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历史与心理治疗:家庭重塑实务篇》读后感

《家庭历史与心理治疗:家庭重塑实务篇》读后感

我之所以为我

《家庭历史与心理治疗:家庭重塑实务篇》读后感

“家庭重塑是提供一个机会,让人用长大以后的认知能力与扩大了的事业,来重新回顾儿时的成长过程与家庭历史,以形成更新的形象。”这是家庭重塑的定义。细细咀嚼其定义,我恍然明白,与其说家庭重塑是一种心理疗法,不如把它看成是对自我进行追根溯源的一条有效之道。

时光突然倒转,恍惚间我看到了初中时代那个苦思冥想的自己: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为什么是现在的我?等等有关自我意识的问题。还记得自己看哲学类书籍的沉迷劲,《苏菲的世界》里那只魔法帽中的上帝的兔子,周国平《无用之学》的迷惑??只可惜渐增的学习压力逐渐将这些问题占据,青春年少时的自我探索只好不了了之。但是,只要一闲下来,这些问题仍似不请自来的老朋友般跃上脑海,容你海阔天空地去遐想。在雅典德尔菲神庙的柱子上,太阳神阿波罗提醒人们时刻牢记“人,认识你自己!”是的,我想,无论是谁,究其一生都在进行着“我为什么是我”等类似的自我探索吧,只是有些人意愿强烈些,并用心对待,有些人故意避而不谈罢了。

看完家庭重塑理论篇,我似乎找到了“我为什么是现在的我”的答案~

历史会被传承,家庭也一代代地延续。家是一个系统,个体则是系统中的一份子。系统如何运作,有何规则,其间的个体也会产生相应的运作,习得因应之道,像是绕圈运动,或步伐一致地追随,或千方百计地远离。

“一个孩子来到他的家庭,终其一生最大的目标是得到爱,而影响其一生最大的恐惧就是‘失爱’。”一个初生的婴儿,没有任何能力去照顾自己,唯有紧紧依偎在亲人的怀里才能生存。但是, 在不同的家庭里,孩子得到的爱的分量和方式是各不同的:

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争斗;在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忧虑; 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责难;在嘲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胆怯。 在接纳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追寻;在鼓舞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自信; 在正直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判断;在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关怀。”

孩子就是凭借这种天生自然的直觉,在不同的家庭环境里运用不同的互动方式赢得爱与逃离“失爱”。某种互动方式在他的生命中反复出现、经常强化,久而久之,个体的行为就演变成了家庭中固定的角色;而这些互动的规则则影响他至深,成为他一生追随的生存法则。这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出的一套应对生存压力的方式,以帮助自己在不利的条件下保护自己,并得到利益。“这些因应之道,可能早就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毫不设防的情境下,渐渐地输入记忆中,像是设定好的程式,在某些感受相似的情境中,就会自动化地呈现出来。”

这让我回想起一个个案咨询。初一学生小A,女生,喜欢网聊和网游。正值自我意识迅速觉醒的青春时期,她总抱怨妈妈太罗嗦,管束自己多,毫无自由可言。虽然非常不情愿,但大多时候她还是会屈服于妈妈。当我询问其原因时,她说:“如果不按她的要求做,她就不让我上网,也不给我零花钱。”也许自小A懂事以来,就在无意识之中,一面压抑对妈妈的不满,一面又通过屈服来赢得自己的利益。可以想见,长久下去,成年后的小A也许难免习得这样的生存法则:压抑不满,屈服得利。而她所习得的因应之道也许就是指责别人,在面对压力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是指责别人做得不好。

再如,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从来不缺乏爱,而是被溺爱。在他们的生存法则里,是“要什么就有什么,我想怎样就可以怎样”。溺爱的家庭造就唯我独尊的孩子。但是,我们都知道,不可能是社会去适应个人,终究是要个人来适应社会。因此,唯我独尊的生存法则会更容易在社会上受到挑战,更容易遭受生活的挫折和困难。有时候,我们抱怨命运不公,让自己经受如此多的苦难,但是,仔细回想,这些挫折苦难又未尝不是成长过程中自我生存法则下的必然?

