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神的迷宫观后感

影片魔幻主义风格的的名字听上去充满了神秘感。潘神,潘神是啥?潘神在希腊神话里一向以荒淫好色著称,并且因为其相貌丑陋总是被仙女姐姐拒绝,潘神的迷宫?莫不是将潘神将仙女姐姐禁锢在迷宫中?  

在我个人的理解里,童话跟魔幻主义是完全不搭边的事情。童话都是编给小孩子听的,要充分考虑到脆弱幼嫩心灵的接受程度,而魔幻主义是给大人看的,它以夸张的手段放大现实中某些荒谬的逻辑和现象,其结果是,比现实更为真实。

很多人无法理解《潘神的迷宫》中两条线索并进,但彼此没有什么交待,情节上交叉也不多的状况。在我看来,潘神这条线索,根本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它似乎是一个另类的评论者,在电影的中间,不断地对现实毫不留情地讽刺,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最绝的部分。

首先,奥菲利亚在去营地的途中,捡起那个神像的残部是它的眼睛。眼睛!她把神像的眼睛归位了,让你想到什么了呢?其次,导致古树枯死的蛤蟆,肮脏,贪婪。一个巨大的充满粘液污秽丑陋的蛤蟆,一颗本来郁郁的大树却在蛤蟆的寄生下枯死,本片发生在弗朗哥独裁下的西班牙,这又能联想到什么呢?杀死蛤蟆之后,拿到金钥匙,金钥匙开启的门,可以拿到一把锋利的匕首。第二关任务里,壁画上全部是怪物各种杀人的场面,奢侈的餐桌和盛宴,潘神再三警告不要吃那里的东西——这是在告诫奥菲利亚不要受物质的诱惑。第三关任务里,非常具象征性意义的孩子(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女血统的孩子),为了保护这个新生的孩子奥菲利亚宁愿牺牲自己。  

片子中多次提到“父亲”这个概念,奥菲利亚的生母已开始要她叫“父亲”,后来又要求她“服从”他,可是奥菲利亚坚决地说“他不是我的父亲”,在现实线索中,奥菲利亚说“我的父亲是一个裁缝”,而在魔幻线索中,她的父亲是地下王宫的国王。然后在影片的结尾处,奥菲利亚的生母和一个形象特光辉的白胡子老头成为她的父母,她母亲的台词是“到我这里来,坐到你父亲身边去,他已经等你很久了”。

我觉得当奥菲利亚的母亲把曼德拉草扔进火堆里时说得好:“你也渐渐长大了,你会发现生活跟你的童话故事不一样,这个世界是个残酷的地方,你会知道这一点,即使你会收到伤害,奥菲利亚,魔法不存在,对你,对我,对任何人都不存在!”事实就是如此,事实上根本没有童话,童话是比现实更残酷的现实。一个民族,要在强权下重新抬头,要的是擦亮眼睛,认清渊源(父亲),虽然这个新生儿流淌着一半邪恶的血,但是因为有奥菲利亚(国家的女性指代)的保护,最终会走出现实的迷茫(迷宫),得以生存下来。

我想起赖导谈《暗恋桃花源》的时候提到日本的能剧中场演出的狂言和古希腊悲剧中场演出的羊人剧,都是以喜剧的方式衬托悲剧,暗恋桃花源也是如此。悲喜剧成为组成一枚硬币的两面,彼此以自己的存在,衬托对方的光辉,更因为对比的力量,使自己变得让人更为动容。《潘神的迷宫》也有这个特色。

若没有小女孩单纯的眼睛,那些让人完全放松警惕的精灵和潘神,另一条线索就不会显得那么暴戾和残酷。我在几处杀戮镜头前还闭了眼,细想想,其实也不如一些真正的战争片那么血淋淋。可是有了另一方的衬托,似乎格外让人不忍心。

另一方面,那些战争,枪声,恐怖的雨夜益发衬托出魔幻世界的可贵,那是一个可以逃避现实的去处,事实上,奥菲利亚也确实通过这一方法,逃避她虽年幼却必须遭遇的种种残忍的局面。

