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影片的领衔主演周润发,在《孔子》的首映礼上敛起一贯的微笑,严肃地说道:“我之所以敢接下这部电影,就是因为我够有种!”

......

的确,演圣人,如履薄冰:演得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演砸了,洪水猛兽般的谩骂和诟病。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撇开各种史实问题的是非,至少华语影坛上对孔子的诠释近乎淋漓尽致的,庶几无人能出这位影帝之右。于是,便有了舞台上孔子第77代嫡孙女被用轮椅推出来送给周润发“永远的孔子”这幅毛笔字。

任何一部作品,人们总是由着自身的喜好在自己建立起的知识框架和审美跳板上褒扬贬低,批判的思想屈指可数。简单的好看与否已经摆不上台面来讨论。单凭一个好或坏字来给一部作品板上钉钉,未免极端了些。

就拿《孔子》来说,贬低派咬着各种瑕疵不松口, 尤其是在史实细节方面。以在《百家讲坛》上评水浒而一炮打响的鲍鹏山为首,从影片的身上撕下演员的演技、导演的拍摄手法、特技合成的效果等,将史实纰漏这副血肉模糊的腐尸疮骨吊起来放在聚光灯下,并配以放大镜呈现给广大的人民群众, 告诉我们,这个东西应该如此而非彼然。例如,银幕上孔鲤的“鲤”被打成“锂”;孔子喊弟子一定是直呼其名的,而非称呼他们的字;颜回、南子的死本没有历史记载,却被指出不合史实......

读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我是这部影片的拥护者,连蚊子的笔调都是倾斜的。是的,很遗憾,我似乎并不位列与上文所述的“批判家”的行列,是非曲直,在时代的笼罩下,没有定数。

言归正传。

褒扬派则很自信地将影帝的名冠和主演精湛的演技高高挂起。这世上的影迷中,不少人看电影看的是演员,剧情只是风铃上串起一根根乐管的丝线,这也是《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以及近年来名导云集名演员拍摄商业大片的不可或缺的原因。中国电影市场这十年来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渐渐火热起来。然而,随之而来的弊端也水落石出:评鉴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似乎只与其票房成绩相挂钩。从众心理引发的所谓的大片的浪潮热堪称“长江后浪推前浪”。怀揣着与迅猛发展的国民经济相脱节的文化素养,花几十块钱填埋一下消费空虚和一百分钟左右的视觉快感,这种“快餐电影”的存在不知是世界电影圈的悲哀还是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影视作品的墓志铭。《海洋天堂》,一部意义非常的电影,李连杰可以为之做到对片酬分文不取,精神素养空洞的广大“消费者”(而非“影迷”)却顶不起票房,即便有美女桂纶镁和影帝文章的加盟也无济于事......

......

大海呜咽着冲刷岸礁,晶莹的泪花灼伤了海星。

把目光收回到《孔子》上.在首尾呼应的拍摄亮点的点缀下,本片采用倒叙的手法描述了孔子跌宕起伏的一生,突出了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坚守自身道义地执著与不易,通过展现被尊称“圣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反映了孔子常人般的平凡,拉近因历史带来的距离感,传授观众以孔子的亲切以唤醒华夏儿女的历史使命感和道德厚重感,同时,帮助孔子的形象覆盖天下。

孔子,蒲公英一般的男子。

 

第二篇:《孔子》观后感 (2)

心平气和看孔子

——观电影《孔子》有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卷中记录着一位享誉中外的集大成者——孔子。孔子是一位解疑答惑的名师,是思想的先驱,他穿越了时间与空间,将先哲的智慧撒播到人间,他让古老的神州大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他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路。从孔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智慧的闪烁,思维的跳跃。 对电影《孔子》的评价可谓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有人说电影情节安排与史实之间基本上亦步亦趋,对孔子及其弟子形象的刻画十分感人,也有人说电影中的战争场面有些自作聪明,纯属多余,甚至有人评价颜回为了多捞几卷文书,在冰水里冻死的的举动,不是感人而是愚蠢……我十分关注电影的网评,然而看了北京大学教授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后,却又想绕开电影本身去关注世人对孔子的评价。

对孔子的历史评价自古以来一直有不同的声音,对待古人我们应该把他置身于其所处的时代,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心平气和地对其加以评价。

北大教授李零在他的书中评价孔子说“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

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栖皇,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李教授此言一出,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批判,其理由是要用孔子自身的语言读孔子 我想,不管大家如何理解,应该都不会接受“孔子像丧家狗”这一说法。

孔子确实用“丧家狗”形容过自身的处境: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在这个故事里,孔子最多只是对自己当时狼狈情况的一种自嘲,哪里谈得上“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李零教授解释说其书中的“丧家狗”是指“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按照这个解释,不但孔子是丧家狗,中国的其他知识分子如孟子、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鲁迅,甚至外国的苏格拉底、柏拉图、马克思都可被列入“丧家狗”的行列。

李先生写《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的目的或许

是想针对日渐升温的“孔子热”把圣人拉回现实中,让世人能够全面地评价孔子的功与过,然而,圣贤和丧家狗,反差之大,莫此为甚,纵然并非辱骂,也肯定有不恭敬的意味。

追溯历史的长河、寻觅先哲的足迹、探求社会的起源,以历史关照现实、以前辈督勉今人,这是一切文化创作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功能。

面对浩瀚的历史我们不能集体失声,我们每个人都有心平气和地评价过去的权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