所以,我之所以是现在的我,不是生命的偶然,而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我们受家庭的影响深入脊髓,同时在与家人的互动过程中,习得了相应的生存法则和因应之道。真正地做一次家庭重塑之旅,在追根逐源的家庭互动图中,“我是谁,我之所以为我”的问题想必都能迎刃而解。这是对过去及现在的我的探索。

当然,探索完“过去”和“现在”的我,心理治疗的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发展出“未来”的我。但是,生命中会有许许多多的难关,几十年的生存积淀又让我们很难再去改变自己。改变有可能吗?在家庭重塑大师萨提亚看来,“改变面对压力的因应之道,并非要求一个指责的人不要指责,讨好型的人与人针锋相对。人的改变就在于开放吸收新的行为模式,并且善用旧有的习惯,使自己更富有弹性,人生更有选择性。”当你对目前生活感到困顿的时候,就是改变自我的最好时机。这与人本主义的理念如出一辙,人首先要认识自我(我为什么是现在的我)、接纳自我(我就是现在的我),然后才是发展自我(我还可以是什么样的我)。

是的,松树永远是松树,但这棵松树是要长成一棵直入云霄的参天大树,还是长成黄山上独树一帜的迎客松,却与其适应当下生存环境的生存法则分不开。

 

第二篇:家庭心理治疗

家庭心理治疗是一类以家庭为单位 ,通过治疗性会谈、行为作业及其他非言语性技术来消除心理、病理现象 ,促进个体和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的心理治疗方法。

近 50年来 ,家庭心理治疗吸引了具有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该疗法发展到 20世纪 80年代已趋于成熟 ,成为既有一般性理论基础 ,又有多种流派 ,与精神分析治疗、咨客中心治疗、认知 -行为治疗并列的学科 ,整个学科高度职业化、组织化和国际化 ,到 20世纪 9 0年代 ,各流派愈加趋于融合。该学科各种流派的方法虽不同 ,但均以处理人际关系背景中的心理问题为目的 ,以人际系统(最普遍的即为家庭系统 )为干预对象。

多数家庭心理治疗师都认为 ,家庭是由互相关联的个体和子系统以复杂的方式 (如反馈调节 )自我组织的、持续发展的因果网络 ,个体的异常心理和行为 ,不仅是发生于个体内部的过程 ,而且也是社会现象 ,既受到系统的影响 ,本身对于系统也有影响。

体现以上思想的家庭心理治疗方法种类繁多 ,主要的有 :系统家庭治疗、心理动力性家庭治疗、结构家庭治疗、体验 /人本主义家庭治疗等等。

家庭心理治疗的基本思想适用于范围广泛的精神卫生问题 ,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症、心身疾病、少年儿童心理—行为障碍的治疗 ,某些精神病 (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反应性精神病等 )和药物依赖的康复治疗 ,以及普通人群中的婚姻辅导、教育辅导、组织管理等方面。目前 ,关于家庭心理治疗技术、治疗关系、治疗过程和疗效的实证性研究正蓬勃开展 ,其理论、技术体系正在向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该疗法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Html/Mental/978xxxxxxxxxxxx500.html

第一章 采用家庭关系框架

(一)课程内容

本章建立了一个审视和理解行为的家庭关系框架。

(二)学习要求

了解有能力的家庭和无能力家庭之间的区别;领会家庭结构、性别和文化因素、家庭互动模式和家庭弹性的概念;掌握家庭治疗观的变化。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有能力的家庭和无能力的家庭;家庭结构、性别和文化因素、家庭互动模式和家庭弹性的概念;共关系的视角理解家庭治疗;

2、掌握:家庭治疗观的变化。

第二章 家庭发展:连续性和变化性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能从家庭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理解家庭,并了解每个阶段出现的主要生活事件,从而把握家庭变迁中的每个转折点需要完成的主要转变,领会变化中的家庭和变化中的关系,体会家庭的连续性。熟悉完整家庭和其他家庭的发展序列。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家庭生命周期的含义以及家庭的连续性和变化性;

2、掌握:家庭生命周期的框架和家庭生命周期模型及其家庭生命周期的一般转折点;

3、熟练掌握:完整家庭的发展序列及其每个阶段的标志和发展任务;离婚家庭额外的生命周期阶段。

第三章 家庭功能中的性别、文化和种族因素

(一)课程内容

本章通过对性别、文化和种族三个塑造生活的三个关键性因素的介绍,强调了三者在理解家庭功能中的重要性。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能从性别、文化和种族三个因素来理解家庭和家庭治疗,并了解性别敏感性治疗和文化敏感性治疗的宗旨,并发展家庭治疗中的多元文化框架。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家庭治疗中的性别、文化和种族因素;

2、掌握:性别敏感性家庭治疗的含义,以及非性别歧视和主动的性别敏感性家庭治疗的区别;文化敏感性治疗的含义,发展多元文化的框架;

3、熟练掌握:性别敏感性家庭治疗和文化敏感性家庭治疗在家庭治疗中的应用。

第四章 家庭——一个心理社会系统

(一)课程内容

本章通过对有关系统理论的介绍,将系统的基本概念引入家庭治疗,探讨了家庭系统的某些特征,并介绍了家庭与更大的外部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能从系统的视角来理解家庭和家庭治疗,并掌握作为系统的家庭的特征。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作为一个系统的家庭以及作为一个系统的家庭与更大系统的关系;

2、掌握:家庭系统的特征;

