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本课外书

《中日甲午战争》

我怀着激愤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中日甲午战争》这本书,令我久久不能平静。

日本对我国壮丽山河,金银珠宝及丰富的物产垂涎已久。日本明治十四年,日本天皇经过精心谋划,于公元1894年7月15日发动战争。他们投入了四万五千余人,以及松野、吉野等军舰,从朝鲜发动进攻。当时昏庸的清政府还摸不着头脑,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保守派还高枕无忧呢。他们花费大量金银为慈禧太后请六十大寿,修建颐和园。以光绪帝为代表的抗战派忍无可忍,下令对日宣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因全部失利而签订了《马关条约》。宣告了清政府经历十年的洋务运动失败,丁汝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壮烈牺牲。

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军队的致远号瞄准了敌舰吉野号发出一枚炮弹,许久无动静,原来为修颐和园,军费用完了,而火炮里不是火药是沙子!日本的速射炮一分钟五发,清政府呢五分钟一炮,好不容易发一炮,还是哑的。有此感慨当时的泱泱大国,军事是多么的落后。中国最早发明火药,用来放鞭炮,外国人却制成枪炮,用来掠夺财富,令人可悲啊!

可恶的侵略者不择手段,惨无人道的杀害人民。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世界的谴责,参拜靖国神社,伤害国际感情。破坏国际秩序。

不要再掠夺了,帝国主义们。希望你们遵守国际秩序啊

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却仍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前车之鉴”也时刻提醒着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不忘国耻。对,不忘国耻背负着历史的使命。心中的战火再也难以平息,让我们: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

1

《三国演义》

今天,我成功地读完了《三国演义》这一篇名着,因为自从买上了《三国演义》这一本书后,一直还没有来得及读,幸好有了这个很长的暑假,才让我读到了这麽好的书。

本篇小说主要从黄巾起义,终于到了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每次战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诸葛亮。

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人称“卧龙先生”。他治国治军的才能与兼虚谨慎、济汇爱民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他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思,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呕心沥血,积劳成疾”,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义原。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要学习他的“忠”字,他是认定了刘备,就再也没有投靠别人,这让我很敬佩,想起当日本人向我们的国家进攻时,我们中国人可是出了不少汉奸,诸葛亮就像是当时跟着共 产 党的将军,不是小人,不会为了那个人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了自己的朋友或战友,在那么险恶的时期里,他能那样的忠义,真是不简单!

说点儿难听的,如果说咱们世界又爆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真的,那时还会有几个站在自己国家的,不跑向科技发达的国家的(尤其是那些小的国家),恐怕那时就屈指可数了吧!

所以我要做一个不背信弃义、不为了那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战友和朋友的人,

读后感

从这本名着的时候我还收集了许多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关公赴会--单刀直入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董卓进京——来者不善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阿斗的江山--白送”。

最后,我要说,《三国演义》不仅让我开了眼界,还告诉了我许多小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真是一举三得呀!

2

《泰戈尔诗集》读后感600字

读了《泰戈尔诗选》,仿佛带我们走近泰戈尔,他的精神是那般深邃,那般丰赡,又那么细腻,一章章诗篇,或小巧玲珑,或灿烂辉宏。泰戈尔用他的哲学和世界给了世人许多智慧,许多启迪。轻轻地翻,闲闲地逡巡。蓦然间,便会有一篇篇地美文闯入你的眼帘。

“毒蛇/处处吐出剧毒的气息,/讲的是温文尔雅的和平,/听起来活像是嘲弄。/因此,在我去世之前,/让我对各处正在准备/向恶魔作战的人们,/致以我生平最后的敬礼。”----泰戈尔这样写着,他笔峰犀利,讽刺尖刻而辛辣地砰击了在中欧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希物勒。全诗慷慨激昂,包含了爱国主义的深切情怀以及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诗人反法西斯,反帝国主义的,反殖民统治的正义感。他遇见到二战的即将到来,追求和平与光明,热情鼓舞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这是泰戈尔作品“金刚怒目”的一面。当然诗人也有自己“光风霁月”的一面。

泰戈尔的诗,没有普希金的雄健壮阔,没有海湿的甜蜜梦幻,没有拜伦的气悍心魂,也没有雪莱的浪漫如风。他的诗是优美的画,无声无息,水乳交融。他艺术的魅力和思想的广阔,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境界。作为诗人,同时又是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的泰戈尔。他的每一首诗,都燃放着炽热的精神火花,照亮读者的心。让世俗世界中,这些奔波与功利、名望,甚至被嫉妒与金钱附身了的人们,心臻得以触脱和净化。“光风霁月”,“金刚怒目”,泰戈尔的诗篇如春潮泻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虽然诗人的一身经历了许多坎坷与痛楚,但他的哲学和思想是光辉的,是快乐的,是博爱的。常常品茗泰戈尔的诗,走近泰戈尔,我们会更智慧。心里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读完《泰戈尔诗选》,受益非浅!

