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飞越老人院》观后感

——现实实在太过恶心

一对父子,坐在树下。年迈的父亲在儿子身旁,父亲问儿子,树上的是什么?儿子看了看,回答道:“树上的是麻雀,父亲。”过一会儿,父亲又问:“树上的是什么呢?”儿子又回答到:“爸,我刚刚告诉你了,树上的是麻雀。”又过了一会儿,父亲又用同样的问题问儿子。

“树上的是什么呢?”“麻雀,麻雀,麻雀啊!”终于,在父亲第5次问儿子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儿子生气了,不耐烦地说道:“那是麻雀啊!我都告诉你多少次了!你有病吗?”

这时,父亲从口袋拿出一本日记给儿子看,是他年轻时候写的。儿子看到这么一段:“今天是孩子的三岁生日,我带他到公园玩,坐在一棵树下。孩子问我,树上的是什么呀?我说,那是麻雀,宝贝。一会儿,孩子又问我,那是什么呀?我又开心地回答到,那是可爱的小麻雀,我的小宝贝。孩子足足问了我十次,我就回答了十次,每次我都开心得不得了。”

“当年,我就是在这棵树下抱着你,回答着你的。”父亲说道,只见此时孩子已经热泪盈眶。

故事讲完了。而讲故事的却是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之一。今天,终于考完了试。我们在课室观看了《飞越老人院》这部催人泪下的感人影片。上面这个故事中的故事,是最最触动我的一个情节。讲故事的是以为70多岁,被继子赶了去老人院的老人,听者则是自己的亲孙子。而老人的亲儿子,此时还对老人心存怨恨。只因,当初没给钱他。

可见,影片反映的就是现实中,不少老人的生活现状。现代生活节奏快,很多人工作十分忙碌,加之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不少老人被自己的子女冷落,至于送到了老人院。表面是冠冕堂皇的“为了他们的安全着想”,实际上其实就是丢包袱一样把老人们丢进监狱似得老人院。我不得不感慨,现实真的太恶心了!

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父母,老了无依无靠,不过是想自己儿女在身边陪伴,他们并没有欠我们什么,而我们却欠他们太多太多了。把他们丢在老人院,实在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庆幸,《飞越老人院》反映的除了现实的恶心,还传递了正能量——老人们的梦想。

老人们幸苦忙碌一辈子了,除了想晚年有儿女在身边陪伴,最想的莫过于出去走走,出去看看。好让自己人生更加精彩,更加没有遗憾地离开。只可惜,现代人陪老人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带他们出去玩了,诶!

其实,人是可以选择的。我觉得吧,再忙也总有时间陪伴老人,只是愿不愿意。想想父母多年来为我们的一切一切付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冷落他们,让他们有儿女却孤独终老?!多陪父母吧,多陪父母出去走走吧!至少,我一定会这么做的。

观后感,除了影片,我还想说说看影片的过程。一场电影,看透了多少人心,多少本性。一个男同学,从影片开始就叫喊着,就不满着,一直怂恿关掉、快进。畜生,不就是这样的吗?!一个女同学,哭了,真的哭了,就当着全班50多人的面上,哭了!她是无法控制自己澎湃的情绪,谁能说,她不是仁者?!

同是爹妈生的,同是吃饭长大的,怎么就有仁者和畜生之分?我觉得,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多少年了,我们的教育制度一直存在问题,急功近利的尖子生教育,灭杀了多少本该有才能在其他领域发展的人。更抹杀了,多少本该存在在这些人心中的“善”“德”“爱”?!

无力改变什么的我们,也只能这么深思了。庆幸吧,不少开始起哄的同学,看着看着,也还是动情了。人非草木,除了是畜生的非人类,还是有感情的,会动情的。这次这么一看,不少同学心中的善还是能被感受到的。

也许,越是恶心的社会,这种“真善美”的真感情越是会发展开来吧。

 

第二篇:分析 《飞越老人院》的营销策略

简析《飞越老人院》的营销策略

文学院 10级影视班 201001630104 袁春晓 《飞越老人院》于20xx年5月8日在中国国内公映。影片投资1300万元,加上宣发费用一共2000万元。 然而影片上映6天却仅拿到350万元票房,影院更是几乎已经看不到该片的身影,连导演张杨都不禁无奈叹息:这片子是肯定收不回投资了。

