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名著阅读指导策略与有效方法探析

初中生名著阅读指导策略与有效方法探析

初中生名著阅读指导策略与有效方法探析

[ 作者:朱雪雯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793 文章录入:zhuxuewen ]

初中生名著阅读指导策略与有效方法探析

朱雪雯*

(苏州市苏州新区第一中学 215011)

[摘 要] 分析目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和成因,探索初中生名著阅读的指导策略和有效方法,以引导初中生课外名著的阅读,推动和促进名著阅读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 初中生;名著阅读;指导策略;有效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新修订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对初中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作出了规定,并对初中生名著阅读的总量有了明确要求,还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篇目。可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外阅读如此重要,那初中生是否在进行课外阅读?他们在读些什么书?中国教师资源网曾经公布过对当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调查结果。从阅读兴趣和阅读目的来看,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课外阅读,也认识到课外阅读对提高语文水平、增加知识、调节精神、学会处世等的作用。但从阅读数量和阅读类型来看,一学期读5本以上课外书的不到半数,竟有8%的学生一学期未看过一本书。且绝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一些通俗的读物,如卡通漫画、武侠小说、科幻小说等。而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关心甚少,读过新大纲规定的10部课外阅读推荐篇目的人数很少,在被调查的103位学生中,读过《西游记》的只有30人,读过《水浒》的有20人,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14人,读过《鲁滨逊漂流记》和《童年》的分别为3人和2人;看过《朝花夕拾》、《骆驼祥子》和《格列佛游记》的各有1人;《繁星·春水》及《名人传》竟无1人读过。还有26%的学生从未看过一本文学名著。由此可见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远远未达到新大纲规定的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如此贫乏,尤其是文学名著阅读严重不足,这一现象实在令人担忧。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由于许多经典名著难读、篇幅长、节奏缓慢,中学生读起来相当费劲,投入的时间又长,不符合中学生的口味。另一方面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外没有时间进行阅读。再加上家长、教师的急功近利,在升学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少家长、教师认为,课本要好好读,课外书是闲书,会影响学习成绩,因此家长反对课外阅读,教师也不重视课外阅读。还和电视、游戏及时尚读物的冲击有关。《灌篮高手》《哈利波特》等电视节目的相继问世,不少学生一回到家,

点击的是网络游戏,拿起的是时尚读物,从而放松了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要彻底改变当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如何调动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接近纯粹的、经典的语言环境,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阅读指导策略和有效方法分析

1、以影视引导名著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利用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是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情趣,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在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兴趣的培养方面作了一点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生活中我们发现,当电视台播放某部电视剧时,与之相关的东西便成为初中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与它们有关的书也就成了初中生互相传阅的热门书。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播出之后,文学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不同程度地带动了相应书籍的流行。因此为了有效地推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尝试从初一进校后就全年级学生开设影视活动课,把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影视作品搬进课堂,让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先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和大体的了解,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本学期我还将风靡全国的百家讲坛于丹的《论语心得》也请进教室,让学生通过直接聆听作家以及一些专业学者的论述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观看第一讲之后,有同学在周记中写道:“对于论语,我一直认为它是高不可及的,必须得仰望它。而经过于丹教授的解读之后,我迫不及待的拿起论语,顿时感受到它是这样的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今天尽管我只读了其中的几则,但它所散发出来的阵阵芳香,让我收获的人生启示却是深远的。”还有一位同学,由于他本身古典文学功底较好,观看百家讲坛之后,成了《论语》的忠实读者,每天在自己的博客上记载自己阅读论语的感受或产生的疑问。如:《春读论语——择佳婿,勿计后》《春读论语——朽木不可雕也》等。开设影视活动课程在培养初中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名著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引导和实践,学生们开始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尝到了争论的甜头,在学校里逐步形成阅读课外名著的良好风气。

2、以活动推动名著阅读

开设读书活动课。我们学校每一个班级都建立了图书角,为开设读书活动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每个学期初,根据学校开列的书目,我要求学生每人至少提供一本名著,存入班级图书柜里,由专人负责,每周开设一节读书活动课,来阅读经典名著,以创设阅读名著的浓厚的氛围,推动名著阅读的开展。

举办校园阅读节。为推动全校同学更好地开展名著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我们学校定期于每年金秋十月举办为期一周的“校园阅读节”,让学生用阅读丰润自己,用阅读提升自己。在阅读节期间,我们开展精彩纷呈的名著阅读大比拼的竞赛活动,内容包括文学名著语段诵读、文学名著读后感展评、文学名著课本剧表演等,为同学们搭建读书心得和读书成果的交流平台。以展、赛、评促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学生课外阅读名著活动的开展。

