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05成人教育学 赵丽梅 学号2005182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 rt,1776—1841),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赫尔巴特提出了作为独立的一门科学的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一、赫尔巴特生平简介

生于德国奥登堡。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以后入拉丁学校,于1794年进耶拿大学。在学校内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当时刚发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六世纪)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给他很大的影响。1797年初,他在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即去瑞士担任一贵族的家庭教师;他对教育的兴趣就是由这个职务引起的。他在1799年曾访问过柏格多夫,与裴斯泰洛齐相识,这一认识给他的印象很深,但是他并未接受裴氏观点中的民主主义倾向。1799年以后,他停居在友人家专攻哲学;1802年在哥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即在该校任教。1809年他应哥尼斯堡大学的聘请,继康德之后,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育研究所,目的在于训练教师,应用他的教育原理。1833年,他重回哥丁根大学任教,于1841年逝世。

二、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坚信,他建立了“科学的教育学”。因为他的教育学具有坚强的双翼,即把教育学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他说:“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来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当然,在分析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时,也不能忽视他的政治思想。离开了他的政治的观点,也难以对他的教育思想做出客观的评价。

(一)政治背景

赫尔巴特生活的时代背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到欧洲革命时期。(德国 封建地主阶级VS资本产阶级)

赫尔巴特正是当时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妥协、力图维持君主制的统治的思想的代表。 显然,他的政治立场是保守的。其教育理论是为维持容克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他的教育思想在许多方面都反映了他的社会政治观,即他希望在不破坏和不根本改变德国当时社会秩序中求得某些改革。

(二)实践哲学

赫尔巴特的伦理观:五种道德观念 “内心自由” “完善” “仁慈” “正义” “公平” 其中,“内心自由”和“完善”的观念是针对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言,而“仁慈”、“正义” 和“公平”的观念则是指个人与他人或社会发生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这五种观念包含着意志道德的一切类型,并是巩固世界秩序的永恒真理。

赫尔巴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知识或认识在德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他指出“巨大的道德力量是获得广阔视野的结果,而且又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思想群活动的结果。”

(三)心理学

赫尔巴特认为,观念是心理的最基本的要素。他把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看成是观念的集聚和分散。他断定心理学是研究观念集聚、分散、结合和消失的科学。教育过程就是不断向学

生呈现“观念”的过程。

从观念竞争有强弱变化的认识出发,赫尔巴特还提出了“意识阈”的观点,并用观念在“意识阈”内外的活动变化来解释人的心理。赫尔巴特把全部心理活动归结为观念的活动,实际上也就是把人的全部精神生活都看成是观念的活动。

在心理学上,赫尔巴特还提出了“统觉”的思想,统觉是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

赫尔巴特的哲学和心理学反映了德国哲学和心理学注重思辩和经验的特点

三、《普通教育学》简介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一书全称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是1806年发表的。该书所阐述的学校管理制度、道德教育的理论以及教育目的等,从其政治方向来说,是为“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服务的,但是,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与评价该书的意义之所在。

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

绪论里,赫尔巴特着重说明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作用。还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目的与作用等问题

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共分两章,第一章为“儿童的管理”,第二章为“真正的教育”。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

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共分六章,各章依次为:“多方面性的概念”、“兴趣的概念”、“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效果”。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这一部份是《普通教育学》一书的核心,也是比较有价值的部份。

第三编的标题是“性格的道德力量”,共分六章,各章依次为;“究竟什么叫做性格”、“论道德的概念”、“道德性格的表现形式”、“性格形成的自然过程”、“训育”、“训育特殊性的考察”。本编主要论述了训育和道德性格的形成问题。

管理、教学和训育,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体系的骨干

四、《普通教育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五道念与教育目的论

五道念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的理论基础。五道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在赫尔巴特看来,五道念为人人所共有。作为一套普遍的道德范畴,五道念是人类的永恒的美德,它将人类的一切美德都网罗入内。五道念是一个层层剥笋,步步递进的关系,愈到最后,其道德自律的成份愈少,而道律他律的色彩愈浓。赫尔巴特断言,五道念囊括了意志道德的一切类型,因而是巩固世界秩序亦即维护普鲁士君主政体下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和道德规范的“永恒真理”,如果人人都能牢固地将五道念建立起米,天下自无任何骚乱,社会自然安定太平,人民自然各司其职,安守本分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还把儿童未来的目的分为两部分,即希望达到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或者说与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教育就必须发展人的多样的、各方面的感受性,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的目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达到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

