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读后感最后稿

《文献学概要》读后感

通过读杜泽逊撰的《文献学概要》,使我感受颇深。我的感触在下文中细细流淌;当然,也离不开老师在课堂上对有关知识的点拨,使我加深对它的了解和学习。

学习这门课,我首先是要搞清楚什么是文献。它是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验证历史的依据,它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统称则为“文献”。今天所提“文献”这个词,一般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的文字。

它的研究范围是:主要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一)

同时,在阅读中,我还注意到本书的《自序》对本书特征的介绍。根据其的特征,我要顺着这个思路去学习。

由于它所授是以基本知识为主,较少理论探讨;因而这些是需要我识记的。还有关于本书重视征引原始文献,注明确切出处,以加深对原始文献之认识;在方面,使我知道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当然,在本书中, 作者还适当插入学术性考辨,示听者以探究学问之方法。

(二)

在学习文献学时,我要求自己:务必搞清楚学习其目的和意义;以便于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通过听课和读此书,知道学习文献学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2. 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面的、较可靠的版本。

3. 还要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三)

通过对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我深深地感觉到学习文献学的重要性及掌握文献知识的迫切性。

学习文献学是为了:

1. 掌握基本的附录版本知识,以防造成错误的传播。 2. 了解书籍的历史形态,以防止讹传讹。 3. 识别版本,尽可能求索修订本和补丁本。 4. 认识精品书,对历史负责。

5. 增强文献修养,具备一般的传流文化修养和历史常识。

(四)

通过以上方面的理解和感悟,我发现其中的很多内容需要我慢慢地消化;而并不是就此搁浅。

在现在和今后的学习中,我仍旧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尤其是在论文的写作方面。我要根据读此书的心得,好好地整理自己论文写作思路;并希望借此来提高对论文写作的认识水平!同时,也希望自己在论文写作中上一个新的台阶!

现在学习文献学之后,我面对那么多的资料和不同的版本时,发现自己不再彷徨。相反地,我能够静下心来去搜集和整理资料。并根据论文写作的需要,能够得到一些新的启发,以及对重点内容的学习与总结。

 

第二篇:学习文献学的感想

学习文献学的感想、体会 首先是要有一些古籍阅读能力,通文字音韵训诂。谁也不能说自己掌握得多好,不过基本的一些,还是要懂,否则无法进行下去。学习的方法,无非多读,多看。

具体说:1、会一些篆文。甲骨文之类的,太专业,就算了。但得识一些篆文,因为藏书印之类的,篆文多。方法:看《说文解字》,不能通读的话,看五百四十部首也行。

2、会一些草书。许多材料,是稿本、钞本,用草书、行书写成,有些刻印的书,序跋之类的,也是行书、草书。不识一些草书,无法阅读。学习方法:找本《草书千字文》,或孙过庭《书谱》。多看。

3、会一些俗字,敦煌卷子固然有很多俗字,许多世俗材料也有俗字,钞本、稿本也有俗字,许多刻印的书,也有俗字。不误俗字,有的书就读不下去。方法:《干禄字书》、《龙龛手镜》、《碑别字新编》或黄征老师的《敦煌俗字典》等。 其次,要会查工具书。可以看一看《文史工具书举要》之类的,介绍文史工具书使用法,不仅要学会,更要时时用。要知道有哪些工具书,什么情况下,可以去查哪个工具书,如何去查。具体的,就不用多说了。我常常看到有些朋友,有个什么问题,到处问人,不得其解。其实只要知道有应该查什么工具书,一检便得的。 再次,要知道如何找材料。我要研究一个什么问题,得需要查哪些材料,心里得有数,这需要一些目录学的知识。然后是如何去查,像清人的集子,可以看《清人别集总目》之类,上面列有馆藏,可以到处跑跑。材料又分纸质材料、电子材料。有些材料,数典、龙腾、爱如生,包括我们韩山书院,能够下载,也就免得东奔西跑。

一、查几种最常用的工具书

查考人物,可以首先查检几种最常用的工具书,如臧励龢等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彭作桢的《古今同姓名大辞典》,姜亮夫编、陶秋英校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编的《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杭州大学图书馆编的《中国历代人物年谱集目》等等。