3

《全球通史》

全球史观在全书以一贯之,起码,作者已经是努力地以一贯之。我相信,这也是今天处于全球化中的我们所必须具备的历史观。斯塔夫利阿诺斯的另一个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我:“每个时代都书写他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他自己的问题。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的历史。”

对现代人类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呢?是科技。我们的时代的问题是什么呢?高速的技术变革和滞后的社会变革之间的矛盾。人类将如何应对这种矛盾呢?我渴望参与到探索答案的过程中。

感谢斯塔夫利阿诺斯,也感谢向我推荐这本书的好友。没有她的介绍,我将错过这本影响我一生的书。

在合适的时间读到一本合适的书,是人生一大幸事。茫茫书海,读到一本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书怎能说不需要缘分?

当我开始读斯塔夫利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时候,想法很简单,我就是想读一本能够引导我全面认识这个世界的史书。我记得当时和好友鼎谈到一个问题,未来会有什么新的行业?鼎在IBM,接触和思考的是现在顶尖的技术开发,他的目光是直接投射到前方的。我想换一个角度,了解了解历史,因为历史中往往有未来。

断断续续读了两个月,每周大概总能读五六天,每天二三十页,这么着细水长流,居然在上周读完了。《全球通史》带给我的收获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我记住了1500年这个重要的年份。公元1500年之前,地球上人类居住的各个地区之间是彼此孤立着的。虽然有贸易,有战争,有文化上的交流,但是相4

对1500年后的世界来说,交流和联系既不够丰富,也缺乏内在的动力。大洋洲尚不为人所知,玛雅、阿兹科特和印加的高度发达的文明还在欧亚大陆的视线之外,即使在欧亚大陆上,罗马帝国的兴衰对汉王朝的治乱也是影响甚微。 随着西方在武器、船舶制造等技术上取得的突破,西方扩张的历史开始了。全球开始产生经济联系,经济上的关联日益把各个地区紧紧拉到一起,不是生拉硬扯,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至于今。

1500年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拐点。当然,这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历史是无法斩断的河流,变化并不是在这一年里完成的。注意到没有,这种划分法和我们一贯学习的上古—中古—近现代的划分法截然不同,那种划分法就不一定适合欧洲以外的地区。就好像好多历史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的一样:各个地区的历史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全球史观。

5

《红楼梦》

★ 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6

 

第二篇:课外书的好处

外书的好处。

不少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这种想法,其实

还是应试教育衍生出的怪胎。

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

有专家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在这个方面,特级教师窦桂梅堪为典范:她所带的一个班自小学一年级开始,至六年级毕业,学生积累了100多个寓言,200多条古今中外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诗辞,1000多条成语,因而她的学生文笔流畅,出口成章。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的确如此,我们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对话。不仅如此,多读课外书还能提高你的作文能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这样说,凡是作文写

得好的同学,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因为我们可以从课外书中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当然,读课外书的好处还有好多,我想喜欢课外阅读的同学都能深切地体会到。 总之,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那就会终身受益。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如果一个人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他就是一个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

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合读哪些书。

因为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不一样,所以专家认为:

小学一二年级,因为识字不多,拼音不熟练,学生读的书可以以图为主,字大一点,书簿一点,最好选的书是拼音版本的。童话与神话故事书这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最爱,还有笑话书、卡通书等。

因为孩子小,不会选书,所以家长要帮着孩子参谋着选书。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了书,发现孩子不爱看,就以为孩子不喜欢看课外书,诸不知有时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长自己身上。有可能是家长选的书不适合孩子看,二是选的书难度高于孩子的阅读水平。

低年级家长,尤其是一年级家长替孩子选书时要注意三点: 一、最好是图文并茂的,图多对开发孩子右脑有好处。可以丰富孩子头脑中的表像,对孩子今后创造力的发展有好处。

二、书尽量选簿一点的,最好是一本书里只有一两个故事的,这样

孩子很快能读完一本,内心就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下次就还会想读。如果家长为了省钱,给孩子买那种少图的、故事多的,很厚的书,孩子就会丧失读书的兴趣。(举我的孩子读一年级时,读安徒生童话,很厚,结果孩子不想读了。)