3、熟练掌握:正、负反馈对家庭系统的影响;作为夫妇、抚养和兄弟姐妹子系统的功能。

第五章 家庭治疗的起源和发展

(一)课程内容

本章通过对家庭治疗历史根源的介绍,为家庭治疗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精神分析研究、婚姻咨询、儿童指导运动和团体治疗的发展过程,展现了家庭治疗的发展。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能从精神分析研究、婚姻咨询、儿童指导运动和团体治疗的发展过程把握家庭治疗的发展历程。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家庭治疗的历史背景和起源;

2、掌握:双重束缚、婚姻分裂、婚姻扭曲等概念;

3、熟练掌握:团体治疗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团体治疗优于个体治疗特点。

第六章——第八章

不作考核要求

第九章 结构模型

(一)课程内容

本章通过结构概念的引入,介绍了结构家庭理论,进而详细论述了结构家庭治疗的原理、步骤和技术。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能理解结构家庭理论,从结构的视角看待家庭,并能用结构家庭治疗的理论、步骤和技术来分析问题。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结构家庭治疗的概念和含义;

2、掌握:结构家庭治疗的目标;

3、熟练掌握:结构家庭治疗的步骤和技术的应用。

第十章——第十九章

(二)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Irene Goldenberg Herbert Goldenberg著,李正云等译,《家庭治疗概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何谓家庭

一群共享特定物理、心理空间的个体所组成(情感、忠诚、关系持久)

具有独特性质的自然社会系统,

家庭具有规则、权力结构、内隐外隐的沟通,以解决各种问题、有效执行各种任务。 只能经由出生、收养、婚姻等管道进入。

功能良好的家庭:能维持自身系统的生存,又鼓励实现个人潜力(在系统与个人的利益取向平衡)

问题

单身,只有一个人(或许有宠物)自己住在一个房子里,算是一个家庭?

同志家庭算是家庭?

家族治疗历史的演进 序幕—诞生前的混沌

Freud针对歇斯底里(小汉斯的phobia) 的研究提出亲子互动的冲突

Sullivan提出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当下互动是过去互动的隐喻

Rogers个人中心主义对人性的关怀:提醒勿将个体或系统客观物化。

小团体动力的兴起:会心团体与家庭互动的比对

儿童辅导的重视:将焦点放在亲子教育中

社会工作的影响:多元化角度的考虑

家庭治疗理论是一种科学典范的转移—何谓典范?

Thomas Kuhn(1962)在『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指出:科学研究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般客观,他常受文化、社会、哲学及主观因素所左右。

典范究竟是什么?它是某一特定科学社群(例如物理学界),在研究发展过程中所普遍使用的策略,它的首要功能在:

建立规范。

限定研究主题的范畴。

订立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典范的特性

典范和科学一般,基本上都是不完整的

典范基本上只是方法或工具

典范基本上是暂时性及验证性

典范多少会受到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典范内含许多显性或隐性的哲学假定、信念及价值

典范有限制眼界及左右知觉的可能

传统心理治疗所依据的科学典范为何?

典范的转移:因果观与系统观的差异— 思考方式

典范的转移:因果观与系统观的差异— 影响行为的因素

典范的转移:因果观与系统观的差异— 评估

典范的转移:因果观与系统观的差异— 治疗对象

典范的转移:因果观与系统观的差异— 负责任的哲学观

典范的转移:因果观与系统观的差异— 治疗与介入的重心

典范的转移:因果观与系统观的差异— 发生疗效的因素

典范的转移:因果观与系统观的差异— 专业训练

系统思维的三个取向

General systems theory(较接近一种思考模式,而非一种理论 Nichols,p.192-198) 生物学家Bertalanffy 于19xx年代提出

系统是指任何由其组成部分相互运作而生的实体(即有机体),器官、电话、人格、工会、国家、宇宙均属,每一系统由小系统组成,也是较大系统的一部份

系统大于各部份的总合:视有机体(organism)为一整体(非机戒体mechanism),是可变动、有生命力的

强调系统内的关系互动,重于各组成的本质

强调等结果性:可由多种方式达到相同结果(机戒体言,不同方式就会有不同结果,相同结果一定是经由相同方式)

重视生态上健全的价值与信念:有机体会以创造力、自发性方式产生更新(second order change,包含有价值取向),非只是维持原状恒定(first order change,较倾向机戒论,控制论,只是回到原有平衡,但没有更好)

强调perspectivism(或建构论),每个人认为的事实只是一种观点(非真理),但也非可随意以其所欲方式reframe真实,而更应该体认由于无法得知真实,所以应对价值或态度等更加小心(例如了解此观点的影响性),持一种谦卑态度

Bertalanffy未直接接触家庭治疗学者也未提出家庭治疗理论

系统阶层性的概念 —来自于整个宇宙的系统规则

General systems theory应用在家庭治疗理论

家庭治疗实务者将抽象的General systems theory,运用到观察家庭互动的现象场,提出家庭系统理论

Key concepts of General System theory apply in family system theory

(Griffin,1993,p19)

