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

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村上春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人文学院11中本2马淑文

摘要:

《海边的卡夫卡》讲述了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幼时被母亲抛弃,又被父亲诅咒:奸污自己的母亲,强暴自己的姐姐,他厌倦了在中野区的生活,想要追求什么却又不清楚到底追求什么,于是化名“田村卡夫卡”“决心成为世界上最坚强的少年”,一个人离家出走,奔赴远方,投入到波涛汹涌的成年人世界当中的故事。当然,这其中也发生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诸如脑袋不好太好使却能和猫对话的中田君,性别不明的大岛,诡异的森林,还有那个海边的卡夫卡。

每次看到一本喜欢的书都想要抓紧一分一秒把它吞食下去,直到自己实在坚持不下去,困得不行,才肯放手。上课的时候偷偷看,又怕被老师发现的那种紧张感,又莫名地让人兴奋。

《海边的卡夫卡》无论是从书的语言,结构,还是内容,寓意,都是一部吸引人的作品。

不管怎么说,上了大学(或者说上了年纪),又是中文系,经过某些专业知识的熏陶,看书就不仅仅是停留在看书的阶段,会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去看它,尽管水平有限,但还是会想象如果是自己,对于这样的情节会怎么处理,这样的环境会怎样描写,这样的语言会怎么组织,当然,更多的是,从中,从大家的笔下学到了怎么去构思,怎么去写。

《海边的卡夫卡》中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最令自己喜欢的就是村上春树对于森林的描写和大量运用短句和句号。

我现在还不能明确说为什么自己会喜欢,但是首先是大一写作课时,老师曾介绍过句号的运用,在写作上的能量是非常强大的。在日后的写作中,自己也深感这点。除了曾在个别诗歌和鲁迅的一些作品中见过此类形象,《海边的卡夫卡》就是真正引起我关注和深刻印象的一部作品。

文中这样的句子多的数不胜数(当然这可能有点夸张了),这里我只能举一段例子:

我明确地点了一下头。她闭起眼睛。我一直凝视着她闭合的眼睑。我可以通过那眼睑看到她所看的黑暗,那里浮现出种种奇妙的图形,浮现又消失,反复不止。稍顷,她缓缓睁开眼睛。

句号放在这里的作用很明显,也恰到好处。“我明确地点了一下头(句号)她眯起眼睛(句号)“,用一个小小的句号将两个人的动作结束的干净利索,不留痕迹,毫无关联,毫不拖沓,俨然引导读者想象出一副清晰的动作画面,阅读的节奏感也油然而生。很好。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对于田村卡夫卡君每次进入森林的场面,真心欢喜得不得了!因为不通日语,没办法读原版,所以不知道是原版的语言就这么美好,还是林少华先生翻译的功

力。当然,我相信两位都有功力的。

起先读林少华先生的前言的时候,他说自己没有接受完整的教育,功底不甚很好,我还担心来着。因为之前读一些欧美作家的作品,不知道是只能翻译成这样,还是原文就是那么乏味,亦或是买的版本原因,总是读得不尽如人意,都是扫兴而归。自然书的情节还是很好看的。但是,没想到!整本书的语言都美到不行,尤其是环境描写——森林里的描写和人物间的对白,写得那叫一个好!读来真是身心舒畅啊!

这里我也截取一小段,略作参考:

小路越走越窄,逐渐把统治权让给杂草,就好像雄赳赳地大声开头的话语渐渐细弱,进而含糊不清。平整过的痕迹不见了,很难看出是真正的路还是仅仅看上去像路。未几,路被羊齿草那绿色的汪洋彻底淹没。

然而,作者描写环境又不仅仅是为了写环境而写环境,有时他也会依着任务的心理变化,描写外在的环境,烘托整个氛围。如田村卡夫卡君和佐伯发一次发生关系的夜晚,之前的对话。深夜。海滩。两个人的对话,简单的对话。夹杂着海滩的夜景,不是很有感觉吗?在那样的情况下,即便是伦理道德的问题,发生关系也是显得那么自然而然。

诚然,《海边的卡夫卡》中是有很多变态的场面,但是就他的语言和用词上来说,个人觉得写得真得很精致,很到位。虽然不愿提起琼尼·沃克杀猫吃心的片段,但是对于描写这个场面的用字用词以及动作都是印象深刻,为之概叹的。 他用指甲把牙缝里嵌的什么剔出,又扔进嘴里,美滋滋的细嚼慢咽,心满意足地“咕噜”咽了口唾液,最后打开黑色塑料垃圾袋,把割下脑袋剜出心脏的猫身随便投了进去,仿佛在说空壳没用了。

这一长句话,字字都是扣人心弦,把一个怪异的杀猫吃心者的形象刻画地淋漓尽致!能不说好么?!

