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在心理学里,把有自闭症的孩子叫做星星的孩子,就是你看得见他们,却触摸不到真正的他们,就像星星一般。

《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的小主人,童年的伊夏始终没办法理解所谓这个世界的秩序,妈妈在忙碌而焦虑的清晨打点丈夫和孩子们的行囊,爸爸正襟危坐以边吃早餐边看财经新闻开始新的一天,哥哥继续着光芒万丈的优等生的学习生活….. 在他的世界里,世界是有感应和灵性的万物的集合,风是传递笑语和香气的精灵,水是灵敏的小鱼摆动尾鳍的美丽介质,云是小鸟在蓝色天空翻腾累了时小憩的落脚点。他爱着熟悉的毛茸茸的大狗,他爱着自行车越过水洼溅起泥浆的弧度,他爱着无家可归的孩子们午后自由的奔跑,他爱着路边偶然拾得的闪亮的金属小碎片,他爱着街边的油漆匠费力地爬上脚手架让白色的涂料挥洒,他爱着掘土机在工地上倾泻干燥温暖的褐色土块…..甚至忘记了世间自己的存在。

伊夏会把相似的单词搞混了,他在“认字”过程中出了问题,在“阅读”和“书写”时,不能通过把声音和图像结合起来,了解字的意思。在阅读和书写中存在障碍,即所谓的“朗读困难”。同时他在绘画方面有很高的天赋,比一般人在绘画方面有更强的能力。然而,在家庭教育中,伊夏未能被父母理解;在学校教育中,老师没能根据他的问题对他进行辅导,而是不断地把他赶出教室,同时伴随着同学的嘲笑,渐渐地,伊夏从学不会转变成不想学,写假请假条,翘课??最后他遇到了他的伯乐尼克老师,在尼克老师的带领下伊夏最终克服了朗读障碍,并且在尼克老师组织的绘画比赛中战胜了尼克老师最终获得了绘画冠军的感人故事。

相似的故事,我们何尝陌生?比如《放牛班的春天》,《鲁冰花》里的小主人公不也一样幸运的得到赏识脱颖而出吗?可是,天下之大,又有多少人能受此优待呢?还有多少像伊桑这样的弱势群体不被理解,不被接纳而受歧视、嘲笑?甚至是部分正常人,在现行功利性教育制度下变成了牺牲品?我们办学校的目的就是顺利进大学,拿到高学历,到成年有优势的

竞争力。而其他的可以无所谓,正如伊桑的父亲反复的问会画画有什么用啊?能帮助他竞争吗?教育工作者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一味的追求纪律,传统,荣誉,规则。而忽视了最起码的人文关怀。他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说,给了他们一个愉快的学校生活,我们就欠缺了他们一个有竞争的成年。可是,如果学习只是聚焦在成绩优秀的少数人身上,而同时忽视了沉默的那些,那么这个代价是不是太大了一些?为什么教育一定要这样牺牲一部分人来造就另一些人啊?对于受伤的那一类人,如何才能消除他们心里的阴影?

从这部影片中我在思考现在的教育,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应该怎么去帮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一. 受社会影响下的家庭教育

现在的社会过重地强调竞争,而在无形中忽视了对孩子自身的关注。正如影片中尼克老师所说:“我知道外面是一个无情,充满竞争的世界,一个大家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世界。大家都要好成绩,医学、工程、管理??什么都是只要比别人差就是无法容忍的。100分考了95.5分?95.6?95.7分,只要比别人差就是可耻的,对不对?……”家庭教育中,需要父母和孩子更多的沟通,给孩子建构一个“说”的环境。让孩子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父母沟通。同时游戏也是增加父母与子女沟通的一个方式。两个人一起玩时,能帮助孩子学习做人的道理;而一个人在玩时,则能发挥它的想象力,培养创造力。 作为我们的学生家长,你们真正理解一个孩子吗?你们能真正理解一个孩子吗?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而教育所做的不是助其快快成长甚至不经意间压抑他们的成长,教育只是引导与发现,让他们顺着自己的方向,走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路。而不是把自己的野心强加于孩子!

二. 学校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现在更多地强调科学教育,而在无形中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现在认识论一个特点就是把直观的经验提升到“知识”的水

平,即认为科学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学生的任务就是获取知识,学校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知识,从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体验。结果,生动多样的教育过程就变成了客观的科学技术的灌输过程,教育成为科学化活动,教学效果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教授水平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而电影中的主人公伊夏,就是由于其语言和文字理解能力的不足,导致他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 这让我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再次的思考。夸美纽斯倡导班级授课制的前提是确信每一个个体的认知能力是一样的,因为人具有“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就像是树植根泥土一样,只要给予同样的知识学习条件,学生就能实现相近的学习目标。但是由于遗传和其它方面的原因,我们知道个体的认知能力还是存在差异的,面对这些“弱势”群体,班级授课制似乎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为它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从而成就了大多数人,而牺牲了他们,使他们成为“陪读”或是教育中的局外人。

