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后,新世纪的主人(《苏武牧羊》读后感)

零零后,新世纪的主人

—读《苏武牧羊》有感

人们都说我们零零后是最幸福的一代,是新世纪的主人。试问身边的同学们,哪个在家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呼风唤雨的小皇帝?可以说,我们这代人真的不知“苦”为何物。可是学完《苏武牧羊》后,我沉默了。

初读课文,我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人和事,后来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课堂上老师的引导和讲解,我不禁对苏武牧肃然起敬。是对他“渴饮雪,饥吞毡”不畏艰难精神所感动吗?不!更令我感动的是那种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气节。

有的同学说,如今处在和平年代,生活条件好了,不需要“渴饮雪,饥吞毡”。我认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我们是祖国的栋梁,当今社会,需要我们这代人具有吃苦耐劳的韧性,需要我们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身边每一位曾关心我们的人,我们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包容,去爱,去珍惜身边的一切。而这些正是我们所缺失的。我经常听到某某同学抱怨食堂的饭菜不可口,抱怨学习任务太重,抱怨父母没有满足他的什么愿望??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你给予别人的又有多少呢?

同学们,让我们担负起肩上的使命,做新世纪的主人吧,未来等着我们去创造,我相信大家会用自己的行动,用一颗炽热的心,做出最美的诠释!

 

第二篇:《新世纪 新师德》读后感

读 ︽ 新 世 纪 新 师 德 ︾ 有 感 单 位:岗 贝 小 学 姓 名:姚 翠 君 时 间:2012 年9月13

读《新世纪 新师德》有感

这段时间,我仔细阅读了《新世纪 新师德》这本书,那精湛的论断、缜密的推理、独到的见解和与时俱进的视野,让我爱不释手,我用了一个星期多的时间终于读完了这本书。通过阅读,让我明白到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德育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通过这次阅读学习,我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也让我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教师岗位所需要的师德规范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教育主管部门一年一度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旨在端正师风,强化师德,言外之意就是师德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世人也对当前的师德提出了种种质疑。师德规范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效益的根本问题,要加强师德建设,不仅仅是靠社会舆论和教育活动,而更主要的是教师要依法治教,师德规范的内容和评价机制要能够与时俱进。

一、师德规范需要与时俱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早已由计划经济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快车道,知识经济的也初见端倪。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式,如果我们再用过去那种传统的师德规范去审视和看待今天的师德状况,未免过时已久。正所谓“时已世移,变法宜矣”。 正如《新世纪 新师德》上说的一样:“衡量一个社会的教师道德水准,不是看这个社会所倡导的教师道德规范体系,而是看真实的教师教育行为。如果社会所倡导的教师道德规范不被教师认可、采纳,或者说现实的教师行为与道德规范的要求不一致,那么,一方面我们要反思教师的道德素质,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其提高素质;另一方面我们要反思教师道德规范的合理性,使道德规范更适合真实的教师生活。”在以往的教师道德规范中,我们过于重视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从而使教师道德建设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审视我们过去所期望和要求的师德,很多方面都还没有与时俱进。所以,师德的规范要与时俱进就要做到好下面 1

的几点: 首先,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增强师德修养的前提。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是教师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规范,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明辨职业活动中的是非善恶,从而增强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自觉性。与此同时,还要不断陶冶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在处理人际关系、评价某种行为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没有这种内心体验即诉诸情感的道德认识,教师的道德行为就缺乏内在动力。应该说,师德修养的增强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构成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相对完整的道德意识。

其次,磨炼教师职业道德意志同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是教师履行职业道德行为的有力保证。道德意志在道德素质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道德生活中,一个具有顽强道德意志的人,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也能抵制外部的腐蚀和引诱,保持高尚情操。道德意志在道德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没有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但是如果没有道德意志,即使有了道德行动,也不可能持久。此外,道德信念是人们的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的媒介和内驱力,它使道德行为表现出明确性和一贯性。

再次,要重视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部状态,表现为道德言论、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在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均属道德意识范畴,它们的作用在于指导和影响道德行为的抉择。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停留在道德意识阶段而不去行动,不去履行道德义务,那么,他就只能具有某种道德意愿和动机,而不具有实际的道德品质。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再把这种道德意识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即践履社会道德要求,完成道德义务。如此身体力行,循环往复,逐步成为人的一种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