家庭系统理论的特征

整体性(wholeness):

采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s Theory,GST,),部分总和≠整体

相互关连性,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是有组织的、相互影响、系统中任何部分的改变皆会影响其它部分

家庭规则(rules)

交互作用所遵循的行为模式,定义彼此权利义务

一定的持续性模式,重复出现的原则,以维持秩序安定,但亦需随环境改变

失功能的循环

家庭系统理论的特征

恒定状态(homeostasis)

系统内透过feedback loop,透过自我调节以维持恒定,是一种动态历程(失去平衡与获得平衡的历程),包括两种动态平衡:

1.形态静止Morphostasis :维持原有结构与规则的平衡

2.形态改变Morphogenesis :产生新结构或规则的平衡状态。

恒定亦是一种家庭抗拒改变的现象,由有权力者控制,亦是一种在改变中维持平衡

形态静止过程易产生『代罪羔羊』、『三角关系』等现象,均是为了达成原有的平衡。 家庭系统理论的特征

回馈回路(feedback loop)

透过规则以维持homeostasis,其间即是一控制

过程,是一循环互动。

正向回输(产生加强或改变) V.S 负向回输(减低脱轨或改变)

Feedback 历程是一种information process,例如attention, interpretation

注意的不同、解释的不同均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Bateson(1972): a difference that make a difference

负向回输

正向回输(行为被增强)

家庭系统理论的特征

阶层性(结构性)

不同Power、地位、权利、责任

界限V.S次系统

系统中被指派从事特殊功能、或程序的规则。

Subsystem:被指派于系统内从事特殊功能或程序的哪些部分,可由阶层、性别、兴趣组成 Boundary:设立范围,保障各次系统(个人)之自主,但也能互动,需具清楚也能渗透 开放系统 VS 封闭系统

在于与外界互动,可接近的程度,例如,可接收外界讯息、界限可渗透、可改变性的平衡 封闭:缺乏与外界的交换、遇危机时会恐惧混乱、无力(entropy)

家庭系统理论的特征

沟通

Haley认为,沟通是『以获得控制』

Satir认为,沟通是『获得自尊与真诚的关系』

Identified Patient (IP):System Create Problem

维持家庭平衡的出口

对家庭压力的一种反应方式

使用无效方法的重复结果

社会系统 VS 家庭系统—Network Therapy

Pinsof(1992)整合历程系统观点

Pinsof(1992)心理学家,也是家庭治疗者。

认为整合历程系统观是当代家庭心理学应共享的科学典范

界定现代家庭系统观必须具备下面几种特性:

系统性

1.家庭中的IP呈现家庭的失衡与功能不良。

2.家庭系统里有次系统(subsystem)的存在。

3.次系统与成员间依循边界与家庭规则而运作。

4.家庭系统的权力结构运作透露人性的本质。

整合性

1.以问题中心为取向的整合趋势

2.非折衷而是整合(各显精采而非大杂碎,黑红色并存而非紫色)

历程性

1.重视动态历程的变化,历程与结果是不可分的,前一时间的结果也是导向下一结果的历程,变是一种常态。

2.历程描述的困难

认为原有家庭系统理论较忽略家庭系统与另外系统的整合(如小区文化结构),且未整合心理学其它领域(如人格社会等)

原有家庭系统理论较将历程与结果二分

家族治疗历史的演进 起飞—家族治疗开展--百花齐放

沟通讯息的相关研究

Bateson针对精神分裂症之病因研究:双绑讯息(Goldenberg, p110)

Theodore Lidz针对父亲的研究:僵化的家庭角色与错误的亲辈认同(Nichols,p56) Satir的沟通角色理论

近代热门John Haley等的短期谘商

分化研究—将焦点放在家庭系统上

Murray Bowen的自我分化理论

Ivan Boszormenyi-Nagy的脉络治疗,以因素、个体心理学、家庭系统内涵、关系伦理等四方面解释家庭互动的成因。

Salvador Minuchin的界限理论

家族治疗历史的演进 基地—家族治疗的重镇

1950-60年代:Palo Alto的MRI:探讨schizo与家庭动力之关系,如Bateson,Haley等发现家庭中病态的沟通模式与出现、维持schizo症状的关联

1960-70年代:费城的儿童辅导中心—Minuchin等,以家庭结构概念治疗身心症(如厌食症) 1967 Selvini-Palazzoli于米兰创Institute for family studies的治疗小组与之后澳洲叙事治疗

典范的转移-家族治疗思维的演进

传统的「化约论」到「人类中心主义」到「系统观」的思潮

多元化角度的刺激—从「Modern」到「Postmodern」

第一序人工头脑学first-order cybernetic:生物及非生物体系是由自我调节回馈回路所控制,以修正系统中的误差并回到稳定与原先设定的基准

Bateson:家庭是一系统,schizo是一关系现象而非个人内在疾病;从双绑沟通中看到系统运作

「个别治疗」与「家族治疗」的差异—对因果关系的看法不同

仍将家庭看做是一个较大的Objective

The System Creates the Problem.

