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的读后感

台阶的读后感

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不习惯,不对劲。

我觉得,人有时不可以太要强。太要强了,失望的频率也会比常人高,当自己的能力不如往常时,总会有明显的失落感,使自己心情不悦。文中的父亲,往常总是不服老,但自从闪了一次腰后,“我”便不让父亲挑水了,父亲也总觉得少了什么。这也是人生的无奈。

我们总说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但事实上,生命中总有些事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比如文中的父亲老了,对于这些事,我们应面对现实,并在现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另外,这篇文章也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爱,单是一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就写出了作者为父亲老了而感到的伤感。

我不由想起了朱自清《背影》中的话“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干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颓唐!”两位老父亲如此的相似,再想想自己年迈的父亲,为家庭为生活又何尝不是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还有那些为社会为家庭奉献了一辈子的老人,在老境颓唐之时,他们内心的失落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和体会呢?关爱老人吧,让他们在失去青春、失去活力、失去健康之时,得到一些温暖吧!

 

第二篇:搭个“台阶”让学生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故事有感

搭个“台阶”让学生下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故事有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课堂上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上课不注意听讲,他把带来的小甲虫、蝴蝶放在火柴盒里,火柴盒里发出了奇怪的声音……这时,苏霍姆林斯基用严肃的口吻对大家说:“……他上课时觉得烦闷,所以带来了玩具来解闷,不过看来玩具还太少。大家帮助他吧,明天你们各自把自己的玩具带来让他玩……”。他把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留给小男孩,让他在玩玩具和听课之间选择,在课堂上,当着大家的面,给他一个“下台阶”的机会。结果呢?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相信他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正错误的。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较强但又非常脆弱。有的学生,当老师当着同学的面批评他时,为了保全面子,他为自己的不良行为狡辩,甚至和老师顶撞,将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置于全体同学面前。一名教师,和一个年龄比自己小的孩子针锋相对的“斗争”,有失教师风度。大多数“失败”的学生都会与老师产生隔膜:有的“失败”者,对教师讲的“道理”不服;有的“失败”者,不能接受你居高临下的方式,对教师的“德行”不服。“斗争”的胜利只是掩盖了教育的失败。如果能在关键的时候,能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给学生一个“台阶”下,相信大多数孩子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正错误。

搭个“台阶”让学生下,需要教师能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都曾做过学生,我们在无意中犯过错误,也曾有意在课堂上搞恶作剧,但这只是表面的现象,在我们心灵深处,我们还是想得到老师的信任,受到老师的尊重,得到老师的关爱。当我们成为老师时,我们能否如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巧妙地为学生搭个“台阶”下。如果在学生犯错误时,没有暴风骤雨般的批语,有的只是宽容和信任,学生是人,他会被感动,会把自尊需要转化为改正错误、纠正缺点的动机,进而燃起上进的火花;学生体会到老师对其的宽容和关爱,尊其师,就会信其道。这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要比惩罚更强烈。 搭个“台阶”让学生下,要求教师具备高超的教育智慧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每一个学生对自尊心理解的宽与窄、正与误,对自尊心需要的强与弱、深与浅不同,有的学生,一个小小的暗示,一句幽默的语言,一个轻微的接触,他就会主动终止不良行为,但有的学生则“启而不发”,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这种“启而不发”的学生经常会遇到,教师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会由于应变力差,不断引发师生间的冲突,旧的矛盾还未解决,新的矛盾又接踵而来;在出现新的矛盾之后,又未能迅速反思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改变教育方式,结果使得矛盾激化,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这类“启而不发”的学生,教师要考虑到学生思想和心理素质的局限性,即使不得不批评他,也要有点人情味,要讲究策略和技巧,在具体操作中有下列几种宽容的方式:时间上宽容、态度上宽容、认识上宽容、条件上宽容、处理上宽容。在教育时机、教育条件成熟的条件下,创设一个“台阶”让他下。

这样做,可以缓和师生间的紧张局面,转变学生的逆反心理,防止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有利于建设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巧妙地运用宽容策略,既能表现出教师的宽宏大度和高超巧妙的教学艺术;更反映了教师的足智多谋和老练成熟。这一切,都将使学生更加敬佩和信服。 搭下“台阶”让学生下,不等于纵容学生。

我所说的搭下“台阶”给学生下,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策略,一种手段,它的前提是严格要求学生,对错误的思想、行为寸步不让;它的目的是使学生更有效地接受管理,承认和改正自身的缺点、错误,而不是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搭个“台阶”给学生下并不是主张取消必要的纪律处罚,它只是在教育过程中的某些步骤或某些方面,做出某种程度的让步,从而有利于教育和转变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因此,巧妙地搭个“台阶”让学生下,不是放松或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不是降低了教师的责任感,而是更加提高了对教师自身修养、教育艺术方面的要求和标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