三、最好先帮孩子扫除书里生字的障碍。要么是买拼音版本的,一本书里不认识的字最好控制在20%以内,这样孩子读起来才不会磕磕巴巴,才会乐意读下去。否则的话,就建议父母与孩子一起读,最好是识字与读书同步进行。

小学三四年级,可以读一些深刻的童话书,像科学童话与故事,知识类图书(十万个为什么、自然科学、宇宙之谜、动物知识等)、伟人故事与历史类的书,还有儿童报刊等。

小学五六年级可以读一些漫画书、寓言、儿童小说、儿童报告文学、科幻小说、探险故事、人生智慧、为人处世、少儿百科全书等等。 初中时期最适合读的书是名人传记、谈人生、以及人生智慧方面的书。因为初中时代是一个人奠基立志的时代,有特别强烈的模仿倾向,特别崇拜心中的偶像,如果孩子在初中时代没有机会接触这些名人传记方面的书,他就会去追名星,歌星。另外还可以看一些科普的、青春期知识方面的、大众流行读物等。

过阅读关键期。

19xx年,奥地利著名的生态学家、诺贝尔获得者洛伦兹经过发现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像小鸭、小鹅这类动物,总是喜欢在破壳的前两天追逐它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的物体。比如:第一次见到的是母鹅,就追母

鹅;第一次见到的是人,就追人,以为人就是自己的妈妈。并且这个习惯会长期保持。如果在这一两天内,将它与母鹅或人分开,那么过后,母鹅或人与小鹅再怎么接触,它也不会追逐母鹅或人了,这是由大脑的结构决定的。洛伦兹把这种现象叫“印刻现象”,把小鹅的这个时期,叫关键期。

再比如小羊刚出生后的几天不在妈妈身边,以后它就不再合群而总是乱跑。如果小鸟出生后的头几周不在鸟群生活,它将永远不能唱出动听的“歌声”。

有一个印度男孩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被狼叼去哺养,8岁时才被人从狼窝中救出来。由于多年来与狼生活在一起,错过了学习语言、行走、运动等关键期,她不会走,不会用手拿东西,只会爬。她的习性是白天潜伏,夜间活动,午夜嚎叫,只会用嘴叼吃生肉。人们努力教育她去掉狼性,恢复人性,但收效甚微。一个简单的站立她学了2年时间,走路学了6年时间。17岁临死时才学会了十几个单词,智力仅相当于4岁的孩子。

我国“猪孩”王显凤从小被继父遗弃在猪圈中吃猪奶长大。她学会了在猪槽中抢食、啃草根树皮、扒土、蹭痒。一直到8岁才被人发现,,救出来后,发现她不会说话、穿衣、吃饭,跟猪的习性一样,专业人员运用各种方法对她教育、训练了3年,她仍然只有68的低智商。

“狼孩”、“猪孩”都是从8岁被人发现、解救,再由专业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施以专业的救治、矫正。但是,再好的教育条件,也没能使她们恢复“人性”,她们落下了“弱智”的终身残疾,原因就是错过

了学习的“关键期”。

经过脑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自然界的所有动物,包括人,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发育计划时间表:在哪一个阶段哪些功能先发育,哪些功能后发育。如果家长抓住了这个大脑发育时间表,在孩子哪些大脑功能正在发育的高峰期,对孩子适时实施教育,则效果就要好的多。反之,错过了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再对孩子实施教育,效果就要差许多。 与此相反还有一个例子:二战时,一名叫横井庄一的日本士兵,在东南亚大森林里迷了路。他只好独自一人,像野人一样生活了28年,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可是获救后,他只用了82天,就完全恢复了原来的能力,原因就在于,在他的成年之前,他没有错过受教育的那些“关键期”。

做为一个称职的父母,在教养自己的孩子时,就应该认识关键期,不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期。把握住了“关键期”,教孩子就会事半功倍,错失了“关键期”去教孩子,就会事倍功半。

那么孩子有哪些关键期昵?

