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我爱这土地

1 诗两首

一、学习目标:

1、《乡愁》一诗中吟唱着一曲情深意长的思乡恋歌;《我爱这土地》诗中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在朗读时要认真体会,正确把握语气,语调和重音停顿,饱含深情地练读几遍。

2、会背诵,会默写这两首诗。

3、结合作品背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进一步开拓诗歌的主题内涵,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故土的浓烈的情思,并能用简洁且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出来。

4、能够对重点名句赏析评注。

5、积累有关爱国、乡愁情感的诗词、句、段。

学习重点:1、2、3

学习难点:1、3、4

学习时间:两课时

二、自主学习:

1、阅读相关知识链接—走近作者,写作背景。

两种学习方案:第一种,自由读《我爱这土地》标画难于理解的句子,并在学案空白处写出初读感悟(可就理解的句子,词语或整体感知全诗后的感情来写),大约4分钟后小组交流疑难和初读感悟,交流完后,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班内质疑。(可能出现难于理解的句子: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激怒的风,和哪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先引导学生理解“土地”是什么的写照(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然后理解“河流”“风”“黎明”各指代什么,可结合几个词语来推想:“悲愤的”“温柔的”“激怒的”,然后理解为什么是“汹涌着??”“无止息地吹刮??”??(可结合课后习题二的1小题进行)

2、发挥联想、想像,结合诗句,写出诗的主旨及其中蕴含的强烈情感。

3、练习朗读,试着标来顿、重音,结合对诗的理解力争饱含深情的练读,时间约8-10分钟。

4、班内展示读,师生点评。

5、赏析评注、可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感情寄托等方面进行)时间5-7分钟, 1

组内交流、班内交流、教师指导方法并对疑难、重点句子进行点拔、指导,讲解式的赏析点评。

作业:练习背诵默写《我爱这土地》

连词成段:嘶哑 汹涌 悲愤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1、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乡愁》结合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及自己的理解标画重音,确定语气语调,并小声练读几遍。

2、圈点批注(诗歌主旨、作者情感,读后感悟诗歌的词语选用、词的重复和叠词使用的妙处、修辞、诗歌形式突出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整齐中又有参差错落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也可对其中一节进行扩写,充分发挥有关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组内交流,班内交流,师指导点评、总结。

3、班内朗读展示,师生点评。

4、当堂练习背诵。

5、总结两首诗写法(组内交流总结由一人代言,班内交流,师总结提炼)。

二、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嘶哑( ) 汹涌( ) fǔ烂( ) hóu咙( ) lí明( ) ....

2、查资料记住作者及作品的相关信息,记住以下内容。

①《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原名 他的成名作

②《乡愁》的作者是 他是我国 (省名)诗人

3、语言实践

①结合诗句的内容,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②诗歌的朗读要注意语气、语调及重音停顿,怎样朗读下面诗句?(用“/”表示停顿,用“·”表示重音)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③《乡愁》四个小节实际上就是四幅图画,请你用简要的语言为这四幅图命名。

第一节 第二节第三节 第四节

④根据你对“故乡情”的体验,仿下面句式,写出你的理解。

例: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⑤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历史,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试,相信你会写得更好。

例如: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上青天揽明月的神舟飞船。

4、日积月累,请选其中一首默写。

3

5、诗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思想与感情,说说“土地”与“乡愁”的含义。

《我爱这土地》第二节若去掉,依然可以独立成篇,但诗歌主题的表达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课后二题2)

6、“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必学1、2、3、4、5、8选学6、7题)

1、练习有感情朗读,结合相关资料及对诗的理解,来判断语气语调标画重音。

2、练习背诵默写。

3、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我爱这土地》中“土地”的理解?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把这些句子勾画出来。

4、在《乡愁》中作者把“乡愁”寄托在哪四种具体的事物上?不同事物中代表了人生的不同阶段。谈谈你对四个“阶段”“乡愁”的理解,用简明的语言评注在课本上。

5、自主学习,完成课后习题。(一题至四题)

6、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点评诗句。

7、个人创作(仿写、读后感)

8、课外爱国思乡的诗词句段积累。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用8—10分钟时间自主学习,查缺补漏或交流、补记、完善。

二、反馈展示,师生自主确定展示内容(朗读、赏析、背诵、默写必展示反馈)

4

三、课下作业:

(一)阅读实践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题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

席暮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5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读余光中的《乡愁》填空。

①诗人巧借邮票、船票、坟墓、海水,表达了强烈的 之情。

②这首诗虽然分为了相当独立的 个镜头,但都以 贯穿其间。

③这几个相对独立的镜头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两个层次,即 节为第一

层, 节为第二层,两层的转换是一次质的升华。

④作者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水,那么“乡愁”到底是什么呢?

我认为应当是 。

2、读席暮容的《乡愁》填空。

①诗人巧借 、 、 ,表达了强烈 的

感情。

②“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加点的词应当理解.去”

为 。

3、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但各具特色。说说这两首诗在表达上

各有什么特点。

4、余光中的《乡愁》后来经作曲家谱曲,被广泛传唱。就你的体味,作

为歌词,它的音乐美表现在哪里?

(二)写一段话,把你已积累的以乡愁为主题的诗句串编起来,表达你对乡

愁的理解,试一试很有趣的(150字左右)

6

四、相关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青年时就积极投身革命,抗战炮火打响后,他又义无反顾地违背父亲叫他留在家里的意愿,离开家庭,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曾去法国留学。著名诗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等。著有《艾青专集》。

余光中,19xx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评论家。19xx年发表第一首诗,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人创作与鉴赏》等。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作于抗战初期(19xx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融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不用说,在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年代,诗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

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以及漂流到孤岛上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7

 

第二篇: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诗两首》教学设计 第 1 页 共 8 页

1、诗两首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xx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xx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诗两首》教学设计 第 3 页 共 8 页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注: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注: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注: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注: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诗两首》教学设计 第 4 页 共 8 页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一、《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诗两首》教学设计 第 5 页 共 8 页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乡 愁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诗两首》教学设计 第 6 页 共 8 页

(4)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家国之愁了。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诗两首》教学设计 第 7 页 共 8 页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五、布置作业:

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诗两首》教学设计 第 8 页 共 8 页

国 魂

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参考答案:

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