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有一种成长叫“青春拔节”

单 位:济源市济水一中

姓 名:商艳平

电子邮箱:ksmumy@126.com

联系电话:138xxxxxxxx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有一种成长叫“青春拔节”

——心理故事二则

内容摘要:讲述两名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不羁的女孩”和“爸爸的传声筒”,他们在青春拔节期经历阵痛、摆脱依赖,不断成长的故事。

关键词 :青春 、叛逆、蜕变、拔节、成长

拔节,是一种充满着激情和活力的状态,它显示出生命的茁壮。青春期是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不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自我监督能力不强,容易有过激的叛逆性言行,人们又把这一时期称为?叛逆期?。此时的青少年生理发育迅速成熟,而心理发育则相对迟缓,出现了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脱离的现象,从而会产生许多心理矛盾,在心里渴望别人把他看作大人,在思想和行为上却往往盲目,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具有逆反、偏执、极端等人格特点。

人们说,青春是哀伤的时节,是反叛的季节,是蜕变的日子。如果人的生命是一颗种子,中学时代就是生命的拔节时期。青春拔节,也许会有很多的坎坷和挫折,会有伤会有痛,但这也是生命的喜悦,历经阵痛才有飞扬人生。在这化蛹成蝶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了解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要讲究策略方法,选准突破口,抓住教育契机,要主动沟通真诚相待,达成协调情感,取得学生

信任,帮助学生积极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安全度过叛逆期。

心理故事一:不羁的女孩

背景资料:

1、三班女孩李雨欣,父母抱养,自幼跟随奶奶,5年级来到父母身边上学。不洗脸不洗脚,头发油乎乎的趴在头脸上,睡觉不脱衣服,一件衣服能连着穿很长时间。性格怪戾,偏执,凡事若不随她意,就开始打闹摔东西。一次向妈妈要钱,妈妈没给,她把东西扔一地,差点掀了柜子,用妈妈的话说,若再迟给,敢把房子给点了。敢和妈妈打架,把妈妈的胳膊抓的稀烂。更让人接受不了的是她能哭7、8个小时,而且声音越来越大,弄得楼上楼下不得安宁。最终的结果是家里人谁也不敢招惹她,要什么就给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父母的态度是:随她吧,好好长大嫁了算了。家长在向老师转述这些的时候,满脸无奈满眼泪水。

2、军训时她的站姿以及和同龄人不符的表情引起老师们的注意。一点不像初中生的样子,对老师什么话都敢说。比如:老师我不想读书;老师我能不能不写作业;老师我不想上体育课,太累;甚至在教室里毫无顾忌的说:老师我想去lu,(济源土话,即尿尿)。班主任与她多次谈话不管是语重心长推心臵腹,还是狂风暴雨厉声呵斥,不仅收效甚微,反倒是老师伤痕累累。

3、她的优点也不少,漂亮,聪明,接受能力强,口才极佳,尤其擅长狡辩。仗义,热心肠,愿意帮助别人(前提在心情好时)。不记仇,不管当时闹成怎样,不过两天,照样会跟在身后与你套近乎。

诊断分析:

认真思索她的症状,不受约束不受管理,破罐子破摔,是她此刻的心态。从小奶奶管不了,父母不在身边,养成了她随意性强、听不进劝告的性子,她比同龄孩子逆反心更强。与父母家人多次交锋已增强了免疫力,颇有点刀枪不入的架势。但这孩子更让人痛心,在孩童时代最需要爱的时刻,最亲的奶奶去世了,父母远在城里,缺失爱的抚慰可能是造成这孩子现状的罪魁祸首,也许是抱养也许是从小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总把错误归结在遗传上,对她失去信心,同时也失去了爱心。她能持续哭闹七个钟头,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

心理学上讲家庭模式不是培养健康孩子的关键,关键的是教育方法。即使是单亲家庭,如果采用得当的教育方法,一样可以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孩子;而暴力或冷暴力的?完整家庭?一样会培养出心理残缺的孩子。所以我决定以我的真心换取李雨欣的真情。

矫正措施:先拉近心灵再树立规矩最后与其他同学一样严格要求。

最初我与她聊天、拉家常,发现这个孩子抗拒心很重,于是我特意找机会拉她手搂她肩,她一开始扭捏,后慢慢接受,卸下了对老师的防备心,逐渐与我亲近起来。然后我一步步树立课上课下的规矩:课堂40分钟我是她的老师她应当尊重我、完成学习任务;课下我是她的朋友,她可以在我面前使小性子发点脾气,我绝不计较。她习惯在上课前一分钟告知老师要去厕所,我掌握这一点后,每次提前几分钟到三班教室,提醒雨欣上厕所不要迟到。几次下来思品课她再没迟到过。

又有一次已响起上课铃声,有学生抱来一摞试题集,其他同学在准备课前提问,李雨欣却从凳子上站起来想看看是什么,我没有训斥,

却手中使劲把她按坐在凳子上,在她耳边嘱咐,把你的好奇心专注在本堂教学上,临下课我要提问你。我一次次把她的捣蛋动作消灭在苗头;一次次让她感受到关注,慢慢培养了她守纪律的习惯,培养了她对学习的兴趣。课堂上遇到稍长稍难的题,我让她做好准备再提问她,当她流利背出来时迎来全班同学的掌声,因为我知道她有这个实力。

