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加爵事件

"马加爵事件"心理分析

20xx年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20xx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6幢317号宿舍发现4具男性尸体,经查死者是该校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的4名学生。云南省公安厅和昆明市公安局在之后的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后认定,4人的同学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而此时马加爵已失踪数天。

马加爵出生于19xx年5月4日,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户籍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 19xx年,马加爵考进了宾阳中学,这所百年名校是广西16所重点高中之一。他不善交际。他外表的变化给交友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他的身体在高中变得很粗壮,脸型由圆成方,嘴唇变厚,眼睛深陷,额头外凸,显得有些凶狠,而且很少露出笑容,给人难以接近的印象。于是,大多数人只是跟他表面上过得去,从不深交。

后来他上了云南大学。“实际上,按照他的成绩当时都可以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班主任卢利铭说。

在学校里,因为与同学打牌不和,盛怒难下,也便发生了惨剧…

一名大学生,为了一点小事就连杀四人,简直太出乎人们的意料了。他会不会是精神病?在经过一系列的分析

一、人格障碍

对于马加爵,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与家庭和社会疏远,除生活或工作中必须接触的人外,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过分沉湎于幻想和内省,表情呆板,情感冷淡,甚至不通人情,不能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体贴,及愤怒等,对赞扬和批评反应差或无动于衷,缺乏愉快感,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

二、家庭教育

一般认为,人格障碍与童年经历关系密切。

据他父亲回忆,他从来没有跟马加爵做过深入的交谈。在马加爵上大学期间,父亲只给他写过一封信。马加爵自己遇到开心的事或伤心的事也从来不告诉父母,最典型的例子是得了奖状也不向父母汇报,往抽屉里一塞,就象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一样。父母对儿子的事情一无所知,也漠不关心,直到从抽屉里发现了奖状才知道儿子在学校里的表现。由此可见,马加爵是一个被忽视的孩子。

周围人都反映马加爵不爱说话。到底是不会爱说话还是不会说话?他在上大学的时候也曾试着与人交往,别人在开玩笑时,他也想说几句。但是,他一开口就受到嘲笑,说明他表达能力不好。有的人口语不好,但文笔很好,而马加爵的写作能力也很差。上小学时语文成绩拉了他的后腿,作文能力很差,词不达意,毫无逻辑。语言能力差的人控制能力也差,容易冲动,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事,甚至违法犯罪。马加爵在高中里经常违反校规,给负责政教的老师留下了很坏的印象。有一次他突然离校出走,在另一个城市闲逛而被警察抓了起来。

语言能力差和性格孤僻往往相辅相成。马加爵自幼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爱交往,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家中缺乏语言环境,长大以后又不主动与人交往,他的语言能力就得不到锻炼。

三、意志

一般说来,自我封闭、缺乏交往的人思想都比较狭隘,容易钻牛角尖。如果钻研学习,成绩就会直线上升。马加爵就是如此,初中时他从成绩平平一跃成为优秀生,获得数学竞赛第一名,全国物理竞赛第二名。上高中时曾因迷恋电脑而荒废学业,一旦醒悟,只用一个月的苦读又上升到全校第四名,并考入重点大学。

他的犯罪行为也与钻牛角尖有关。他认为同室同学对他不友好而怀恨在心,并制定了杀人计划和逃跑计划。他从容不迫地杀了人,然后逃往天涯海角。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马加爵性格中的矛盾:一方面,他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容易冲动;另一方面,他一旦专心地去做一件事,就会勇往直前(或者说是“一意孤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四、自卑

马加爵非常自卑,原因是:(1)家境贫寒;(2)交际能力差;(3)长相丑陋。

自卑可以引起两种情绪:怕和恨。心理门诊中经常见到的社交恐惧症就是自卑引起的。病人老是害怕自己表现不好,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被别人看不起,其实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有的病人甚至会出现幻听,听到别人背后议论他,说他的坏话。自卑的人总是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把别人的一举一动都看作是对自己的蔑视,甚至挑衅,因而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时刻准备为捍卫自己的利益而与人争斗,哪是鸡蛋碰石头也在所不辞。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是人格发展的原动力。人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补偿缺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但是,过度补偿会导致心理障碍。马加爵的意志力就是过度补偿的产物。

