有效果。所以要把精力集中在分析问题对策上,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P61: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成功人士往往有一个共同特征-大家都是“T型”人,他们的学习方法不是按部就班的方式,而是在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地方采用Mining(采矿)式的学习方法。P63:作为咨询者的老师有两个作用。第一个是作为孩子们的访谈对象,鼓励他们“努力大胆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吧”,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们的才能充分调动出来。第二个就是促进他们去参加体育和社会志愿者活动,不但要在“T”的纵向上发展,而且也要在横向上全面发展。P63:要想在未来成为成功人士,其条件是在“T”的基础上,还要再追加一个擅长的领域,就是成为所谓的“木屐型”人士。P74:学习是一种类似反刍的过程,对于曾经学过的那些东西再度持有兴趣,然后更为深入地学习下去,这样的过程需要反复多次才可以。也正是经过这样的反刍过程,才能学到真正的修养。P78:在日本,“30岁加减2岁”是能够开始新学习的适龄期。一般来讲,人们在这个年龄进入企业,最后能够获得成功的人也仅占1/5左右。P80:20多岁的人不能只是按照公司要求的去做事情。其首要理由就是,公司只会教给你落后于时代的工作方法。P85:还有另外一个理由,也让我觉得20多岁的年轻人不能百分百地听从公司的吩咐,那就是因为很多公司自己都不知道应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年轻人如果只是按照公司的吩咐去做事情,什么都不多想,那么在工作时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而且心情也会很好。但是在这样的工作过程中,人们的感觉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麻痹掉,变成了所谓的“公司人”。P86:如果决定把公司当作是可以依靠终身的场所,那就应该把精力用在搞好内部关系上面。但是有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那就是不要委身于一些特定的帮派中。P94:30岁是一个关键点。一个人是作为通才走上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或者创业家的道路,还是走上企业内部专家的道路,必须在这个时候做出决断。而且在35岁的时候,还没有展现出通才能力的人,就应该不要有任何的犹豫,选择一个专业领域,并且拿出不输给任何人的决心走上成为专家的道路。P99:对自己投资才是最好的投资P100:那些能够更敏锐地感知到社会变迁的人,就会邀请三五个具有相同能力的人创建自己的公司,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利用外包方式接受工作或者派遣员工。P103:如果想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可以尝试做一下“Competency (胜任素质)测试”。所谓的“Competency (胜任素质)测试”是把信息搜集与分析,决策于判断,战略思考,顾客指向,计划管理与财务管理,IT水平,英语水平,创新,沟通,团队,自我管理,应对变化等方面的能力分为四个层面,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进行比照后,就会发现自己在什么领域有问题,什么领域没有问题。然后根据这个测试结果,有意识地集中学习,从而弥补自己作为通才所欠缺的知识和技能。P117:对于人生而

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在死的那一瞬间,能让你觉得“自己走过的人生是很好的人生”。Comments:活到老,学到老,是恒久不变的硬道理。

言:大前研一,日本人。就看这个国籍,这对于我这个自小就受中国近代史教育,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来说,我是不大喜欢去关注的,但是读完最近朋友强烈推荐的一本书---大前先生的《知性力》之后,我对这个人,准确来说是对这个人书中所谈到的一些观点却甚为赞同,这本书我是利用一天时间就看完了的,这对于我这样一个不太喜欢看书的人来说,确实少见。而且对其中的有些章节是反复看了几遍。但还是心里觉得不过瘾,为了让自己对其中的核心有更深入的理解,我想用写读后感的方式把我所领悟的一些感想写在这里。故作此篇。

最近和朋友聊天,我知道他有阅读的习惯,就随心问起他最近在读什么书,他便热心的向我推荐《知性力》这本书,说里面提到的一些观点非常适合目前正处于职业发展期的人士来阅读,我一听来了兴趣,随之听到是个日本人写的,遂生迟疑,但朋友说,你去看看,对你非常有积极作用,于是昨日我便在书店搜罗一遍,抱着一种求知的欲望买了回去。细细看过之后我了解到,我买的这本已经是大前先生的续篇了,第一本叫《变革时代上班族的核心竞争力》,而我手上的这本叫《充电!要成为锐利的商务人士》,封页上对大前先生的介绍让我遂生几分敬佩,大前研一-----无国界世界第一人、全球经营管理大师,对于这类人我素来是怀有几分敬重的,于是怀着一种虔诚的求知的心我开始了阅读。

