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盛世》读后感

《饥饿的盛世》读后感

乾隆一朝,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比较受关注的一个朝代,它有着稳定的政治局势,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少有战争,从这些角度讲,他应当称得上一个盛世。但是,在乾隆皇帝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奴化百姓的时候,同时期的西方国家,人权思想却已经深入人心,在乾隆皇帝闭关锁国的时候,同时期的西方国家在环球航行之后,已经开始了产业革命,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财富。在相比之下,乾隆时期所谓但是盛世又显得黯淡无光,同时,也为我国鸦片战争时期的屈辱历史埋下了伏笔,也使得我国在走向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步履维艰。所以,在认识乾隆时期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应当辩证的看待它,它既是我国封建历史上的一个盛世,同时也是我国走向现代化文明国家过程中的一个障碍。

历史学家通常认为,乾隆时期是我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我国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覆灭的起点,但是,乾隆时期我国不论是人口、还是经济,都处于世界发展的前列,从这方面讲,乾隆又无愧是一代圣明的君主,那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乾隆时期对中国的影响呢?只有在真正的了解了乾隆时期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于我国历史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我们才能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乾隆是一个精明并且精力旺盛的皇帝,多次减免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上无疑是一项德政,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同时,乾隆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局势相对稳定的一个时期,乾隆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做到大权独揽,防范权臣和朋党,防范和打压

不够驯服的知识分子和老百姓,将一切反动的力量遏制在萌芽中,维持了政治上的稳定。而新疆战争的平定,也标志着乾隆盛世达到了全盛。

在这一时期,虽然我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富庶的国家,但是同时,中国人和欧洲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太大了。一个普通的英国农场雇工每天都能吃到面包、肉、蔬菜、牛奶,甚至啤酒,工业革命之后,英国人的生活质量更是大大的提高,而当时的中国农民,肉、蛋、奶都是奢侈品,收成不好的年份还要靠野菜填饱肚子,遇到灾荒,更是饿殍遍地,卖儿卖女。而贫困,不仅是体现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精神上。官府对于民众肆意的践踏,百姓没有人权,随时都有被剥夺一切的危险,而当时的欧洲,人权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个人不管有多高的地位,都不能随意的将另一个人置于脚下。

有人说,乾隆盛世的出现,有赖于乾隆皇帝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传统人治明君的所有技术资源。如果这一盛世出现在汉朝或者唐朝,当然无愧于伟大二字。然而不幸的是,在乾隆出生约二百年以前的1522年,麦哲伦就已经完成了环球航行。全球化进程从此开始。任何国家想永远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而乾隆所处的18世纪,更是人类历史伟大的转折点。在这以前,人类进步的脚步一直是迟缓的。而从这个世纪起,历史开始跑步前进。“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18世纪,世界文明大潮的主流是通过立宪制和代议制“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化,把他们关到法律的笼子里”。而当时的乾隆皇帝,却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封建制度的资源,奴化百姓,打压士人的人格,压制先进的文化、技术,闭关锁国,让中国错失了这一波革命的浪潮。所以,这一盛世是不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的。

 

第二篇:《饥饿的女儿》读后感

爱,都是对的

我是一口气读完《饥饿的女儿》的。这本书本身并不见得有多么让人不忍卒读,它作为一本自传体小说,仅仅是情节还算完整,偶尔的心理描写比较贴切,仅此而已,而让我一口气读完它的理由也就仅仅是有感于它的故事,又一段有悖伦理却刻骨铭心的爱情。苦难却顽强、倔强的女人啊……

但是其实就这个也不是完全的理由,描写畸形苦难的爱情的,古今中外不计其数,写的远比《饥饿的女儿》好许多的也可以数出很多。

把苦难写的最苦的当属《活着》,该死的想死的活得不耐烦,不该死的还很多惦念的却早早怀恨离世,只剩最早的浪子最初的混世魔王一个人无耻的活着,亲手送走一个个爱之切切恨之凿凿的亲人。最舍不得死的相继惨死,最不该活着的依然活着,这是一种怎样的苦楚,我常常觉得,不如死去,何必活着。是谁说的,活着是一种苦难,活着比死更需要勇气。福贵“无耻的”、艰难的活着……活着才是最勇敢的事。

我最早看到有感触的苦难生爱是在《穆斯林的葬礼》,当初只是觉得可惜,可怜的无辜的新月,纯洁美丽却如此苦楚不幸!她是不幸的,她的不幸是自产生之时就注定的,新月的生父生母无疑就是不幸的缔造者,因而我不能够理解,即使韩子奇、梁冰玉是于混战时在异国他乡相依为命自然而然产生了爱情,即使是因相依为命而产生的彼此怜爱、彼此珍惜,我也不能够谅解。可是责怪不起来,很清新淡薄的苦楚、相爱,我只是觉得可惜。霍达的描写让人很舒服,通篇是悲

