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纪伯伦.《先知》

读纪伯伦《先知.论工作》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捧不起那些大部头的书。或许是生活的琐事缠身,令我读书的热情不再;也或许是人近中年,记忆力的减退造成的,常常读着读着,就续不起前文,看着剩余厚厚的半卷书,如行至茫茫海中,平添了许多畏怯的心理,只能作罢。于是,就选些短篇的读,因为他方便。三五行文字,闲来无事,随时可以拿起,随时也可以放下。存在手机里,更可以不限地点。往浅里读,可消磨时间,愉悦心情;往深入处读,又可发人深省,浮想连翩,真是一举两得。就这样,纪伯伦的《先知》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

这是一本充满人生大智慧的书,生与死、哀与乐、分与合等等人生的经历与体验,诗人仿佛正席地而坐,语言不疾不徐,每一句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像一双温柔手,轻轻为俗世中受苦的人拂去怨念,指引人们寻到一个澄明世界。

我尤其喜欢读其中的《论工作》,因为现实中,有时,甚至大部分时间,我并不喜欢我的工作。但是面对苦海,我无法选择像放下一本厚厚的书一样放下它,何以为继?现在我可以从中寻找答案。

它说:“你工作为的是要与大地和大地的精神一同前进。 因为惰逸使你成为一个时代的生客,一个生命大队中的落伍者,这大队是庄严的,高傲而服从的,向着无穷前进。”

它说:“倘然在你的辛苦里,将有身之苦恼和养身之诅咒,写上你的眉间,则我将回答你,只有你眉间的汗,能洗去这些字句。”

它还说:“生命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是有了激励;

一切的激励都是盲目的,除非是有了知识;

一切的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是有了工作;

一切的工作都是虚空的,除非是有了爱;

当你仁爱地工作的时候,你便与自己,与人类,与上帝联系为一。”

带着爱去工作,为了自己的幸福。只有一次的生命,有今生,无来世。活一天,自当好好存在。厌恶工作就让自己的大半生浸透了痛苦,喜爱工作就给了自己多一条喜悦的道路。 带着笑去工作,为了他人的幸福。我们带着微笑耕耘,种出一朵花,以美丽的花瓣、芬芳的清香给别人带来美好的感觉。我们嘴里说着抱怨的言辞工作时,只能磨出尖锐冰冷的刺,扎伤别人,那将给别人和自己的天空带来多少阴云!

有了爱,我们的工作或许又能衍生出更多的意义。

我想起了那个在天游峰上默默工作的扫路人,当别人面对险峻的天游峰望而却步或者半途而返的时候,他却在那里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扫着,他爱他的工作,工作给予了他不为人道的情趣。

我想起了那个从爆炸的废墟中浴血而出的诺贝尔,当别人为他的生命担忧的时候,他却在那欣喜若狂地大叫:“成功了!成功了!”他爱他的工作,工作给予了他创造后无穷的愉悦感。

我想起了那个葬身珠峰的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当他被问及为何不惜冒生命危险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他回答说,“因为它就在那儿。”他爱他的工作,工作给予了他挑战与征服后的成就感。

先知是什么?先知就是同一共同体中的先悟道者。道,总是在某些少数个体身上得以实现与呈现。教育,总是把少数悟道人所悟之道传播给所有民众。(干国祥语)

所以,作为教师,作为一个传道者,作为一个教育领域里的先知,带着仁爱去面对学生,把工作变成一件美妙的事,让孩子幸福,让自己也幸福吧!

 

第二篇:10组歌 纪伯伦

10.组歌 纪伯伦

纪伯伦散文集《组歌》是被誉为哲理诗人的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作品。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有着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及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文章形象感人,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很多不同的感受来。 字词

执拗(zhí niù):固执任性,不听别人意见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或物瘦弱,瘦小,面色、颜色不好看。

馈赠(kuì z?ng):赠与,给予的意思

璀璨(cuǐcàn):形容光彩夺目,非常绚丽。亦作“璀粲”。

真谛(zhēn dì):真实的道理或意义。

镶嵌(xiāng qiàn):以物嵌入,作为装饰 将一物体嵌在另一物体中。

酷肖(kù xiào):酷似,相似,神似。

海誓山盟 ( hǎi shì shān m?ng ):指着山、海发誓;订立盟约。表示要像高山大海一样永恒不变。多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cháng xū duǎn tàn):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长一声、短一声不住地叹气)。形容发愁的神情。

千山万壑(qiān shān wàn h?):高低重叠、连绵不断的山峦和丘壑。

盛气凌人(sh?ng qì líng r?n):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1.作者资料

纪·哈·纪伯伦,是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哲理诗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一般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

2.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组歌的写作背景与他生平有关

因写一些较偏激的文章而被逐出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1883—1931),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又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本世纪20年代初,以纪伯伦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曾闻名全球。

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与他艺术的灵感。12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19xx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19xx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19xx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 1

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48岁英年早逝。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文学与绘画是纪伯艺术生命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则以散文诗为主。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19xx年—191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阿拉伯画坛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毕生创作了约七百幅绘画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国艺术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收藏。

早在19xx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1931冰心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近十多年来,我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纪伯伦作品。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音。

3.散文特点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的散文诗淡雅隽永,饱含哲理和对人生的思索,有如天籁自鸣,而爱与美正是他作品永恒的主旋律。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以《旧约》式的简练文笔和宗教式的虔诚情绪,通过疯人、诗人、哲学家、先知、前驱、流浪汉、人子耶酥之口,歌颂了生命、自然、大真、纯洁、美和爱,表达了对和谐完美的向往、对丑恶黑暗的憎恶,通过诗情画意显示了对人生各个方面如性爱、婚姻、子女、友谊、社会、时间、死亡等等的透视和彻悟,使读者所得远不止于一般的审美愉悦。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4.课文结构

中心思想

《浪之歌》中浪花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作者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恋情。

《雨之歌》这篇文章通过描述雨对海岸及世间万物的满腹爱情,刻画了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对无私的奉献者的歌颂。

段落大意

1、《浪之歌》:

第一部分(1~4段):写海浪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 第二部分(5~7段):写海浪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2、《雨之歌》:

第一部分(1~4段):写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滋润万物,传递信使。

2

第二部分(5、6段):写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暗示尘世人生也是一个循环。

第三部分(7、8段):写雨来到了人的世界,而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的世界运动过程的各种形式。

5. 赏析

《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浪之歌

浪的特点:热情洋溢,一往情深,痴情,缠绵任性,多情浪漫。透过浪花、海岸这些形象,我们不禁想起了诗人自己,想起他对祖国炽热而苦苦的恋情。熟悉诗人的人都知道,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远在他少年时代,为了生存,他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求生。后来,立志报国的诗人,又被“莫须有”地遭到放逐。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浪之歌》便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他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雨之歌

“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的草木更加清润迷人。”即便是稍纵即逝的短暂生命,但“我”还是用自己应有的生命的姿态去拥抱活着的生命,成就这些生命的美丽。这便是雨的精神。雨,对于很多人而言,只是他们眼中的忧愁,相思,哀痛的代表,甚至有人把她看成是天使的眼泪。然而,他们却忽视了雨本身应有的内在美——滋润万物,谱写生命之歌。如同对于生命。人们在承受生命之重的同时,忽视了多少对别人的关爱和呵护,错过了多少真爱和坦诚?有多少历史和时光,被我们遗忘了?这也暗示着,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