1.要了解一个人的姓名、字号、时代、籍贯及其简单的 生平,可查《中国人名大辞典》。该书内容丰富,共收上古至清末四万多人。自19xx年由商务印书馆刊行后,至19xx年已印至九版,19xx年又予重新影印,可见很有使用价值。但它也存在不少缺点,主要是观点陈旧,没有注明人物的生卒年代和传记的出处,以及部分材料失实等,这些都值得使用时注意。

由于大辞典按姓氏笔划编排,而同姓者太多,查检时颇感不便,故商务印书馆于19xx年又编四角号码《中国人名大辞典索引》附于书后,也有单行本,读者可加以使用。

此外,有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在《辞海》也可以查到。

2.中国历史很长,出现了许多同名同姓的人物,读书时容易混淆,要解决这个问题,可查彭作桢编、19xx年北平好望书店出版的《古今同姓名大辞典》。该书根据梁元帝《古今同姓名录》、余寅《同姓名录》、陈棻《同姓名谱》、刘长华《历代同姓名录》、汪辉祖《九史同姓名略》而编成。收五万六千七百人,依姓氏笔划编排。

哈佛燕京社19xx年为清刘长华《历代同姓名录》编制一部专门索引:《历代同姓名录引得》,可供迅速查找刘书所录人名之用。

3.如果你主要想知道人物的生卒年代,可查姜亮夫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是书原名《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19xx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所收材料包括钱大昕的《疑年录》、吴修《续疑年录》、钱椒《补

疑年录》、陆心源《三续疑年录》、张鸣珂《疑年赓录》、闵尔昌《五续疑年录》和作者自编《六续疑年录》,以及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梁廷灿《历代名人生卒年表》、张惟骧《疑年录汇编》中多于上述七种疑年录的人物和大量的碑传资料。解放后经作者订正错误、补充脱略、删汰芜杂和增补若干新的碑传材料,19xx年由中华书局重印并改今名。全书收春秋末期至19xx年以前去世的人物约一万二千余名,按人物的生年顺序排列,末附人名笔划索引。由于该书引用资料不尽可靠,某些人物的生卒、里第有脱漏和错误,但总的来说还是一本有用的工具书。又旧的《总表》收有名僧,再版时已删去,因此,若查佛教徒的生卒年代,可查陈垣的《释氏疑年录》(中华书局19xx年版)。此书根据七百余种佛教典籍、僧传、语录,参考诸家文集、方志和金石碑拓等材料而编成,计收晋至清初有年可考者二千八百人,书末有僧人法名通检,是查考历代僧人事迹,包括名号、籍贯、生卒年月等等的重要工具书。

4.研究历史人物,需要查找较详细的传记材料,《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的“备考”栏注明了人物传记的出处,尽管也有错误和遗漏之处,还是可根据这个线索进一步查阅原始资料。另外,可以通过《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查阅史书列传。

清人汪辉祖把二十四史中的人名编成《史姓韵编》,曾受到当时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但因所收只限二十四史,而且不载帝王后妃及外国诸传人名,又依旧有韵目编排,查检甚不方便,所以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搜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等二十五部正史中全部列传及附见的人名,编成四角号码索引,人名下注明见于某史某卷和开明版二十五史总页数及栏数。又中华书局19xx年出版梁启雄等编的《二十四史传目引得》也可以利用,不过此书不及《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方便。

5.关于人物一生的活动,最详尽的记载莫过于年谱。

哪些人物有年谱可供阅读?一般说来各大图书馆都有书目可查。解放后作为单独的书目出版的有杭州大学的《历代人物谱集目》。该书于19xx年铅印,收录年谱约一千八百余种,可以作为参考。但据赵国璋《语文工具书使用法》称,汪訚编《中国历代名人年谱综录》(稿本),收有年谱二二一四种,可见杭大书目失收尚多。此外,李士涛《年谱目录》(上海中华书局19xx年版)、梁廷灿《年谱考略》(载19xx年7—11月《北平图书馆月刊》第三卷第一至五号),可以参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