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观后感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火烧圆明园》的电影。

从影片中,我了解到圆明园是的风景优丽、环境优美的地方。园内宫殿的建筑,美妙奇特,变化无穷。那无数名贵的奇花异木,珠宝玉器,无论是建筑的优美,还是金珠玉器的珍奇,圆明园都可称是世界的杰作。 可是,到后来,我越看越生气。片中演到:1860年6月,八国联军闯进圆明园,看见这么多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就像恶狼见了猪物,疯狂地抢夺起来,能拿走的尽量拿走,手里拿不下的就用绸缎和刺绣品做包袱,背走成包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对拿不走的器具则用枪托或棍棒砸碎,接连几天。侵略者有分头到圆明园放火。霎那间,圆明园被火光烟雾吞没,在烈焰中噼噼啪啪的响了一阵后,一座座宫殿倒下去。整个圆明园变成了一堆堆焦土和破瓦。世界上最辉煌最伟大的建筑物从此消失了。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我们的祖国在历史上有光荣的时候,也有屈辱的过去,火烧圆明园就是祖国屈辱的一页。 为什么我们的祖国这样软弱?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王朝使我们的祖国在许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清政府对外来的侵略者无力抵抗,又不敢抵抗,还是人民的反抗,使侵略军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看完这场电影,我非常气愤。看看过去,想想现在,如今我们的祖国又像条巨龙腾飞在世界的东方,可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委曲乞和,迟迟不定战守之策。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清军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10月8日起,英法联军开始洗劫圆明园。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军在国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

法国文豪--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仿佛战争得了胜利便可以从事抢劫了……。在历史的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在这两个当时世界上自称是“文明人”的英法联军的劫掠下,圆明园终究是“体无完肤”、“身心俱碎”,她发出了一声声惨痛。三天三夜的大火把她烧的几乎是一无所有,她呻吟了三天三夜,紫禁城也为之昏天黑地了三天三夜!看到这里,我更多的不是愤叹、怒骂晚清政府的昏庸无能,而是为圆明园惨遭蹂躏而痛心疾首。先前的无比华丽、壮美在熊熊大火中慢慢地慢慢地消失殆尽,我的心被牵动地连同她一起痛哭流涕、发出阵阵惨叫!

看完全片,教室里四下静寂,用心听甚至可以听见有的同学的低声、叹息声,大家都呆呆地坐在原位,不愿离去,只是陷入了一片沉思!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现代中国人总结的历史教训,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这一点。近些年,国外不断有个人或组织公开拍卖当年从圆明园劫掠的珍贵文物,还有国外不少国家博物馆馆藏着那些文物,并以各种借口拒绝将其归还中国。国内关于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是否该在国外拍卖会上高价买回那些文物也是议论纷纷。

圆明园的灾难不仅是西方侵略者的野蛮造成的,更大的责任应当归咎于盲目排斥科技、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清政府以及被他统治下的愚民,他们散失了创新,失去了对历史前进的深邃的洞察的眼光,被农业文明巨大的成就蒙蔽了双眼,身体停留在狭隘的田间,耕作在几世的原野。这样的原地踏步必定被迅速对外扩张的西方资本主义征服,圆明园的毁灭只是噩梦的开始,只是西方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的警告和宣战的开始。如果说《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那么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优越感骤降的开端。几千年以来,无论是对外开放还是闭关锁国,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一直处于世界前列,是外国学习的楷模,效仿的对象,民族优越感也逐渐加强,但是当拿着长矛的骑兵、挥着大刀的步兵、推着陈旧的大炮的八旗国防军向侵略者的毛瑟枪、先进大炮冲去,大批批倒下,城门被攻破,统治者仓皇逃跑,这时才想起了害怕,变得胆怯。随着侵略的深入,整个社会各个阶层才发现落后西方太多了,差距太大了,中华民族才真正醒来,变法图强。付出的代价多大!一个半多世纪!所以国防是多么重要,保持一种不断进步,审时度势,居安思危的态度更是多么的重要!时至今日,中国总体上依然落后,仍然要向西方学习,但绝对不能散失了民族优越感,不能丢失了自尊!