观察者与系统是分离的,观察者是客观、可操控系统的

系统观对行为的假设(Griffin,1993,ch.1)

多数行为是非病理的,只是反映了环境状况

多数行为是环境引发的

改变家庭动力或关系是有力的改变机制

家庭治疗理论的转变

一、家庭治疗遇到的瓶

颈: 1?无法证明某一学派优于其它学派,多数实务者均采折衷

2?注意到原有家庭理论对多元家庭、性别、多元文化等议题的不足。

3?注意到改变家庭有其限制(如更大系统的规则),因而返回注意到每一个家庭成员信念的重要性,即以家庭治疗为导向,对个人进行家庭式治疗。

二、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及社会建构论的影响

三、诠释学的影响:

个人所理解与经验的,绝不仅是看到、抓到、或解碼到的,这些「没有明确意义的片段」,唯有透过重整、归纳、选择显著的部分、赋予意义,如此才能被理解。

四、女性主义的影响:

现有家庭理论具有性别偏见,个人的即政治的。

家族治疗整合与折衷—1990之后

另类发展—建构取向的刺激

米兰治疗小组的独立发展

澳洲叙事治疗—Michael White与David Epston

焦点解决—Berg & deShazer

个人治疗与家庭治疗之界限模糊;个人取向治疗除去重视个人外,亦重视或改变其关系模式 典范的转移-家族治疗思维的演进

第二序人工头脑学second-order cybernetic:

家庭的reality无法客观发现,而是由成员间的互动而产生一致性看法,家庭是由多重观点组合;治疗师与成员一起寻找建构重新论述家庭意义

Thomas Moore(1992):Therapy is Caring, Not Curing.

Hoffman(1995):注意到治疗师也是系统的一部份

放弃专家与非专家的对立

反对Power与Control,加上女性主义的提醒,而使其从「阶级关系」到「合作关系」。 The Problem Creates the System.

批评:贫困家庭撰写自己故事的力量被剥夺(Minuchin)

典范的转移-家族治疗思维的演进(补充)

建构论的兴起

基本定义:只有建构真实,而无客观真实

Hoffman(1995):治疗师并非影响系统中的个体,而是影响脉络,甚至在脉络中你只能掌控自己。

What is family therapy?

What is family therapy? (Griffin,1993,p.13) Intrapersonal vs Interpersonal 因果论及交互自动改变 (Griffin,1993,ch.2) Intrapersonal

个人缺陷、缺乏

需改变上述缺陷才可能改变

Interpersonal

无唯一原因

症状可能会因家庭周期改变而自动改变或转至他人

Intrapersonal vs Interpersonal 纵贯或横贯观点

Intrapersonal

个人症状是纵贯长期观点

Interpersonal

问题是横贯、成员间的问题

Intrapersonal vs Interpersonal 对resistance观点

Intrapersonal

个人意识或潜意识的防卫

Interpersonal

为保持平衡而对改变或要求的正常反应

Intrapersonal vs Interpersonal 对心理计量测验的观点

Intrapersonal

支持、使用各种测验

Interpersonal

甚少用传统MMPI.CPI等测验而是以clinical interview 获得互动讯息或测量关系层次的家庭动力量表

Intrapersonal vs Interpersonal 对catharsis的观点

Intrapersonal

重视回忆或觉察或释放潜意识

Interpersonal

甚少强调情绪的表达或释放,经验学派认为需要表达但非必要

Intrapersonal vs Interpersonal reframe or interpretation

Intrapersonal

co提供确实且正确的解释interpretation

Interpersonal

co提供替代性观点,是reframe

reframe 是 negotiation

Intrapersonal vs Interpersonal 病理诊断的观点

Intrapersonal

症状是失功能的,从病理角度pathological出发

Interpersonal

症状在系统中的意义是具功能性的,是反映个人适应(adjustment)或对环境的反应而非个人病理。若因保险或展现能力需要可用诊断,但须aware诊断名称是针对个人缺陷之基础 Intrapersonal vs Interpersonal 医疗药物角色

Intrapersonal

可能支持或不支持

Interpersonal

较少强调药物,除非症状已干扰到他人(如父母),药物的效果也非因孩子本身的改变,所以疗效不长

Intrapersonal vs Interpersonal 处置的时间

Intrapersonal

重建cl缺陷处,须长期

Interpersonal

针对目前问题互动而改变,较短期(如10-20次)

