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从何而来——甘阳《通三统》读后感

孔令钰:自信从何而来

——甘阳《通三统》读后感

孔令钰

这小册子让我觉得很神奇。

甘阳提的东西我以往也听说过。恕我见识短浅,经历惨淡。对于他的观点,我无力作深入的批判分析,盖既无周游列国之经验,又无丰足的史料积累。不过,他的语言简洁有力,讲话有理有据,很能说服我的空脑壳。一个人要去论述另一个人或一本书是件很难的事情,除非我本人比甘阳高明,或者太了解他,否则很难就此书说出个一二三来。读完一遍,只觉得我被他吸进去了,挣扎着要爬出来。只好再读第二遍,抓头之余,搜寻些可以供我发挥、驾驭的东西。

动笔之初,先要讲明三点我的基本看法

一、了解自己是很困难的事,亦是哲学的终极问题之一。

二、文化意味着继续,而不是通过“进步”来割断历史。(此乃瑞士的荣格之语)

三、我们活在一个充满概念的世界里,我们习惯用别人嘴里冒出来的、我们自己并不懂的概念去解释自己,画地为牢。往往这些概念连创造者本身都不懂。人类文明史上的这样的误会还少吗?

最核心的问题是,中国人怎样看自己,怎样看待西方文明和世界?说到底还是怎么看自己的问题。

我想,现在社会上以及每个国人的问题,都与这个有关。比如所谓“钱学森之问”,即中国现在的高校教育为何培养不出大师;逐利之风盛行,学术界腐败事端频发;小至每个人的心里挣扎??民族文明的挣扎投射到每个人的心理,这些怪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甘阳先生说:

很多媒体常常说“中国要融入国际主流文明社会”,言下之意是认为我们中国人应该把自己看成是野蛮人,要脱胎换骨想办法“融入西方主流社会”。

多么可怕的民族心理疾病。这样的中国就像患了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不知道自己是谁。亦不知自己从何而来,欲往何处去。

也许这就是中国在西方文明占主导地位的大潮中,艰难的处境,一时很难突破的心理困局?

这种心理挣扎,始于晚清国门被敲破。人对自己的认识,需要依靠一套坐标体系,来定位。而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突然发现自己坠入了一个混乱的坐标系。这种不安,带给民族心理的撕扯,一直持续到今天。

要重新构建一个完整、正常的民族心理,便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即中西文明的比较。人往往依靠别人的眼睛来完成自我的认知和形成,这真是悲哀,但也是必然。

因此甘阳就很直接地提出了“怎样看待西方文明”。看西方文明,其本质还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

接着又一个问题出来了。民族自信心的问题。今天的我们真是可悲,审视自己,还要用西方人的眼睛。这种习惯形成已久。王明就是个用苏维埃道路来硬套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及至今天学者们开口闭口言必称西方。如甘阳所说:我们常引证哈贝马斯如是说,却从不说“正如孔子说的”。甚至一些鼓吹民主的人士,谈民主没有错,但动辄声称要在中国推行所谓西式民主,就大可深思了。

这些人,对西方有种盲目的迷信,但恰恰是最不懂西方的人。

在20xx年《南方周末》上,有甘阳和刘小枫的《重新阅读西方》:

不太夸张地说,近百年来中国人之阅读西方,有一种病态心理,因为这种阅读方式首先把中国当成病灶,而把西方则当成了药铺,阅读西方因此成了到西方去收罗专治中国病的药方药丸,“留学”号称是要到西方去寻找真理来批判中国的错误。以这种病夫心态和病夫头脑去看西方,首先造就的是中国的病态知识分子,其次形成的是中国的种种病态言论和病态学术,其特点是一方面不断把西方学术浅薄化、工具化、万金油化,而另一方面则又不断把中国文明简单化、歪曲化、妖魔化。这种病态阅读西方的习性,方是现代中国种种问题的真正病灶之一。

当然,要想消除这种病态心理,还是得“重新”阅读西方,用此文之言,“不是要到西方再去收罗什么新的偏方秘方,而是要端正心态,首先确立自我,以一个健康人的心态和健康人的头脑去阅读西方”。

有比较才有更深的认识。民族自信从何而来?正确、全面的认识西方是必须要面对的一课。

且以另一篇演讲为例,关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介绍。在读此文之前,我只晓得美国的通识教育举世闻名,却不晓得这一教育制度的确立,竟然走了这么长而艰难的路程。可见仅仅知其然实在是其谬大矣!中国也学美国搞通识教育。比如清华不断增设的“文化素质核心课”。读了此文,我才发现,中美之间的通识教育还是有不少差别。就甘阳所言,美国几所顶尖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是由最优秀的教授、学者开设,而看看我们清华呢,确实也有几门素质核心课的老师很牛,但大部分还是水平一般,去教中学还可以。

还有一个重要差别,美国人文通识课程的一门基础课时“阅读西方经典”,学生要仔细研读柏拉图、洛克等一些人的原著篇章。再看看清华,有多少课,是水之又水的所谓“概论课”,“导读课”,教授的ppt几年不换,每堂课天马行空地讲一阵子,期末交篇论文完事。

遂想起梅贻琦先生的“大楼与大师”之言。我们只学到了美国通识教育的皮毛,但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通识教育课程应该由最顶尖的老师来讲授!

也许学校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在不断努力。但不可否认,我们距离所谓世界一流学校的水平,还太远了。

从大学通识教育的例子,也许可以看出我们在学习西方过程中的尴尬境遇。所学不深,往往人家的历史没读透,精华就学不到,反而搞得自己邯郸学步,忘乎其本。可不哀欤!

 

第二篇:那份自信从何而来

那份自信从何而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