美的道德品格的人。

(二)性恶论与管理论

赫尔巴特禀承了历史上沿袭的,曾为中世纪神学所极力鼓吹的“性恶论”,认为在儿童天性中处处都会表现出不服从的烈性。,“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他们(指儿童的烈性与欲望)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不断地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而儿童管理就是许多必要的预防措施之一”。 他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赫尔巴特将对儿童的管理作为实施教育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过程可分为三大部分:管理、教学、训育。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不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实施道德品格的教育就无从谈起。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首先对儿童进行管理,如果不首先通过管理将儿童天生的粗野倔强的性格压下去,无论是教学还是教育都无法进行。但是,儿童管理既不是教学,也不属于教育,旨在为顺利进行教学和教育创造前提条件,除此之外别无目的,“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

主要的管理方法有:威胁、监督、权威与爱。

(三)兴趣说与教学论

兴趣的多方面性可分为两大类,即“认识”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认识”的兴趣是属于周围自然现实的认识,“是在观念中摹写在它面前的东两”,而“同情”的兴趣则属于认识社会生活的,“是把自身置于别人的情感之中”。以上这两大类兴趣又可具体分为六种兴趣: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为发展学生的兴趣,他认为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动精神,因为"津津有味地学习的东西,能够很快地学会巩固地掌握"。

兴趣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兴趣的多方面性”构成了儿童意识活动的内在动力。“兴趣的多方面性”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和必要。由此,赫尔巴特提出了他的范围广泛的教学课程论。属于经验兴趣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地理;属于审美兴趣的学科是文学、唱歌、图画,属于同情兴趣的学科是外国语(古典语与现代语)和本国语,属于社会兴趣的是历史,政治、法律,属于宗教兴趣的学科则为宗教。

兴趣的四阶段与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还进一步对兴趣的心理特性和心理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人的兴趣是一个由“专心”和“审思”共同组成而又相互矛盾的心理活动。“专心”与“审思”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兴趣的四个阶段,即注意、期望、要求、行动。赫尔巴特正是依据兴趣的四个阶段提出了其极为著名且又影响极为巨大而深远的“四段教学法”。 这就是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明了就是向学生明确地讲述新的教材;联想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谈话,使学生把新旧观念联合起来;系统就是学生在新旧观念联系的基础上,去寻找结论、定义和规律;方法就是把已学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有逻辑地、创造性思维的技能。赫尔巴特所规定的这些阶段,由他的学生齐勒(Ziller)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

(四)性格观与训言论

训言论即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他认为道德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灵,而且能指导他们的感情、愿望和行为,形成他们的性格。

他认为道德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灵,而且能指导他们的感情、愿望和行为,形成他们的性格。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依靠学生已有的美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找到学生的善良特征,甚至学坏了的学生的善良特征。用一个火花燃起另一个火花。道德教育的方法,他认为包括以下几种:约束学生;限定学生;规定明确的行为规则;使儿童心灵保持"宁静和明朗";以奖励和谴责去"鼓舞"儿童的心灵;劝告规律的生活方式,家长要保证儿童合理的生活秩序,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分辨是非,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赫尔巴特所

建立管理儿童的制度曾经广泛地推行着,这种制度的缺点在压抑儿童的创造性,使他们绝对服从成人的权威。

五、《普通教育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1.《普通教育学》的历史地位。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山祖和奠基石。

(1)赫尔巴特将五道念作为其教育论的理论基础。这种试图将教育目的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之上的努力显然是一种理论上的贡献,从而使其教育目的论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的理性之物赫尔巴特试图将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将现实社会的要求与未来社会的召唤统一起来,从而培养既能立足现实,又能面向未来的人才,赫尔巴特试图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尖锐对立中寻找平衡和支点,并将这一思想体现和贯彻于其教育目的论之中。

