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观后感

12金融2班 何思洁 09号

最近读了哈佛经济学博士郭凯的《王二的经济学故事》,我向来对经济学一类读物很少去读,更多的是望而生畏。原因是曾经研读的经济学科类专业课都似曾相识般的艰难晦涩。在网上查看书评,定位于大众经学读物,书评中写道:“把本来深奥枯涩的经济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普通读者。”读过之后的确让我明白很多经济学知识,把简单的生活现象透彻的深入到经济学领域。

随着近些年GDP、CPI和基尼系数一类经济学词汇通过各类媒体在我们面前频频曝光,而通货膨胀和贸易顺差这些经济学现象也渐渐呈现在我们生活中,人民币要怎样解除管制,走向国际化等一系列离我们看似遥远的问题。整本书对我这等门外汉来说,其专业知识高深与否是没办法评论的,但却可以从中读出作者将抽象理论日常化,每篇以王二为主人公利用简单的故事开头,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更多的是它重新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知识认识的过程,从不同角度思考,抛开事物外在,洞悉事物本质,并找到其根结。

我不喜欢教科书上死板的一贯的程式和模型,所以让我们很难理解并排斥着,“课本上就是把现实的运作规律抽象化,就是要把简单的事情说的复杂,而我们看得时候就是把抽象理论还原现实,就是把复杂的事情说的简单,如何把理论说的简单就需要或真实或杜撰一个故事。”正是那一个个的故事让我欣欣然的面对一个个困惑和混淆的的道理。

王二身上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王二有的看法看似偏执,却又有理.列如里面的货币与收粮政策问题.

还有另外一个最大的受益就是对思想的启发,任何偏执的狭隘的观察都无法产生客观公正的认知,我们的思维早被植入太多的“眼见为实”,且扎根发芽、错综复杂的交织成了自我运作的“事物表层体系”,已经无法透过这层表象去思考,要么附庸,要么偏执。

世间的现象不但其本身结构复杂,还往往挟着滚滚尘沙迷离我们视线,当被弄的晕头转向时,不妨静下心来去观察始末,切忌不加思考、偏执己见,人云亦云,同时听取不同的声音,客观的思考,抛弃事物外在,洞悉事物本质。

 

第二篇:故事中的经济学

故事中的经济学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王玉霞

经济学是资源配置的科学,是关于如何理性选择的科学,所以,它既与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大事息息相关,也与企业的成本、利润、价格、产量密切相关。甚至普通百姓家长里短,生活琐事,也可以透过经济学的理性视角,显露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富有启发的侧面。经济学的历史虽然仅有两百多年,但经济学的思想却源远流长。它起源于人类在适应自然,挑战自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智慧。许多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而通过故事讲授经济学也是钟情于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业内人士的拿手好戏。本文就这两个方面,各举一例,以便与读者一起感受经济学的魅力。

一、剥削:刘文彩VS周扒皮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刘文彩与周扒皮是南北两地,知名度最高的地主。他们的故事,通过文艺作品的演绎与夸张,在那个年代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虽然都是欺压穷人的“阶级敌人”,刘文彩与周扒皮的方式都皆然不同。刘文彩是四川大邑县的大地主,良田万亩,且城里有工商业。改革开放前,名扬全国的泥塑群雕《收租院》,描述刘文彩剥削农民采取“大斗进,小斗出”,既借粮与收租时使用不同的计量工具。此外,他还私立公堂,将交不起租的农民,关进水牢。四川大邑县内的许多穷苦农民,被刘文彩搞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周扒皮是小说《高玉宝》的作者高玉宝家乡,东北地区的一个小地主。他剥削穷人的做法是“半夜鸡叫”,即夜半三更趴在鸡窝旁学鸡叫,目的是诱发真正的公鸡鸣叫,造成天明的虚假信号,以便他雇佣的长工能延长下地干活的时间。