剧,也有乱伦,乱伦是可耻的,可是也只能痛在心里,没有很深的恨,一切都是不得已,不得已,所以能怎样呢?我只是觉得很可惜,很可惜……

让我觉得可耻、肮脏的是《最爱》,章子怡主演的一部电影,电影宣传是“一部传奇绝恋的电影,讲述身染恶疾的男女主角在绝境中从相怜、相依到相爱,直到用生命证明了爱情的尊严和伟大的悲伤故事。”看过电影后我觉得荒唐,这种可耻的偷情竟然还敢冠以这么崇高的“用生命证明了爱情的尊严”。明明就是偷情,都“捉奸在床”了,还纯洁,还“传奇绝恋”。说的通俗点就是,都身染重病,都要死了,还想着乱搞,真是不知羞耻。我尤其不能够理解这种将死还求爱的做法。可是《最爱》影片很火,我很狭隘的以为这只是明星效应而已,影片本身一点意义都没有。但我心里还是困惑的,不会每个人都是追风的,存在即合理。可是我不理解。一直都不能理解,所以再一次看到类似的故事时我很激动。我一直很认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一题材的故事看多了,也就该懂故事的深意了吧。

我之所以这么有感触的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就是“借着你的风”。 《饥饿的女儿》作者虹影,扉页上写的“献给母亲”,并且这书本身就是一本自传式小说。“我”是一个私生女,是母亲和另一个男人在穷困无助时相扶持相怜惜产生的爱情的作品,尽管后来母亲做的很决绝,彻底离开了“他”,回归了以前的家庭,可是由全部的所见所知都显而易见母亲对他的深爱,他是母亲最爱的男人吧,尽管它产生于不道德。我曾经深深不解。之前不懂得,总觉得说到底这不过就是一群

奸夫淫妇以爱之名行禽兽之事而已。可是,可是,看过那么多相似后,再看了这个故事,突然心就柔软了,相依为命是多么让人心动的困苦,你与我共苦,我就愿与你相依。难以抗拒的,很爱很爱……其实母亲的这段孽缘并不见得就是整本书的中心,还有“我”的倔强、我的个性乃至我的全家人各异的性格、同样苦难的命运也是值得回味品读的,可是吸引我的更多的还是母亲和“他”的偷来的爱情。

对于偷来的爱情,我开始意志不坚定,不知该如何给它定义。是感叹真爱的姗姗来迟还是该指责这不道德的偷情?我还很恐慌,我不知道这样产生的爱是否还可以谓之纯洁。它之所以让当事人恋恋不忘究竟是真爱的成分多还是偷情的刺激使然?相濡以沫往往催生很美的甚至是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可是对于已为人妇、已为人夫的人来说,这最让人难以拒绝的真爱诱惑是不是残忍了些?接受,是不道德,是对家庭妻儿的背叛;不接受,是不勇敢,是对真爱的逃避对痴情人的辜负。总是太可惜!忽然觉得苦楚。爱与被爱都是辛苦,爱来得不合时宜更是痛苦。

突然原谅了周萍。这个软弱的人,他只是太寂寞。也原谅了蘩漪,这个阴鸷疯狂的女人,只是因为太辛苦!守活寡守得太辛苦,全心全意的爱了一个懦弱的男人,爱得太辛苦!四凤是纯洁无辜的,因而不幸可怜的令人心疼。周萍和蘩漪是自私且不负责任的,可是却同样是无辜的牺牲品,摆脱不了命运的戏弄,所以不幸可怜的让人心痛!最畸形的恋爱就是《雷雨》下产生的爱情了吧,寂寞才说爱。

不管怎样,无可否认,相濡以沫的爱情是纯粹的,也往往是凄美

的。对于早有责任所在的当事人,有一种想忘不能忘的伤痛,总是让人惋惜。好不容易一对两无牵绊可以名正言顺在一起的却被刻薄的张爱玲写成是一个浪子,不知珍惜,倾城之后就恩情尽忘的范柳元,还有一个有些阴鸷的白流苏。不过如此。

是怎样的以爱之名啊……

这些时日的心结终于解开一些,虽然其实我的理解还是狭隘的吧,可是我还是很兴奋,我终于了解,爱都是对的。在正确的时间地点遇不到正确的人是可惜的,在错误的时间地点却遇上了对的人更是不幸的。以爱之名,忠爱之事。

开始在心里偷偷思量,在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是该有多幸运啊。

或许只是,爱,都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