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喜欢读书和学习》读后感

读《如何让孩子喜欢读书和学习》有感

井陉矿区第一小学 李玉兰

说心里话,重新拿起这本在书橱里放了六、七年的书,真有些随意。那一次,我擦拭书橱,无意中看到它,想起了他的来历。它是我的一位学生赠予我的。当时她说:“李老师,我送你一本书吧,我妈妈很喜欢读的。”听了这话,我很受感动。她妈妈喜欢读,她拿来送给我,她是把我和她的妈妈放在一个位置呀。我欣喜地接受了这本书,同时也接受了学生那份纯美的感情。

翻开书,用心读,我被作者巧妙地教子方法所感染。那是金子呀!我曾将它用在我的孩子和学生身上,结果是我的工作收到了奇好的效果。今天我又一次看到它,和它面对面,我又想到了很多很多。虽然过去了很多年,它的内容对于我来说还是那么新鲜。书中分析的种种丝毫不与现代教育脱节,它又一次使我陷入了沉思。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人从呱呱落地起,就开始大干世界,积极探索。可以说每一个孩子生来就对学习充满了热情。我们知道,孩提时代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将来的成就。特别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终生学习的要求。在孩提时代获得较强的学习能力,成了立足未来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这一切,似乎都决定了我们的孩子应该热爱学习,并能学得愉快,学得坦然。然而,无论从新闻媒体,还是正式的调查显示看,现实的状况是,孩子的厌学是我们家长最头疼的事。

是什么造成我们的孩子厌学?

原因有多种,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我们不恰当的教育和不良的家庭环境影响。

自打孩子出世,我们就理所当然地当起父母来,却从来没有想到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需要我们专门潜心学习的。等孩子上了学,出现了各种问题,我们往往把它们归结为孩子学习不用功、贪玩等。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讲道理,当我们发现孩子出现了厌学情绪时才慌了手脚。

我们深爱着孩子,希望他们成才,在教育孩子上我们失败不起。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保护孩子的求知天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才是避免失败的灵丹妙药。

这本书是关于家庭教育的,通过阅读和以前的实践,我感觉实践性很强。但每个家庭情况不尽相同,因此教育观念是最基本的问题。无论是为人母还是为人师,我将根据实际探索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积极捕捉每个有意义的教育机会,正确引导孩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果您有兴趣的话也不妨读一读。

 

第二篇:如何让孩子喜欢上学

如何让孩子喜欢上学

厌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癌症。九岁的孩子想退休!因为爷爷退休了可以不上班,自己退休了就可以不上学。这是一种悲剧。国家也好,民族也好,理想也好,梦想也好,人生也好,幸福也好,我们还是从让孩子喜欢上学开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归属感是人的不可缺少的中等层次需求。三年来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表明:孩子的学校归属感指数每提高10%,学生品德指数小学能增长7.16%,中学能够增长7.5%;高层次认知能力指数小学能提高2.6%,中学能提高2.82%;网络成瘾倾向小学会下降7.71%,中学会下降6.38%。要提高孩子的学校归属感指数,校长的责任,应该是办一所学生喜欢的学校,让学生喜欢上学,让学生走出校门之后,能够不恨同学,不恨老师,不恨学校。教师的责任,应该是构建一个学生喜欢的课堂,让学生上课不瞌睡,不厌学,不逃学。教师的能力,应该是让学生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学科,喜欢自己的课堂。学生不喜欢上学,不是教育体制和政府的问题。学生不喜欢自己,不是学生的问题,是教师自己的能力问题,是教师自身的价值有没有体现出来、能不能获得职业幸福和生命质量与人生境界问题。

让孩子喜欢上学,这应该是每一所学校所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喜欢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上学,是因为喜欢课堂、喜欢同学、喜欢老师、喜欢学校。喜欢让学生们具有乐观和善、积极向上的情怀,催生极强的学习内驱力。

问题一:孩子喜欢上学吗?

记得我在与家长交流时,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孩子喜欢来学校读书吗?他早晨到学校时是很开心的呢还是愁眉苦脸的呢?”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看到自己班的孩子每天能开开心心来读书,这是很幸福的;作为校长,更是乐意能每天在校门口看到一张张高高兴兴来读书的笑脸。

当然,实际上现实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据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所做调查显示:59.3%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其中有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也有成绩优良的学生。一般来说,孩子越大课业负担越重不喜欢上学的就越多,还有大部分孩子的表现则是茫然,无所谓喜欢不喜欢,读书本来就是应该干的事情,不读书干什么呀!曾经有金华的一个孩子因为妈妈要求自己“考试一定要到前十名,否则不许任何娱乐活动”而不堪忍受,用榔头杀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而广东也曾有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因为不爱弹钢琴而把自己的十个手指生生切断。

问题二:孩子为什么不爱上学?