三. 作为老师我们该怎么做

尼克老师翻阅着伊夏的画稿和使他受到责罚的作业本、考试卷,渐渐的,心里有盏灯开始变得明亮,那颗落在凡世的小星星的光芒刺痛的他的眼睛。“你有没有注意到他犯错的模式?他把字母写成反向,同一个词在一夜之中有不同的拼写,相似的字就会混淆??.所以,这些并不是普通的错误,他是一个有读写困难的孩子。 发现这一问题后,尼克老师首先是给伊夏树立信心,他在课堂上讲到:“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许多杰出的人物,如爱因斯坦,爱迪生,达芬奇,毕加索??.其实小时候都有读写障碍??.其实,在我们周围,是那些有许多用独特眼光看待世界的人,改变了社会。最后鼓励伊夏说老师以前也和你一样,但是老师没有放弃,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尼克老师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和伊夏一起慢慢分析那些会跳舞的字母,从游戏开始,在沙盘中先写字母,再用彩笔写,最后用铅笔写,一点一点,伊夏慢慢克服了读写障碍。 尼克老师组织的学校绘画比赛中,伊桑的画胜过老师尼克而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伊夏简直不敢承受这巨大

的成功喜悦,他流着热泪扑进了老师的怀抱。伊夏各方面成绩都明显提高,令父母惊诧不已,伊夏也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峰体验,他的脸上绽放出快乐幸福的笑容。 伊夏成功了,这更是尼克老师的成功,正是尼克老师智慧地发现伊夏的特点从而因材施教才发掘了孩子的天性,发挥了他的特长。虽然我们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像爱因斯坦那样的杰出物理学家,但我们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让他们健康地学习,成长。

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不是应该多思考自己的教书育人理念是否正确呢?是不是需要像尼克老师这样,慧眼识千里马,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走属于自己的人生路,实现属于自己的人生理想呢?这就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深深思考和鞭策, 我相信,从这部电影中的收获会让我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更细致、更深邃,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成功。

 

第二篇: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看完了《地球上的星星》,不知道该用怎么样的词语来形容此刻的心情

在心理学里,把有自闭症的孩子叫做星星的孩子,就是你看得见他们,却触摸不到真正的他们,就像星星一般。

九岁的伊桑上三年级,长长的牙齿,大大的眼睛,还有那单纯的让人怜惜的面孔。 他是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在他眼里,课本上的字母都在游来游去的,功课从来都是不及格甚至是零分,就是简单的字母和数字他都会写错,所以经常被罚跪在教室门外。父亲打他,骂他,觉得他很没用,同学也瞧不起他,对他冷言冷语。只有妈妈保护他,爱他。 伊桑最终被学校开除送往寄宿学校,伊桑很伤心,对生存的环境不再抱任何激情和兴趣,也不再和任何人说话,把自己完全封锁起来。

剧情的转变就在霍卡尔先生调走,新的年轻教师尼库巴的出现。

尼库巴老师的初次见面就给小孩子们不小的惊讶,未见其人先闻笛声。在欢快的笛声中,小丑装扮的老师哈哈的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自由浪漫的天性释放了出来。第一节美术课上歌舞升平。

聪明的老师很快发现伊桑的与众不同,伊桑是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可是通过他的观察尼库巴决定家访,发现伊桑有着天才的绘画禀赋。虽然伊桑的父亲反复的说会画画有什么用啊?但是年轻的教师决定帮助伊桑。为了帮助伊桑自信的面对现实,尼库巴搜集可很多资料包括获得了19xx年的诺贝尔奖的艾伯特.爱因斯坦,著名的艺术家莱昂纳多.达芬奇,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这些的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等名人都有着共同的经历,就是他们同样小时候存在着读写困难,甚至无法识字,交流困难,也都曾被周边的人当成弱智来看待,可是他们却用画画和音乐,发明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伊桑从中找到了共鸣,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尼库巴最后说:“为什么我要给你们讲这些,我是想告诉大家,在我们周围那些用独特眼光看待世界的人,最终改变了整个社会,他们的思维很独特,常常让人难以理解,他们是少数派,一旦他们的成绩被世人所知,大家都震惊了,今天的美术课,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些伟人,让我们把这些人铭记在心,让我们走出去,创造出些不同的东西。任何你感兴趣的东西,石头、木棍、垃圾。” 伊桑在一个僻静的角落,掏出一个小口袋,里面有绳子、小

木棍、石头铅笔头、芭蕉叶,他竟然神奇般的做了一艘带着螺旋桨的能在水上滑行的飞机,在尼库巴和同学们的欢呼声中,伊桑却悄悄地离开了,他的心门还没有打开。

伊桑依然在不被了解和接纳的世界中瑟瑟发抖。

尼库巴用大量的事实向校长说明,伊桑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他只是有阅读障碍,伊桑的兴趣点在绘画上,并且主动要求为伊桑补课,尼库巴耐心地用尽了各种办法帮助伊桑记忆:在沙子上写、用皮肤感知、跟录音读,伊桑很勤奋的学习,一天天的进步,当伊桑的父亲看到自己曾经很恼火的儿子专心致志的对着黑板发音时感动流泪。

