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百家讲坛有感

听百家讲坛 有感

平时只要有空,都有听百家讲坛,最近几天讲武则天,我听后非常的失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个故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公主的夭折有三种版本,蒙曼教授说她个人认为武则天杀女这一版本最可信。我感觉她像以前的评话先生,为吸引观众,说得有声有色。似乎她亲眼看见武则天杀了她的亲生女儿一样。

蒙曼的推断:

皇帝的女儿很多人照顾,自然死亡可能性很小 → 他杀(武则天,王皇后有机会)

王皇后是个端庄、沉稳的人,且没有杀人动机→只剩武有机会,且有动机,也符合武性格。然后说武如何建情报网,知道皇上什么时候来,皇后什么时候来,她如何打时间差,等皇后来时她故意走开,然后跟皇上一起进来,先做高兴样——惊呆——嚎啕大哭·····这简直是在编电视剧。

不管是武则天、还是王皇后去杀公主都是一件愚蠢的事。事实证明:公主死后,至少说明帝不认为是后所为。否则一个杀人犯怎么可能再让她坐在皇后位。那如果是武所为,岂不是白杀。武如果这么蠢,她日后根本不可能成大业。

人可欺,天不可欺

武泰山封禅,她如果是连女儿都杀的人,神明是不会让她封禅的,我相信一句话:“头上三尺有神灵”。动杀念、终有报。她治理的天下连男人都心服口服。什么样的人才会服众——有德。人都不是傻子,你是服有德之人,还是服使计之人。

说武打时间差,你以为她是神仙啊,能算得那么准,帝、后什么时间来,皇后来了,她一个昭仪还敢溜出去,想造反啊。

害人者终害已

后为除潇,引进武,这个行为足见后不是善类,她以为武有一个庶母的身份可以牵制。就不顾皇家的脸面。只为自己解恨。足见没有公心。说武身份不好时等于害皇帝的脸面。让武和帝成了共同体。后又“压胜”,这下给帝找到更充分的理由废后。这是天意。

红楼梦中有句话:“一个家败了,通常不是外头打进来,而是内部腐烂掉”

同理:后位的失去,不是武太厉害,而是后自己太无道、太无德。厚德载物——她载不动。

如果皇后,静静的,什么都没做,根本不会出现武则天,充其量让潇淑妃得瑟一下而已。人生终归没有如果。这还真是天意。

丫鬟一大堆,怎么也不可能只有皇后和小公主单独见面的机会。那是电视剧夸张的写法,谁也不会去计较,你一中央台讲历史的都这么说,这可不是什么正能量。直接的后果是:

百家讲坛后面有一读书节目。一个小男孩说他看了很多历史书,其中就有关武则天的书。主持人问他:“在你印象中武是什么样的人呀”答:“她为了权杀死了亲生女儿”。甚至连词都被改成了“无毒不丈夫”。真正的应该是“无度不丈夫”。在那男权社会,王皇后的支持者,为解恨,完全有可能让人写些不利武则天的书。我想武的无字碑,兴许她早知不可能保住百年千年后的舆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整个大自然,按照一定的法则在运行着。世间的事,不可让某个人一个计谋就能改变了,只有顺其自然。

 

第二篇:听人文名师讲坛有感

听人文名师讲坛有感

从小,就对文学就情有独钟的我,上了大学后却进了一个与文学相去甚远的工科专业,学务繁杂紧迫,使我无暇顾及其他,直到这个人名名师讲坛这门课程,才使我与这位老友又有了接触的机会。渐渐的,我发现讲坛给我带来的不仅是与文学久别重逢的激动,更多的是对文学的更深刻的认识。

每周一次的人文名师讲坛,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但在这两个小时里,每次我的心灵都会和讲台上的教授一起,在文学的海洋里自由地游弋,体会文学带来的最真实的感动。下面,我就把其中几次印象比较深刻的讲座及我的切身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