除此之外,人物间的哲理性对白,我也是受益匪浅。不论是大岛和田村之间的对话,田村和佐伯之间的对话,还是中田和长途车司机的对话,星野和山德士大叔的对话,都含有无穷的哲理性在里头。我在想,这是要有多深厚的功力才能写得出这样精彩的对白啊!尤其是大岛,海量的阅读造就了他绝对的文学底蕴,无论是什么都能说出个所以然来,让人不禁为之羡慕!!他对于田村的规劝同样富有哲理性:

“我们的人生有一个至此再也退后不得的临界点”

以及田村自己所悟出的人生哲理:

“我追求的,我所追求的强壮不是一争胜负的强壮。我不希求用于反击外力的墙壁。我希求的是接受外力忍耐外力的强壮,是能够静静地忍受不公平不走运不理解误解和悲伤等种种情况的强壮”

这种种,不仅仅对于田村这个十五岁的孩子本身,对于第三者的我们也是影响甚大!

每看一本书,都会得到新的感悟,尤为读到像村上春树这样底蕴十足的作家的作品,在仰慕钦佩之余,更多的是激励自己去读更多的好的作品!

 

第二篇:现实世界的迷失与_另一世界_的转换_评村上春树_海边的卡夫卡_

第30卷第8期20xx年8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Vol.30No.8

Aug.2009

现实世界的迷失与“另一世界”的转换

———评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吕网中1,周文超2

(1.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225002;2.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盐城224005)

摘要:人性探索一直是村上春树致力的文学主题之一。他的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一出版问世,便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褒贬不一的评价。在这部充满幻想与隐喻的神化式小说中,作者在解读了现代社会暴“另一世界”的存在。面对人在现实社会中的主体性迷失,以及应以力及人的主体命运的同时,再次暗示了何种姿态应对生存,作者却试图以“另一世界”的形式来逃避。

关键词:暴力;命运;“另一世界”;逃遁I313.074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09)08-0053-04

济高度发达、人民生活富足有余的背后,人性和精

神上的弱点与惶惑却日益彰显。村上春树正是见证着这样一个社会变化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一直致力于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关注,成功地让掩盖在繁华都市表层下的失落感与绝望感浮现出来,以一种略带悲伤的复杂心境与感受,获得了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普遍共鸣。这种共鸣感,是作者通过敏锐观察与细致研究、将各种社会现实去掉“富

的外衣后赤裸地摆在读者面前来实现的。联系足”

作者前面的几部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这部作品在延续了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探索主题的同时,继《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之后,又一次想象出了“另一世界”的存在。而村上本人,正是善于运用非现实因素表现真切的现实感受的作家。那么作者在此虚构的“另一世界”,是想传递什么样的现实信息呢?为解决这个疑问,对于小说文本中现实世界与“另一世

之间交错关系的探讨就显得十分必要。界”

一、生存的威胁:无可避免的社会暴力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著名的作家,他凭借处女

作《且听风吟》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之后,佳作不断,成为日本文学界最受关注的现代作家之一。他的著作如《寻羊冒险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挪

等在世界各地广为流行,甚至引发了“村威的森林》

上春树热”,并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出版发行于20xx年的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再度赢得了众多读者,但在评论界也受到了一些尖锐的批评。日本近代文学研究者、著名文艺批评家小森

[1]

阳一就说它是一部抹杀“历史”的“处刑小说”。作者认为,对于作品中提及的诸如太平洋战争、日本70年代的学生派系争斗等历史事件,以及因在这些事件中失去亲友而造成心灵创伤的人们,村上春树没有给出任何真诚的应答,即背叛了人们相信他敢于直面应对时代危机的期待,表现出一个文学者思想的倒退。也有学者认为这部作品“没有中心,更

[2]

。但不管怎么说,一个不确切地说是中心不突出”

《海边的卡夫卡》极其流行,不可掩盖的事实就是:

仅在销售数量上,还表现在读者的关注度上。甚至新潮社建了个网页,读者可以发电子邮件提出各种问题,而且极有可能得到“村上君”本人的答复。从20xx年9月12日至12月20日,主页共收到8870个邮件,村上回答了其中的1220个问题。这次双向的信件交流后来也付印了,于是20xx年6月在书店里又形成了另一堆村上的书山,而且色彩特别亮丽[3]。不难想象,《海边的卡夫卡》如此受欢迎,内中必然有其价值。

日本在二战之后经济迅猛发展、科技飞速进步,资本主义的日益变化更是让人无法捉摸。在经

《海边的卡夫卡》讲了一个15岁叫“乌鸦”的少

年为了逃避父亲诅咒性的预言而离家出走,并且最终在梦境中杀死自己的父亲、与母亲和胞姐交合,“完成”了父亲的预言过程的故事。小说情节荒诞离奇,充满隐喻。这位少年在离家出走之前,已经做了两年的准备,一直锻炼身体,坚持练习柔道。生日那天他带足了随身物品,其中包括一把刀———不是水

这样的利器带在身上,果刀,而是用来剥鹿皮的刀。

显然是为了防身。卡夫卡才15岁,已经意识到社会中存在暴力,不做好预防只会陷自身于危险境地,这把刀即是暗示。在后文与樱花、大岛的交谈中,我

-

们发现他曾经有过多次突然间失忆的情况发生,而田:“这是战争,而你就是兵。现在你必须在此做出且会因为受到刺激而处于无意识的失控状态下出决断———是我来杀猫,还是你来杀我,二者必居其手伤人。这仿佛在提示我们,生活中的暴力是无法一。”又安慰中田称其杀自己的行为是“功德之举”。

则将这中田不堪忍受他的杀戮,拿起尖刀刺向琼尼·沃克避免的。后文女教师疯狂殴打中田的行为,

种暴力因素传达得更为直接明显。的心脏。女教师因为思念“回过神时,琼尼·沃克已倒在中田脚下死远在前方战场上的丈夫,做了一场春梦,并且获得了。”此时中田已经不再是之前的那个善良的老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肉体快感”。第二天她带领孩子了,“他也成为了‘人类历史的脊柱’的一部分,将永

[8]们去木碗山采蘑菇,行走当中“仍在体味性交的余无止境的杀戮之循环继续下去”。这里,将暴力行

[4]韵”为美化为。就在大家马上就要采的时候,她却陡然来了“功德之举”,难怪小森阳一批评作者“背月经。于是,她一个人走进树林深处用随身带的几离了人们对他直面应对时代危机的期待”。

块手巾作应急处理。当她突然发现一个叫中田的男从上面的几个暴力场景可以看出,社会暴力无孩手里拿着她染了血的手巾走来的时候,暴力便由处不在。无论是少年卡夫卡、善良的女教师、敦厚的

而女教·沃克,“都是非本人意志的暴此发生了。这个9岁的孩子对性一无所知,中田还是血腥的琼尼

师却如同被人当场揭发其昨夜的梦境和路途中的力,或者说嗾使不被认为是本人意志的暴力,不论

[9]”回过头来再看看他性幻想一样尴尬,然后恼羞成怒的她“抓住他的肩,当事人当时是否还保有意识。

”她在一下接一下扇他的嘴巴,也许还喊叫了什么。们身上的暴力是如何发生的:卡夫卡幼年遭母亲遗

信中坦言:弃,母爱的缺失导致偶尔精神失控;女教师失去丈“我肯定羞愧难当惊慌失措。在那以前我

[5]夫,过度思念以致做春梦;琼尼一次也没打过孩子,在那里打人的不是我。”·沃克是“命中注定”

类似的情境,还有老年中田与琼尼·沃克的相要杀猫;中田则是无法承受眼前的血腥。总之,出于遇。中田在寻找一只叫胡麻的猫,而琼尼·沃克是负各种各样的原因,暴力的种子充斥着社会每个角责杀猫来收集猫的灵魂做一支特殊的笛子的人,二落。即便并非出于本意,即便在无意识状态下,暴力人相遇后便出现了极其血腥、必然会以形形色色的姿态呈现。可以说,恐怖的场景———杀猫暴力已经与杀人。同社会本身相缠绕,威胁着每一个生存的个体。

二、精神的“困境”:命运的选择与被选琼尼·沃克眯细眼睛,温柔地抚摸了一会儿猫

的脑袋,之后用食指尖在猫柔软的腹部上下移动,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15岁的少年,为什么要