1、感官关键期(0—6岁):孩子从出生起,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的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因此要充分让孩子聆听、触摸、观察、尝嗅、以刺激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增长智慧。 2、形象视学发展的关键期(4岁以前):这个时期儿童的形象视觉发展最迅速。这时候的孩子,一般喜欢“上公园”、“出去玩”,这是因为那里有丰富的室外自然风光、鲜明的画面。这时,除了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之外,在室内的时候,还要给他多看

图画书、动画片,开阔孩子的视野。

3、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3—5岁):如果要培养孩子的音乐智能,一定不要错过3~5岁的音乐智能关键期,可以让孩子多听听古今中外名曲,多参加音乐活动。

4、语言关键期(3~6岁):这个时候是孩子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这个时候,父母要经常跟孩子说话、讲故事、提问,鼓励孩子多说,促进孩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3—12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这段时期,再开始学外语,就要付出多倍的努力;即使这样,也不一定能学好。

6、秩序关键期(2—6岁):2岁到6岁是教孩子知晓、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应逐渐引导孩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多与别的孩子交朋友。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训练他们养成自律的能力,以便以后适应社会规范。

7、想像力关键期(2—8岁):这个时期,家长要让幼儿多听孩子喜欢的童话和科学幻想故事,多看图画,多看动画片、科幻片,识字后多读书。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后,可以让孩子看画编故事,或续故事,或与家长轮流讲故事,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

8、文化敏感期(小学1—4年级):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3岁;而到了6—9岁,即在我国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则出现想探究事物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

脑筋,问题特别多,而对学校的课程,感觉“吃不饱”。父母可以在他兴趣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包括对于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的资源,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文化需求。如果这个时候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可能孩子这方面的渴求会转向其他方面,比如捣乱、多动等。许多聪明孩子在课堂上有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等等毛病,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9、黄金阅读期(8—14岁):5岁左右,是儿童开始由看图发展到识字,是孩子的阅读启蒙敏感期;5—7岁,应该进入大量识字的阶段;8—10岁,应该进入自由流畅阅读的阶段。在经历了幼儿期识字、由图向文字的转变、初步建立阅读兴趣的基础,在小学中年级(3~4年级),孩子应该进入他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黄金阅读期。

这是每一个人在其一生中,由于生理、心理、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个最佳阅读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这个时期对于大多数中国孩子来说,主要在8~14岁,具体依据每个人的教育环境、个性喜好等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根据一个人的成长规律和中国教育升学考试制度,一个人一生中奠定人生观、价值观、知识基础、阅读兴趣的大量阅读,在10~14岁(即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二年级)不到五年的时间。由于教育条件和个体条件的不同,这个时间有的人长一些,有的人短一些。因为四年级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可以进行文字书籍的阅读;而到了初二下学期,各学校又为了中考普遍增加了师生的学习时间、习题数量,没有时间阅读,到了大学阶段,又面临着繁重的课业、英语考级、教研、就业、实

习打工压力,也没有时间集中阅读。

因此,在10—14岁四年多的时间里,如果学生掌握了高效的阅读方法,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书籍,就为他今后的人生观的确立、专业的选择、人生目标的确定、学习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错过了这一黄金阅读期,那么,今后中学、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就会暴露出难以弥补的“先天不足”,那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突击补课,将很难奏效。

但是,令人痛心的是,这几年时间,绝大部分的孩子都在各种补习班、各种特长班中奔忙,学生的大量阅读时间,就这样被一个个补习班、特长班给“抗兑”了。

如此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分数而分数,又为孩子们带来了什么呢? 阅读的贫乏,带来了明显的后劲不足。结果,孩子越学越吃力,越到高年级,负面影响越大。最终的的表现是,许多大、中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逐年下降,尤其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许多学生在中考和高考中束手无策,不仅直接影响了语文成绩,同时也影响了英语的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的成绩。虽然结果表现在中考和高考,但根源却在于小学阶段的阅读缺陷。

所以,让学生从疲惫不堪的补习牢笼中走出来,还孩子们一个广阔的阅读天地,是许多仍然迷信文化补习家长的当务之急。

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都知道:“读书破万卷”,“开卷有益”,那这个“读书”的习惯,

如何培养?

