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反思中国传统文化

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反思中国传统文化

常 楠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安 710127)

[摘要]为什么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首先发生?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人表示疑问。《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可能是从社会学方面探索这一问题的典范。学习和借鉴本书的社会学分析方法, 珍惜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将国家文化精髓内化为全体国民的共同认知, 并将其外化为国际符号, 促进这种价值观念被国际社会普遍同。

[关键词]《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 传统 文化

一、《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写作目的和探讨问题概要

韦伯写这本书的直接起源是探讨东西方差异问题时所产生的,即为什么近代资本主义制度只产生于西欧,而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方却没有产生资本主义( 如中国、印度)。资本主义仍然处于萌芽甚或空白阶段,韦伯试图从人文层面上解决这一问题,韦伯通过对各人文因素的分析发现,同时代在西方出现的几乎所有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因素,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类艺术以至于建筑、印刷、教育制度、官僚制度、政治体制等都可以在东方世界找到相似的或影子,甚或有些内容还是从东方传入西方的,同时期欧亚大陆的两边,区别最大的可能就是西方正进行的新教改革,于是韦伯从宗教上找到了他的突破口。通过对新教各派的产生过程、教义、教派发展的分析,韦伯认为,在新教诸派教义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精神先于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对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并未在书中作定义性阐述,而是通过对富兰克林的言论引用,表现出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在于:积累财富,理性的积累财富,时间、个人美德等的存在都是为了财富的积累。韦伯认为富兰克林的话是对资本主义精神的精辟的描述。虽然可能会引起误解,被看作是美国人极端功利主义的表现,但韦伯认为,尽管这生活是功利的,但其出发点却不是功利主义。富兰克林是把自己对这种功利性的认识看作神的启示。这种伦理要求人们尽量的赚钱而避免生活享受。财富的积累不是满足自身需要的手段,而是完成上帝所赋予的义务,赚钱成为一种职业美德和表现自己能力的一种手段,这是资本主义文化的特征和基础,也是资本主义精神的特征和基础。但是,

这种伦理并不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后出现的,它本身不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按照韦伯的观点,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是它的产物,而它自身,是宗教改革带来的副产品。

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真正母体呢?韦伯的回答是:新教伦理。在本书中,韦伯的新教主要是路德教、加尔文教,以及两大新教下的一些典型教派。韦伯认为新教诸派特别是加尔文教派的世俗禁欲主义( 本文下篇通篇讲禁欲主义,可见韦伯认为禁欲主义的影响之深) 导致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并且从时间上来说,资本主义精神先于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

就路德教而言,韦伯认为路德教对资本主义精神的贡献在于其“天职”观念,韦伯把本书上篇第三章: 路德的“职业”概念作为“本书的研究任务”,路德教认为“职业”是指“上帝所赋予的一种终生的任务,一种确定的工作领域”。由此猜想,韦伯之所以把这一章作为“本书的研究工作任务”,可能是因为它整本书写作的直接原因只是为了阐述路德教职业概念的定义对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由此出发搜集的资料和论点最终使他扩充完善而成《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加尔文教而言,韦伯是通过对加尔文教的禁欲主义说明其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影响的,路德教的教义只是提升了世俗生活的地位,提升了世俗中勤劳工作的宗教报酬,而加尔文教则更彻底的否定了可以通过善行与忏悔来使自己得到拯救。加尔文教的“预定论否定了教会的功能”预定论即:上帝在永久以前已经自由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将人类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将永远是选民,而弃民将永远是弃民,无论什么行为,什么人,甚至上帝自己也不可能改变这种身份,因为这种身份是上帝永久以前自由决定的,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和教士的作用。如何分别选民和弃民的标准是信仰,但必须是“有效的信仰”,有结果的信仰,能够证明的信仰,如何证明则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而不是为了自身享乐而进行的勤奋的劳作、节俭、努力增加财富等行为,这些行为的唯一动机是增加上帝的荣耀,是作为选民的一种天职,是在证明自己的信仰,而这一信念所导致的行为和行为后果却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人们的求利行为相一致,虽然动机不同,于是韦伯便把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归功于宗教改革的教义。