唐登华讲家庭心理治疗

为什么要学习家庭治疗呢?在课程开始之前, 唐老师要大家考虑。对于我来说,大致有:家庭治疗的去诊断化;不找病人,不当判官和评判人,不当教育家;以积极乐观的眼光看待来访者,相信他们有资源有能 力处理自己的生活困难;第二,可以给我提供看世界、理解人和社会的新视角;第三,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对待心理治疗,不拘泥于门派和理论取向;第四,放下自 己,不承担不应承担的责任,学会保护自己对自己负责,也能避免自恋和自我伤害,给来访者足够的空间。第五,提高自我觉察能力,更加了解自己,提高人际敏感 度,知悉家庭对自己的认识。结束来访者家庭的纠纷,增加他们的弹性,以良性互动替代互相指责。最后,是自己生活质量提高,活得更幸福、自由,以非常自然、 生活化的方式与来访者交流,还生活以本来面目!不过分神秘化咨询师职业,建立更好的治疗关系。

唐登华谈到他对《心理访谈》节目的建议,如何加强保密性;不要把咨询师神秘化、如果咨询师显得很有能力,总是能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就会影响来访者资源的发掘,这样,咨询师越有能力,来访者越虚弱。

关于近年来增加的婚姻家庭问题,唐认为:家庭不和谐的几率增大,家庭稳定的功能削弱了。家庭的基本功能正在逐渐弱化,家庭问题增多。

婚姻的亲密感、感情支持、性的愉悦、经济联系等原有功能削弱。我们不得不思考:婚姻还剩下什么?

唐老 师提到要提高婚姻质量,就要增加个人的独立性,我觉得相当的奇怪!因为认为世上并不存在所谓真正独立的“个体”乃是家庭治疗的出发点。如果个体化、独立性 是可以得到的境界,继续过去的个体咨询就万事大吉了,搞什么家庭治疗?这里的个人独立性,我想应该是系统家庭治疗里的“自我分化”,因为经典的系统家庭理 论认为有问题的家庭主要是过于“缠结”所以,治疗目的之一是使其“分化”。在概念的使用和理论的熟练方面,唐老师比盛晓春要差一些。

家庭是组织复杂的情绪、情感系统是基于:男女、血缘、延续,我觉得,太生物化了,还说这是人性?也许,于精神可医生的职业背景有关吧!

说到家庭治疗的理论运用在企业咨询中,唐说:某家企业推行360度管理后,员工的压力大增,我们的着眼点不是人,也不是企业的管理方式,而是企业内部的关系、规则或者是系统组织的方式!不换总经理、不加强管理,只对系统工作。原来是破环了规则,使人人自危! 华为的年均员工流失率超过10%,以系统的眼光看,发现招聘流程中的敌对态度是关键,敌视的招聘文化。系统是受交流及反馈,连续地反馈影响的。这一点对我颇有启发。

家庭的互动模式和家庭功能是否健全使我们应该密切注意的。功能:问题解决、沟通、角色、行为控制、亲密感、适应性。

很多家庭再出现问题时沟通中断,这是很可惜的!一定要保持沟通,哪怕是沟而不通,也比放弃沟通要好得多!

咨询师要是充当智者的角色,总是替来访者解决问题,总是很有能力,就会是家庭更加无力,去功能化!

唐老师讲到一个不听话无法无天的青少年时,谈到精神病院的事情,让我感觉他们医院和《飞越疯人院》、《换子疑云》中的精神病院差不多!明知没病,还要给人家采取暴力强制措施! 仿佛,精神病院是权力机构中的老大!

另外,唐老师特别强调行为管理,说:这儿不管,那儿就会管,很像小学班主任老太太嘛!人性化明显不足。也许是受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影响,结构式理论相对比较强调行动和治疗师的权力。当然,中德的家庭治疗受精神分析及行为治疗的影响都很深!

系统究竟是个什么依然没有给讲清楚。翻阅系统科学资料,贝塔朗菲给出的系统是“处于相互作用中的要素的复合体(complex)。我的理解是心理治疗中的系统是指家庭或团体中的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及成员交流引发的过程。实际上指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及过程。 第一天课后唐老师和大家玩了“杀人游戏“,他开玩笑地说:他本人在杀人游戏方面的名气比家庭治疗要大些,更擅长一些。我觉得也不全是玩笑。

第二天唐老师简略的讲了一下基本的技术:如扰动、中立、假设、循环提问、资源取向、阳性赋义、家庭雕塑、作业等;基本理念如:好奇心、对情、欲的关注、家庭人际边界、现场等。讲得比较凌乱,没有系统。可能是时间限制吧,或许专家不太拘泥于理论。