潘神的身份很有趣,他自称是奥菲莉亚的仆人,可却握有考察主人的大权,如果主人不能完成任务,他可以把她毫不客气地关在门外。他更像一个先知,一个高高在上俯瞰人类的精神导师,他坐实了人们关于天堂的梦想,并且指出了通往天堂的具体道路。只不过,正如片名所暗示的那样,天堂如同一个迷宫,而公主又在尘世中迷失太久,你走得进去,却不一定走得出来。

先知的小门关上了,公主在尘世逗留太久,已经腐化变质了,潘神愤怒地咆哮道:堕落的人类不配享有高尚的王国!可是,在后世的我们看来,奥菲莉亚又是多么无辜啊,天堂既然不能到达,那就等于不存在,既然注定不能立地成佛,那又何必拿什么天堂来诱惑人,拿什么任务来考验人?在沙漠中追逐海市蜃楼,只有让人死得更快。所谓先知,实际就是个骗子。

转眼之间,奥菲莉亚被所有的人都抛弃了。潘神抨击了一通人心不古之后,消失在角落的黑暗之中。继父维达尔呢,早就把她看成异类了,恨不得给她一脚踹出家门去。卡门,奥菲莉亚最热爱最想帮助的母亲,不假思索地拒绝了女儿的好意,直接把那一套斥为巫术,一把火烧了曼德拉草,可是单靠她自身,又实在不足以分娩未来,在一场剧烈的难产之后,耗尽元气死去了。奥菲莉亚孤独地坐在弟弟身旁,理想主义的所有道路都走到了尽头,她太爱幻想,不能容于现实,她又不能舍弃欲望,也不能进入地下,她想要帮助别人,可最终往往是害了人家。她一定会怀念那颗曼德拉草,一辈子都梦想变成人形,却从来没能美梦成真。

此时,在奥菲莉亚的世界之外,政府军和游击队乒乒乓乓打得正热闹。影片里的游击队实在谈不上有多正面,他们跟维达尔一样残暴,一样无情,仿佛不是为了正义,而仅仅是一场改朝换代。就在决战前夜,潘神又一次出现了。潘神这次的出现可真是一个谜,既然公主已经变质了,那又何必再来拯救她?就算是要拯救她,天堂又怎么能够接纳她?当奥菲莉亚穿过激烈的战斗把弟弟抱进迷宫,潘神却指示她用孩子献祭时,谜底恍然揭开:理想者有理想者的天堂,变质者有变质者的天堂,只要舍得牺牲“未来”,一样可以有一个堕落天堂。

奥菲丽娅最终用自己的血正确开启了冥界的大门,她的灵魂终于回到她的父母那里。原来那只是潘神和冥界之王对她的考验。最后,身为公主的她在地底下统治了几个世纪……而现实世界里奥菲丽娅的身体却逐渐冰冷。

未来会怎样,究竟有谁会知道?

这绝对不是一部简单的魔幻主义童话,这是理想主义的革命。

童话背后的现实太让人绝望。

Ophelia——如果硬要为奥菲利亚的牺牲找一个影子,还不如就到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去找寻一下那个同名的也在矛盾与绝望中死去的奥菲利亚。她也许更应当是影片奥菲利亚的前世今生!

大部分人仅仅是观看了这部电影,而没有思考什么!反映了人性的种种面貌,并不只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

百度了一下西班牙内战,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1944年的西班牙仍然笼罩在佛朗哥法西斯独裁政权和内战狼烟阴霾下,军队四处搜捕、屠杀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那个时期的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人士和法西斯独裁者之间的斗争非常跌宕起伏,因而这部电影中的悲剧美源于何处便不言而喻。

奥菲莉娅第一次和“父亲”见面伸出了——左手。

我觉得小女孩可以看做一个游击队的缩影,选择了左倾的方式。所谓的潘神,也只是存在小女孩的想象中,只是游击队想改变现状总是不得其门后寻找的一种希望寄托,是一种外部力量。但是这个力量把你引入未知,不一定帮助你,所以整个影片充满了恐惧,疑惑黑暗的色调。然后如你所说,小女孩每次的任务都是游击队面临困难的考验。最后小女孩选择牺牲自己才保全小孩(也就是未来),然后死亡以后看到的美好景象是因为小女孩深信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而这时候潘神也附和小女孩做出了正确选择。者更加说明,潘神只是想通过小女孩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当小女孩作出正确的决定以后又会依附。这就好像外部势力总是不希望受压迫或者不公平对待的人民暴力反抗,他们希望维持所谓和平以及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他们绝对不赞成极端方式解决冲突,但是一旦新势力得权,他们又放弃旧有的急于和新势力达成和谐一致,保证自己在新制度下的利益。我觉得这部电影通过这种方式完美诠释了游击队所要经历的一切,也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

