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有感

一场心灵启迪之旅

——读《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有感 田艳文 寒假里捧起《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中西方的教育理念在这本书中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这本书给了我许多思考和感触。李希贵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独特的教育视角向我们诉说了教育的现状。美国课堂教学的种种做法都震撼了作者和我们的心灵。

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我们一直高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而,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小心翼翼地做着每件事。回答了问题要得到老师的允许才能坐下,一件小事却折射着学生的真正地位。课程改革的热潮掀起层层浪花,学生始终畏惧老师,在老师的威严下畏首畏脚。如果学生真的是主人,作为主人,为什么在自己的领土上如此畏惧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事实上,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理念,而且我们的专家对教育教学都有深入的研究,常常目标宏大,立意深远,拉开很大的场面和架势。似乎要以这个研究去解决教育中所有的问题。然而,我们似乎忽略了某些细节,那些细节往往在无形中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有效进行。在美国,有的教授则专门研究如何记住学生的名字。认为记住学生的名字是一门艺术而且值得为之而付出努力。教授们研究出了“借助座次表”、“标签记忆法”等一系列的办法。调查表明,学生欣赏的是把他们当作独立个体,而不是当作一个群体的人,而这一切都必须从记住学生的名字开始。方法不可或缺,但最重要的还是靠教师的心,对学生付出爱心是最奏效的方法。

这些细致的研究中,渗透着学生的主人地位,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了专家的研究内容,说明孩子的一切都得到了关注。相信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一定是快乐和幸福的。他们的幸福使教育的最终目标和追求。

我们的教育是把人培养成工具,还是关注人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层给了我们忠告: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人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在他看来理想的教育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的度过一生。这也许是教育应该追求的终极性价值,是教育最理想的效果。教育不是万能的,我们理想的教育效果也许无法实现,但从这些美好的教育效果憧憬中,我们的学生的地位在逐渐转变,逐渐转化为具有鲜活生命的独立个体的人。如此种种都在说明一个事实,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要从尊重学生开始。

二、只有说,才能想

“只有想,才能说”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然而,戴维先生却有独到的见解,他觉得“只有说,才能想”。在美国的一所乡村学校,也正践行着这种观念。老师每个周末都会布置一个特殊的作业。让孩子带一份材料回家,请家长问孩子一

些问题。如一位一年级小朋友就带了这样一份材料回家:

1、今天在学校吃到了什么蔬菜?它们有什么营养?

2、今天学校里刚学过了“小鸡的生存条件”,你能将给爸爸妈妈听吗?

3、班上的“数字格子”游戏是怎么回事?

4、本周的“魔术校车”活动你参加了吗?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能够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了能够更好的表达,他会调动自己所有的相关知识,从公开行动中产生有价值的想法。公开表达无形中会有一种压力,迫使人们努力去做好某件事,对于孩子而言,能够公开行动,表达自己的见解,是尤为重要的,他们的思维将在反复的表达中日渐发展成熟。所以这种一反常态的观念其存在本身就具有合理性,值得推崇。

每每在上课时,看到那些不开口回答问题的学生,真是担忧。部分学生只知道听别人回答,自己就是不动脑筋,结果是学习越来越差。因为老师有教学任务,所以也不可能静心等待那些不举手的同学,因此只有举手的同学一次次得到锻炼。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大大折扣。好的越好,差的越差,两极分化明显。日常生活中,“只有想好了,才能说”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导致了部分学生的懒惰思想。他们以为“我不想老师也就不叫我了。”现在我要真正地反过来。事实上,当我叫起那些不举手的同学时,他们的总结能力的确差了不少,但是我会慢慢培养。今天的课堂上,原来不举手的学生突然活跃了起来,当我叫他们时,已和昨日不一样。进步就是一百分!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学会了梳理自己的思绪,也等于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的学生则常常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每每机会来临,在头脑中深思熟虑的想法却不翼而飞,我们常常不能说,只能想。更不用说公开行动了。这方面,值得我们深思

三、让学生自主发展,在错误中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或看到这样的情形:老师在学生犯错时情绪急躁粗暴,大声呵斥。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样的话我们说了几千年,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一种惧怕错误的观念在我们心中生了根。《纲要》中指出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品质是学校教育的价值所在。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才能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许多老师以为学生的大脑就像电脑一样,出现的错误不及时处理就会越积越多,所以当孩子一旦犯了错误,老师总是想让他们刻骨铭心,永不再犯,甚至在孩子出错之前加以提醒。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害怕犯错误,也失去了认识错误和纠正错误的成长机会。

