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人都爱经济学有感

读《人人都爱经济学》有感

在我们这个时代,无论是理财、投资还是规划自己的事业,懂得基本的经济学常识都是大有裨益的。但经济学深奥的原理、枯燥的模型与复杂的公式,常常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而王福重写的这本书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让我在快乐和享受中,迅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全貌。

这本书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解释了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从本质上是说是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系。供给满足了需求,从而使社会正常运转,供给为什么会与需求平衡呢,当生产者为了追求自己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追求成本最小化的情况下,也就是生产者生产商品的边际利益与购买者购买商品得到的边际好处相一致,这就是现在商品是何价位的根本原因。 读完此书我觉得有一段话很经典,“经济学值得了解,还因为经济学很深刻,能够让人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认识世界,经济学可以帮助你澄清你从小就有的似是而非和难解之谜,比如为什么物依稀为贵?,粮食是农民打出来的吗?利息就意味着剥削吗?浪费是否就是可耻?虚荣奢侈就那么不好吗?为什么美国不生产电视,日本不生产药?这些问题在书中的章节都有解释,很有意思,从经济学角度看问题,不同的体验。”

书中有的话让人看上去平淡但句句有理让人深思。比如说“如果你真想对别人好,只要对自己好就可以了:因为当人们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做事情的时候,竞争的压力使得他必须对别人好,这是市场的力量,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市场的本质是个人的,是个人在自利心理诱导下的选择行为,在主观上是利己的,客观上,却必然利他。”如果碰到一个问题,苦思冥想也想不清楚,那就试试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考虑一下吧,或许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是离解决问题一定不会太远,因为这种方法,把所有相关利益者都考虑在内了,而世界上最难以理解的现象,如果从利益角度去看,就立即清晰起来了

还有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五章,经济学的新方法:博弈论。书中介绍博弈,就是做游戏,做游戏的局中人。这就不得不考虑别人的决策是怎样的,还要考虑自己的决策对别人的影响,别人的反应如何。博弈,分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即纳什均衡,最著名的“囚徒困境”)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比如《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曹丕趁乱纳甄氏,郭嘉遗计定辽东”的应用),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空城计”的分析)。用博弈论去观照过往的事情,可以把事情的本质揭露的更清晰,并有助于匡正长期以来的似是而非。

想问题需要方法论,没有头绪是因为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而方法的作用,就是帮我们找到切入点,找到切入点,问题就可以一步步获得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所谓的“分析问

题”,分析问题就是把没有头绪的事情找出头绪来,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大问题,分割为小的、可以解决的问题的过程。这就是方法。 博弈论这个方法是著名的数学家冯·诺依曼开创的,开山之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经济学的传统方法是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标志是马歇尔的经济学)建立起来的,它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任何一个人的行为对其他人都没有影响,其他人的行为也不会影响自己的行为。(完全竞争的市场)

博弈论分析的就是在人们之间的行为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每个人如何决策。

博弈论是分析寡头市场最合适的方法(寡头市场就是少数几个大企业就占据了全部市场)。经济学最重要的三个概念就是:需求、供给、纳什均衡。博弈论坚持了经济学的基本假定:人们是理性的,只追求自己利益的极大化。博弈论分析的主要是非合作博弈,也就是互相之间没有约束力下的行为。如果游戏规则制定好了,就没有讨论的意义了。 例:囚徒困境。(其中包含了博弈论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根据信息是否完全,以及博弈是一次还是多次进行,把所有博弈分为四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出发去做事,结果对别人来说是最好的,囚徒困境恰好相反。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矛盾的原因在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甲乙都不知道对方的选择,或者说是静态,如果是反复博弈,则下一次一定都会选择抵赖。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结果,就叫“纳什均衡”。第二种博弈,叫“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动态就是说,博弈一方的行动在先,另一方可以根据先做出决策者的决策来决定、调整自己的策略。博弈论的第三种类型是“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即信息是不完全的,博弈的各方都有一些信息,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在面临不确定的情况下,就要根据概率行事,这当然有风险,但是不得不如此。最后一种博弈的类型是“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即信息是不完全的,双方都有一些信息对方不知道,而且行动有先后。

第10章 国内生产总值让我更,清楚的明白了GDP

产量是最核心的指标,表示一个国家产量和经济实力的指标,叫GDP。

GDP是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 gross,即毛的、总的 domestie,即国内的 product,即产值 翻译成汉语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劳务)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①GDP是一个价格概念,是市场价格的和。

市场价格就是计算当时的产品的价格。GDP是价格的和,没有价格的东西不能算进GDP里。

②GDP是最终产品的价格的和。 “最终产品”就是用于最后消费,而不再投入到生产中去的产品。最终产品是和中间产品相对的一个概念。生产出来后没有用于消费,而是继续投入到下一阶段生产的产品,叫“中间产品”。

③GDP是个生产概念,不是消费概念。 GDP算的是东西的生产价值,而且只有跟生产有关的才能算到GDP里。

④GDP是个流量概念,不是存量。 流量是一段时间内的量,因为GDP是“一年内”的产量,所以是流量。存量是一个时点上的量,比如财富就是个存量概念。 “一年内”的意思是,GDP统计的东西,必须是这一年新生产出来的。而且即使是本年产的东西,如果不是第一次买卖,也不能算。