本来潘神要女孩把婴儿干掉(旧统治阶级的余孽,代表和过去一刀两断),但是女孩(代表革命者)因为妇人之仁放过了这个孩子,结果自己惨遭杀害,没有进入理想天堂(革命者为之期望,为之奋斗的未来),而只是进入了自己幻想的天堂(只做到独善其身,作为一个好人死去)。而孩子落入了革命者的手里,将来不出意外也会成为革命者中的一员(披着革命外衣的极权统治残余),预示着未来将是极权统治和革命者的混合(与之前女孩吃了葡萄呼应,革命者也抵抗不了物质诱惑)。

我觉得选择潘神作为引导者,大概也在暗喻现实丑恶,而理想却太诱惑。就是这潘神的笛子,引诱着革命者前仆后继

无可否认,《潘神的迷宫》是一部伟大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潘神是掌管农牧丰收之神,他是自由主义的希腊时代的象征,他的死亡正是信仰时代耶稣诞生之日。所以西方人以“伟大的潘神死了”来寓意信仰与专制时代的开始。在电影中,潘神存在于地下,对地上的一切漠不关心,而地上的弗朗哥的西班牙正是以恢复天主教至高无上的统治为己任,两者显然是势不两立的。可是影片中的井水不犯河水,也不就寓意了现实世界的救赎永远不会来自童话世界或者是已经消失的时代精神,救赎只能来自于人自身。佛朗哥在统治西班牙三十八年之后留给了卡洛斯二世一个繁荣自由的西班牙的前身,这不也是一种自我的救赎吗?

一部能让人“想太多”的电影就是好电影,而它那“不说破”的隐喻正是高明之处。

  潘神为什么如此丑陋?躲在暗处无法现身。潘神的指示的神态和语气充满了诱惑,散发出邪恶的味道。因为作为理想的导师本身就是邪恶的,或者说通向理想的道路也许本身是条邪恶的道路。百余年的实验运动,人类非但没有到达理想国,反而许多人成为实验牺牲品。奥菲利亚说我为什么要相信你,潘神说,不要怀疑,要服从指示。如果追求理想的途径不容怀疑,那么我宁愿不要理想。曼陀罗草真的医好了母亲的病吗?潘神可没有这么说吧,那只是奥菲利亚的天真的想法。喂牛奶与鲜血,放在母亲的创下,怎么看都是巫术,那是潘神的李代桃僵的阴谋,妄图用虚幻的未来取代满是沧桑的现实的未来。

理想是不可达的,假扮上帝的都是魔鬼。      

我的理解是,从一开始就是小女孩的幻想。还记得最后游击队来就小女孩了,发现在墙上用粉笔画的门。这就是一些都是小女孩幻想的证据。

  当然,如果是这样,那么整部电影的基调就实在太阴暗了,我宁愿相信小女孩所想像的世界是真实的。

  我想这也是电影想要告诉人们的,这个世界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不过在于你是否拥有一颗淳朴善良的心灵。

小女孩在墙上画的门表达的含义是游击队渴求自由的呼声吧?

其实这个故事很简单,就是小女孩和母亲去了一个很灰暗的地方,很痛苦的地方,加上自己有点病,想象了很多。最后死了。但是因为小女孩的想象,这成了一部不朽之作。

 

第二篇:影评 潘神的迷宫

影评潘神的迷宫

黑色童话

——影评《潘神的迷宫》

从前有一个公主因为向往人类世界而偷偷溜出了自己的王国,阳光刺伤了她的眼睛,抹掉了她的记忆,使她忘记了自己来自何方。国王于临终前封存她的灵魂,因为,他知道总有一天,公主会回来……

有人说《潘神的迷宫》是一部十足的悲剧,它让美丽的童话瞬间幻化于无形;也有人固执的认为这是一部恐怖片,影片中过于现实的手法制造出惊悚的效果。悲剧也罢,恐怖剧也好,其实《潘神的迷宫》无非是用孩子的观点来看待战争。战争是残酷的,但是人类心底最纯正的善良还是存在的。而这种善良的天性,在那个残酷的年代也只能存在于孩子的眼里了。