同为剥削穷人,为什么刘文彩与周扒皮的作法如此不同?做为地主,刘文彩与周扒皮在解放前均拥有一定的土地所有权。除自耕外,他们还有三种制度可选择。其一为雇佣长工,地主与长工签定购买劳动的合约,长工获得固定的收入,地主承担全部的耕种风险并拥有完整的剩余索取权。在这种制度下,长工理性的选择是偷懒,因为他努力的结果全部归属地主。在这种制度下地主有努力地进行监督的激励,因为他100%占有努力监督的结果。其二是地主与农民签订土地承包合约,地主获得固定的收入,农民承担全部的耕种风险,并拥有全部的剩余索取权。若土地由一家农民承担,则这家农民的劳动投入,必然是有效率的投入。因为努力耕种的结果100%归承租土地的农民所有。家庭亲情的纽带,使租地的农民无需监督便努力耕种。若合伙租种同一块土地,则租地农民之间会相互监督,这较地主监督更有效率。总之第二种合约,较第一种合约,对努力工作的激励更强。 1

因而大大地节约了劳动的监督成本。其三是分成制,既地主与农民签订分成租地合约,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耕地,秋后算帐的依据是合约中的规定。按三七或四六不同的比例获取不同的收益。地主与农民分担了风险,分享了收益。地主既不用像第二种合约那样高枕无忧,也不用像第一种合约那样半夜鸡叫。他只要对农民的物资投入(如种子、肥料)及最终的产出进行监督即可。而农民的努力程度也介入第一种和第二种合约之间,因为他努力的结果只是部分地归自己所有。

而对三种合约的选择,为什么周扒皮选择了第一种合约,而刘文彩选择了第二种合约?假设周扒皮与刘文彩都有剥削的偏好,同样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不同的选择必有其经济学的道理。现分析如下:

首先,周扒皮是北方的专职小地主,而刘文彩是南方的兼职大地主。小地主处于原始积累阶段。除雇佣长工之外,他自己还想亲力亲为地提供一部分劳动,在与长工共同劳动中降低了监督成本。且周扒皮是专职地主,没有城里的工商业需要打点,其监督的时间机会成本较低。此外,小地主雇佣的长工数量较少,长工的劳动均在其有效监督的半径之中。而刘文彩则是进入享乐阶段的大地主,不可能去亲力亲为,且有城里的工商业需要打点。同时,由于占有的土地太多,监督需要委托代理,其效率必然低下,所以刘文彩采取一租了之的方案。当周扒皮采用“半夜鸡叫”延长长工工作时间以增加总收入时,刘文彩则采用“大斗进小斗出”的方式去盘剥农民。

其次,是北方与南方地域的差距。刘文彩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其土地肥沃,自然灾难较少,即土地耕种的风险较少。因此,厌恶风险的农民有可能承担全部风险去接受承包土地的合约。而东北的土地虽然沃土千里,但自然气候的变化较大,灾年颗粒无收并不罕见,因此农民宁愿做长工而不愿去承担租地的风险。

第三,是耕种品种的不同。南方多是水田及经济作物,而北方多为旱田及粮食作物。前者需要精工细做,劳动投入比较复杂,监督成本也高。而后者大田作物多采用粗放式耕作,劳动投入比较简单,监督成本较低。只要盯住种、铲、收几个环节便完事大吉。可见,刘文彩采取租地合约,周扒皮采取雇佣长工合约与其所处的客观环境非常适应。

由此可以推断,采用分成制合约的地主与农民所处的环境必然介于刘文彩及周扒皮之间。

周扒皮的“半夜鸡叫”与刘文彩的“大斗进小斗出”属签约后的机会主文行为,此道德风险完全可以因为其它守约的地主存在而得以避免,例如农民可以与刘文彩、周扒皮以外的较为“诚信”的地主签约。但是由于刘文彩与周扒皮处于垄断地位,或天下乌鸦一般黑的地主集团采用了行为联盟,多而散的农民在讨价还价的博弈中处于劣势,因此受到了霸王合约的盘剥。只有剥削与被剥削者之间的矛盾积聚到一定程度,爆发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才能使贫苦的农民得以解 2

脱。最终刘文彩、周扒皮为他们的短期理性行为“半夜鸡叫”及“大斗进小斗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二、鸡论:张维迎vs张五常