有一句话说得好:“几乎所有的习惯,都开始于兴趣。” 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水边,但你无法让它喝水;你可以逼迫孩子每天、每月坐到书桌前,但他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如果他对对所读的东西不感兴趣的话。

几乎所有的习惯,都开始于兴趣。

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书,他才会愿意去阅读,并且容易在内心里打开情感闸门,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几乎所有的习惯,都需要重复。

孩子在阅读中有这份快乐作为收获,就愿意去反复阅读各种各样的书。明智而聪明的父母,常会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兴趣点,找到诱导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这比一千遍一万遍的说教更加有效。一旦把理性的目标结合进来,读书就成为孩子主动选择的习惯。

一、和孩子一起读书,让孩子感受阅读的乐趣

儿子一生下来,对我写的书法字很感兴趣,每次抱着他,他总爱仰着头看着墙上的黑字。儿子没讲话之前,我们常唱儿歌给儿子听,儿子除了笑,不会跟我们发一个字音。儿子两岁半了,妻子买回一叠无图的生字卡,教儿子读。儿子不出声,只是睁大眼睛认真地看,感觉他也在竖着耳朵听。教了两三遍,妻子把字撒在地上,让他“拣”回指定的字,儿子可以全部“拣”对;让他把指定的字送给谁,他也绝对不会“选”错字,也绝对不会送错人!

这点发现,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我们乐极了,常常陪儿子玩各种

花样的识字游戏。儿子学得很带劲,很轻松。不久,儿子终于开“金口”了,更是可爱,带他去大街上,只要看到有字,他就会停下来认字,读字,不会的字就问。这样,儿子认的字多了。当孩子认识的字到800个常用字了,这个时候的父母就可以陪孩子一起读一些简单的书了。 接着,我们就开始正式地和儿子一起读故事书。慢慢地,越读越多。儿子认识的字也多,到了四、五岁时,我经常从书店买回许多图文并茂,字很大的那种小人书。像《武松打虎》、《哪咤闹海》、《狼和小羊》、《小红帽》??,最好是一个故事一本书的那种,这些书籍很适合儿子看,每天我和妻子总要抽出一段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或者把书中的故事绘声绘色的讲给孩子听。读完和看完一本,就告诉孩子,我们又读完一本书喽,孩子感到很自豪!然后又从故事中抽出三五个字,又玩识字游戏。有时,因为识了一些字,儿子也会捧着书,一个人读一读。

后来,慢慢过度到读故事。很多时候,我会抱着儿子坐在腿上,用手指着书上的字慢慢读给儿子听。读的故事多了,儿子无意中认识的字也多了。于是我们又用“随文识字”的方式教儿子认字。

随着儿子的识字量慢慢的增大,可以自己读一些简单的儿童故事了,但我们并没有放弃和儿子一起读书的乐趣。很多时候,我会和儿子坐在一起,我伸出一只手,儿子伸出一只手,共同拿起一本书。我读一段,儿子读一段,我读一段,儿子读两段。同时,我又从音像店买来很多的故事磁带给儿子听。我记得我买的各种故事磁带有几十本,比如:《康拉德》、《多立德医生历险记》、《奇妙的绿宝石城》、《宝莲灯》??都是那种只有声音的,没有图象的,这主要是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把握语言美!

而且故意把声音开小一点,让孩子尖起耳朵听。所以我孩子从小专注力很好,因为他想扣清楚,所以必须集中注意力听,听完后,再从书店里找到有一样故事的书籍给儿子看,儿子很喜欢这种方式。

二、带儿子逛书店,给孩子选择书的权利

“人是环境之子。”对于孩子来讲,书店就是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好地方。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那么“常在书店逛,哪有不沾书香”的。书店就像一个“气场”,孩子去的次数多了,也就产生了“场效应”。因为在书店里看书的孩子也很多,或坐或趴,都在翻看着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儿子到这样的环境中逛逛,自然而然地加固了他看书的习惯。

两年来,我和儿子逛遍了衡阳市区大大小小十几个书店。渐渐地,逛书店成了我和儿子的共同爱好。最初去书店,我还要经常跟着儿子,观察儿子在看哪些书,必要的时候给予一些引导。后来,我俩一进书店就“分道扬镳”各看各的书去了。

对于儿子选择的书籍,我给了他充分的自由度。在我看来,在孩子还没真正喜欢上阅读的时候,首要的任务应是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保护他们刚刚萌发的阅读兴趣,而不是用诸如应该读什么、不应该读什么、什么书读了要没收,这样的“禁令”来扼杀他们的阅读兴趣。

我认为,凡是书店里的书,只要孩子乐意看,就让他尽情地看,我基本上不干涉。至于买书,我则给儿子立了一条规矩:漫画书可以在书店看,但不买。理由是漫画书字少,一本书有时不到半小时就看完了,