在此,我个人认为,既然当年的劫掠与焚毁已经是违法背理,而且是举世无双的圆明园无法修复,更何况还从这场战争中得到了大量的不平等赔款割地。我们可以对历史不予追究,毕竟它已无法改变;但对于现实,我们却应该尽最大努力去改变,使其完美,让其弥补历史的创伤!那些从圆明园中劫掠而去的文物从古至今都是属于中国的,这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它已经被深深地烙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这是任何国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无法改变的,而且这一特征也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

在当今这个理性的时代,虽然我国的国力已经大为强盛,但我们不会用暴力手段从别国的手中夺回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变相成为强盗,但我们坚决主张那些国家和组织及个人能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从世界民族的高度思考问题,主动归还。我们应该坚持同一个信念“我们的,历史的,世界的”!

在此,也衷心地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日渐繁荣昌盛,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篇:历史论文:火烧圆明园观后感

石 河 子 大 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实践教学 教学录像观后感

题 目: 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牺牲品 小 组 成 员: 马念念 院系专业班级: 食品学院 二班 联 系 电 话: 130xxxxxxxx 指 导 教 师: 江 梅 填 表 日 期: 20xx年10月15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制

20xx年2月26日

历史论文火烧圆明园观后感

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牺牲品

——纪录视频《圆明园》观后感

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举世闻名的圆明园首先煎到英法侵略者的共同抢掠,继而被英国侵略者付之一炬。英法联军无疑是最先抢掠圆明园的罪魁祸首。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迫使清政府就范,速定和约。将在清帝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圆明园焚毁,是侵略者达到罪恶目的的一种罪恶手段。

关键词:圆明园;条约;英法联军;焚毁

许多中国人知道圆明园,是因为从小就在课本里读到的发生在1860 年的那场臭名昭著的大火——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疯狂掠夺后,用大火掩盖自己的滔天罪行。因此,在许多中国人的记忆中,圆明园就是“大水法”那几根残垣断柱和草长莺飞的荒凉院落。

于是,提到圆明园,大部分中国人会在前面加一个动词——“火烧圆明园”,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圆明园的历史始于 1860年。似乎圆明园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那破败的景象。直到看到了纪录视频《圆明园》,才豁然记起,1860年不是圆明园的开始,而是它的结束,圆明园曾经有过光耀古代艺术史的辉煌。

一 圆明园的历史

清王朝鼎盛时期,在北京西郊出现了一座规模宏伟、景色优美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圆明园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原是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的赐园。圆明园“风物清嘉”[1],雍正非常喜欢,即位后将圆明园扩建,“建

[2]设轩墀,分列朝署”,听政视事。从雍正开始,清朝的几代皇帝每年几乎有2 /3

的时间驻跸圆明园,临朝议政。圆明园实际上成为清帝发号施令的政治中心。经过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150多年的营建,圆明园成为一座占地面积达5200多亩,包括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的大型皇家园林。它不仅以建筑和园林艺术之高超而著称,还以收藏之丰富而闻名,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但是这座举世闻名的离宫苑囿,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首先遭到英法侵略者的共同抢掠,继而被英国侵略者付之一炬。

二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1、关于“修约”问题 高中教课书是这样叙述的:为了扩大贸易、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美三国借口《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有12年后修约的规定,英国援引“最惠国待遇”利益“一体均沾”的条款,共同向清政府提出“修约”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于是阻谋发动侵略战争。19xx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炮轰广州城,挑起了战争,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和英国共同组成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就这样爆发了[3]。

1854年,1856年其连续两次提出“修约”要求,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另外一点也不能否认,即“修约”显然是想用“和平”的手段来达到日的,侵略者并不希望事事都诉诸武力。甚至到1858年4月英法联军到达天津太沽口外时,也并未宣战,只是要求谈判。然而,愚昧的清政府对洋人的态度并来因鸦片战争的教训有所改进,仍是天朝自居,满水在乎,不知道“外交”为何物,更不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硷恶形势,他们惟一知道的,会做的,就是用“拒绝”二字来维护“天朝”的尊严。结果,列强用武力达到了“修约”的目的。而清政府再次丧权辱国。历史真是具有嘲讽意味,让人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慨,(因为战败后签订的条约之内容与“修约”之内容有着惊人的相似)[3]。历史不能假设,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清政府主动接受谈判,与英国缔结一项对其相对有利的和约。避开|衅端.这是惟一的明智的选择,但清朝的士大走们没有接受鸦片战争的教训,“天朝上国”的心态未有任何改变。当时直接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两广总督叶名踩对“修约”的态度是:始终不与柏关的外同人会面商谈,而一国之君的咸丰皇帝更认为是无理取闹,心存叵测。只可惜,历史没有走向这个方向,让目人再次品尝战争的苦涩滋味。