《海边的卡夫卡》中文版旋即右手拿手术刀,一不预告二不迟疑,将年轻公写一个少年的故事,作者在

猫的肚皮一下子纵向分开,鲜红的内脏鼓涌而出。序言中说道:“之所以想写少年,是因为他们还是

的存在,他们的灵魂仍处于绵软状态而未固……继之,血突如其来地四下溅开。血染红了琼尼·‘可变’

定于一个方向,他们身上类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沃克的手,溅在马甲上,可是琼尼·沃克全然不以为

然而他们的身体正以迅猛意。他一边吹着“哈伊嗬”口哨,一边把手伸进猫腹,样的因素尚未牢固确立。

看上去的速度趋向成熟,他们的精神在无边的荒野中摸索用小手术刀灵巧地剜下心脏。很小的心脏,

还在跳动[6]。自由、困惑和犹豫。我想把如此摇摆、蜕变的灵魂细

琼尼·沃克告诉他:说实在话,我已经这么活累(小说)这一容器之中,藉此致入微地描绘在fiction

再不想活下去了,中田君。我活了很长很长年月,展现一个人的精神究竟将在怎样的故事性中聚敛

了。成形、杀猫也有点杀腻了。问题是只要我活着,猫就不由怎样的波涛将其冲往怎样的地带。”也即是

“纯洁”的少年来摸索这个世能不杀,就不能不收集猫的灵魂。……但既然命中说,让一个多少带有点

注定,又不能自己提出不干。而我连杀死自己都不界,从少年的思想蜕变来揭示社会阴暗面对人性的

不能自杀,注定要如此的事冲刷和腐蚀的程度,或许更具说服力。这个少不更可能,这也是命中注定。

多得很。如果想死,只能委托别人。所以我希望你结事的主人公,自幼遭受生母的遗弃,养成了孤僻的果了我,又怕又恨地利利索索结果了我[7]。习性。离家出走表面上看是为了躲避父亲的诅咒,

暴力与血腥如此赤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杀猫但内心深处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渴望,渴望母爱,渴

望未来。小说的情节类似俄狄浦斯神话故事,的情景更是让人毛骨悚然。琼尼·沃克是一位施暴但又

者,而他也“活累了”,而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残忍的有不同。俄狄浦斯离开父母是被动的,而卡夫卡的

选择并非如此。行为,却是“命中注定”的。换句话说,暴力是必然要如果他不离家出走而是与父亲生活

存在的。更为可怕的是,结束这种暴力行径的方法,在一起,或许就不可能遇到佐伯;在知道佐伯是自恰恰还是暴力。琼尼·沃克要求中田杀死自己,一向己母亲的情况下依然于梦中与之交合;在一种莫名敦厚老实的中田自然没有杀过人,也没有想过要杀的“别无选择”的情境中奸污樱花,这些显然是出于人。遭受拒绝后,琼尼·沃克又用战争理论来强迫中他本人的意志。如果说俄狄浦斯最终没能逃脱命运-

是由于天意不可违,那么卡夫卡完成预言过程在某得而知。而在面对命运的选择与被选择的矛盾时,种意义上确实是勇敢地迎接命运[10]。少年主动出小说中的人物都为之所困扰。甚至作者本人,也没击,承担了命运的挑战,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有给出任何明确的解答。在面临诸多社会问题、在价,尤其是他在精神上依然惶惑困顿。因为迎接的人的主体性一点一点丧失的时刻,村上春树必须站终究是一个事先被设定好的、不容改变的命运,所出来给出一种回应。于是,“另一世界”出现了。

三、“另一世界”:现实的逃遁以他并没有获得生存的主体性自由。正如他对大岛

说的那样:《海边的卡夫卡》是一部充满隐喻的神话式小

我周围一件一件发生了那么多事情,其中有的说,虚构和想象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挥。正是这些是我自己选择的,有的根本没有选择,但我无法弄奇思异想,让许多读者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它们代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说,表什么。即使以为是自己选择比如入口的石头、开口说话的猫、威士忌商的,感觉上似乎在我选择之前即已注定要发生,而标琼尼·沃克、肯德基老头山德士等等,这些想象,我只不过把某人事先决定的事情按原样刻录一遍作者随手拈来,让试图解读小说的我们绞尽脑汁。罢了,哪怕自己再怎么想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甚事实上,据村上坦言,他编造他们无非就是为了解