买了划不来。其余的书,只要儿子喜欢就买。

当然,孩子们的读书兴趣往往与家长们的愿望很大程度上是合不上拍的。现在经常在网上和书上看到教育专家和学者为小学生和中学生开出的必读书目。许多家长就照着这些“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去给孩子们买书。还有的家长更厉害,要求孩子必须看作文书,买教辅书,而孩子们对这些书并不感兴趣。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和家长在不知道孩子兴趣的前提下,不要硬性给孩子开出书目,使孩子失去了阅读兴趣。”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有一次,我和儿子在书店看书,旁边一位年轻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到书店买书。小女孩看到书店里有那么精美的好书,非常高兴,精挑细选了几本故事书和童话书。没想到年轻的妈妈看到了,气不打一处来,一把夺过小女孩手中的故事书,拉长着脸说:“就知道买这些书。看这些闲书有什么用,对你写作文又没有什么帮助。你怎么不去买几本作文书呀,也好学学别人怎么写作文呀。”结果,那小女孩兴致全无,一脸的无奈。不用说,家长把读书看成是考学,为了提高成绩。此时的小姑娘呢,她已视“读书”为一种负担。

还有一次在书店,年轻的妈妈带了一个读一二年级的孩子来买课外书。看到孩子又去翻看《机器猫》、《虹猫蓝兔》等漫画书,妈妈气不打一处来,妈妈从书架上搬来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塞给孩子,对孩子说:“整天只知道看些没用的书,就不能看看这些书?”。这个妈妈的心太急了,她不知道从《机器猫》

到《红楼梦》需要有个过渡,孩子是不可能一下子对那些名著产生兴趣的。

三、给孩子建立阅读表,激励儿子多读书

为了进一步激发儿子看书的兴趣,我专门为儿子设计了一张读书表,并为这张表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做个快乐的啃书虫。儿子每看完一本课外书,我都会让儿子把书名填在表上。每看完15本课外书,我们就会给儿子一点小小的奖励。然后是30本、45本、60本、80本、最后是100本,儿子每完成一个阶梯的小目标,都很高兴。当然精神方面的奖励更多,我经常当着亲朋好友的面,表扬儿子书看得多。每次有朋友到我家来玩,我都有意让他们欣赏儿子的那张阅读登记表。朋友们赞不绝口时,儿子心里更高兴了。

我还对儿子说,哪天当你看完一百本书,我和妈妈一定要好好给你庆功,完成你一个大的心愿。在这个目标的激发下,儿子更喜欢看课外书了,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后,都会自觉地抽出20分钟或者半个小时看一会书。渐渐地,儿子读书的习惯养成了,到现在儿子已经看完100本书了,现在儿子渐渐开始对历史书感兴趣了,比如现在就在看《资治通鉴》、《三十六计》,最近在看大人的书《恰同学少年》。

而且,最近这两周,儿子在书店看名著,我故意逗儿子,比如看《雾都孤儿》、《多立德医生的马戏团》、《列那狐的故事》、《会飞的教室》等书,看起来这本书有100多页,实际上因为字比较大,又有拼音,还有很多插图,所以实际上内容含量并不大,一本书标价10元,我就对儿子说:“你看书速度快,干脆就坐书店看得了,还能替老爸省钱。”儿

子就真的坐在书店看,一本书半个小时就看完了,然后再看一本,这样坐在书店一个小时多一点,就看了两本,然后很高兴、很自豪地对我说:“老爸,我今天替你省了二十块钱呢!”。

然后下个礼拜,又到书店来,再抓紧时间看几本,然后又会跟我说:“我又替你省了多少钱。”这样逼得儿子注意力高度集中,阅读的速度更快了!

孩子一些简单的速读方法。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现在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意识到了让孩子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性。但却有相当多的家长不懂得指导孩子怎么去阅读。许多家长以为只要买来课外书籍督促孩子去读,就算尽到使命了。

其实,父母还要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要关注孩子的阅读技巧。

现在的父母对于阅读本身就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父母生怕孩子读快,因为孩子一读快,就担心孩子没读懂,生怕孩子读得一知半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这样做反而限制了孩子读书能力的发展。须知,要想理解所读的东西,必须集中精力;而要集中精力,就必然要适当加快读书的速度。慢吞吞的读书,大脑无法兴奋起来,容易开小差,这样就无法读懂了。