试行古诗词考级制。新生进校之后,就向所有同学明确初中三年经典名著阅读的量,其中包括古诗词名篇150首。全校学生人手一本古诗词诵读卡,记录每一位同学朗读、背诵的情况,定期进行抽查、考试、定

级、发证。达到80篇为一级,100篇为二级,120篇为三级。学校推行古诗词考级制后,学生读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朗读于口中,烂熟于心中,他们在学校里背,在家里也背,漫步于林荫校园,陶醉于古诗文的氛围中。通过这项活动,既增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也提高了他们古诗文鉴赏的水平,有效地推动了学生课外阅读名著活动的开展。

开展读写大赛活动。结合名著阅读开展读写大赛,也是推动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为考查学生读写的综合素质,倡导经典阅读,引导体验生活,同时也为参加省、市级读写大赛选拔人才,学校每年要举办与经典名著阅读的内容有关的“读写大赛”。在学校公布的必读名著范围之内命题,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以客观题、主观题的形式进行比赛。对学生名著阅读情况和写作能力进行基本考查。学生必须读完全部名著才能完成试题。习作部分重在阅读感悟和对生活的体验。比赛也分两个阶段:初赛为开卷,以班级为单位,在开展诵背、读书等活动基础上进行。每班选拔出五名同学参加决赛。决赛为闭卷,两个年级集中起来现场竞答。由学校抽教师统一阅卷,选出两名同学参加区级比赛。随着每年一次的读写大赛的不断开展,学生对名著阅读也越来越重视。

3、以考试促进名著阅读

定期的必读书目考查。旨在检查学生阅读与否,考查学生对作品的了解程度。初一新生开学时,我们在新生入学须知上列出初中阶段的必读书目,并且每年的五月份要进行必读书目考查。一般只对文学名著的相关常识作了解性考查。如作者、国籍(朝代)、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主要情节、人物绰号等。这对学生阅读名著是个很好的促进。当然考查的方法应该谨慎考虑,不能成为有压力的应试。

适量的名著内容考核。《新课标》对中学生名著阅读的总量有了不少于260万字的明确要求,因此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中外名著也被推上了中考前沿,有些名著也成了初中教材中必读书目,其知识点自然也就成了试题的出处之一。而且名著的阅读越来越为命题者所亲睐,考查范围也日渐扩大,在全国各地日益流行。因此我感到平时期中、期末考试的语文试卷中适当融入唐诗宋词、中华经典名著的内容,对提高学生名著阅读的质量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丰硕的阅读成果展示。为了更好地促进经典的阅读,还要重视阅读成果的展示。充分利用班队活动、国旗下讲话和校园橱窗等阵地,让学生展示名著阅读的成果。包括读书笔记、读后感、好词佳句摘抄等展示,以及读写大赛、古诗词考级、名著阅读大比拼评比结果的展示。这样既有对初中生进行名著阅读的过程性评价,也有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终结性评价,才能扎扎实实地激励和推进初中生名著阅读的开展。

4、以方法指导优化经典阅读

由于名著的内容大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加之篇幅较长,学生要真正读懂读完并不容易,毕竟学生目前的课业负担太重,所以有了阅读兴趣之后还要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才能使他们在阅读中能感受的阅读的乐趣,并且有所收效,愿意花时间读名著。

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反复读。不管阅读哪一类的名著,都必须要有层次地反复读。茅盾就曾说过:“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句炼字。你读了一本名著,经过半年或几个月再拿来读的时候,你从前的心得,一定会有所修正,否则就是没有进步。”所以

说,凡是好书都得重读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既要有重读,又要有层次,有坡度、从浅入深地读,沉浸在经典名著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教会学生有针对地灵活读。对小说,可以先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阅读时,学生大都只关注情节,把故事看完就算完事。其实,情节之外,学生阅读名著时更要关注人物、欣赏人物、品味人物、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因为人物是构成情节的重要因素,小说中的情节是以人物为中心开展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构成了名著的主体。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性格命运揭示了作品深刻的主题,也往往深深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吸引读者深入其中,与人物同命运共呼吸。抓住了人物,就抓住了名著的关键。关注名著实际上也必然会关注塑造人物所运用的的一系列方法,与之相关的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阅读诗歌,要注重诵读,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深入感受诗的意境,进而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培养学生有效地动笔读。引导他们在名著阅读中养成自觉做摘录,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一是勾画圈点打问号,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可以在有困惑的地方打上问号。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为什么保尔与冬尼娅分手?”“保尔的学校里为什么一年级和高年级关于地球存在年数产生不同?”等等,作上记号留做课堂讨论时用。二是寥寥数语写批注,读到精彩的词语、句子可以写上自己简短的批注;三是不拘一格写感受,读书的感受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可以边读边写,可以读完以后再写;四是摘摘抄抄多积累,根据个人的阅读喜好,将精美难得的资料摘抄分类保存下来,这样的摘抄既可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也可以作为不定期对名著阅读的检查的一个有效的依据。