决情节上的难题[13]。于是,至觉得越努力自己越是迅速地变得不是自己,好像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是

“碎自己离自身轨道越来越远,而这对我是非常难以忍在感性地把玩抽象、实在及虚幻的种种物象(

[14]说害怕大概更准确些[11]。)。也就是说,这些虚构并不真正指代什么,只受的事。不,片”

是作者这里借这位少年之口表达了人在追寻自“有必要以未经世俗浸染的非现实世界或虚构的

[15]由意志过程中的忧郁心理,生存个体仿佛只是在世界来弄清我们周围的现实性”。所以,“另一世

“原样刻录”已经“事先决定的事情”而已。归根到只不过是现实性信息的承载者。界”

底,他仍然是命运面前的屈服者。这位探索人生的由“另一世界”读者自然会想到他的另一著作少年,找不到选择命运的途径,在此多少向读者传《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这部作品中,“另一世界”递了些略带绝望的悲凉感。就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作为两条平行的线

索独立发展,并且二者之间的关系较为明确:如上文提到的琼尼·沃克的杀猫行径,也是一

就自我存在来讲,我感觉种“命中注定”。我们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决定了“冷酷仙境”中的“我”

他要收集猫的灵魂,但是却可以切身感受到那种身和“世界尽头”中的“我”就像是存在与不存在的关

但是我想二者是平行的。这可以说是意识和下意识不由己的孤助与无奈。他厌倦了这样的血腥,系。

又是命运注定他不能自杀,要让中田去结果自己。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现实的存在与潜在的存在的

关系,还可以理解为互为替代或不同的选择。而此时的中田又被卷入了这个选择与被选择的二

[16]难命题之中,并在丧失意识的情境中无端的由一个———《为了“故事”的冒险》

老好人变成了一位杀人者。琼尼·沃克将这个命题“存在”的是客观现实,“不存在”的则是一种比荒唐地比喻为一场战争,在战场上要么拼命多杀较抽象的概念,作者把这种抽象虚构成一个世界,人,要么就是被人杀,没有其它选择。与真实世界并存并与之一起表达双重意识,在传达这样一个野蛮

遗失的同时告诉我们“不存在感”的真实。而悲观的论调,无疑在说明人站在命运面前是显得“存在感”

更客观世界的面貌已经不足以表现真实,必须通过虚多么的苍白无力。还有死于战争的女教师丈夫,

构的、非现实的某种东西来一起映照,这样才更有是一种毁灭于被动命运的受害者[12]。如琼尼·沃克

所说,面对战争,人是没有选择权的。尽管卡夫卡是因此,抽象的“另一世界”的“具利于现实的立体化。

以积极、体化”乐观的态度面对命运,但是他也并没有寻,与现实可以“互相代替”,有助于更好地反映找到解开命运之谜的钥匙,他还是深深地陷入在选现实问题。

《海边的卡夫卡》择命运与接受命运的泥沼之中。“天意”的安排致使作为《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人性在无边的社会漩涡中奋力挣扎,难以捉摸的命的续篇,在“精神上”延续了后者———均有客观的真运改变着他们的主体意志,将人生的道路不断地推实世界与想象的“另一世界”相互交叉。所以,我们向一个又一个不可知的深渊。能读出几个不同层次的“存在”。少年卡夫卡这条线

小说一直氤氲在一种阴郁的氛围之下,只有结上发生的,基本上是真实的、符合生活逻辑的存在。尾处显得充满希望。卡夫卡和“乌鸦”之间的对话仿他离家出走,与樱花、大岛、佐伯的相遇,入住图书佛有些甜美。“乌鸦”说他“做了最正确的事情”,即馆等,都是可以被读者以理所当然的姿态去理解。使没有弄明白活着的意义,但是“一觉醒来时,你将而在中田那里发生的,都是些神秘的、怪异的事。自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虽然这个结尾貌似十分光从“木碗山”集体失忆后,中田仿佛去了“另一世明,但是卡夫卡是否能找到活着的意义,我们还不界”,当他从那里返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他已经不-

现实状况的暴力,并且暗示了转而从中是常人了。他能与猫说话;能让天上掉蚂蝗;貌似痴“逃避”的可

呆却像受到天意指使一样去寻找能性。这种论点,“入口石”。还有变在上文提到的无意识暴力场景中成皮条客山德士的肯德基老人,所有这些“感性碎便可得到例证。于是,“另一世界”成为了作者从现