这种积极心理治疗方法对酒精及其他物质的依赖、婚姻问题、教育问题、抑郁症、恐怖症、性障碍、心身疾患均有效。一般来说,经过6——10次访谈即可明显改善或治愈。随访一年发现,绝大多数病人情况良好,尤其是酒精及其他物质依赖者的效果更佳。

积极心理治疗是全方位地看待事物,看到事物的方方面面,而不仅只是某一层面。因此,能够消除病人消极的想象,把病人理解为具有自主能力的个体。

上述治疗程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因人而异。可依据病人的年龄、冲突状况、内部和外部的动力,对治疗程序进行调整。依据病人的条件而分别侧重于分析、催眠或集体心理治疗。

与传统的治疗方式比较,积极心理治疗已证实其优越性。从对伍万次访谈的研究表明,治疗者只是把病人带到水边,至于喝不喝水,则在于病人自己。

积极家庭治疗的六个论点

1、自助:积极家庭治疗中的“积极”一词出自拉丁语 positum,也就是实际的和已赋予的。一个家庭里实际的和已赋予的东西,绝不仅仅是障碍和冲突。这个家庭同时也产生了解决这个冲突的能力。在积极家庭 治疗只是,病人不再是个病人,而是他自己及周围环境的治疗者。

2、涉及面广泛:积极家庭治疗认为,疾病绝不仅仅是病人本身的问题,也反映了家庭和社会的关系。积极家庭治疗提出了一个解决所有疾病和障碍的基本概念。

3、跨文化形式:跨文化的观点是积极家庭治疗的基础。它认为,人既是群体的一员又是单个的个体。每一个人均置身于他所生长的文化环境之中,同时又有自己由于教养而形成的个人天地。

4、内容方面:积极家庭治疗力求解答“人们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制定了一个冲突内容的调查表,其中包括了个人、家庭及社会问题。这些冲突的内容是积极家庭治疗中的根据。

5、理论上交替:由于积极家庭治疗来自这些内容,它所提出的概念里,各种治疗方法均可用以互相补充。

6、家庭约束的相对性:积极家庭治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治疗观点。虽然是以家庭为中心,治疗之时却又不局限于把家庭作为治疗单位,而是将各个家庭成员当作单独的个体来对待,同时也包括了社会因素。

家庭治疗是将患者的家庭视为一个患病整体而 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属于人际方面的治疗,治疗中医师通过与家庭中主要相关成员的有计划的系统交流,从而使家庭的内部向着有利于患者的方向转化,以帮助患 者减轻及消除症状。家庭治疗的核心是对家庭成员情感表达的评价以及对他们不良表达的认知和行为矫正。

(一)家庭治疗的基本理论

家庭治疗的基本点是不过分强调患者个体的内 在心理特征问题,而是把治疗的中心侧重于全体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上,即将患者家庭视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并认为任何成员的行为都受着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家 庭系统内相关及互为因果的连锁反应将最终可以导致各种各样的病态家庭模式,以及个体性的病态行为也常会为了迎合其他成员的心理需要而被保持下来。要改变患 者的病态行为,不是单从对个体的治疗入手,而应以整个家庭系统为治疗对象,其最终目标是打破某种不适当的、使患者症状持续表现的动态失衡环路,从而建立正 常的家庭系统,促使症状逐渐消失;或是从根本上重建家庭结构系统,矫正成员间的交流及表达形式,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应付冲突或矛盾的能力。因此,家庭治疗 所体现的是人本主义基础上的支持性原则。

(二)家庭治疗的基本原则

1.要重视“感情性行为”,忽略“理由性行为” 即帮助家庭成员认识到问题的解决不应是靠说理或评价责任,而应认真调整情感表达,努力改善关系,随时把握利于解决问题的方向,但又不要急于求成。

2.要关注“现在”,摒弃“过去” 即引导家人在评价既往挫折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着眼解决所存在的现实问题。

3.要强化“优点”,淡化“缺点” 即指导家庭成员间的换位评价,目的在于消除抱怨,促使相互关系的良性转化。

4.只提供辅导,不包办代替 指的是治疗师应保持中立姿态,其作用只是指导、协助或建议,而决不是为之做出任何决定。

(三)家庭治疗的程序

1.要评价家庭背景资料(如经济状况、文化层次、家族风格等),成员间代际结构(如三代家庭)和联盟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密切程度),家庭对患者发病及症状的作用(指家人的情感表达及与症状消长的关联情况),家庭解决问题的功能状态与水平(指策略及效果如何)。

2.要安排治疗师与个别成员、几个主要成员和包括患者的不同形式的座谈。座谈的内容应包括患者的临床问题(指与诊断及治疗相关的情况),家庭系统中与患者发病及症状相关的问题,如何认识及改变家庭系统问题,如何实现对患者帮助问题等。