矫正结果:

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真心,她也真诚相待。思品课上不仅完成教学任务,还挺仗义,帮我维持课堂秩序,那几个捣蛋鬼还真听这假小子的。期中考试思品单科92分全班前五。可惜班主任说只学思品,其他科目仍提不上劲。我只好安慰自己,学生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心理故事二:爸爸的传声筒

背景资料:

1、八班男孩张原铭,这孩子爱在我讲课时接话头,故意出洋相捣乱。有一次讲自信者的乐观品质,举爱迪生为了发明灯丝,实验了几千次,却说自己并没有失败,而是证明了世上有几千种材料不能做灯丝。张原铭接道,?怪不得他死得早,这么能折腾?。还有一次讲增强民族自信心,我说到将来有一天你走出国门,在外人眼中,你不是张三不是李四而是中国人,你的一举一动代表着中国。张原铭接道?我不是张三也不是李四,我是王麻子。?引得全班哄笑。

2、张原铭最大的毛病是有一个口头禅?我爸爸说……?。课堂上老师请他回答问题,谈谈对某事的看法,他开篇是?我爸爸说……?;课下与同学聊天,他开头是?我爸爸说……?。更遗憾的是他的言论

非常消极?我爸爸说人不能吃亏,不要受气?;?我爸爸说那些英雄模范都是傻子?。……学生们给他起了个外号?爸爸宝贝?。

3、这孩子脾气很坦,因为他不中听的言语经常得罪同学,同学对他反击,或表示厌恶或大声呵斥或动手推搡,他一概软语回击,很少提高嗓门驳斥,很少让事态扩大化,是个善良的孩子。

诊断分析:

我多方了解估计这可能是一个父亲没树立好榜样的家庭,父亲当着孩子面乱发牢骚,抨击社会阴暗面,导致孩子是非观颠倒,缺乏少年特有的纯真、积极心态。父亲对他影响颇深左右着他的思想 ,他还处于对父母的依赖阶段,没有自己的主见。时间长了这孩子在班里特讨人嫌,自己也很无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孩子将在家庭教育中掌握简单的行为规则和对人对事,好与坏、美与丑的评价,父母的一些坏习惯、不文明语言,甚至不良行为都可能被孩子效仿。因此,父母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因为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矫正措施:树立自我意识,改正不良习惯,最终培养自信。

一次我特意安排张原铭到讲台上完成一项作业:面对一群人介绍自己。他说道:?我叫张原铭,在初一八班上课……?我趁机点评道:?你说的非常好,不过你为什么不介绍你父亲叫张某某,你是张某某的儿子呢。??因为老师叫简介自己。??可在课堂上我让你谈自己

的观点时,你却爱说‘我爸爸说’。你是我的学生,我问的是我学生的思想观点,以后碰到问题认真思考你怎么想,而不是你爸爸怎么讲。?我趁机给学生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讲父亲榜样的重要性。以后每到张原铭再提?我爸爸说?都会遭到周围学生的一致指责,他逐渐改掉这个坏习惯,慢慢开始谈自己的想法。对张原铭我选一些难易适中的题目让他做好准备,会背后老师表扬,还能加分,他慢慢有了自信。

矫正结果:

张原铭学会了自己分析问题,学会了谈自己的看法,在教室里很难听到?爸爸宝贝?这个外号了。更可喜的是他在课堂上能融进学习氛围,不再故意接话,成了一个上进的孩子。

后记:心理学认为,初中少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对成人社会的?反抗期?,从而也是?最难教育的时期?。作为教师要以积极的眼光看问题。抗拒、爱争辩虽然比较令人烦恼,但这体现了学生对自主的渴望;他们的某些叛逆行为仅是为了向世界昭示他们的独立性。正是这种?反抗性?推动着他们从童年期的依赖性中解脱出来,走向独立走向成熟。

即使处于叛逆期的学生也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教师需要做的是发现和把握他们心灵中的闪光点,点燃他们蓬勃向上的精神火种,引导他们顺利走过青春期。在这个生命历程中,每个人都向往成长的美好,也逃不掉青春拔节的痛苦。但走过后,不管收获多少,失去多少,沉淀的都是财富。每一个青春生命在痛苦中拔节必将在欢乐中成长。

 

第二篇:让生活和爱与教育交相辉映 -- 读陶行知教育名著有感

让生活和爱与教育交相辉映

-- 读陶行知教育名著有感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在上课,那如何上好课使学生有所获,又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而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许多理论和思想对我们依然有启发。

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受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用毕生的精力来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的改革并付诸于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的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予我们良好的启示。现就读陶行知教育名著谈以下体会:

一教育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生活,活学活用。

《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陶行知大胆地把杜威学说进行了改造,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理论。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密切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他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因此,以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情景创设”。在教学中大胆鼓励,积极引导,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中来。

二、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先生的第一面大旗。在教学中,教师常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至于学生愿不愿学,是否开心快乐,不为教师所关心。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可见,只要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落实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我们的教育思想肯定会有一个新的改变。让我们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坚定自己心中“以爱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写最为壮丽的诗篇,奏响一曲激昂的人生凯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