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读骆驼祥子有感

祥子是一个来自乡间,带着中国农村破败凋敝的大背景,也带着农民质朴和固执。当他认准拉车这一行,他就成了“车迷”,一心想买下自己的车。凭着勤恳和坚忍,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这个理想,称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但当时中国军阀混乱的社会环境,不容他有丝毫的个人幻想,不到半年,他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扯咱前,可这次还没有等他在买上车,所有的继续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为泡影。当他有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但好景不长,虎妞死于难产,祥子人车两空。连遭生活的打击,加之又失去了他喜爱的小福子,祥子在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他不再像从前一样以拉车为自豪,他厌恶拉车,厌恶劳作。生活捉弄了他,他也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出卖他人还钱,祥子彻底最罗为城市的垃圾,变成一句失去灵魂的而形式走肉。

祥子的生活看似曲折却很平淡,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没有事业上的一鸣惊人,没有永垂史册的丰功伟绩,但从某一个角度来看,祥子是一类有斗志、有目标、有激情的青年的代表,也许有人会说,祥子最终只不过是一个社会的败类,一个即使被冰雪封锁都不会有人知晓的无名小卒,但他那优秀的一面是不会那样轻易的被淹没的,最起码这是我的见解。

现在的我正走在人生最黄金的时段,青春是我的资本,青春的光芒是耀眼的,青春所赋予人的活力是无限的,青春所带给每个人的都是最美好的,只是这一切都还需要自我的挖掘和爆发,通过自我的努力和奋斗去换取属于青春的价值。

大学的路上有个小小的我行走着,起步是那样的不慌不乱,然而那种看似平稳与安逸的生活给我带来的却是一种莫名的空虚,填充在这段时间内的似乎总少不了一些尚未完成的计划,为了让原本就很轻松的自己还找一个借口使得自己更轻松。就这样漫无目的的过了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当到了展现自我才华,展现自我学习能力的时候是那样的慌张,是那样的缺少理智,自己没有下苦功,就不会有收获,这是硬道理。

似乎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的爸妈或者说是所有父母都确定他们的子女是需要甚至是必须要迈进大学这个门槛的,除去走在人生的路上会有遇到“程咬金”,大学在无形中成为我们做学生的一种高尚的期待,认为那会是一片圣地,是一个属于能够很好改变自我的场所,是一个能够从多个方面使自我得到改变的舞台,未来在每个人心中总是那样的完美,那样的令人怀有的美好的憧憬,幻想着自己会在那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展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舞姿, 怀抱着自己的梦想我们前进着,在路上,荆棘与坎坷并行,哭过笑过痛过却没有放弃过,我想这是我与祥子的一个相同点,他对于拉车的追求是执着的,他有与我一样的艰苦经历,却也有我一样的成就感,即使他没有坚持到最后一刻,但我个人认为有时侯过程的价值是远远高于结果的,不需要任何的理由去诠释这样的一个说法,只是一个简简单单因一些小小的成就而生的欣慰感就足以说明这一切。

如果老舍先生没有对祥子进行他外形的描述,那我想像中的祥子就会是一个看上去十分憨厚老实,做事情十分认真踏实的老好人,我想我与他也许就是那种形不似而神似,有着同样的韵味,有着同样的激情去做好自己心中的那份放不下的目标。我一直都以那人们都瞧不起的祥子作为我自己的榜样,之所以有些崇拜他,原因只有一个,他的生活环境美没有我好,但他仍然懂得追求,普通的祥子让我看到不普通的光芒,别人都会以伟大的什么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为榜样,然而用一句比较现代化的语言来说一句就是:祥子,我顶你!

 

第二篇:矛盾论读后感

读《矛盾论》有感 近段时间,我阅读了毛泽东主席所著的《矛盾论》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明白了在延安抗战极为艰苦的时期,毛泽东主席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思想,花费极大的精力写出这本书,并借此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使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得以发扬和光大。 《矛盾论》阐述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倾向;矛盾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矛盾论》创作于19xx年8月,当时“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得抗日的局面即将到来,由于中国共 产 党人的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这种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清除了以王明、博古等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正确领导地位,但是,对于王明这些人在党内所造成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不作一番大的努力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在这种情况下,《矛盾论》与《实践论》应运而生。 什么是矛盾?矛盾之说,古来有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此为矛盾的相克。万物相生,又因矛盾。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相济,万物由此而生。从我国古代到今天,《矛盾论》一直就存在历史之中。不管什么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矛盾,可以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在自然界是如此,在革命事业的发展中也是如此。中国共 产 党刚刚成立的时候,那些在苏联留过学,住过洋房,喝过洋牛奶,吃过洋面包的知识分子们,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一味听命于共产国际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指示,生硬死板地套用苏联十月革命的某些“经验”,甚至聘用由共产国际派来的洋顾问李德来指挥红军打仗,结果致使中央苏区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形而上学那一套,因为它是不切合实际的唯心主义的理论。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

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的永远不变的。”从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看什么事物,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唯物辨证地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原则的条件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观。

在今天,矛盾仍一直存在。比如发展经济与环保问题,发展经济在一些领域特别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重工业、化学工业领域,这是国家的经济支柱和宏观调控的主要产业,在发展的同时又必须考虑到环保问题,这就是矛盾的一面,发展重工业势必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形成了矛盾,多数人认为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就能解决问题,其实不然,使之能解决一部分但不是全部问题。针对矛盾的处理,既要看到矛盾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统一的一面,让矛盾最小化不影响事物的发展就可以了,这就是矛盾同一律。因此,学习《矛盾论》帮助我们解决现实中的矛盾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兼顾事情的各个方面。

再过两年我也要走向社会,也要面对各种矛盾。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固然美好,令人憧憬,但往往现实使得自己弯腰低头,背弃自己的理想。多少胸怀大志的青年人走出社会后就泯然众人的原因,大多是这样。理想与现实看似矛盾,但矛盾也可相生。每个人都必须立足现实,无可厚非,但立足现实,寻找机会,一鸣惊人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未尝不可。 时代在变,但《矛盾论》至今仍保持充沛的活力,在于他的理念适用于各个领域各个时期吧。作为当代大学生认真研读《矛盾论》将在我们的未来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