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中的长篇小说《白霜》读后感

张建中的长篇小说《白霜》读后感

上海作家张建中继小说集《青砖上的凹痕》、散文集《春日,猩红的亮》之后,最近又推出他的长篇小说《白霜》(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小说描写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一个贫民知识分子的命运。主人公余华自小生活在老式的棚户弄堂里。在这样的地方,他的生活环境显然是艰苦乃至恶劣的。尽管如此,主人公仍然有理想,有抱负,有一个美丽的梦,让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西班牙语能够对口致用。为了实现这梦想,他开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跋涉。在这过程中,所经历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恶劣的生活环境,和旧的习惯势力的双重困难和压抑。小说最后以主人公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在即将实现自己的理想时,却积劳成疾的悲剧作为结尾。作家以广阔、沉郁而又细腻的笔调,营造了一种悲壮的氛围,使人读后心情犹如铅一般沉甸甸的。

在小说中,随着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作家不仅描写了人物在困境中的心灵,而且还忠实地描写了老式棚户弄堂里的人们和各种生活场景,“早晨那呛人的炉烟,那装着叮当碰响牛奶瓶的牛奶车;雨天里,在雨脚如麻的老弄堂里,用铝锅等着雨水的白发老人,还有那年久失修的小灶间在倒塌时扬起的灰

尘??”这无不一一生动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因此,张建中的小说是可以当作一段历史来阅读的,它不但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着宝贵的史料价值。

纵观作家张建中近十年来文学创作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中短篇、散文、还是长篇小说,他始终把人们忽视的、淡忘的那些生活在底层市民生活作为自己写作的内容和题材,讲述他们的悲欢离合,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对他们倾注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这在上海众多的作家中是不多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建中小说的价值将会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因为往事依然沉重。

 

第二篇:王曼玲的长篇小说《天香百合》读后感

王曼玲的长篇小说《天香百合》读后感

军旅作家王曼玲,内心充满浪漫情愫,笔底饱含诗意柔情。继《正午告别》、《丝绒》、《潮湿》之后,又推出长篇小说《天香百合》,营造出残酷都市中海市蜃楼般的爱情美景。

新作《天香百合》讲述了一个凄美迷人的爱情故事。少女玉香在北京一所艺术学院学习期间,遇到一个英俊神秘的男子“佐罗”,两个人偷吃禁果。一次偷欢就导致玉香怀孕,她被迫中断学业离开了学校,回到出生地古城丽江,并执意生下了这个激情之夜的果实——女儿天一。为了躲避世俗偏见,她只能将女儿交给身边好友淑百抚养,自己却要承受着母女面对面却不能相认的煎熬。 非常巧合的是那个名叫合新的神秘男子“佐罗”也来到丽江,成为天一的调琴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默默关注着弹琴女孩天一的成长。天一天生丽质,颇有音乐天赋,这让母亲玉香颇感欣慰。

悲剧冲突的来临,缘于天一出国学习前的一场体检。天一查出了肾病,急需换肾。而母亲玉香的肾源又不能匹配。母亲不得不去四处寻找女儿的亲生父亲。当天一的生父合新辗转听到这一消息并得知事实的真相后,毅然做出了一个决绝的举动:给女儿献肾。

如果故事情节只发展到这里,还并不让人觉得怎样。毕竟,亲人间互献一个器官,除了捐献者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稍微受一些影响,也实在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关键是,王曼玲的不同常人和不同常理之处,是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奉献”与“生死”的大结!原来那个合新已经是独肾之人,多年前为自己的母亲已经献掉一个肾。这次的对女儿的奉献,则意味着他主动选择了死亡。 ——通常,这种设置,在现实情境中,是不合常理的,大概也是行不通的。起码,在医院这一关口就通不过。一个健全和理性的社会医疗机构,是不会实施这种为抢救一个人而对另外一个人的技术杀戮。

然而,在艺术中,它却是行得通的。它关涉到不只是奉献,而且是赎罪、是生死、是“利己”还是“利他”的大选择。为了拯救女儿,合新选择了舍肾赴死,实际上他也是选择了灵魂的再生之路。

这样一来,这部小说就有了生气,就站得住脚了,就得以和普通的一般的言情小说有所区别,它的立意和境界就变得神圣而高远,有点类乎于宗教情感了。 在一个物欲泛滥完全利己的社会里,爱情已经变得完全功利、相当世俗。也正因此,成人世界才更需要童话,尤其是爱情童话,他们的心灵往往比孩子更加脆弱,更需要呵护和守持,更需要高蹈的邈远的上天堂般的爱情感受。 感谢王曼玲这个怀着美好诗意的女作家。她又一次用她生花的妙笔,给了爱情以凄美的意境,和缠绵的感受,尤其当小说场景从都市转移到丽江之后,古城山水无不一一润染着爱的清辉。也正如这部小说名字的立意一样,爱情,永远如纯洁的百合,是飘荡在天国里的一束馨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