犹记第一次讲座,来到小报告厅时,里面已经人满为患,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位置坐下,过一会儿,一位中年男性教授徐步上台,身边有灵通的同学开始低声议论,“快看,那位就是人文学院的院长,周宁教授。”我不由心生敬意,正值盛年,却已为院长,真是年轻有为啊,原本我以为文学院的院长会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究呢。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周院长用他的博学与智慧彻底地征服了我们。他和我们谈人生的意义,让我们反思生命。在他深刻的思想和风趣的谈吐中,我们如坐春风,讲座临近尾声,我们却意犹未尽。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几天后,我有有幸听到了朱水涌教授“三部文学经典与人类文明”的讲座。他向我们介绍了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三部重要文学作品,分别是:荷马史诗《伊里亚特》,《红楼梦》和鲁迅小说。他首先谈了一下文学对人类的意义,从人类进入文明开始,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人的未来就是人类切身关注的问题,人类的文明发展是伴随着对人的不断发现、不断思考而发生变化的。接下来,他谈了一下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与古希腊文明的联系。《伊里亚特》描述的是公元前12世纪末希腊半岛一场持续十年的战争,通过战争歌颂英雄。而与此相同的是,古希腊文化的核心特征就是对英雄的崇拜。可见,这部史诗对希腊文化影响之深远。谈过了希腊文化,他把视角转向国内,分析了《红楼梦》与人类想像、体验中的三个世界。通过朱教授对红楼梦中人物性格的深刻分析,我们对这部名著的理解更深了一层。“感叹自己身世”,“情场忏悔而作”,宣扬“色”“空”观念。最后,他谈及鲁迅小说与中国现代“立人”的思想,选取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经典名篇分析著作中的人性,向我们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本质。

如果说之前我对我们专业与文学的联系认识很肤浅的话,在听完曹志平老师的讲座后,我对科学和文化的本质认识更深了一层。曹老师讲座的主题就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他首先引用了一些名人名言来论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康德对两者的关系的认识。相比之下,尼采的观点有些偏颇:人的本质不是由理性和科学知识决定的,而是由权力意志决定的。权力意志是人的生命的本质。人应该认识的不是关于实在的知识,而是自己的生命。对科学技术的追逐带来了生命灵性的丧失。接着,曹老师又纵观古今,给我们讲述了一些两种文化间的论战。梁启超:从主张学习近代科学,向怀疑西方科学转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访问欧洲:“因科学发达,生出工业革命,外部生活变迁急剧,内部生活随而动摇… …人类的自由意志,不得不否认了。意志既不能自由,还有什么善恶的责任。… …宗教和旧哲学,都被科学打得旗靡辙乱… …这回大战争便是报应。”关于这一点,

地理学家丁文江做出了反驳:“打到玄学鬼”“科学的目的是要摒弃个人主观成见——人生观最大的障碍——求人人所能共认的真理。科学方法,是辨别事物的真伪,求他们的秩序关系… …科学的万能,科学的普遍,不在他的材料,在他的方法。”科学能够应用于人生观。欧洲文化的“破产”责任不在科学中国文明的可取之处,在于一直同“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的“精神文明”相作对的“近三百年经学大师治学的方法”。虽然两人观点各异,但其中对科学和文化的剖析却都给人以启迪。归结起来,科学文化:知识上以自然科学为核心,包括社会科学;以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工业、资本等相连结;强调科学方法、理性与科学精神。人文文化:以人文学(文史哲)为核心,基本问题是人的价值,强调生命的移情、顿悟、反思。最后,曹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自己对两者的观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有不一致甚至对立的方面,但科学精神就是彻底的人文精神,他们在最核心的部分又是一致的。科学技术是人类知识与文明的基础,是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的现实力量。科学是人类的共同文化,但人类文化的存在是以不同民族差异性文化的存在为条件的,正如生命以生物的多样性为条件一样。听了曹老师这番精辟的论道后,我仿佛醍醐灌顶一般,原来的种种疑虑困惑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其实我们工科专业与人文也是息息相关啊。

还有一次讲座也是令我难以忘怀的,那就是李晓红老师的“娱乐至死”的讲座。不说别的,光这个标题就足够震惊。在这个娱乐至上的世界,我们的文化在流失,我们的精神在沙化。李老师以一个美国文学评论家尼尔·波兹曼为例,引出了这个尖锐的话题。接着,她向我们展示了娱乐在各个领域的影响。比如:新美国形象的象征:拉斯维加斯——娱乐之城。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正因为娱乐在各个领域肆无忌惮的浸透,赫胥黎向我们发出警告: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而现在,我们正在验证着他的预言: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信息过剩,带来了社会的变迁,剥夺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影响了意识形态。听了李老师的讲座,我百感交集,当下的社会,物质丰富了,精神却贫乏了;科技发达了,道德却萎缩了。有时候,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作为一个热爱文学的人,还有什么比眼睁睁看着她凋亡更心痛的事呢?

在一个学期的课程中,名师讲坛在我忙于专业的同时给我以最好的精神慰藉,让我得以暂时忘却尘世的庸扰,在这文学的净土上,让心灵自由地呼吸,我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能在选上这类的课程,继续聆听大师们的谆谆教诲,感受他们脱俗的人生智慧,以此得到一点启发,点亮人生前进的方向。总而言之,名师讲坛的体悟是我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衷心感谢大师们的教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