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母三迁》有感

读《孟母三迁》有感

最近我读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小孟轲从小失去了父亲,一直是孟轲的母亲抚养他,孟轲的父亲生前最大的心愿是让儿子做一个像孔子一样的人。刚开始,孟轲家在离坟场很近的地方,小孟轲只学会了哭哭啼啼的样子。所以孟轲的母亲才搬离了原来的家,搬到城里离集市很近的地方,孟轲听习惯了小商贩的叫卖声就不用功读书,因此孟轲的母亲决定再搬到城东。这个新家对面就是学宫,孟轲开始学着好好读书,他们终于安顿了下来。长大以后孟轲终于成为了一位有名望的思想家。

其实,学习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孟轲就是听习惯了坟场的哭闹声、市集的叫卖声才会习惯这种环境。而最后就是因为习惯了这种书声琅琅的学习气氛,才会逐渐成长为一位思想家,所以我们要重视周围的环境。

孟轲的母亲把自己的子女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孟轲的母亲爱孟轲,所以孟轲的母亲从未放弃过他,不断地教导孟轲用功读书,所以孟轲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像孔子一样的人。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身边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那时候是在一年级,离考试还有几天的时间。那天下午放学,我在家写作业,写完了作业我只看了几分钟的书,就玩了起来,妈妈看见了说:“孩子,快要考试了要看的课文都看完了吗?”我说:“没有。”因为妈妈的叮嘱,我又看了一会儿书。到了考试那天,上午考的数学,我就有一点不会。下午考语文,我也有点儿不会做的题。考试结束了,

我回了家。到了看成绩那天,我觉得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回到家我把成绩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孩子,你要用功地学习,多读书,考试前更要好好复习,那样才会成绩好。”

到了二年级,我听从妈妈的教导每天写完作业再看一会儿书,自己预习新知识,巩固当天学的旧知识。到了考试那天,我信心满满地走进考场。成绩出来了,我的成绩比一年级的成绩还理想了许多,我高高兴兴地回了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孩子,你看到了,只要你用功、努力,就会有好结果。”

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正如一首歌唱得好:我们要“听她妈妈的话”,“长大后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我跑得比别人快,飞得比别人高”??

 

第二篇:读“孟母三迁”有感

读“孟母三迁”有感

(新加坡)郑玉柱

历代思想家都是教育家,无不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孟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尤其是他母亲“以仁为邻,择善而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孟子年幼丧父,和母亲相依为生。“孟母断织”与“孟母三迁”这两个故事经宋代《三字经》的传扬,至今尚有影响。

年幼时,孟子住家附近有块墓地,他经常看送葬的人群披麻戴孝啼哭的队伍,也跟着模仿。孟母见了,觉得那环境不适合孩子的身心健康。便搬家,他又跟一群野孩子玩小偷、强盗的游戏。孟母为了给孩子选择、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又再搬家,谁知邻居住着两户打铁和杀猪的,孟子好奇地又学生意人的吆喝叫卖和杀猪的样子,为了孩子的前途,又再次搬家。这次搬到一家学堂的对面,孟子每天都能听到学堂里传出的读书声,后来,他就入了这学堂。经过孟母从中开导,他的学业日进,终成一代哲人。“孟母三迁”传为佳话。所以说,环境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很严格,有分流和会考。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许多父母都向孟母学习,所以也“三迁”甚至“四迁”、“五迁”,与仁为邻、择善而从。

学校分为三种:自主、自治和普通。小学课程在小四分流,分流后分为三类:高材、普通及特别班(学习进度慢些者)。中学课程也分成五类:高材、特选、快捷、普通学术和工艺。这种状况使父母为子女的教育不得不选择居所。

入学之前家长们希望能享有居住于两公里之内,优先配得学额之利,即使时常搬家,屋价高昂,他们也在所不惜。主要原因是父母认为住在名校附近,孩子每天都能接触到高材生,能刺激他们向学之心。

此外,有些家长也愿意为了子女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搬迁。更有甚者,为了培养孩子多才多艺,有些母亲宁愿放下工作,回到家里亲自教导孩子或带他们上特别的培训课程,使孩子能接受到更好以及全面的教育。也有些父母送孩子到外国的顶尖名校就读,经济好的甚至在该地购买产业,让孩子住得舒适。父母爱子女之心,盼儿成材之心,古今皆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