全书一共分了五个章节,前三个章节重点就当前的市场环境和就业环境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提出了作为上班族都需要充电、不断补充新知识和善于学习的重要性,必须要掌握计算机、外语、财务等基本技能,要用“终身学习”的心情挑战自己的人生。后二章主要提出了一些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学会用SAP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要学会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使用逻辑性思考方式来探求问题的真正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谈到充电,大家都不难理解,简单讲就是不要安于现状、努力去补充和有意识地学习一些自己还不熟悉或没有掌握的工作技能。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全国经济和多元经济的社会,按大前先生的话说就是虚拟的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相互重叠的世界。要想在这个世界有所发展,所有的人都应该充电,说到这个问题,我想其实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是不怎么赞同的,尤其是一些年纪大一些的人,说自己都这个年纪了,不需要再充电了,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现实中就已经有不少40岁以上的人开始对如今的互联网感到陌生了,更谈不上电子邮件的接收,所以充电和年龄乃至阅历都没有关系,所有人都需要不断充电。在这本书里提到一个概念,叫从负到零(Unlearn=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忘掉),就是愿意从忘却开始,重新去充电、学习,从而使自己的技能水平提高。那么,我们应该具体在哪些方面进行学习和充电呢,其中强调了几种必须的七种技能,语言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逻辑思考能力、情商、网络空间环境的团队合作能力、在网络空间引导团队前进的领导力,最后就是理财技能。我觉得这几点确实讲的很有针对性,我于是一边看一边拿自己在做对照,越对照就觉得自己还有好多东西应该学,其实人生都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们经常强调清零心态、空杯心态,但是很多时候却缺少一种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毅力。在这本书中,提出要做一个锐利的商务人士,但是怎么样才能够成为一个锐利的商务人士呢?那就要掌握多种领域技能的人,而且必须在某一领域是擅长的,“计算机、外语、一定的财务知识都是必须掌握的,对于一个上班族来说,可以说是职场的利器,虽然说这些利器功用各不相同,但是这些却是你可以受益终生的东西,我们必须在一种归零的心态上,以一种“终身学习”的心态来规划自己的人生。

大前先生还这本书中引用了几个概念,我想把这些概念转述到这里,因为我觉得这些几个概念可以引导我们去思考一些新的东西,所以我在阅读的时候特意用红笔圈了出来。“T型”“木屐型”人士---是指那种在具有一般常识性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还能在一两个特定领域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的人。按照这个概念,结合我们现在的职场环境和就业压力,就不免让我联想到我们当前的整体就业环境,大家都在找工作,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应届毕业生出来加入到原本就很庞大的就业大军中来,另外一边便是数以千万计的企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在一筹莫展,甚至有些企业开出高额年薪却依然找不到合适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稍微思考一下就容易发现,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和企业的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远,两者达不到一个平衡的时候就自然而言的出来了当前的一些问题,反思之,目前身处职场的又该怎么办呢?其实一点就是我们刚开始所讲到的,我们需要根据市场环境和你所从事或欲从事的行业的需求,进行不断的学习和充电,让你的知识不断的更新,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在一两个专业上能够擅长,那自然就是职场中的精英了,也就是大前先生在本书提到的那样,只有努力达到了一个“T型”,最好是“木屐型”的人,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锐利的商务人士。另外大前先生还提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SAP,即S=计划,A=行动,P=业绩评价。也就是说,把自己该做的事情从具体的计划转到行动上,在客观地评价了业绩(完成情况)后形成一个反馈。S-A-P-S-A-P让其循环起来,进入到一个良性的状态。其中他还指出我们应该有一个良好的

时间管理,不要老是以“我很忙,我没有时间”作为自己不去执行的借口,事实上,联想一下我们现实的工作,也确实是这样的,有时候我们真的缺乏一种时间计划、管理的能力,一天到晚忙的不停,但是却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其实这就是缺少事前的计划和事后的效果评估。SAP这其实强调的就是一种做事的习惯和方法,要求我们事先做出计划、付诸行动,并且在有了实际效果后进行评价。几年前我在学习品质管理系统的时候,也有一种这样的方法,叫PDCA(P=Plan,D=Do,C=Check,A=Action),这强调的也是一种循环思考和评价问题的方法,强调的是事先计划、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机制。运用在解决具体的事情上,也同样的是非常的实用。

另外在这本书中,大前先生用比较多了笔墨来阐述了两个比较重要的工作方法,一是指出对于一个商务人士来说具备逻辑性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并结合自己在麦肯锡的工作体会,指出虽然在麦肯锡有用的东西很多,但是基于“金字塔结构”为基础的逻辑构成方法是最为重要的,解释说这种方法需要先建立假说,然后借助假说去尝试证明,最后得出总结报告。另外一个就是“PSA”(Problem Solving Approach=问题解决方法)。所谓“PSA”是指分析问题、形成共同的认识,然后根据真正的问题点,整理出解决方案,然后把这个方案提交给最高管理机构的过程。