五、情商

人不但有感情,还能感受和控制自己的感情,这就是所谓的情商。情商高的人对自己的情绪活动感受比较深刻,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能够适度地予以控制和调节,同时也能接受自己的情绪活动。情商低的人对自己的情绪活动缺乏体验,因此不接受它,从心底里排斥它,但又难以控制和排解。情商低的人不会察言观色,不理解别人的感受,难以与人产生心灵的互动,容易引起尴尬和窘迫,甚至出现冲突和互相伤害。与之相反的情况称为共情或同理心,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去理解他人,感受他人的感受,体验他人的体验,例如看杂技表演的时候为演员捏一把汗,看到别人哭泣就忍不住掉眼泪。同理心不但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也是道德感的心理基础。同理心强的人不可能去伤害别人,因为人家一哀求,他就心软了。有的人之所以会杀人不眨眼,是因为他没有同理心,体会不到别人的痛苦。马加爵就是这样的人。

六、教训

马加爵的事件值得我们反思。他的问题固然与他自己的心理素质有关,如果家庭和学校给他更加的关注,悲剧也许能够避免。

他的父母把他的冷漠当成了成熟,认为孩子很懂事。其实,过早懂事不是一件好事,它意味着将来可能会出现适应不良。成熟期的延长使个体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因而更能适应错综复杂的环境。

其次,马加爵就读的小学、中学、大学为什么都没有关注他的心理问题?众所周知,中国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展起来,19xx年国家教委要求有条件的中小学都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也许,心理疏导要得要深入到学生内部,不一定非要学生发生问题主动来寻求帮助,而是要客观深入学生吧。

 

第二篇:对马加爵事件的思考

生命诚可贵

---对马加爵事件的思考

20xx年在云南大学学生宿舍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连杀四人的重大刑事案件——马加爵事件。在全国公安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努力下,马加爵最终被绳之于法,被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并经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在20xx年6月17日,马加爵被枪决。他彻彻底底地走上了一条他为自己铺垫的不归路。

马加爵事情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人认为这个杀人恶魔有此下场真是大快人心,也有一些社会公众和媒体对马加爵的遭遇却充满了同情。我在多年后的今天重温这个事件,我仍心有余悸,思绪复杂。在我看来,四个大好青年生命的流逝以及马加爵自己生命的断送,这一系列的悲剧都源于马加爵对生命的漠视。马加爵拒绝了聘请律师为自己辩护,原因很简单,他现在只求一死。许多人将这评价为良知的觉醒,而在我看来,这恰好说明了他对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的漠视。他内心积聚着厌世的情绪,于是他把这种厌世情绪发泄在别人身上,藐视法律,用杀人来泄恨。他忽视自己的生存权的同时,也掠夺了他人最根本的人身权利—-生存权。

就因为打牌发生了口角冲突,马加爵怀恨在心,于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他在遗书中写道,“伤痛的心找不到归处!总浮现出他们淋漓尽致侮辱我的样子。我没有退路了,我决定玉石俱毁,我决定给那些歧视穷苦人、蔑视穷苦人的人

一个教训,我决定给那些无情践踏、残忍蹂躏穷苦人人格尊严的人一个教训??” 。就是这样过于偏激的想法,这样扭曲的心理,才铸成了一个这样的悲剧。马加爵案发生之后,一些社会民众,一些媒体,包括马加爵本人,都在把犯罪动机归结到他的贫困背景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为此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全面调查,她研究了此案所有相关材料,访问了办案人员,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发现了很多真实的东西,之后做出上万字的《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李玫瑾教授认为,将“贫穷”归结为马加爵犯罪动机起点的归因并不全面,也并非真实的问题起点。如果以这种归因解释马加爵的犯罪动机,很容易以“一般的社会理由”遮掩“个性中的问题”,进而误导人们对于马加爵犯罪心理原因中重要因素的判断。她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生命诚可贵。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