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读《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长达987页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是我假期中阅读的主要书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为两卷,作者为英国史学家李德·哈特。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当今世界形势的肇始,美苏并列两雄,欧洲衰落,亚洲崛起,均拜二战所赐。对于任何一个关注历史的,尤其是关注当代国际关系史的人来说,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不能有详细的了解,那几乎可以说治史的出发点便是有偏差的,把握二战史,研究当代史的一把钥匙。

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论述,可谓不胜枚举,最有名的作品为丘吉尔所著的《二战回忆录》,这部作品因为作者为英国当时的主政者,因此透露出不少高端信息,然而《二战回忆录》里面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一是作为当局者,所言及的内容总离第三方信史有一定距离,某些重大的战役失败,丘吉尔是犯过战略错误的,如在意大利亚平宁半岛的登陆,但丘吉尔本人并不承认失败,其二是丘吉尔作为主政者和政治人物,而一些历史史实也因为政治本性和作者本身的主政立场,也有一些偏颇,映证了一句话:“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以往的二次世界大战史,都多有缺陷,或太关注于政治决定论,而忽视战场本身的某些偶发性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或者仅仅从军事角度来解读二战,这可以成为军事教科书,但作史毕竟需要大历史观,仅仅关注于一城一战,则缺乏宏观视野。

李德·哈特是英国的著名军事学家,写作此事共耗时23年。对于李德·哈特而言,与其他史学家很大不同的就是,他是一位战略家和史学家,还是一位通儒,也是一位哲学家,改变了史学家不懂军事,眼界狭隘的缺陷。在此书中,比较珍贵的是第一手资料,由于李德·哈特在战前便在军事理论界闻名,曾经在交战双方的将领中都有一定影响,因此在战后,又方便亲自走访过双方战领,采访过诸如隆美尔等名将,对于事件的了解更加全面和翔实,其作为大学教授的第三方立场,更使其所作二战史具备极高的可信度。

全书采用了一种宏大叙事的结构,分为几个叙事步骤——前奏、爆发、狂澜、蔓延、转向、退潮、低潮、终结八个方面,前奏即是战争前的欧洲和国际形式,八个方面,完成对战争诱因至战争结束的全部论述。

叙事的整体线条,是根据时间安排的,这是宏观叙事的整体要求,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治史方法,适宜于人,而不适宜于如此宏观的大事,因为它以人治史的方法,不可避免造成时间断裂,从而忽略与人相关的其他要素,湮灭一些重要史实。战史在各个叙事步骤下,又根据战场的地域性,区分为欧洲战场、非洲战场、东线苏联战场、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场,整体框架非常明晰,在某种程度上,对某一战场战史有兴趣的人,完全可以从中挑选相关的几个章节,单独阅读。

李德·哈特在书中,关注的主要角度是军事的,作为军事学家,李德·哈特从战略至战术细节,分析得很到位,比如德军穿越阿登森林作战的要点、苏军后期作战的攻防要点等等,条分缕析,对于军事迷来说,可以谓以过瘾,这也是此书的最大特点,不愧为二战史中的精品,但仍有几点是不足的:

一、对于战争进行期间的政治性事件分析不足,盟军的数次大会阐述不够,因而对于整体战略的描述有一定缺陷。

二、作为战争重要一部分,军需准备及后勤运作阐述不足,对于盟军大规模作战的后勤供给方法缺少描述,不可不谓之遗憾。

三、对于重要战役的图说仍然存在不足,各章只有一张大图来分析总体战役及战争运动,但对于某些关键性战役的局部战斗缺少图示。

关于二战史,有一个重要历史难题,困扰着所有的读史者,那便是希特勒为何不登陆英伦三岛作战。

这确实是一个重要悬疑,在敦刻尔克,数十万英军仓皇逃回大不列颠,法国沦亡后,在西部战场,希特勒可谓己扫清一切队手,站在法国柔佛海峡绵长的海岸线上,处于兵力绝对质量优势的希特勒,却停了下来,等待英国投降,在英国不投降之后,不得不开展大不列颠空战,损耗了空军大批优势兵力。

即便如此,在英国天空上,双方兵力依然是势均力敌,某种程度上由于法国机场尚海岸线分布更容易,德军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制空权,在长达9个月的时间内,希特勒迟迟不组织渡海登陆,到最后反而出了一招昏招,挥师向冬,去攻打庞然大物俄罗斯。

这些问题,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都无法得到合理解释,因此也成为历史学家多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作者李德·哈特对于这一原因也作了分析,在第十二章中,李德这样写到,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希特勒对于英国人的了解明显要比拿破仑深入,希特勒甚至于对于英国带有某种程度的好感,对于这个开创近代文明和民主传统的国家始终有一种拉拢而不打击的心态,因此在敦克尔刻战场上,虽然仅仅距离英法溃兵只有十公里,却迟迟不发起最后总攻,保留英国的面子,以非常特殊的步骤以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相信英国人具有现实感,在德国攻势下,英伦防御明显破漏百出的情况下,英国人的不投降让希特勒大惑不然,英国人拒绝希特勒的和平要求,使其对于采取下一步的行动也感到犹豫不决。希特勒仍然存在一丝绝望,希望能够通过非战的压力,使英国屈服。