告诉学生有批判地辨证读。名著的内容、思想文化比较复杂,教师应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形成批判性思考。对名著的理解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例如:如何看待《红楼梦》中的宿命思想?如何理解《水浒》中梁山好汉的杀人放火行为?怎样认识《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浓厚的宗教色彩?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对名著进行有批判地辨证读。否则反而会起到负面影响。

三、开展名著阅读活动的启示

1、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推动,阅读名著已经成为我们学生的一种习惯。图书馆、阅览室成了同学们每周必到的场所,课余时间、节假日都能看到孩子静心阅读的身影,孙悟空、汤姆索亚等中外名著中的人物也曾一度成了初中生平时最热衷的话题。初中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给他们的生活背景描上厚重的文化底色。

2、增强了学生对人生的感悟

名著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丰富的情感内涵,作家在文学名著中投入了自己深沉炽热的情感,那至死不渝的忠贞,热情似火的浪漫,纯洁无瑕的童真,舐犊情深的母爱,山盟海誓的爱情,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动,受到洗礼,受到启迪。名著的阅读,可以激发出初中生内在的激情,增强他们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的感

受力。

3、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意志力

名著阅读本身其实也是对初中生意志和毅力的考验,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很难将阅读进行到底的。啃读大部头名著的同时,也就锻炼了自己的专注力。特别是阅读一些比较难懂的经典著作,更能够使我们的性格变得沉静稳重。因为名著阅读本身就是一件能够耐得住“寂寞”的事情,因此阅读名著对训练初中生的注意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大有裨益。

4、丰富了学生表达的词汇

由于初中生年龄小记忆力和模仿力强,因此读了名著之后学生的日常词汇里常常涌动着“水浒”的波光粼片,谈吐中也常常动荡着“三国”的风云情怀,作文中也常常跳出“西游”的风趣幽默。那种“挤牙膏”式的写作行为,干涩、寡淡,缺乏灵性的文笔也得到改变。随着名著阅读的不断开展,学生的词汇越来越丰富,语言的表现力越来越灵活。

 

第二篇:中学生名著阅读对策浅析

中学生名著阅读对策浅析

阳泉市第十六中学校 桂芳

摘要:名著是人类思想、智慧、情感的结晶,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语言知识的积淀。它具有永恒的价值,经过岁月的洗礼而历久弥新,以其深厚的思想,丰富的内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新课标》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有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名著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各地区中考也加入了名著阅读的考查,其作用日益明显,指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

关键词:名著阅读 激发兴趣 方法对策

初中“名著导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几年来却面目全非,尤其是“脱离文本”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对学生名著阅读的指导力度还不够,阅读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读而不思,读而不写,教师没有真正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缺乏针对性的训练。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带着执著的追求走进名著,带着丰收的喜悦欣然而归,我想就如何进行名著导读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在七年级教材名著导读中给我们介绍了一些阅读名著的方法,比如阅读以自读为主,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做笔记等等,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在导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方法因人而异,每个读者有着个性的差异,都有自己的阅读方法,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要用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方法阅读,不迷信任何模式,灵活变通,“找到自己与大师心灵的通道”。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好动、易于寻求刺激、多变的特点,我们可以适当变化形式来追求名著阅读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名著导读”,“导”的主角应该是老师,而“读”的实施者应重在学生。初中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激发 1

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适应并热爱名著阅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是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前提。于漪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发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提高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基于此,我认为可以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结合课本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课堂教学,带动课外阅读,做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是抓好课外阅读的重要一环。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拓展,或介绍作家及其作品的代表作,或某个方面知识或问题的悬念,或一段精彩的描述,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自己去看。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插入《水浒》中的人物故事,让学生自己讲,并在此基础上再适当设置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书中人物的认识实在不够,从而主动通读《水浒传》。