专家认为:造成厌学症的原因很多。这与我们国家教育的大环境和历史形成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厌学原因一:国家应试教育体制。这个是根源,高考成了指挥棒,孩子学习就为了考上中学。上小学的时候还好,上了初中,学习的压力一下子就加大了,课业负担重就导致了厌学。

厌学原因二:学校以成绩为教学目标。分数第一的学习气氛:令孩子不胜重负,学习的气氛过于压抑,会让孩子产生更多的抵触情绪,影响学习热情。”

厌学原因三:家长要求“一定要学习好”。“中国的家长比孩子们还不能承受失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学习本身变成了非常功利的东西。

另外,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无兴趣,自制力较差,懒惰,放纵等也是形成厌学情绪的重要原因。

基于以上的现象,全国上下都提出了一个目标:轻负高质。只有坚定不移地走轻负高质的道路,才能让更多的孩子喜欢上学。

怎样充分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

事实上,每门课程都包含有知识内涵和育人内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本身,而且要告诉学生学了它用来干什么。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总是以自己一定的立场、观点、情感和气质影响学生,向学生指明用所学的知识干什么,什么是应该提倡和坚持的,什么是应该反对和摒弃的。一名优秀的教师总能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其言行举止中自然地体现出教书、育人的精神和行为

(一)通过党建工作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通过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主要指对国家、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奉献。使广大教师明白教师处于全部教育过程的最前沿,以自己的人格塑造着学生的人格。只有这样他才能教导和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忠诚心,才能传播远大理想和高尚道德情操。

作为中学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师是中学实现科学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起于知识,止于境界。从中学的本质来看,探求真知是中学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专业教师也是育人工作的主体。因此,专业教师要突破唯科学主义的职业观、教师观的制约,立足科学教育,但是要超越科学教育,把科学当作文化来教,把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塑造渗透到学科专业教学中,达成把科学作为一项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所体现的最根本的文化精神的境界。最重要的是,中学应该为中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获得整个生命过程最大可能快速成长的情境;而这个情境只有靠教师去创设。 实际上,教师在育人方面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教师可以挖掘蕴藏在所授知识中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品德以及科学方法论等思想性内容,并加以正确的提示和阐述。已达到在教书的同时育人的目的;教师可以发挥各个教学管理环节的育人功能,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可以启迪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敢于竞争、乐于奉献的精神;教育教师要有端庄的教态仪表和良好的道德作风。仪表和作风是教师精神面貌最直观的反应。只有当教师自身的仪表作风符合行为规范时,他才能真正赢得学生。要认真把握三点:一要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率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带头不做。二要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学生, 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 而学生每时每刻都处在一种对世界和自身的思索过程中,根据教师、周围环境的各种影响,校正自我认识,调整价值取向,改造和完善性格,发展各种兴趣和能力,选择今后的职业和人生道路。三要严于律己,勇于自责。教师也会有缺点、失误和不足之处。教师做错了事, 要敢于承认,勇于自责,善于改正,这样不但不降低威信,反而会提高威信。

言传身教是德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树立典范?

从《说文解字》对“教育” 的精辟解释,我们会感悟到教师“所施”的重要;从“使人向善向上”这一教育的道德目的,我们会感悟到教师“向善向上”的重要;从“德育是目的,不是工作”这一理念,我们会感悟到教师群体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重要。细节是一种力量,要十分关注细节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教育我们自己的过程。这是教师文化问题。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门育人科学,更是一门育人艺术,它需要教师多花心思,多了解、多观察、多动脑。我校教师接触的大多都是一些生活条件优越,见多识广的独生子女,但多数学生因为父母忙于外出打工赚钱,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学生养成了一系列不良的行为习惯。面对这样一群课外几乎整天没有人管的学生,怎么才能让他们既学到文化知识,又能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当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在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力求做到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众所周知,中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人,一举手一投足他们都会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与他们朝夕相处,就是他们直接模仿的对象,身教重于言教,美好的言行会给学生以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正则威,学高则信”,作为教师,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应该如何如何,那么换一个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想一想,教师提出的要求过不过分,能不能做到,如果能做到,学生则首先希望教师本人能做到,这是许多学生共有的心理,他们总喜欢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老师来比。所以,教师在工作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凡是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一定要求自己率先做到。例如,我们要求学生按时上学、准时上课,我们就应该提前到校,等学生来上课,绝对不能让学生等我们来上课;我们要求学生要爱护环境卫生、不乱扔纸屑,我们也要模范遵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起崇高的威信。俗话“喊破嗓子,不如做出个样子”说的好,在工作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恪守“身教胜于言教”的古训,日久天长,学生模仿自己也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工作要从学生习惯养成的每一步做起,自始至终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都要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引领、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日复一日,持之以恒,自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时时刻刻起表率作用。

