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行者有感》

读《天行者》有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者》讲述了民办教师艰苦卓绝而充满希望的故事,为这些“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献上感天动地的悲壮之歌。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民办教师的艰辛,也再次感受到了教师这职业的伟大,不管是远在乡村的民办教师还是公办教师还是城市里培训学校的老师,他们都在做着一样的工作——播撒智慧的种子。他们的工作是神圣的,在这里我为站在教育前线的广大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除了为文中以界岭小学的三位民办教师为代表的民办教师的所作所为而感动之外,更多的是反思。在中国,存在着许多的不公平,尤其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有巨大的差距,贫富差距悬殊,教育资源分配极度不公平等很多社会问题。这些都会使中国进入一种越来越危险的处境,处理不好,将会使矛盾恶化引起社会动荡。我觉得最亟需解决的是教育问题,小说里提到“再穷不能穷教育”,是非常有道理的,小说里的人物蓝飞说“教育是不能改变教育的”,我认为恰恰相反,就是需要教育去改变教育。只有提高教师的师资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将高质量的教育普及,普遍提高国民素质,这样才能使综合国力增强,国家经济稳定上升,再加大教育投入,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这部小说,更多的是描述中国乡村教育的现实,我生活在农村,

身边也有民办教师,自己也是民办教师的学生,对民办教师有着特殊的感情,更加能体会小说里三位老民办教师的想法。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且做着高尚的事情,他们刚毅坚卓,百折不屈,兢兢业业的担负着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亿几千万农村中小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将现代文明播撒到最偏僻的角落,付出巨大而所得甚少。他们在山村奋斗一辈子,为的只是得到国家的认可,社会的认可,转正是他们一生最大的愿望。这个愿望在其他人看来可能微乎其微,可在他们看来是一生的奋斗目标。

小说里界岭村及界岭小学是千万农村的一个缩影,作者运用优美的文笔,将农村的风貌描写得栩栩如生,读着这些文字,一个个乡村生活场景就浮现在脑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余校长那大骨节的手拉着绳索缓缓的将旗子升上空中,放学后孙老师带着学生在山上采草药等等,让我仿佛又回到农村。

读完这本小说后,对民办教师的尊敬更进一步,余校长那种正直、顽强、善良、明是非,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品格让我非常敬佩。孙主任的刚强不阿,面对恶势力不屈尊,敢于抗争的精神也让我敬重。小说的主角张英才的成长经历让我感触最深,他从一个玩世不恭,消极悲观,不务正业的高中毕业生,成为一个有爱心,知恩图报,甘愿奉献的人。这是最值得高兴的,又有一个孩子成材了,这说明余校长们的教育成功了。他的成长经历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大学刚毕业到了工作单位,应该收敛起自己狂傲不羁的性格,要谦虚,耐心的向老同事学习,和他们友善相处,对待新同事也一样,要宽容、有爱,像弟

姐妹一样对待他们。小说里的叶碧秋也是成功的一个孩子,她身上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品格,她自强不息,不甘平庸,善解人意。尤其是她虽然离开了学校,但一直没有放弃学习,最终拿到了自修大学文凭。这也激励了我,虽然我是大学毕业,但是仍不能放弃学习,在学校里的一些好习惯不能抛弃,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第二篇:《天行者》读后感

《天行者》读后感

刘醒龙这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天行者》在此前已经读过了的,当看到这次读书节活动也推荐了这本书时,不忍又读了一次。

小说中以三个在一个名叫届岭的偏僻山村教书的民办教师为主线,讲述了民办教师在偏远、落后、贫困地区,为了广大贫困农民的孩子能够早日走出贫困,早日摆脱无知,早日融入现代社会而默默、无私地奉献着。