许多孩子从小读书,喜欢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一瞬只看一个字或

者两个字。须知,正常眼睛的视野是一瞬可以看到七个字或者七个字以上。如果一瞬只看一个字,那就大大浪费了眼睛多余的视野,一瞬只看一个字,反而容易出现漏字、掉字的现象。

儿子认字早,在读一年级时,就已经认识了两千五百多个字。当别的孩子还在跟着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地认字时,儿子已经早早地开始了阅读。但我知道,仅仅让儿子开始阅读课外书是不够的,还得告诉儿子阅读的一些技巧。告诉儿子要学会一些“速读”的方法。

因为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书海”在不断扩大,每天需要浏览、阅读的东西太多了,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一些书,多掌握一些信息,就必须提高阅读速度,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

有关资料表明,中国人的阅读速度过低。这不是说中国人不聪明,也不是我们的汉字有问题,而是我们的阅读方法有问题,我们教育孩子的读书方式有问题。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能力。阅读能力强的人,越有能力汇集理解、判断资讯,以增进知识、开发潜能,并运用资讯,有效参与现代社会的复杂动作。所以在指导孩子如何读书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速读能力不容忽视。

所以指导孩子科学地进行阅读,孩子不但不会在阅读中出现掉字、漏字的现象,反而更容易让自己集中注意力,并且使阅读速度成倍或者几十倍的得到提高。

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快速地进行阅读呢?这里面有几个小小的诀

窍,我经常对我的孩子使用。

一、要求孩子读书时,书本要离眼睛远一点,并且让孩子养成习惯。好处有二:一是可以保护眼睛,视力不会爱损。二是眼睛离书页远,眼睛看到的视野就越宽阔,视网膜成像的文字就越多。这样一来,一次摄入的文字就不再是一个字,一个词语或几个词组,而是一大块、整段甚至几段,只要养成习惯,就为今后一目十行的读书做好了准备。

二、平时孩子读书时,不要一律要求孩子朗读,而应朗读和默读结合进行。朗读出声是阅读速度慢的另外一个杀手。我们比较看电视和看报纸就知道。听电视一分钟播报的新闻大大少于我们一分钟看报纸的文字量。如果在阅读的时候出声,理解就大打折扣。因为大脑接受信息通过了声音这一个不必要的环节。当然读出声对记忆是有好处,因为多一种刺激。但对于平时养成阅读速度却是有害而无益。如果要提高阅读速度,就不要用朗读的方法。

三、平时经常带孩子到书店去看书。对于孩子特别喜爱看的、文字量不大的书,如笑话、漫画、脑筋急转弯一类的书,我一般不建议孩子买,建议孩子当场在书店里看完。因为这类书文字少,但价格却不便宜。孩子为了看自己喜爱的这些书,想多看几本,就逼得自己不得不加快阅读速度,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做既促使孩子注意力的提高,又无形提高了孩子的阅读速度。

对于儿子看这类书,印象最深的是看《虹猫蓝兔七侠传》了,这种书一套几十本,如果把这一套全买回家给孩子看,那要几百块钱。而我的孩子就是每周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的休息时间一个人坐在书店看,一次看两、三本,就这样几乎看完了整套书。当别的孩子买了单本的《虹猫蓝兔七侠传》在学校慢慢看时,我的孩子在学校得意地宣布,这套书我早就看完了。

四、采取一些简单必要地训练,让孩子养成速读的习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养成一个字或一个词零零碎碎看书的习惯。我把速读训练和学习名人名言、成语、谚语结合了起来。

孩子再读课外书时,鼓励孩子把书中的精彩句子,如:名人名言、成语、谚语等摘抄下来。事后,我会把这些优美的句子用电脑打印成一张张的小纸条。然后,在家里跟孩子做游戏。

游戏方式是这样的,比如:我把摘抄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句话的纸条藏在身后(字体稍微大一点),然后很快地从背后拿出来在外面晃一下又藏起来,晃的时间控制在一秒内,要求孩子看一眼,马上说出这张纸条上的内容。象这样的纸条,我做了上千个,刚开始是四个字的成语,如:塞翁失马、退避三舍、亡羊补牢等。后来变成五个字的,如:快刀斩乱麻、贪多嚼不烂等,再变成六个字的、七个字的、七个字以上的。因为是游戏,儿子很喜欢做。又因为要在一秒内马上认清字条上的内容,这样逼得儿子不可能一个字一个字去看,儿子必须学会