极大地挑战着读者的接受能力。如果说第一条就是小说中的片”实中逃遁的巧妙形式。而这种逃避,

线索还是比较现实的话,那么中田这条线索就是现“危险”成分。

实与非现实的直接交叉。如前文所说的,客观世界黑古一夫的批评或许有些尖锐,也许村上春树与“另一世界”是“存在与不存在的关系”,作者在此确实无力回答应该如何应对种种暴力,更不敢妄自已经有意识地将这两种关系紧密相扣,并且更加复定论生存主体的自我形态是什么,所以才用“另一杂化。村上自己也说过:世界”“现实的是非现实的,非现来回避这些严肃的生存问题。但无论如何也

[17]实的同时又是现实的———我想构筑这样的世界。”不可否认是,这部作品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正

面的现实意义的。不管是用真实来表达真实,他在这里将现实与非现实的概念相同一,并让我们还是

把“另一世界”这个非现实也当作现实来理解与思用“另一世界”来隐喻真实,作者始终是在努力让我

“另一世界”带有逃避的倾索。们直面生存现实。尽管

根据前一部作品来看,“另一世界”可以理解为向,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的生存问题并不是某个“不存在的”或是“潜在的意识”。带着这样的理论来而对于如何拯救那些迷失作家就可以做出解答的。

《海边的卡夫卡》,文本中的梦境、“入口石”、山跌倒在命运脚下的人们,村上春树一解读在生存途中、

中小屋、神秘森林等意象都可以认为是“另一世直在做出自己的不懈努力。

界”。卡夫卡在现实中独自闯荡世界,试图寻找人生———————————————————

参考文献:他所获得的只是的意义。而在这个探索的旅程中,

更多的质疑,他不明白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看不〔1〕(日)小森阳一.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清生存着的个体能够以什么样的姿态在人生中展夫卡》[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示。他困惑了,忧郁了。正当主人公为命运之事苦思〔2〕(日)川本三郎.住在图书馆的少年[J].周刊朝日,冥想而不得解答的时候,“另一世界”就出现了。他2002-10-18.

先是令人匪夷所思地借助中田身体杀害父亲,又在〔3〕〔8〕〔13〕(美)杰·鲁宾.倾听村上春树———村上春梦境中与少年佐伯相恋、奸污樱花,这种神化式的树的艺术世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刻录”完了“某人事先决定好的事情”,2006.278,290,292.情节帮助他

也避免了作者在应对命运及人生问题上做出正面〔4〕〔5〕〔6〕〔7〕〔11〕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M].上的应答。这样看来,“另一世界”仿佛成了一种逃避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06,107,155,153,212.现实的消极意象,它陷少年于被动命运的同时,也〔9〕刘红.海边的卡夫卡作品倾向研究———以性、暴让他躲避了生存个体应如何做出决断的难题。而山力和战争为中心[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中的小屋,更是一个与外界隔离的绝佳场所。每当文.

生活遇到绳结的时候,主人公便能暂时躲进这个〔10〕.孙悦.古希腊神话精神与《海边的卡夫卡》[J].“世外桃源”以回避。而那片神秘的森林,更是明显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7.

“另一世界”与逃避画上等号,因为里面直接就〔12〕张青.试析《海边的卡夫卡》的命运意识[J].西北地将

有两个二战时期的逃兵。对于作者精心营构并赋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4).

“另一世界”,黑古一夫这样评价道:“中〔14〕魏大海.村上春树小说的异质特色———解读神话色彩的

田在小学时代所经历的集体性意识丧失、记忆丧失《海边的卡夫卡》[J].外国文学评论,2005,(3).

‘另一世界’入口处的‘石头’,越〔15〕〔17〕林少华.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M].宁夏人事件,或者是堵在

过卡夫卡少年隐身的山中小屋相邻接的森林隧道民出版社,2005.34.

后所通往的‘另一个村子’等等,这些在情节关键之〔16〕〔18〕黑古一夫.村上春树———转换中的迷失处设下的种种神化式(童话式)要素的含义,都明显[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92-93.

[18](责任编辑姜黎梅)地具有‘逃遁’或‘逃避’的性质。”他认为小说在

各种关键之处,暗示读者可以不去面对那些身处的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