那个地区偏远。离最近的小镇也有30里的山路,一到大雪天,几乎和外界隔绝。

那个地区落后。村民几乎都是文盲,被外界称成为男苕和女苕。苕,即为白薯。让孩子们上学受教育,得用各种手段去动员,去强制家长将孩子送来上学。这样才将适龄孩子的入学率从10%多一点提高到60%多。让村里出一个大学生是这些人多少代的愿望,也是这些民办教师的终生奋斗目标。

那个地区贫穷,贫穷得最好吃的就是油盐饭,即用一点油将剩饭炒一下,然后加点盐水;贫穷得许多孩子交不起学费;贫穷得许多孩子的衣着和身材都象非洲难民。

民办教师就是那些农村中受到教育程度较高些的、愿意为当地农村中的孩子摆脱文盲、愚昧状态而甘于奉献的、而被选拔到当地学校中任课的那批人员。

小说中的几个民办教师,完全不同于公办教师,他们与公办教师的待遇和工作条件有着天壤之别。

公办教师拿着国家工资,退休后可以无忧无虑地领取退休金,安度晚年生活;而他们不在国家正式编制之内,他们的收入甚至不及在城镇家庭保姆的收入。小说中的几位民办教师的工资是70元,其中35元由地方教育系统支付,另外35元由村里支付。而在当地县城当保姆第一个月的工资是120元。

公办教师从来不用担心开支的问题;而他们由于工作在偏远、落后、贫困地区,所以该由村里支付的那一半儿工资,经常因为村里没钱、或是教育不被村长重视而被长期拖欠。

公办教师在课外可以用开办各种补习班、特长班的名义,再挣些额外收入;而他们由于上学的孩子因贫困而交不起学费,买不起书本,学校没钱维修教室等等,为了使教学能够进行下去,他们经常要将自己的钱垫进去。在业余时间还不得不进行些开荒种地等额外工作,以创些收入,维持学校的各种开支和补贴贫困孩子的学习生活之用。

公办教师放学后,除了业余时间教学额外创收外,其它时间可以自由安排;而他们在偏僻的山沟里,既没有地方可去,也没有电视可看。他们在放学后,还要照顾那些离家很远不能天天回家的学生。到了周末,还要步行一、二十里路,护送那些远道的孩子回家。

他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与公办教师的不同点:公办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学生来教;而民办教师则是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这最后一点就让人明白了为什么条件那么艰苦,收入那么低,那些民办教师还在那里坚持着。

能让民办教师坚持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偶然会有一两

个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名额,让那些在民办教师岗位上工作了

一、二十年的老教师有了改变命运的可能。转为公办教师,对民办教师来说,无异于一步登天。但那种名额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民办教师到死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和待遇。这点希望,也成为了支持他们坚持下来的一个终生梦想。

随着时代的变革,随着一些年轻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随着一些公办教师也来支边体会了他们的疾苦,随着民办教师的重要性慢慢地被更多的人关注,民办教师的疾苦慢慢地被更多的人了解,最后由中央出台了新政策,将所有的民办教师全部转成公办教师。这对界岭的几位民办教师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但当这让无数人当作一种渺茫的希望、当作终身的梦想的好消息真正实现时,却让他们高兴不起来了。因为要转为公办教师,还要买断转正之前那些年的工龄,以参加社保。买断工龄的钱,工龄长些的要一万多元,少点的也要七、八千元。这笔钱对于这些最早每月只拿几元钱、到后来也不过70元工资的民办教师无疑是个天文数字。由这么一个看似是好消息的消息,却又引发了一系列的感人的悲欢故事。

小说中还描述了这些民办教师,不仅要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还要同形形色色的落后观念和势力进行斗争。这更加深了我们对他们的敬重。

尽管他们的教学水平比起新一代人有着很大的差距,更不能和那些有着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公办教师相比,但正是由于他们的默默辛勤奉献,才使我们国家那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没有被应受的义务