(2)赫尔巴特将其管理论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之上,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即使在赫尔巴特的最专制的管理论之中,我们还是可以依稀看到一些民主的东西:“人们只能理智地把这种服从同儿童本人的意志结合起来,并只能把这种服从作为一种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真正的教育的结果来期待得到”,“一个外行的教育家如果擅自行使支配权,而这种权力既不是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又不是被学生承认的,那么他将完全自毁于此。”

(3)《普通教育学》的不朽生命在于它的教学论。

第一,赫尔巴特从其观念、兴趣、统觉等心理学思想中寻找其教学论的理论依据,试图将其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这是赫尔巴特的一个极为重大的理论贡献。

第二,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从而正确地阐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第三,“四段教学法”的提出。“四段教学法”对于教学的四个阶段划分得很清楚,且比较细致地考虑到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注意到不同教学阶段学生的不同兴趣,特別考虑到不同的教学阶段所应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这对于知识的系统授受和教学过程的规范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4)在训育论中,赫尔巴特试图将道德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统一起来,从而使人归于“内心自由”。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赫尔巴特试图将人之个性与社会性协调统一起来的努力。赫尔巴特重视有规律的生活在儿童的道德性格养成中的作用,将道德性格的养成生活化,重视教育者在形成儿童道德性格中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主张陶冶,反对强制,所有这些,都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小结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主要体现在他这本《普通教育学》里。他所提出的把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科学的主张、把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的见解、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以及统觉心理学理论,等等,对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欧美多数国家以及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尤其是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其实,赫尔巴特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主要不在于众人加之于他的“近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等美誉,而在于他的教育学说成了西方近代教育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赫尔巴特这样重要的教育家来说,仅仅通过几种教育著作,是不可能真正完整和全面地把握其思想体系的。在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赫尔巴特的影响也同样重要。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最早被系统介绍到中国的西方教育家,更主要的是他对20世纪初期中国建立新式学堂和发展近代师范教育发挥了无人可及的巨大作用。而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影响则持续的时间更长。如果细读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教育学者发表的有关教学和学习的论著,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与赫尔巴特学说之间的种种联系。

 

第二篇:普通教育学之读书笔记1--3章

普通教育学之读书笔记

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提高

教育成效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的

教育学是揭示教育规律的

二、 教育规律的特点:1.它是教育现象所固有的客观存在,即同时存在;2.它是反复起作

用的,在任何情况下教育都受自身规律的制约。

三、教育规律按层次可划分为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一般规律存在于一切教育现象中,并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认识且掌握的一般教育规律: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教育适应并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规律。

特殊规律(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教育过程不同阶段)如德育规律,教育规律,教学管理规律。

四、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形成,但是教育现象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孔子的论语,汉初的学记,唐代大文学韩愈的师说,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没有形成对教育的研究只停留在现象的描述,独立的教育学科,理论水平低。

2,独立形成阶段:教育学之父杰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它是一部完整的论述教育理论的专著,是1632年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康德的康德论教育,瑞士的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还有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成书于战国后期,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讲家的培养一书还早300年,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专著。

这一阶段的特点教育学已经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使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从具体的比喻过渡到科学的论证。

3.不断发展阶段:教育学科群的形成及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学派的对立,其特点是;教育的地位不断得到认识、肯定和提高,教育学科在不断被分化和拓宽,各种教育理论同时存在,使教育形成了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综合化的趋势。 4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统计法、个案研究法。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a.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教育实践,指导教育革命,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教育事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b.是我们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技能,c.可以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增强教师职业的认识和信心。

6.学习教育学的方法a,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b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c要学,思,练结合d.要努力掌握理解教育问题所必需的有关学科知识。

第一章.教育的本质

一.1.教育的定义:可从两个方面讲,狭义和广义,从广义上讲,教育是指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而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具备广义教育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专职教师、有固定场所、有特定的组织形式。学校教育的定义是有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起源:有几种较有影响力的假设说法。A.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由法国社会学家利

托尔诺及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认为教育现象在生物世界存在着,是生物的生存本能,他们

把教育的起源完全归于生物的本能,忽视了的社会性,也忽略了教育的自觉性,有一定的片

面性。B.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孟禄,他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初级的心理

活动。与生物起源论相比,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看到了人的心理因素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有

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把教育归结为“无意识的模仿”,忽视了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两者主