2

二、师德建设的构建需要与时俱进

社会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维系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相关法律法规也相应发生了变革。并且,教育的责任主体也由过去的学生家长变成了政府和国家。责任主体发生了改变,如果我们还像过去一样要求家长负担教师的待遇,或者要求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必要的报酬那就错了。在新时期师德规范就必须与时俱进,合理建构。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今天,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时代文明的根本标志。以人为本首先是以人的权利为本,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享有普遍的平等的权利,都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目的”。教师道德建设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在师德建设中具体体现为以满足教师的需要为本。在思想上,我们既要看到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又要看到教师职业的一般性,从而使教师道德符合教师实际;在实践中,师德建设要把教师的需要看作起点和归宿,创造条件解决教师工作环境和个人待遇。

二、确立权利和义务对等的教师道德观。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道德也在发生变化。教师道德变化要求确立正确的义利观,要把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使教师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义务人”,而是拥有相应权益的主体。正确的义利观是义与利的统一,不能把利看作是恶的东西加以排斥。教师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一种正当行为,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

三、要确立正确的师生观。在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的今天,义务是国家的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行为,不再是家长请教师教育学生的行为。因此,学生与教师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怀,既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又要建立师生民主平等的互助关系。一切传统的“师道尊严”和“严师出高徒”,以及“棍子头上出孝子”的教育理念都是过时的,也是违背新时期教师道德规范的。

四、建立良好的教师生态环境。教育教学是一个典型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相 3

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的生态环境是由教师群体,教师所在的学校,教师的教育对象,教师的上级主管部门,以及教师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所构成的。要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培养教师的合作精神,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尊重教师个体和群体,抛弃等级观念,带头引领教师及其群体走自我发展、健康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管理体制。改善教师收入状况,提高教师的工作地位,达到改善教师生态环境的目的。

三、塑造教师师德的“完美形象”与时俱进

任何一个时代都非常强调师德,希望教师是一个完美的形象,因为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于受教育者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关系着整个社会道德发展的趋向。但是只凭主观愿望未必能产生预想的效果,社会变化太快,新生事物太多,抱着批评和排斥的态度进行教育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果教师能够拥有一颗年轻时尚的心,了解学生喜欢的事物,关心学生热衷的话题,懂得学生思维的方式,学会理解学生,融入到学生中间去,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分辨是非,施展能引能导的能力和魅力,那将取得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只要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学生就会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倾注心血,播种真情,才能够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精神鼓舞精神,在传承与创新中成就学生,也成就自己。师德的基础的体现就是热爱教师职业。爱本来就有了积极的因素,教师因爱职业而爱学生,因爱学生而研究学生、尊重学生,尽量完美地完成他的职业责任,加强自身文化和道德修养。教师因爱职业而爱学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畅通了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渠道。在沟通与理解的交融中,学生接受程度最高,师德的积极因素让学生吸收,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虽然我们希望教师成为一个"完人",但教师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教师也是普通人,教师的个体价值也要在社会中得到实现,这不仅包括政治价值、精神价值,而且包括经济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依然只谈理想和精神,多少有违事物发展规律。有学者认为"人们物质需要的相对满足越充分, 4

人们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便越多,人们的品德便越高尚"是有道理的。我们不能在"提倡无私奉献"的口号下,侵害教师应有的利益。"无私奉献"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只有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才是有道德价值的,被迫的"无私奉献"是不具有道德价值的。而教师也不能直接把师生关系变成经济关系,这会严重降低教师的德育影响力,阻碍师德建设。

现代师德建设要求凸显公正和人道原则。教育公正原则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公平、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不仅享有同等发展的机会,而且享有适合个体差异的教育。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就是把学生作为有独立权利的人,他(她)们的人格应该受到尊重,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所以教师师德的完美形象更加要与时俱进。

总之,教师的道德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改变教师的生态环境,也需要教师自身道德意识的觉醒,更需要自上而下的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随着师德规范建设的与时俱进,教师整体道德素质的提升将会指日可待。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