书中反复强调和说明这两种工作方法的重要性,并具体说明了用逻辑思考的方式能够很准确地发现问题存在的根源,从而针对性地做出对策性回应。在说明逻辑性思考的同时,指出所谓逻辑性思考,实际上是使用MECE(Mutually Exclusive but Collectively Exhaustive)这样的逻辑方法进行思考。其核心内容是:两个事物互不相容,所以是没有交集的事物,但是加在一起时又必须展现全体。

并例举了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金字塔结构”的方法是逻辑性思考中基础的基础,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把一个事实总结和说明清楚、总结出来。大前先生甚至在书中指出他反复强调这些,是因为他觉得基于事实的逻辑性思考是这个世界上最有用的东西,从他的经验来看,无论什么公司只要出了问题,逻辑性思考就能够引导出解决方案。同时指出,掌握逻辑性思考的能力,是能够发挥领导力的一个重要条件。细细地反复品味大前先生的这些观点,着实有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记得大学时候我们是开了逻辑学课程的,对其中的一些诸如“演绎法”“归纳法”之类的分析依稀记得,但是却缺少实际运用,其实很多时候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真相,我们只有学会很好地运用这几种思考的工具,养成在遇到问题时运用逻辑性思考的方法,找出问题的本质和核心,才是我们在不断总结中取得进步的关键要素啊!

感想写到这里,我想用一段话来做一个总结,就是作为一个正在职场中打拼的职业人士,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职场环境,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

《知性力 II》——扁平化世界的人才生存转载自古道

当今的世界是迅速发展的世界,是逐渐趋于扁平化的世界,是人才全球化竞争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神奇的连续几十年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经历着某种程度上的封闭与被保护,这些让人们放松了警惕,让我们自认为一切都是有保障的。

据说最近公务员已经成为大学生择业的首选目标,我只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现象。如果说您的目标是为了从政,那么这种途径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进入公务员行列是为了享受平稳、相对较高的福利以及最核心的低风险,我只能说:这很可能是隐形风险很大的一条道路。

大前研一的《知性力 II》正式针对着日本由原来的家族式企业管理方式逐渐变迁为美式管理模式的期间著成。日本公司在大家头脑中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无风险,有保障,等级森严,资历为根本,肯定养老。可惜受到全球化的冲击,以及各方面的原因,现在的日本也在反思这种商业模式的优劣。

什么是就业方面的无风险?您具备了被社会所认同的才能才是最大的无风险!也就是说,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您的失业很可能给您带来的是又一次更加优秀的就业机会!

英文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逻辑思考能力、情商、网络空间环境的团队合作能力、引导团队前进的领导能力、财务能力等七项重要技能是未来世界中最为重要的技能,姑且不去评判这个排序与选择是否准确,单纯从其中涉及的内容来说,确实如此。尤其是大前研一提到的,拥有上述技能并非简单的知道,而是要达到像开车一样纯熟才行。 在网络时代,人们将针对诸多“无形的商品”进行交易,我们需要具备这种商业上的能力,这是商业社会产生以来的一次表象上的重要变革,我们赶上了这一时机,是好是坏,全在我们自己。有人说中国的机会都已经被60、70年代的人消耗光了,现在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但是,这样重大的变革期间,机会永远都有很多,关键在于,您抓住了,还是被淘汰了??

要发展成T型的人才,一方面是通才,另一方面至少有一门达到专业内顶尖水平,我相信他指的顶尖,是指世界的顶尖。这很困难吗?根据研究,当一个人在某方面投入时间10000小时的精细化训练,就可以达到世界专家级水平,您可以认为这太长,但是在我看来,将之放入人生的维度中,这实在是太短,按照每天8个小时计算,5年的时间,

您就可以成为某方面的世界级专家,是世界级啊!说不定,您可以靠5年时间,一辈子都有饭吃了(呵呵,当然我不推荐这种做法)。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那样困难,困难仅仅在于,您是否下定决心,以及,您是否敢舍弃掉很多东西。

所有的这些东西,最为重要的基础是:逻辑。逻辑以及科学的验证方法,是大前研一获得成功的最根本技能,这项技能贯穿于大前研一的人生与书籍之中,所有的一切由假设开始,验证假设,反思命题,提供结论。不论如何纷繁复杂的目标与题目都可以通过这样及其具备通用性的方式来实现。——读大前研一,这个,才是核心。

知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