动性,特别是学生学的积极性,因此也具片面性。C家庭起源论,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著名史

学家凯姆佩尔,他认为家庭起源论把目光转向了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家庭,找到了人

出生后的第一教育场所,但是忽略了在原始社会的早期,家庭是不存在的,而那时,教育已

经在为人类的发展做贡献了D劳动起源论,唯物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从本源上讲,也是

劳动的产物,从本质意义上讲,劳动依存于社会生产,教育起源于劳动。

二.二。的发展及教育的特点:原始教育【教育产生的最初阶段】教育活动在生产劳动中进行,主要是年长

者向年青一代传授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它具有以下特点:a教育是共同的、平等的,教育没

有阶级性;b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紧密结合;c没有专门的学校,也没有专职老师。

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在奴隶社会学校形成。据史料记载,世界

上最早的学校是第一个进入奴隶社会的埃及,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教育都具有阶级性,而封建社会

也有严格的等级性。这个时期的特点是:1,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2.学校教育

与生产劳动严重脱离3,教育具有了阶级性,4.古代学校教育主要采取的是个别教育的

组织形式。

现代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第一】,主要特点:a

创立了一大批著名的现代高等学校b班级授课制成为学校的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c各

资本主义先后通过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4年的法令;义务教育始于近代。第二阶段:【19

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的一段时间】主要特点:a进一步延长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

由4到8.b大力发展职业教育,c苏联十月革命成功为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开创了新模式。

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繁荣现象,表现在,大力增加教育经费,延长

义务教育年限,发展高等教育,改善学校结构,加强职业教育。

现代教育具有以下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实现了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思想、

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教育的终身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三.教育的特点:永恒性、社会性、阶级性、发展性、长期性、长效性、前瞻性。

四.教育功能的演变:原始社会的功能是为所有氏族成员的生活、生产服务

古代教育的功能是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

近代教育的功能是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

当代教育的功能趋向多元化,教育不仅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而且为社会的文化、军事、

人口、环保等多方面服务,其次是教育对个体影响的全程化。教育具有发展的功能。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功能的强化

教育具有的两个最基本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个体发展即教育具有社会功能和育人。

五.当今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教育培养和发展人自身、教育为人服务。其主旨是培养人。其具

体含义是a教育要解放人的身心b 教育要发展人的潜力c教育要提升人的素质

第二章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以下从四个方面论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A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经济与教育的关系总的来说

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教育的经济功能具体体现在a.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

变为现实的劳动力,教育是劳动力是指掌握一定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具有一定劳动

能力的人生产的重要手段。B教育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c教育

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手段d教育还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B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等同于教育与经济的的关系,相互作用。其政治功能

主要表现在a.教育对人的意识进行符合阶级意识的培养,从而实现“政治社会化”b.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c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发挥政治功能,d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C教育的文化功能【什么是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科学技术、教育、艺术、文学、宗教、道德、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构等。教育对文化的重要作用成为教育的文化功能。它的具体表现是a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b 教育具有创新文化的功能c教育具有普及文化的功能。

D教育的生态功能【现代教育既受生态的影响,也具有生态的功能。】其生态功能主要表现

在:a教育对人口数量的控制、质量的提高、和建构合理的人口结构产生影响b.通过环境教育改变人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育的育人功能

A.人的发展是指人在生命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的过程。其包括身体发

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体的增长及机能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而心理的发展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认知的发展如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和意向的发展,两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

B.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方面,是不同

的人在发展过程中都呈现出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共同规律。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5.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

三.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先天遗传的影响,后天环境的影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的教育的影响。

A.先天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是:1.是造成人的差异原因之一;2.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来

自主体的足够的条件;3.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从总体上而言呈减弱趋势。

B.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产生可能性影响,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分大环境和小环境。按环境因

素成分的性质分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具体表现在,为人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因个人的作用方式不同而不同。

三.教育的育人功能,广义而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决定的、主导的作用。a.教育促进

人社会化,其主要表现在:1.教育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2.教育促进人的能力社会化,

3.教育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B。教育促进人个性化,其主要表现在:1.教育具有开发人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2.教育具有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功能。

教育具有促进人社会化和促进人个性化的功能,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 我们的教育要在培养人具备作为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个性,

以人为中心,是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功能的表现形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