一瞬看到一行字,看到很多字,儿子的视野渐渐打开,再也不会一个字一个字去读了。因为我们经常玩这种游戏,儿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儿子无形中又学到了很多的名人名言。

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忙。儿子中午住在语文老师家里,同时住在语文老师的学生有10个,除了二年级的学生外,还有几个是四年级的学生。中午吃完饭后,为了不让孩子在外追追打打,语文老师安排了一段阅读时间。有一天,我去接儿子,老师惊喜的告诉我:“你儿子阅读能力真强呀,比四年级几个大孩子还快,同一本书,别人才看到一半,你儿子就说看完了。我不相信,让他讲书里的内容,没想到他全部讲了出来。

七、怎样阅读才有效。

许多人喜欢读书,读了一辈子的书,却出现了两种结果:有些人从书中获益很多,有些人却没有得到什么。这除了跟天份有关,还有就是阅读的方式造成的。

仔细分析读书的人,看看他们积累知识的方式,就会发现三种不同的积累方法:圆形短识积累法、方法知识积累法、三角形知识积累法(金字塔形)。

圆形知识结构的人,知识容量大,但是各科用力平均,没有专业方向。此种类型的人尤如一则谚语说的:“样样都抓,门门不精”。

方形短识结构的人,对好几种技能的了解都超过了普通的水准,但是却是不足以形成有别于他人的专业特征。罗曼·罗兰曾讲过:“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如果以凿井来比喻知识的精深的话,那么方形知识结构的人就是犯了“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的错误。

三角形知识结构的人,其知识积累形态成上尖上宽形,是阅读广泛、知识面广而且对一门学科的掌握得非常精深,足以超出他人的读书类型。有一则谚语讲得好:“聪明人接触所有的知识,但他是精通一门来认识世界。”三角形知识结构的读书人就是“接触所有的知识”以“精通一门来认识世界”的典型。

我国现代著名记者、编辑和政论家邹韬奋就是以三角形知识结构的方式来读书的。

邹韬奋上中学的时候,学校国语课主要讲的还是古文。他求知欲望很强,不满足于课堂上老师所教的几篇范文,于是把清人编的厚厚的七十五卷的《古文词类篡》及《经史百家杂抄》和唐宋八大家个人的文集统统搜罗来,从头至尾地看。这中间,他发现自己比较喜欢的文章,就再看第二遍;非常喜爱的,就读上第三遍;最最喜欢的文章,就专门挑出来,有的还抄在本子上,一有空就反反复复地读。

按照邹韬奋这种方法读书,所读的书被分置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第一个层次是浏览,在浏览中发现必须再看一遍的书或一部分书的若干章节;第二个层次是略读,在略读中找出自己必须反复精读的书或一部分的若干章节;第三个层次是精读,即反复研读由前两个层次择取出来的自己“最喜欢”的书或章节。

这样,读书的时候,便不再不分良莠,平均用力;而是在广泛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精读最重要、最有分量的精华部分。所读的书,经过层层筛选,层层精练,形成了一种“三角式”的积累。最底下的一层最大,是一次性浏览的;第二层小些,读的比第一层精些;第三层第四层更小,而读得也更精。越往上,书的数量越少,重读的遍数则相相应越多。

可见,使用“三角式积累读书法”;既可拥有开阔的读书视野,又可以有精髓的专门攻读。如果仔细琢磨一下我国的读书教育方式,可以发现,它其实也是一种“三角式积累”读书教育。小学到中学进行的是一种广泛全面的普及教育,即是以博为主的读书教育;高中二年级开始分文科与理科,学习的范围有所缩小,形成了最初步的分类;进入大学以后,细分为各种不同的院系专业,学习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就此加深了专业的强度;如果读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则研究学习的范围缩为一个点或一个专业,其专业的水准则可达到极高点。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上尖下宽的“三角式积累”的学习系统。

正是这种外在的教育学习系统,让人们在读书中也不知不觉地遵循着“三角式积累”的规律。众所周知,在所有图形中,三角形是嗫牢固

的形状,是“稳定图形”。正三角形,它的底越宽,其高度就越高。可见,在“三角式积累读书法”中,基础越为广博,越可成为提高专业素质的有利后盾,就是说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亦可相应提升。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三角式积累读书法”是极稳定、极适于发展的读书形态。它既广博,又连接精深,既有开阔的阅读视野,又连接精髓的专门攻读。不可否认,“三角式积累读书法”实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好读书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