整部电影由两条线索构成。主线是奥菲利亚的三个任务,副线是游击队员击败长枪党徒的过程。电影高明在成功游走在现实与幻想之间,像云幻化出无数的皱襞和色彩。这有赖于巧妙的结构设置,表面上的主线充满了瑰丽的想象,但是由副线支配的节奏保证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紧凑。这样由副线撑起的电影保证了故事的层次分明,向上的积极态度得到充分体现,而不是仅由三个任务构成一个单纯而缺乏升华的普通幻想故事。这样呈现一个渐强直至嘹亮的歌声,“在缤纷的眼泪与微笑、恐惧与希望中回荡”,正是这么多人喜爱这部电影的原因,也让它受到各个大奖的青睐。

影片中的迷宫成为众人的期待,它给我们呈现出一张奇幻瑰丽的幻想世界,而这个世界也是现世的人们逃避现实残酷所能找到的唯一的庇护所。如果说开始我坚信那个迷宫的存在,看到最后我真的还是怀疑了。正如影片中女孩的母亲和女侍者一样不断的重复着,“我年轻的时候相信,等长大了就不相信了。”不能不说明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和那残酷的战争岁月人们抛弃了幻想,只剩下了生存下去的本能,一切都是为了生存。在残酷的现实和艰苦的年代希望和幻想是奢侈品。也是危险的东西。当人的目光只停留在那些他们极为在意的东西上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自然神奇。但在女孩的心中一切还是都可以用自己的想法解释!女孩的目光那么单纯可爱,坚信于残酷的现实之外还有一个真实的世界。于是,身材修长的竹节虫,变成了可爱的精灵;古老的石头迷宫变成她和农牧神相会的密室;枯树下的洞穴,成为她和巨大蛤蟆的战场;小人型的树根,成了想要变为人的奇特生物;她也把自己,演绎成一个月亮赐予生命,没有谎言和痛苦的地下王国的公主。

做为主线的三大任务,不仅是潘神对奥菲利亚的考验,同时也是奥菲利亚拯救自己的唯一机会。第一件任务是杀死霸占大树的蛤蟆,实际上就是暗示想赶走那些侵略别人国家的法西斯.第二件任务去拿宝剑,暗示了人类的缺点就是贪婪,可是,奥菲利亚在诱惑面前,她犹豫了,甚至妥协了。潘神愤怒了,公主已经变质,似乎再也回不去了。第三个任务,潘神的再一次出现成为了一个谜。既然公主已经变质了,那又何必再来拯救她?就算是要拯救她,天堂又怎么能够接纳她?当奥菲莉亚穿过激烈的战斗把弟弟抱进迷宫,潘神却指示她用孩子献祭时,谜底恍然揭开:理想者有理想者的天堂,变质者有变质者的天堂,只要选择自私,一样可以有一个堕落天堂。奥菲利亚拒绝了,她拒绝献出自己的弟弟,尽管他的身上流着一半恶魔的血。她把孩子交给了残暴的上尉,然后被毫不留情地一枪打死。在幻想的余晖中,奥菲莉亚升入了天堂,不是理想天堂,也不是变质天堂,只是她自己的幻想天堂。

奥菲利亚为寒冷晦暗的深夜带来了一丝暖色和微火,她撩起战争沉重的帷幕,用画笔描绘出一个全新的世界,残酷的现实就在她的微笑中消失了。她在死亡中得到了解脱,她的灵魂得到了解放,流落人间的公主终于回到了她的世界。

其实这样的安排既是让我们欣慰的也是让我们伤感的。这就犹如基督教徒相信凡是好人死了之后都是可以去天堂的,但是在世的人还是会为之悲痛。可是,是不是真的有那么一个世界谁又知道呢。

带着心底淡淡的静静流淌的忧伤,一部本来只关屠杀、镇压和反抗的影片,却因为女孩的想象,成了瑰丽凄美令人泪下的童话,只是童话故事里却充斥着太多的黑暗与无奈。黑色童话里,美丽的世界被设在了深深的地下,而我们都是天堂之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