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佳肴》案列分析

第二课时 《虽有嘉肴》

教材分析:《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复习上节课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课文,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复习上节课内容,积累文言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由个别学生上黑板归纳文言常识,教师纠正。

2.全班朗读,巩固加深。

二、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的情况下分析课文。

1.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

三、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 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身体验虽有嘉肴,弗食的作用)

明确: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通过

这种类比,为下文做铺垫,引出教与学的关系,告诉我们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 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相辅相成的。

3.文章主题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要去实践,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也是一种实践,通过实践出真知。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在理解中还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五、课后学习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六、教学反馈记载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这节课本我主要向学生们讲教学相长的道理,我采取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导入,然后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可是,讲完之后才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一些失误的地方。

首先,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我发现个别学生的答题模式并不规范,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关于答题模式这一块我争取让全班学生都能掌握。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语言组织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个是在今后需要改进的。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 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由此,我想到了教学活动。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

理念在实践中会不断创新,也会在不断的失败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我一定会在教学中学习积极的理念和教法,使自己成为一个跟得上时代理念的老师。

 

第二篇:20虽有佳肴学案

胡襄一中2014级

初一语文翻转课堂课时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_______ 使用时间_2014 年 月 日 编号 02 审批:

20虽有佳肴学案

第1页,共4页。

20虽有佳肴学案

第2页,共4页。

20虽有佳肴学案

第3页,共4页。

20虽有佳肴学案

第4页,共4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