学校应该是一个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学生只有在失败、错误当中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那么如何把“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这一理念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并得到自由而充分肯定的发展,就需要我们老师能有一颗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心,以及考虑以下几点:

一、宽容学生的错误:这种宽容教育比惩罚教育更胜一筹。一位哲人说: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丑美,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对于学生的错误,不管是大不是小,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不能太苛刻,都要有一点雅量,有一颗宽容之心,最大限度地宽容学生。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的教育力量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对老师而言,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

二、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失败的时候。如果我们是明智的,我们就会把这些失败当作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来接受。但是,作为老师,我们经常会剥夺孩子们的这种权利。我们或者是通过语言,或者是通过行动,向我们的孩子传达一种信息,那就是失败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情,除了取得最好的成绩之外,什么也不能赢得我们的赞扬,这致使我们的学生都害怕犯错误。但是,圣人都会有错误的时候,何况是天真无邪、心智、思想都不成熟的孩子呢?

学生犯错是无可避免的。要知道,学生正是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学生的教育重要的不是得出正确的结果,而在于走向正确的那个过程,这个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

三、发掘错误的价值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是古人对待错误和改正错误的一种正确认识,无可非议。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没有所谓的“犯错”,只有“经验”。成长是一个“错了再试”的过程,“失败”的经验和“成功”的经验一样可贵。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当学生不慎出错时,一定要让错误体现出价值。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和解惑,才会有研究、创新和超越。让我们善待“错误”,让“错误”也有价值,让“错误”也美丽起来。

西方有句俗语:孩子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对待孩子的错,我们要宽容,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有一双慧眼,理智地提取其中的积极因素。我们不要以成人的要求去衡量孩子,让我们铭记“错误”是孩子的特权,孩子需要一个多姿多彩的成长历程,孩子需要一方属于自己的天空,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地成长在快乐之中吧!

当然,我们并不是崇洋媚外,并不是凡是美国的教育,我们不假思索,全盘吸收。只是他们在教育方面的见解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深厚,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然而,我们的教育仍然不可能十全十美。作为新兴的美国,其教育思想和行动,发人深思。只有开阔了视野,我们的教育才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提出了许多教育的新问题和新主张,丰富了我们的教育视野和教育内容。这本书,着实带给了我许多震撼,读完着本书,就像和李希贵先生一起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第二篇:《美国的本质》读后感

《美国的本质》读后感

看了《美国的本质》这本书,改变了很多原本我对美国的想法,以下是我对于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正如序论里面所说,“在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美国人的外交,其实也一直是偏重意识形态的外交。”我对于美国的印象一直是是伴随着两个字:“人权”,所以,美国人一直把人权的当作一个重要的外交要价。美国人在其外交活动中,习惯性地要求对方改善人权状况,甚至在最高层次的领导人会晤中也非常认真不做作地提出人权问题。可看出序论就是作者于哥的总论。国内外交学学者常从利益论,即认为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国家利益这一角度分析国际外交活动,于哥认为这种视角对分析已经非常世俗化的日本、欧洲来说是正确的,但对分析偏重意识形态或宗教色彩强烈的国家的外交远远不够。

然而刚看到第一章,就改变了我对美国的想法,——“美国是一个表面上世俗化,本质上却非常宗教化的国家。”,我本以为美国的制度不会受宗教的影响,即世俗化,在这里作者从美国世俗化的一面讲起,认为从深层次上看,美国社会宗教色彩很浓,在里面例举了如华盛顿、亚当斯、林肯、威尔逊、杜鲁门、艾森豪威尔等美国名人的事例来说明——“是个“实质上非常宗教化的国家”。他分析了美国社会宗教色彩浓厚是由于基督教新教的影响。

一个人,一个民族,有无信仰,有怎样的信仰,这是一个意义深刻的问题。《美国的本质》揭示的美国民众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建立在对基督新教虔诚信仰的基础上,而整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也是以基督新教的信仰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外交。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只是美国强大的外在表现,而民众对基督新教教义虔诚而狂热的信仰才是美国强大的根源。正因为绝大多数民众有同样真诚的信仰和价值取向,才能避免内耗,形成经常性的、强大的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从而不断创造强大的物质文化财富。

《美国的本质》这本书,其实不只是告诉我们关于美国,也叫我们中国人思考:美国的一些做法,中国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使中国更加强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