⑤GDP是个地理概念。 中国的GDP是指在中国境内,即大陆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只要是在大陆境内生产的产品,都算作中国的GDP,即使是外资企业生产的;而所有在大陆以外生产的产品,即使是中国人生产的都不是中国的GDP。 GDP是经济总量的指标。比这个总量更有意义的是“人均GDP”,也就是平均每个人的GDP。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人均GDP减掉交给政府的税收,还要减掉其他项目,进行一系列调整,才能得到人均可支配收入。

据我所,20xx年将全力推进重点改革创新积极稳妥的推进国家统一核算地区生产总值,深化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加快改进能耗统计进一步完善社会消费品零售统计,同时将精心组织实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认真做好普查登记。尽快制定经济核算图,指定全国统一的核算办法,为20xx年正式实施全国统一的核算GDP来打下一个基础。此举将有效消除近10年来各省GDP总和与国家统计局核算的全国GDP存在较大出入的情况。中国人长于勤俭节约积蓄财富是GDP高增长的基本力量;近十亿人的生存需要对基本物资的需求往往是低限,不能再压缩了。正是因为贫困人口众多,绝大多数人节衣缩食才支持了GDP大幅长期增长。也就是说,个体消费让位于公共建设,穷人消费让位于少数人的奢侈消费。

GDP的迅猛增长给官商经济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会,同时不可避免地留给了个体补充经济发展缝隙。私营个体经济是讲效率的,但注册企业公司门槛值低,工商发展没有遵循力-消-产顺序周期律进行计划统筹,从而恶性竞争使得赢利困难。在水与火的生死考验中走出来的民企,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增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政府项目经济滋生的暴发户使市场中的经济实体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培植民族创新能力;私营企业重视ISO和产品开发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大大增强了中国科技型企业的整体实力。虽然中国GDP是国家投资型的,项目型的,存量变现型的,存在适当的泡沫,但有10亿人民节衣缩食和私营经济精打细算的支撑,数以千万计的暴富官商才能过上比西方人还富裕的生活。

 

第二篇:读萨缪尔森版《经济学》有感

大师的遗产

——读萨缪尔森版《经济学》有感

20xx年12月13日,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家中逝世,享年94岁。至此,二战后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位经济学家都与世长辞(另两位是19xx年去世的凯恩斯和20xx年去世的弗里德曼)“。经济学界最后一位通才”的去世,令全世界为之叹息,但他留给世人最宝贵财富的却是那一版再版的经典著作《经济学》和其中不朽的思想。

萨缪尔森似乎天生就是一个为经济学而生的人,虽然他出生于19xx年,但他却将19xx年定为自己的生日,因为他在这一天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第一次接触到经济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接触经济学于保守的自由贸易理论阵营——芝加哥大学,但宣扬的却是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思想;他博采众长,读百家思想,集古往今来经济学家之大成,所研究的成果涉及经济、财政、税收、外贸等多个领域,被称为“经济学界最后一位通才”。他将数理分析引入经济学,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学科,开创了“新古典综合学派”。他是世界第二、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他于19xx年出版的《经济学》一书,被翻译成中、俄、法、德、日、葡等多种语言,一版再版,销量已经超过1000万册,影响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学生,许多高等院校都将此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教科书。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都是萨缪尔森的门徒!在这个缺乏大师的年代,他是真正的一代宗师!

10几年前,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萨缪尔森版的《经济学》时,我还是一个刚刚踏入大学校园,将将看见经济学门槛的少年;而今,我已是一名传授经济学入门知识的普通的大学教师。在这时节回顾往昔校园生活,重温经典的《经济学》著作,物是人非,感慨万千。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大学教师,我也是萨缪尔森经济学知识传播的受益者。《经济学》一书,无论是在当年的学生生涯还是如今的教书岁月,都给了我巨大的帮助。而最令我感到震撼的还是萨缪尔森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学术上的创新精神。在他之前,经济学教材只有文字,从他以后,经济学教材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能激发学习兴趣,打开经济学宝库的一把钥匙。他的一生获得了众多头衔,但他最看重的还是大学教师这份工作。萨老有句名言:“我不在乎一个国家的法律由谁制定,我只希望由我来编写这个国家的经 1

济学教材。”他做到了,他的教材不只是影响了一个国家,而是整个世界。同样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大学教师,如何能将相对枯燥的经济学理论通过相对通俗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这既是我们要思考的,更是我们必须做到的。重读萨缪尔森版《经济学》,不仅使我原本已经模糊的记忆重新清晰,也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大师著作中通俗语言背后深邃的思想精神,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这不仅是一本著作,这更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也许我们一辈子无法企及但却值得我们追逐一辈子的境界。

大师远去已有一年,但看着案头的《经济学》巨著,大师似乎又从未离开,也永远不会离开。那么,谁将是下一位大师?

经管系 陈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