张维迎与张五常均是“真佛只说平常话”的经济学大家。他们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故事去演绎复杂的经济学理论。许多复杂的经济学理论,经过他们的诠释立即变得自然清新、通俗易懂。张维迎的学生曾在《经济学家茶座》上撰文,称他是“经济学界的大白话家”。我曾多次为张维迎教授的经典比喻拍板叫绝,如他将国企翻牌改制的作法比喻成在马身上画白道,硬充斑马。将企业多元化的做法比喻成老太太上火车,带太多的包看不过来。在讲到政府管制时,他形容到,政府将市场机制这个猫打死了,于是耗子横行,政府又让人学猫叫吓唬耗子,无奈耗子越来越多,政府就认为学猫叫的人少了,派更多的人去学猫叫。他指出政府管制有自我强化的功能,提出要像戒毒一样戒掉政府管制的瘾。

20xx年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生考试,有一道题是论述委托代理问题。试后我的一个学生和我说起他是如何将委托代理中各种风险逐一描述分析的,如职业经理人的偷懒、灰色收入、在职消费、盲目扩张等等。我对这个学生讲,委托代理问题你只答对了一半,委托代理者若只有风险没有收益怎么会有委托代理关系长期存在。张维迎教授在《产权、信誉与政府》这本书中,用一只鸡将委托代理问题说得非常透彻。张维迎教授讲,为什么有委托代理,因为管理专业化有好处。犹如一只鸡在你手里一天只下一个蛋,在人家手中一天能下两个蛋,最好把鸡交给别人养,但是委托别人养鸡又要防范这个人可能会偷偷的炒鸡蛋吃,若难以避免他要炒蛋吃,也不要超过一个,否则不如自己去养,我的这番话让学生连连点头,借用经典的例子,节约了我很多教学成本。

去年,我去张五常教授家做客,恰逢教授正与复旦大学的几个博士生探讨如何撰写学术论文的问题,一只鸡到了张五常教授的手中又有了另外的意义。教授认为经济学主要的功能是解释现象,推测行为。例如有一家饭店,一元钱卖一只鸡,这个奇怪的现象就值得去解释。你要问,他为什么要大大低于成本提供一只鸡?为什么这是一只鸡而不是一只鸭?同是招揽顾客,饭店为什么不普通的降价,而是采用了一元钱一只鸡的做法?这两种不同的价格安排会有什么不同的激励?哪种安排更有效率?教授接着讲,在这家饭店,只吃鸡可以不可以?购买十只鸡带回去可不可以?回答是不可以。一元钱一只鸡是卖广告,目的是连带销售其它商品,以争取较多的销售总额。

为什么是一只鸡而不是一只鸭呢?恐怕是偏好吃鸡的消费者远远多于偏好吃鸭的消费者,用一只鸡做广告更有一般性。接下来教授比较普遍降价安排与一元钱一只鸡的价格安排。普遍降价的作法从全社会角度看资源配置效率高,能够做 3

到消费者吃鸡的边际效用等于饭店提供鸡的边际成本。一元钱一只鸡的价格安排,消费者消费一只鸡的效用只要高于一元钱,他就会继续消费,而饭店提供一只鸡的边际成本远远地大于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出现了资源配置非效率的现象。张五常教授关于鸡的分析,讲到这里,被复旦大学博士们的其它询问打断了。

归来数日,我沿着张五常教授的思路继续分析,即然普通降价的安排优于一种商品大幅降价的安排,为什么招揽订价现象在许多行业屡见不鲜?我的答案是,同样的让价额度,集中在一种商品上较分散在所有商品上更有视觉冲击力,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更有广告效应。一元钱一只鸡即然是广告行为,它引发的成本收益变化必然不局限在鸡本身的交易中。虽然消费一只鸡的边际效用大大低于生产一只鸡的边际成本,但是它引发的其它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所创造出的生产者剩余,足以弥补售鸡交易中边际成本高于边际效用的差额,否则实施一只鸡一元钱的饭店岂能不关门大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