由上我们可以发现,韦伯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当时所看到的不同于东方的欧洲的现代资本主义精神( 不是资本主义制度) 的起源在何方,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起源,在书中,资本主义精神与资本主义制度是两个互不相同的东西,二者由于偶然联系到一起而形成近代欧洲的资本主义。韦伯甚至开篇即提出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企业形式在很久以前,在东方都曾经出现过,但这些资本主义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本书所讨论的资本主义精神。韦伯用比较宗教学的方法指出,资本主义精神不是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宗教改革的副产品,只在一定程度上谈到了资本主义精神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作用,即资本主义精神对“传统主义”限制的突破。韦伯从探讨宗教改革的教义( 而非教规) 出发,分析了新教各教派主要是天主教、路德教、加尔文教,清教徒等的教义所引出的世俗行为后果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导引出的行为后果是相容的,也就是说,韦伯探讨的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否相容的问题。

从全书看,笔者认为下面就是本书的主要脉络所在:新教教派——新教伦理 ——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吻合——新教伦理孕育资本主义精神。

二、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与珍惜我们自身的文化和传统

《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其他一些西方社会学,法学类经典名著在中国的传播,既使我们在社会学等领域获得了思考问题的新方法,也迫使我们正确面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缺陷。也许这就是文化全球化传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帮“全球化”概念的运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90年代达到高潮,并且使本来发端于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一种客观现实和内涵丰富、结构复杂的历史发展趋势,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内容,对当今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而当我们审视文化领域的时候,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就是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及其效应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沉思考。就本书而言,它在文化上对基督教文明国家的消极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可以看到,文化问题在全球化场景中日显突出,不同的文化开始了剧烈地冲突与融合。围绕着文化全球化的同质性与异质性,世界性与民族性,全球性

与地方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等核心问题而展开的文化论争已经越来越激烈,并且在现实的辩论和斗争过程中,衍生出“文化霸权”和“文化主权”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战略,共同构成全球化文化关系的主线。就国内而言,学者们态度不一而论,有人欢迎文化全球化,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与全球接轨的重要机会,也有反对全球化的忧患性的呐喊与反思。不管我们站在什么立场或者用什么眼光来审视和分析“全球化”、“文化全球化”,都应该防止陷入“西方文化中心论”, “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陷阱之中。因为,如果我们只是单一的,片面的考虑全球化的经济层面的话,那么,势必得出经济上处于强势的国家和民族,其文化也自然成为全球化中的强势文化、中心文化、主导文化,于是,文化话语霸权也就有了现实的理论依据。与此同时,西方学者关于全球化问题讨论中流行一时的观点是,把全球化当作现代化的产物来看待,认为现代化的全球扩展,现代化与全球化必然导致破坏和消解民族文化传统与本土文化的差异。而所谓“文化全球”在他们看来,就是在全球性范围内实现文化的“西化”。

但是,文化全球化最多只能影响,并不能消弥民族文化间的差异而产生纯粹单一的,同质性的全球文化,因为文化主体的国家,民族是多样的。我们置身全球化日益加速和深入的年代,面对西方世界的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倡导“文化主权”已经应该成为我们在文化领域乃至国际关系领域不容忽视的主题。我们应该处理好如何继承,创新文化传统,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如何正确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甚至可以像《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一样,分析出若干符合现代化的精神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导的儒、释、道三教,绵延数千年,已积淀和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契合点也可以随手拈来,比如说:(1)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主义精神与现代化精神的吻合。有书评家认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本质就是说新教教义所特有的理性主义才导致资本主义精神, 其实我们的“中庸之道”、“礼、仁、义”等无一不能发展出理性;(2)中国传统文化的入世精神和忧患意识与现代化精神相吻合。现代化要求人

们积极入世,这应该比清教徒们的清教主义要积极得多;(3)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社会分工和协作,说来也许牵强,中国向来讲究等级和服从,可是这与分工与协作的精神倒还算相吻合;(4)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国意识与现代化要求的秩序性相吻合等等。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代名词,软实力( SoftPower),已经被写进了中国共 产 党十七大报告之中。在十七大报告中,软实力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述形式出现,与之相关的重要论述还包括“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以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等。透过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已确立从国家层面推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并作出相关系统部署。在评价探讨全球汉语热催生孔子学院、中法中俄互办“文化年”等一系列重大现象和事件时,国际舆论的普遍看法是中国软实力日趋走强。一般认为,作为软实力核心的文化力,现在越来越为世界众多国家高度重视。近年来,英国和韩国分别制定了“创意英国”与“活力韩国”的总体方针,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也都在有计划地实施各自的语言战略,努力扩大其语言的国际影响。