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师,以颜料为桥梁,用画笔沟通,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伊桑最后终于打开那扇紧紧关闭的心门,走出了阴霾。

结局是伊桑在学校绘画比赛中伊桑夺得第一名,当评委亲吻他并给他颁奖的一刹那,全场的人都站了起来,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伊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眼泪夺眶而出,一下子扑到了尼库巴的怀里。最终伊桑的才华得到认可

看完片子,一次次的泪流满面,不仅为睿智的老师,呕心沥血为了帮助弱势的学生重新面对生活,面对冷酷的生存环境。更多的是为伊桑而感动而自豪,为他渴望被接纳,勇敢走出自闭的世界而欢呼,也为他能幸运的遇到这么一个伯乐老师而庆幸。

类似的故事,我们何尝陌生?比如《放牛班的春天》,《鲁冰花》里的小主人公不也一样幸运的得到赏识脱颖而出吗?可是,天下之大,又有多少人能受此优待呢?还有多少像伊桑这样的弱势群体不被理解,不被接纳而受歧视、嘲笑?甚至是部分正常人,在现行功利性教育制度下变成了牺牲品?

我们办学校的目的就是顺利进大学,拿到高学历,到成年有优势的竞争力。而其他的可以无所谓,正如伊桑的父亲反复的问会画画有什么用啊?能帮助他竞争吗?教育工作者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一味的追求纪律,传统,荣誉,规则。而忽视了最起码的人文关怀。他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说,给了他们一个愉快的学校生活,我们就欠缺了他们一个有竞争的成年。可是,如果学习只是聚焦在成绩优秀的少数人身上,而同时忽视了沉默的那些,那么这个代价是不是太大了一些?为什么教育一定要这样牺牲一部分人来造就另一些人啊?对于受伤的那一类人,如何才能消除他们心里的阴影?

什么时候我们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变得如此狭隘了?很少有人能够耐心的去发现一个人身上不同于其他人的优点,而简单的一张试卷,一张量表就轻率的判断一个人能力有多强,智商有多高。

学生需要的是关注,重视,理解和接纳,可是做起来又何其难?!

这次下到中学去实习,我找过很多的人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困难。我说:你们说,我听,说一切你们遇到的困惑,说一切你们觉得可能不会被接受的观点,说一切感兴趣和欣赏的事物。每次进教室,当我笑着去面对每一个用眼神在说话的学生,心里都感到无比的感动和温暖。我希望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与成绩和排名无关。

可是每当我向班主任谈起哪个学生状态不好时,他总是带着点轻视的说:我觉得阿,你喜欢把一些事过于夸大了! 小事,你不管他,他自然就好了。我默然,原来学生就是学生,老师就是老师。老师的责任就是上课改作业,把班级的排名顶上去。其他的不在他的劳动范围之内。甚至在班上一次体育竞赛输掉之后,我去找他让他安慰下同学,他头都没回直接走了。再后来问起时他不以为然的说:我没安慰他们,我把他们打击了一顿。我无语……

怎么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这真的值得每个人好好思考。家长,老师,用人单位都习惯了用考试成绩,学历来评判人是否优秀,是否有价值。可是我们看到的终究是目前存在的状态,然后就肯定的用过去的经验急着贴上标签,这个学生怎样怎样,可是心理学中霍桑效应不是证明了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没有被挖掘出来么?

在英语办公室里,教学组的组长说:虽然说教育要面向全体同学,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能够顾及三分之一就很不错了。听了心里只感到一阵阵悲哀!那么剩下的三分之二呢?管住他们不闹事,不影响到那三分之一就算教学目标达到了?就算是前面的三分之一,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教育者关注的也只是他们学的怎么样,而没有关心他们过的好不好,压力,抑郁,自闭,很少有老师去了解。这样的高考之后,中国的高中毕业生很多再也不愿去回忆自己的高中生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即便成绩很好很受老师关注的三分之一,毕业之后也很少再有人会感恩,怀念高中的老师。

当我离开一中的头一晚,512寝室的全体学生熬夜在排练《怀念过去》,学生说:老师明天是最后一次我们向你表达对你的感谢了,除此之外,我们不知道怎样才能告诉你我们心

里的不舍……成绩最好的L说:老师虽然我成绩一直排在前面,可是从来就没有一个老师像你这样关注我是否快乐……一个然人永生难忘的不眠之夜!

可是我又有何德何能去承受这份厚礼呢?相比之下,我不过是一个给他们上过一节课的实习老师。

如果尼库巴能够活在现实当中,如果尼库巴精神能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传播,正如执政党宣扬马克思主义一样,或许现在的教育状态不至于这么无力,也许中国广大的学生更有活力,我们的学生从来都不缺乏天真,浪漫和创造力,我们缺乏的是尼库巴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