3.重复对家庭系统的评价,随时对家庭成员的调整提出建议或指导。

4.重复对患者状态的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家庭治疗效果的反馈。

5.家庭治疗很可能是一项较长期的、系统的细致的工作,要努力争取理想的效果。

(四)家庭治疗的适应范围

鉴于家庭治疗的基本概念,可以认为该项治疗 适合于所有心理性或与心理问题相关的疾病,故也包括身心疾病或疼痛综合征。对某些个体而言,可能需要较为专业化的家庭治疗,如设计有针对性的问卷、作业和 考评。然而对综合科医师来讲,家庭治疗的概念应体现于对患者家人的同情与态度的表达之中。

(五)家庭疗法

家庭疗法(Family Therapy)是集体心理治疗中的一种形式,近年来愈来愈被人们所关注。是以家庭以对象而施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协调家庭各成员间的人际关系,通过交流,扮演角色,建立联盟,达到认同等方式,运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个性、行为模式相互影响互为连锁的效应,改进家庭心理功能,促进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夫妻治疗(也叫婚姻治疗)是家庭治疗的一种特殊模式。其特点是不太注重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构造与状态,而是把焦点放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上。

家庭疗法的主要理论观点是把家庭看成一个私人性的特殊“群体”,需从组织结构、沟通、扮演角色、联盟与关系等观念和看法出发,以了解此小群体,并且依据“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此家庭系统内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即在家庭系统内,任何成员所表现的行为,都会受家庭系统内其他成员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影响系统,而系统也影响其成员。这种系统相关的连锁反应,可导致许多所谓病态的家庭现象;而一个人的病态行为,也常因配合其他成员和心理需要而被维持。基于此种观念,家庭疗法主张,要改变病态的现象或行为,不能单从治疗个人成员着手,而应以整个家庭系统为其治疗对象。家庭治疗通过语言疏通家庭关系,指导生

活模式,对家庭成员进行心理治疗,以改善病人生活环境,促进病人康复。

家庭治疗的目标,在于协助一个家庭消除异常或病态的情况,以便能执行健全的家庭功能。所谓健全的家庭功能应有健全的“家庭结构”,适当的领导、组织与权威分配,没有散漫或独权的现象;成员间的角色清楚且适当,没有畸形的联盟关系;健康的家庭有良好的沟通,能维护交流功效;成员间有情感交流,相互提供感情上的支持,能团结一致对付困难;对内有共同的“家庭认同感”,对外有适当的“家庭界限”。一个健康的家庭在其生活中能有适当的家庭仪式与规矩,也有家人共同生活的重心与方向。家庭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家庭环境及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让病人及其家庭成员之间展开讨论,找出矛盾的焦点,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以建立一个良好的、利于病人康复的家庭环境。

家庭治疗的适应征有家庭危机,子女学习困难,子女行为障碍,婚烟危机,夫妻适应困难,性心理障碍、性变态等。从理论上来说,假如一个家庭在家庭结构、组织、沟通、情感表现、角色扮演、联盟关系或家庭认同等方面有非功能性的现象,并影响其家庭的心理状态,而且难以由家人自行改善或纠正时,宜由专业人员协助辅导,通过家庭治疗来改进其家庭心理功能。从临床的角度来说,假如我们发觉一家人常不和谐、父母教育子女有困难、兄弟姐妹难于相处、夫妻感情不佳,影响全家人的日常生活,也可考虑采用家庭治疗。假如一个家庭遭遇重大的挫折或困难,家里人不知如何应付与适应时,均可考虑进行家庭治疗。此外,家庭从一对夫妻结婚成家到生育子女、养育子女、子女长大并离开家,直到夫妻年老、丧偶、去世为止,要经历“家庭发展”的各个阶段。在各个阶段需面对特殊的心理课题,也会遭遇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这也是需要通过家庭治疗来解决的。

家庭治疗的特点,在于将着眼点放在全家人身上,注重家人的相互往来、人际关系及家庭机能的执行情况。治疗的目的是使一个家庭成为心理机能健全的家庭,并不在于深入了解个人的心理状况,而是想办法矫正家庭关系,以改善家庭成员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因此家庭治疗应坚持:(1)一切以“家庭”整体为重点。(2)采用系统的观点与看法。(3)以“人际关系”分析成员间的相互行为。(4)以群体的观念了解全体家庭成员的行为。其心理治疗与一般心理治疗有所不同,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治疗原则:(1)淡化“理由与道理”,注重“感情与行为”。(2)抛弃过去,关心现在。(3)忽视缺点,强调优点。(4)只提供协助、辅导,不代替作重大决定。

家庭是每个人心理发展的摇篮,也是日常生活的基地,对个体的心理与生活影响重大。当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庭内部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因此,家庭关系深受不稳定因素的威胁,所以家庭治疗尤为必要。由于社会与文化环境不同,家庭与婚姻制度和性质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家庭治疗时,要考虑其主体文化所强调的人际关系与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所期待的家庭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