2、关于“马神甫事件” 英国发动战争,力量尚小,又因“马神甫事件”给法国出兵提供了借口,更加壮人了侵略者的力量。

《黄埔条约》规定,法国人只准在五口通商的双方“议定界址内”活动,“法兰西无论任何人,如有犯此例禁,或越界或远人内地,听凭中国官查拿,但应解送法兰西领事官收管;中国官民均不得殴打、伤害、虐待,以伤两国和好”。

马氏1842年起,便副四林传教,《黄埔条约》订立后仍不离开,这是违反条约的错误行为。但把他处死,显然是西林地方官员(张鸣风)的行为,违反了应

把拘捕的法国人解送领事的条约义务。直至现在人们仍无法确定马氏确有该处死刑的哪些罪。按照程序正义优先的法学观点,中方无疑理亏。结皋,法回出兵携助英军攻占广州城,又沿海北上占领大沾口,兵临天津城下,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3]

3、关于“换约”问题 《天津条约》的签订,虽然丧失了小少权利,问题总算有个着落,双方还议定翌年在北京互换批准书。如果照双方的协议办理,导致火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再一次入侵是有可能避免的。可是,谁也没有料到最后一步还会节外生枝,招来更大的灾祸!

1859年,英曰公使和法周公使各率一支舰队北上大沽口,准备进京换约。清政府指定换约代表由北塘登陆,经天津至北京,就是让英法公使绕个大弯进天津,我们也不知道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英法公使却坚持耍从大沽口沿潮白河进北京。于是英法舰队进人大沽口,并束宣战,只是要求谈判,上兵却开炮打击侵略者,沉口四艘,打毁六艘。死伤几百人。[3]

三、圆明园的鬼斧神工让西方强盗嫉妒

首先是因为圆明园魁斧神工,创造了造园工艺的神话,引起西方的嫉妒。18世纪,欧洲形成中国造园艺术热,对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古典传统造园艺术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圆明园被公认是世界四大著名建筑之一。法国画家王致诚惊叹圆明园是“人间天堂”与“造园艺术的模范”。英国建筑师钱伯斯则不无遗憾地承认中国的造园艺术是“英国长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中国的园林“从大自然中收集最赏心悦目的东西,组成一个最动人的总体”。固然,西方的耶稣会士参加了西洋楼等景观的设计,但建设者几乎是清色的中国人。圆明园确实足以证明中国人的超乎常人的智慧。早在18世纪,通过耶稣会士,圆明园的文字说明与图纸就传至欧洲。1786年,法国修士晁俊秀通过信函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画家郎世宁绘了20幅圆明园的竣工透视图,井刻了铜板。这些图绘制于1747年至1760年,历13年,而这些固的铜板至夸仍社德国、法国、日本的图书馆收藏。可以断定,18世纪,圆明园已经在欧洲具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4]

其次,圆明园是世界规模最大,价值最高、宝贝最多、最令人惊叹的宝库。豪华的装修,精美的陈设,琳琅满目的贵金属,巧夺天工的景致,不计其数的珍宝、古玩、字画、瓷器、玉器、漆器、钟鼎、家具、器物、古籍以及属国进献的

各种奇珍异宝。圆明园汇集了江南名园胜景(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苏州狮子林等),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大水法等),园中有富丽堂皇的宫殿,玲珑精美的楼阁亭台,以及供皇族游览的“买卖街”与“农庄”。完全可以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博物馆。[4]

用价值连城、无价之宝都不能准确说明它们的价值。关于这些,西方列强通过与传教士的往来书信早就有所耳闻,并且垂涎三尺。对于手中掌握当时最先进武器的他们来说,除了抢,他们再也想不到其他满足占有欲的方法了。于是,他们蓄谋制造借口,开始实施罪恶的计划。

由上述可知,以巴夏礼为首的被俘人员遭受的凌虐过重为理由,决计要焚毁圆明园,只不过是侵略者欺骗世人的一个借口,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迫使清廷就范,以攫取在华特权的政治阴谋”。将在清帝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圆明园付之一炬,成为侵略者达到罪恶目的一种罪恶手段,最终圆明园成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圆明园(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984:(15-16).

[2] 雍正圆明园记[A]日下旧闻考(卷80)[C].

[3] 李修勤.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思考——火烧圆明园是不是无法避免的?.科教文汇,2007(27):200.

[4] 王文元.新视角解读圆明园.北京纪事,2008(7):63-64.

[5] 中国史学会主编.第二次鸦片战争(二)[M].

[6] 中国史学会主编.第二次鸦片战争(六)[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