在高度全球化在高度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地球村重要一员的中国,如何以更加主动的姿态,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的萃取提炼,同时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寻找一种中国和世界、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平衡,并将其精髓展示给世界之需求,正变得日益迫切。但是,只有当一个国家将文化精髓内化为全体国民的共同认知后,方有可能将其外化为国际符号,并且当这种价值观念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后,才意味着软实力的真正提升。

附表:1

合作经营协议书

甲方:

乙方: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中石油煤层气保德区块地面工程合作经营事宜,自愿达成如下协议,以资信守:

一、合伙宗旨:共同合作、合法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合作经营项目:中石油煤层气保德区块地面建设工程。

三、合作经营地点:山西省保德县。

四、出资金额方式:期限垫付。

1、甲方以现金方式出资200万元;乙方以现金方式出资200万元(主要用于补足前任合伙人撤资款项)。

2、合同签订之日乙方向甲方交付100万元投资款,剩余100万元乙方须在20xx年3月31日前全额到位。

3、20xx年3月31日前应付前任合伙人撤资的17万利息,双方各承担8.5万元。

4、乙方垫付20xx年2月开工前期全部费用。(回款前)

五、股份划分:甲方 % 、 乙方 %。作为确定盈余分配和债务承担的基础。

六、合作期间甲乙双方的出资为双方共有资产,不得随意请求分割。

七、甲乙双方的任何一方原则上不得中途退撤,任何一方在不给合作事务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可以退出,但须经双方协商认可。

八、甲乙双方的分工、权力与义务:

1、甲方为合作项目的负责人,全面负责合作业务的日常经营与管理,重点负责商务活动及工程的回款工作。费用不得超过工程总额的10%。

2、乙方负责合作项目的生产,施工、安全工作。

3、以甲方公司的名义,在保德县与当地银行开设账户,双方各留

印鉴、共同管理。乙方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财务工作,对于涉及财务、

账目以及借款、还款、日常投资等资金使用事项在超过 元额度( 元以下的应各自记账留存凭证定期对账),应许

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方可进行。同时,甲乙双方都有对财务账目的监督

权利。

九、盈余分配与债务承担:

合作双方共同经营,共同合作、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十、合作任一方违反本协议导致合作损失的,应当对另一方承担。

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本协议一式 2 份,甲乙方各执一份,经甲乙方签字画押后生效。

甲方: 乙方: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第二篇: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失与反思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失与反思

陈鹏 A13120362 水文1201班

摘要: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近两年来,我国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不断遗失. 民族文化急需受到保护!!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流失;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已植跟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炎黄子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外来文化侵入的原因,更有自身传承的缺陷,中华传统文化的现状并不乐观。

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在我国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去年已被蒙古国申报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报为该国的文化遗产;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

这一切的一切都值得国人去反思,从建国以来,以发展经济作为主要发展目标,政府和人民群众大部分都在注重经济的发展。西化的东西不断传入国内,而传统文化却在不断的遗失。

看看现在的孩子,基本上已经成了半个西方人了,对中国本有的文化了解太少。中华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但这源远流长的文化也想黄河水一样,快要枯竭。

我们的青少年急需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十年、二十年过后,我们固

有的文化还有多少?!很让人担忧!

我国目前的民族文化正在面临威胁,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做法确实令国人感到愤慨,韩国声称中秋节为自己的节日,孔子是其自己的祖先......,最近在网上还有一些韩国人肆意发帖子,宣扬韩国文化,鄙视中国文化,令网友十分气愤,这种意淫中国文化的人大有人在。其中崔程秀就是一个典型。