人常说:“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事,处处皆楷模”。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引路人要一贯坚持奉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工作作风,时时处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当身先士卒,做好学生的表率,其师表形象作用将不可估量。现今的学生在家里是宝贝,从小娇生惯养,家长平时根本舍不得让他们做一点事情。在学校没有几个学生愿意主动承担集体建设的责任,集体中该做的事,都视而不见或者互相推诿,从来不会主动去做,除非老师指名了才极不痛快地去做。怎样才能让学生养成人人关心集体的好习惯呢?我认为教师应当用自身的良好榜样感染、影响学生。在行为和制度面前,教师师不应该只是指挥者,更应该是学生的榜样。无声的行为是最好的教育手段,而教师师的一言一行正好是学生学习的表率,所以教师在自己的言行上要特别注意细节。如教室里有纸屑,一般教师去教室见到后总要问:“谁扔的 ?谁扔的谁给我捡起来。”过一会儿教室的地面上依然会有纸屑;如果见到教室地面上有垃圾,教师弯腰捡起来扔进垃圾筒,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动作,就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都会捡起自己座位边上的纸屑。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感化和教育学生,天长日久,学生必定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陶冶情操的文化氛围?

班级文化建设是创建特色班级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建设了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目前,农村多数小学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细节关注,各班主任仅相互参照,“千班一面”的状况依然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也许最基本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现把我的思考综合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标准,应体现变革与提升

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提升班级品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文化变革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

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是探索建设和谐班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班级必然面临许多问题改革或重建班级文化有利于克班级中某些落后的文化,有利于使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具有精神感召力,具有创新活力的班级文化。

2.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升班级品位。

班级品位是指班级教育体系的品质与层次。班级品位反映的是班级中人的品位,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内在的性质、功能及其运作方式,其核心是班级文化。有品位的班级基本标准包括:(1)班级中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的合理性。(2)班级组织的性质表现与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学习组织的有机统整,人的地位、人格、权利、能力得到合理的尊重与发展。(3)具有优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整套先进的理念,一整套具有活力的教育行为方式,一整套具有创新意义的班级制度,一整套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班级文化。班级品位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经营的,班级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系统变革。

二、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构成要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

“班级文化”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往往使人更多地把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班级物质环境的文化建设,忘却了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随着人们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从而使班级文化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班级文化?一直以来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班级文化是师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比较稳定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总和。班级文化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作为思想意识的班级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并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系,而且影响着教师处理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采取教育行为的普遍思维方式,最终

体现为班级中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如何加强班级学习小组建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未来社会,是科技社会,是大科学社会。既要有竞争,又要有合作,任何创造发明都离不开群体合作。而我国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少与他人相处和合作的机会,容易造成孤僻的性格,不利于形成友好合作的品质。这样的人才怎能适应未来的大科学社会。因此培养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感和互相协作的精神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教学中实施竞争与合作相结合,应该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项任务。为此,我校为深化教育改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合作教学”模式。事实证明我校的这一举措完全是正确的,我校学生的合作意识确实提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讨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讨论,要鼓励学生讨论,让学生勇于发表意见,学会讨论。在讨论中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合作意识。为此,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性格等个性差异进行异质分组,让学生组成合作伙伴进行讨论。学生的讨论可以合作伙伴内讨论,也可以合作伙伴之间的讨论,还可以师生讨论。

总之,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人们的竞争意识,同样需要人们的合作意识,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势在必行,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小学教育更是责无旁贷。

学习田宝华局长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单位:姚家中学

姓名:王钢华

时间:2014/5/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