教育所遗弃。

据说我国曾经有四百多万民办教师,他们担负着农村中一亿几千万的中、小学生义务教育任务。

尽管民办教师这一称呼已成为历史,但民办教师的历史作用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小说将几位民办教师的工作事业和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向我们讲述了他们许多悲欢动人故事。让我们在阅读时,也随着作者的情感一起高兴、悲伤、愤怒、惋惜和遗憾。尽管小说的结尾似乎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但留给我们思考空间似乎更大,让你放下小说后,还在继续为他们的命运而担忧着。

余校长、孙四海、邓有米这些和中国其它偏远地区的民办教师一样,是在用良心守护着中国的农村教育。可以说,当年从农村考入城市的人中,几乎都是这些民办教师为他们做了小学的启蒙。他们起着很大的作用可是这个群体曾经有多少年没有被重视过:当城里开始高举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时候,他们却在破旧的村小学里一边上课,一边在下课后到自己家的责任田里耕作,甚至在周末的唯一天休息里和假期里需要去做点小买卖,为自己清贫的家挣几个油盐钱;当城里的开始提倡教师待遇不能低于公务员待遇的时候,他们拿着每月几十块钱的工资依然不为别人劝说去城里的建筑工地打工挣更多的钱所动。他们的坚守,使得中国贫穷的农村孩子依然能够在小学时候多学到一些知识。记得十年前,我曾对父亲说:不要再教了,转正是个没有希望的事情,你一年的工资我在外面上一天课就挣回来

了,何苦受这个累呢?可是父亲却说,这是个良心活,不是钱的事。他最怕的是没有人愿意来当村小学的老师,所以他必须坚持下去,直到上级不用他了。是的,父亲和他的民办教师同事们的坚守的,又岂止是良心,他们和《天行者》的主人公们一样,坚守的是对知识,是育人的信念。

我是一口气看完《天行者》这本书的。与时下流行的各种言情、职场小说相比,它虽然没有生动的情节、曲折的情节,但更能让我为之感动、汗颜。凤凰琴简单,还有些破旧,万站长、余老师、孙老师他们却用那几根弦弹奏出一曲震撼人心的精神乐章。在我看来,它更多是在向我们轻声倾诉,通过界岭小学几个民办教师生活遭遇的叙述让我们了解、感受、体知当地中国农村成千上万个乡村民办教师生存环境的辛酸苦辣、情绪焦灼和痛苦无奈,也让人们对他们身上那种默默奉献、匍匐前行、乐观向上的精神而深深感动着。

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言语来界定、来赞颂这种精神,是民族的希望,或是精神的脊梁,我从他们身上所能看到的,就象那黄土地上连绵不断的山的脊梁,那么浑厚,那么壮烈,那么执着。他们没有太多的文化修养,没有更高的精神境界,身上没有所谓的气质修养,听不到华丽的言语,但他们却是实实在在的乡村建设者,是真正农村文化的苦行者,他们是在用心、用情,全身心地做着别人不屑,而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他们的故事似乎与我们很远,有些听起来甚至让人感到不解,觉得不可思议,但我却又分明感受到他们离我很近,因为那时一种从内

心深处产生的碰撞与共鸣。

在中国的社会阶层中,他们可能是微乎其微的那种,很少有人去关注、正视他们的工作、生活及其生存现状,但他们还是用自己的羸弱的身躯所蕴含的良心、道德顽强支撑起了中国农村社会不断向前前行。

中国的前途在哪里?或许更多的人认为在城市,在工业化,但大家是否想过,一旦离开农村、离开土地,我们城市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前途又在哪里。因为,无论什么时候,农村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我敬重这些乡村教师,他们可能是物质上的贫困者,却又是精神上的富有者,在他们身上,我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当今社会正逐渐缺失、人们又渐渐淡忘的一种精神,一种民族精神,一种不屈不饶、奋发自强的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和文化,让我们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我由衷地敬佩我们的乡村民办老师,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奉献的是民族的希望。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站在人格高地的人,对照他们,我们应该扪心反省,更应该象他们那样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对于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是值得我们而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拜读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