好莱坞来了,留给我们最大的悬念就是: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题材会被美国人演绎成什么样子?其实,欲望也好,想象也好,说到底好莱坞是一个文化工厂,他们挖掘新题材的冲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利润的追求和攫取,是为了分食世界电影市场的大蛋糕,并不是在从事文化保护计划,他们是好莱坞,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们将会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标准来打量和改造传统的民族题材,并按照他们娴熟的商业逻辑来进行运作,推向世界。首先,他们不会“正说”,其次他们也不会“戏说”——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不符合他们的文化理解——但他们会“西说”,将一个东方的、中国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题材处理成一个西方的、美国的、好莱坞的和后现代的电影文本。这其中,最大的可能是,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和故事逻辑的更改。

在学校上动画影片赏析课的时候曾看过一部西方拍的一部动画片《花木兰》,动画片《花木兰》并不是一个充分尊重中国人印象中那个传统“替父从军”的民间传说的模式和版本,而是进行了大胆的符合西方人接受心理和习惯的艺术夸改编,片中花木兰成了一个典

型言谈举止大胆率直、情感表露直白主动的西方女子,而全然没有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里女子的矜持和谨慎。这样的花木兰是典型的西化的花木兰,而非传说中的花木兰。是用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演绎装进了这个名叫“花木兰”的瓶子里,然后大声吆喝着,出口到中国来大赚其钱。这将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孩子们对这一中国历史上经典的女性形象的认同和接受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而当好莱坞陆续对《杨家将》、《西游记》、《孙子兵法》等一系列中国经典完成“西说”时,中国的孩子心目中的文化版图将会是怎样的图景?

前不久传出有关造纸术之争,埃及和韩国都声称造纸术创造应归属自己本国。现在的韩剧让不少国人觉得哭笑不得,尤其是一些历史剧,仅一部大长今就笑话百出,不得不让人思考一个问题:韩国导演到底懂不懂历史?!

众所周知,追述到西周时期,现在的朝鲜韩国是西周灭商后的一个箕氏侯国,相当于现在中国的一个县郡,被称为高据丽。 唐代是中国的鼎盛时期,是当时时界超级大国,中国的文化不断被传入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医学、佛学、茶道、服装、公艺、技术??等。不断传入周边国家。

不得不说近几年韩国惊醒文化侵略确实令人悲愤。汉城改“首尔”的闹剧刚刚过去,韩国议员又开始张罗把“汉江”改为“韩江”,“中医”被改名成“韩医”,并被作为高丽医学而拼命向世界宣传推广。

公元前14世纪,商朝就有了甲骨文的记载,篆体字从秦朝的李

斯创建以来,一直被沿用,在国内研究古代文学,古汉字的专家也有不少,而最后真正让世人了解中国汉字历史的却是日本人,日本出版中国古代汉字历史一书把汉字的历史介绍的非常详细,是很多设计师的工具书。作为国内的专业研究人士,对汉字的文化比这些出版书的日本人知识丰富得多,但最终没有让大众了解。我们的研究人员除了自己研究以外是不是应该做些事情,让人民群众也能了解,跳出死研究的套子,把这些研究的成果进行传播呢?!

一.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流失的反思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开始被政府和社会重视,同时也积极寻求保护对策。讲解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百家讲坛》栏目就很受大家喜欢。20xx年6月,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名列其中。同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20xx年11月9日15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在人民网、新华网、国家发展改革委网、新浪网等大型网站上,就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草案)开展问卷调查,共获得约1万份有效答卷。对于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问题,总1499337张,其中,支持931242张,占62.11%;反对441860张,占29.47%;无所谓126235张,占

8.42%。20xx年12月16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一年中法定节假日的总天数由10天增加至11

天;其中,劳动节的假期由3天调整为1天,新增法定节假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据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节假日调整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要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调查问卷也显示我国国人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在逐渐增强。

当了解了许许多多的事例后,许多人都会感到悲愤与不满,但除了悲愤与不满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反思? 我们是否应该爱惜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周边国家对我国文化如此侵略,除了愤慨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有关部门和我们自己也应该加强保护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主动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们应该深知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所在,没有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就失去了自己的根基, 我们应加强对自己的反思,从而更好的发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只有不断的丰富和强化文化的民族性,才能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面对文化同一化的挑战。

三 总结:除了悲愤与不满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反思? 我们是否应该爱惜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周边国家对我国文化如此侵略,除了愤慨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有关部门和我们自己也应该加强保护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主动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中华传统文化释要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黄鹤著 中韩文化发展考察报告 社会科学报

文化与人格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刘承华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