2、通过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现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传播媒体产生了大量可以被名著教学所使用的新型资源,除了一些经典作品被拍成电视剧,如《西游记》、《水浒传》、《威尼斯商人》等,还有类似《百家讲坛》、《科学探索》等节目能够让我们直接聆听作家或一些专业学者的论述,从他们的谈话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这些新型资源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新的了解名著阅读的信息,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鉴赏,并能通过比较,体会原著的魅力所在,真正做到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震撼心灵的冲击。但注意的是不能用单纯的影视欣赏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3、图片展示激发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名著一般都较厚,而由于时代背景差异或民族文化差异,距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学生一时半会难以钻进去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我们可以用图片展示的方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出示《香菱学诗》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进行图片的描述,并展开联想, 2

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然后告诉他们这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片段,作者又是怎样来写这个故事的呢?这个人物还有那些精彩的故事呢?片段中还讲了哪些人物的故事?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后,趁热打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阅读整本书。

二、指导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的海洋,让学生在名著的海洋中自由的遨游。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1、教会学生在读上下功夫

首先,教会学生略读和精读。学生由于阅读时间等原因,我们必须要在读上下功夫,教会学生略读和精读。精读就是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对名著作品重要环节等进行细读,并且慢慢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就要从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名著的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的情感,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精读重在质量,汲取知识的精髓。而略读法是通过对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指的就是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课内阅读以精读指导为主,而泛读,常常是日常阅读的主要方式。有的书不仅要讲,而且还要朗读,比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这本书是诗、是画、是歌,扣人心弦,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这样的经典之作很适宜朗读。尤其是首篇《冬阳童年骆驼队》和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朗读起来最感人。作者用清新活泼的笔调,饱满的热情,把充满童稚的英子刻画得活灵活现,文字活泼轻快,琅琅上口,朗读更能体味文字的风格韵律。

2、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

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中,如果学生不会做读书笔记,那对名著的阅读也只是走马观花,不能很好的领悟名著的内涵,更不能让名著对学生自己有所启迪和感悟。为了更好的使初中生对所读过的名著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我们在名著导读 3

过程中必须要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除了要让学生摘记下名著中的经典名句及精彩片段外,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写出自己对名著某些部分的感悟和心得。记录下某些语句或片段,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启迪,记下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和体会。因此,可以说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某一部伟大的作品,更好的提高阅读的效果。 另外还有佳作推荐、人物评论、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知识赛、辩论赛等,很多形式都可以结合读书会进行。为了鼓励学生阅读名著,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教师要定期进行检查,对于一段时间内优秀的读书笔记,要在班级甚至在学校内展览。

3、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对于初中名著的导读,我们仅利用课上的时间去引导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把阅读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是采用比较多的一种形式,上课时,教师要有意识进行拓展,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自己去看。比如上《智取生成纲》就可提到《水浒》中的一百零八将,也是个个性情不同,人人描写传神。学生自然就会自己在课外找书看。这样不仅可以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名著阅读要求,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爱好去自主阅读。当然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将自己在课外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老师并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以此来促进学生进行课外名著阅读。

三、搭建阅读平台

阅读名著,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教师导航和督促。为了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可围绕文学名著的阅读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设立“阅读节”、“读书月”、“读书周”、“读书日”。以校园读书文化节、读书沙龙、诗会、文学经典。

同时,初中“名著导读”教学应该切实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研读文本,并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中交流情感、学习互动,尽情感受阅读带来的愉悦。

为了丰富学生们的阅读活动,我们可以在名著阅读过程中举办多彩的活动, 4

为学生提供展现的舞台,以此来推动名著阅读的深入。我认为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1、“手抄报”设计大赛” 2、开展朗诵比赛3、读书笔记展评4、“课本剧编排”。

5、即兴演讲6、开辩论会

例如,在读了某部名著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们展示自己对名著的认识和看法,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互相交流思想和认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同时加深对名著的认识。

再如,前面讲到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让学生做读书笔记,每隔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进行读书笔记展览,通过学生们的相互参观,又达到了经验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我们老师还可以根据名著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比如,阅读《西游记》后,将学生们分成正反两方,分别对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通过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接触名著、阅读名著,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也为学生以后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以上活动的设置应适时、适量,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这样做的目的是想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与名著牵手,真正发挥名著的育人功能。

“名著导读”教学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会让学生终生受益。文学的力量是强大的。阅读文学名著是学生不断吸取文化和文学精髓的主要途径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往直前面对人生的原动力 是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的源泉。关于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方法和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名著的阅读效果。真心希望在初中“名著导读”这块教学阵地上,通过老师们的努力,“名著导读”教学能在学生心中种下一棵种子,并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我们守住“名著导读”这棵幼苗,给它浇水、施肥,让它沐浴着阳光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时英.教育学.中国城市出版社,1993.10.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