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后感 严君娜

读《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后感 严君娜 假期间,断断续续读了《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这本书的作者是身为淮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此书记录了作者在20xx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访学期间,和美国教育专家、教师一起分析课堂,碰撞教育智慧的经历。作者用日记的形式把36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如实地记录下来,在这36天里,作者完全沉浸在哥大教育学院民主教育的浓厚氛围里,近乎贪婪地寻找着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营养。这36天是智慧激荡的36天,也是作者深入思考、审问的36天。

正因为这本书是用日记的形式编写,读起来让我感觉是跟着作者一起来到美国,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课堂里,感受美国教育带给我的冲击,我时常惊讶于东西方教育既显而易见又难以察觉的相似和不同,也常常对于我这个孤陋寡闻的人来说,是一次受益匪浅的经历。

我们先来对照一下中、美两国的小学生守则。

美国的中小学生守则:

1、每次都有礼貌地称呼老师。

2、按时或早些到校上课。

3、有问题要举手。

4、可以做与老师讲话。

5、如果缺课,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必须把所缺的课补上。。

6、如果有急事必须离开学校,应提前告诉老师并请教将要学习的功课。

7、必须独立完成作业。

8、考试不作弊。

9、如果你学习有困难,可以与老师约定时间寻求帮助,老师将会乐意帮助你。

10、缺勤或迟到,必须带有家长解释其原因的便条。

11、对于缺课,唯一正当理由是自己生病、家长亡故或宗教假日。别的理由都视为违规。

12、老师提问时,如果没有指定特定的学生回答,任何知道答案的学生都应该举手。

乍一看,美国的守则“境界”似乎低了些,但是他们说得实实在在,全是可以比照着见诸行动的细节,就像一个聪明的老师正在手把手的教你:路该这么走,书该这么读,人该这么做。

再看看我们的小学生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 产 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我们的要求的确很好,但总觉得有些空,有些大,让孩子们不易理解,不好把握。同样是“请教老师”,我们的表述是干巴巴的“好问”,而美国人却用了很温馨的、很尊重孩子的表述: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随时找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的帮你。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美之间教师培训的目的,过程及效果的差异。作者从培训效果的评估开始讲述的。在国内,面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正如火如荼也展开,可以说丰富多彩,也可以说名目繁多,但似乎很少有人关注培训的效果。这让我想到自己,想到我们周围的同事,用切身的体会来讲,我问自己每一次培训在我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呢?很少,很少。用“走马观花”来形容最为恰当了。因为我们关注的培训效果寄托在培训者身上,希望他们能口吐珠玑,妙手回春,教给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或者是一些攻能克,战能胜的法宝。那对被培训者来说不是走马观花是什么呢?

而美国的教师培训,必须首先想明白评估的方法。然后更多关注为受训者最大程度上提供互动的机会,他们认为好的方法或者说适合教师本身的方法不是从培训

者那里听来的,它应该产生在教师们中间,产生在教师自身的内心中。只有这样教师回到学校里去的时候才能主动建立学习共同体,把互动、分享的习惯带到工作中去,培训才具有可持续性的效益。因此,在培训前对每一位教师的想法必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是看培训后是否给教师带来新的变化。每个教师的变化是不一样的,评估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应因师而宜。

培训究竟应该给教师留下什么?我想,它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也不应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应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一种学习的习惯和态度,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经过我们的培训得到这样的结果:有多少颗脑袋,就有多少个答案,那么,这样的培训才算真正体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真谛。

本书还从教育质量,教育手段,师生关系,应试与教育,艺术教育,养成教育,课堂教学等角度阐述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让我不出国门,了解了美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教师继续培训的现状和与中国教育现状的差异。这本书值得每位教育者一读。

 

第二篇: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有感

这个暑假我有幸读了李希贵先生写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这本书记录了20xx年作者在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期间的宝贵经历。通过阅读,让我了解到中美教育的差异,以及我国基础教育的不足,让即将走上讲台的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很多思考和感触。

戴维先生的问题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就像作者所说,在国内,这个耳熟能详的句子,已经在校园里响彻了20多年,它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原则性口号,以至于到今天,大家感到已经无需再提了。然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思考今后如何真正转变课堂角色,真正把课堂交给课堂的主人——我们的学生,关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而不是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也就是要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落实到每一个课堂中。

教师就是专家。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让我回想起研究生毕业论文(我们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学科教学)答辩小组的专家评委人员,不仅有来自省教育学院的专家,也有来自东北师大附中的一线教师,当时我们对邀请东师附中教师作为专家评委的倍感疑惑,这种疑惑今天终于消失了。就像马格先生所说“对于分析、评价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就是专家。我们说请专家,更多地就是要请他们。”

教师培训要有效果。效果如何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的体现:

1.通过培训,教师的思维是不是更开阔?2.与培训之前比较,教师处理问题的方法是不是更具体?3.遇到事情是不是先提问题,而且能否提出更好的问题?4.通过培训能否使教师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

用什么方法?5.培训是否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今后我们也要参加教师的各种培训,我们不妨就以这五个方面来衡量培训带来的效果。通过培训我们要学习,与同伴互动、分享的习惯,重视倾听同伴的声音。只有这样,我们回到学校里去的时候才能主动建立学习共同体,把互动、分享的习惯带到工作中去,培训才具有可持续性的效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