非战的压力,便是把卢保斯等名将从西线战场调到东线战场,发动了侵苏战争,先在大陆消灭最后一个强敌,再回头压服英国。这是由希特勒的两面决定的,一方面,通过更和平化的方法,征服一个具有民主传统的国家英国,更令希特勒有成就感,另一方面,希特勒在骨子里更仇恨苏联,这种仇恨并没有太多理由,只能解释为庞然大服的苏联及强人斯大林是阻止其称霸的最大障碍,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被顺利地保存下来了。

希特勒自杀死后,这一切都带有猜论和臆测的色彩,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依希特勒的强人性格,侵入苏联实在是种必然。李德的这一心理学解释,又为这一公案提出了新的思考角度。

战争总被人看作是正义与非正义的两种,然而,为了正义,往往也会产生某种特殊的战争,那就是实用的战争与不实用的战争,芬兰战争便是如此。

在我们的印象中,芬兰战争是苏军为了获得抵抗德国的缓冲地带,而向芬兰所发起的一次入侵战争,但我们忽视了两个重要背景,一是苏联在前期与芬兰进行过长期谈判,一直拖至法国沦陷、希特勒己开始着手布署东线战场,二是苏联当时己经提出了领土交换要求,而事实苏联提出交换的自身国土,面积要是苏联要求的芬兰国土的两倍。

苏联的谈判,主要是通过领土交换完善苏联波罗的海防线,在军事角度来看,并不影响芬兰曼纳海姆防线主要部分的完整,若作一个客观的观察,它有一个合理的基础,可以使苏联的领土获得较大的安全,对于芬兰的安全也无严重损失,更关键的是可以防止德国利用芬兰来作为攻击苏联的跳板,但对于国土的民族感情,使芬兰人没有同意这一条件,争论日益激烈,最后导致发动战争。

进攻芬兰的战争一开始,苏军行进比较顺利,然而在进入冬季之后,遭遇了诸多的困难,芬兰人利用地形条件,使苏军不得不动用100万以上的苏联军队来攻打这个小国,从而分散了在正面战场上应付即将到来的德军入侵的注意力,但事物也是一体两面,在芬兰这场本质

失败的战争中,苏军也锻炼了军队,获得了冬季作战的经验,这又是后话。

芬兰的战争,本质是上正义,却采取了非正义的手段,它更是一种具有实用性的战争,强烈的民族感情往往出于激愤,而忽略更深远的利益,设想如果现两国采用租借式方法互换,这场实用战争就很可能不至于发生。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往往需要特殊的智慧来解决问题,毛泽东当年借苏军来获得东三省,也正是如此。

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一个平等的战争,双方的实力其实本质是还是非常悬殊的,美苏的加入,使盟军更获得绝对的战略优势。

弱势的德军,在战争的大部分时期处于一种优先地位,这与德军拥有一批优秀的将领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对于军事战术阐述得比较详细,隆美尔、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名列指挥的重大战役,均令人大开眼界,古德里安是闪击战的创始人,创造性地运用装甲兵力,不顾一切利用坦克的机动性,深入敌人后方,破坏对方防线体系,造成混乱,这一战术横扫欧洲大陆,在非洲战场上,隆美尔始终处于总兵力的绝对弱势,却能够迫使英国一步步通后,读有关非洲战场的一节,对于隆美尔的高超指挥技术不仅拍节赞叹,在某种程度上,他是毛泽东的同路人,强求灵活机动,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局部敌人。

在战场上,德军这些将领体现了德国民族性的优点,又表现出全新的特点,民族性就是思考周密、组织严谨,对于战役控制极有远见,全新的特点就放手、大胆,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新兵器、新战略,指挥的手法灵活多样。

相对而言,英军的指挥就差得太远,蒙哥马利虽然是打胜了北非战役,但事实上这种胜利缺少技巧性,完全是靠后勤补结的增加,以大欺小所带来的。蒙哥马利在非洲战争后期,双方的坦克比例几乎是十比一,如果德国不开始东线战役,给予隆美尔更多的后勤补结,则北非战争蒙哥马利必败无疑。

德国的失败,其实真不是将军们的失败,而是统帅的失败,是希特勒野心的失败,对于德国将领在战场上的表现,确实值得充分肯定。

日本在战争初期的胜利,是海权的胜利,后期的的失败,不是陆军的失败,而在于海权的丧失,而在于海权,中国对于对日战争的作用,并不如我们以往强调的那么大,即便中国战场、东南亚战场上日本失败,如果保持海权、得以补偿日本急缺的资源,反攻的难度对于日本并不算大。

与日本的战争,关键是太平洋的战争,看地图便可知,日本控制整个环太平洋岛链,以日本本土四岛计算,幅度起码在四千——五千海里的半径圈,如此大的范围,如果不能控制海权,阻止登陆,那么遭遇战略失败便是必然。

日本与美国的交战,最关键的战场,都是海上。从日军最初突袭珍珠港,获得海权战略优势起,日军在亚洲大陆及岛屿上一直所向披靡,莫可敌之,中途岛海战之后,日军丧失海权,美国便可以从容地开始两栖作战,一路蛙跳直至琉璜岛,可以说从中途岛之后,日本就必然走向失败的宿命。

对于海权的控制,国人似乎还没有完整的意识,事实上,世界上有名的强国,都是通过控制海权而获得,英国、荷兰、西班牙、美国,无不如此,丧失海权,意味着丧失着对资源的有效控制权,经济命脉总处于极限边缘,不能作长久支撑,我们在海权上吃过许多苦头,现在听闻民间有多人倡议中国建造航空母舰,确有必要。

 

第二篇:读书笔记(三、四年级)

“萌芽书友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三四年级

读书笔记三四年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