《飞越老人院》主要是以老葛入住老人院为引子,向我们揭示了老人院的生活。老人院的生活毫无生气像是一潭死水,直至老高的出现才令老人院的生活出现了一丝生机。老高的幽默乐观感染着老人院里的每一位老人。在这里,70、80、90岁的老人被幽默的称为“70后”、“80后”和“90”,不失青春色彩。为了令自杀未遂的老葛振作,同时也让其他老人不再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老周组织大家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借助老人们喜欢的电视节目,唤醒大家沉睡的勇气和参与精神,组织大家一起排练节目去天津参加比赛。老人们充满热情地集体排练、在排练中相互逗趣、设计逃离老人院,驾车“飞越”驰骋公路。人生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生命的层层意义也被逐步揭开。而在等到如愿以偿登上梦想的舞台的时候,老周却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百度百科,/view/6600890.htm )。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部影片的,温情又不失幽默,感动又不失欣喜,是以老人题材的电影中不得多的一部好影片。一边是媒体喝彩声连连,一边则是低迷的排片场次和不堪的票房数字——这基本已是当下国产艺术小片的常态。但这样一部好片子为什么不受市场待见?为什么影片的票房迟迟不见上升?不少人觉得是因为影片太过文艺,而也有不少人高呼,这是文艺片只卖真诚不懂营销的结果。

电影营销的策略指的是电影营销组织的整体方向,包括定位策略、传播策略和发行策略(《电影营销实务》,王大勇,艾兰著,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xx年,22页)。那么下面就让我们逐步分析一下《飞越老人院》的营销策略吧。

一、定位策略——“老年励志片”、“带着父母看电影”

电影定位是电影和观众产生联系的起点,也是影响观众电影消费的关键因素。电影定位包含类型明确、卖点清晰、悬念不足三个要素(《电影营销实务》,王大勇、艾兰著,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xx年,23页)。

《飞越老人院》是一部以温情主打的片子,但从其定位我们便可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脱离观众太远。

据统计,我国观影人群年龄大约在15-35岁,而且大多是学生和白领。据调查显示,观影群体比例较高的是朋友/同事/同学关系,占到42%,恋人/爱人观影比例为32.5%,而家人同看电影的比例这几年虽有所上升,但仍仅占18.9%,且与家人一同看电影很大程度上也是父母带着子女去看动画片(新浪博客, )。从观影人群的年龄及观影对象而言,《飞越老人院》想打着“亲情”的旗帜来达到增加观影人群的想法倒显得有些幼稚。

除了在观影人群上不占优势,《飞越老人院》所打出的“带着父母看电影”的口号也有些不尽如意。观影人群的年龄即在15-35,那么由此推算下去,大部分观影人群的父母在40-60左右。且不说父母们的年龄还不至于到老人院的地步,就说我们中国是一个注重孝道的文明礼仪之国,而老人院一直是中国老人们心中

最不愿触碰的伤口。在老人们的心里,进了老人院好似便意味着子女的抛弃和孤苦的等待死神的到来。

再者,老人们因为年龄较大,身体素质各方面都不如年轻人。要想子女们带着父母们到电影院观赏电影,让老人们忍受着电影院中黑暗甚至于有些拥挤的环境条件,一坐坐上一两个小时,几乎不得随意动弹的看着对他们而言巨大的荧幕,倒真是有些强人所难了。恐怕导演张杨想打着“带着父母看电影”的口号,不但没有赚的观众的赞许,反倒是有些将观众拒之门外了。

二、发行策略

艺术类影片和商业影片在电影的发行策略上是存在较大差别的。艺术类影片首先面对的是观众的小众化和发行区域的特定化。艺术类影片往往采取影展带动海外市场和分区域小规模发行的策略。而商业电影的发行策略主要包含了档期选择、拷贝配比和发行激励三个要素。(《电影营销策略》,王大勇,艾兰著,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xx年,28、31页)。

导演张杨力求在电影艺术与票房中寻求一条中间道路,所以《飞越老人院》也不是一部只管电影不管市场的纯艺术影片。因而,在分析《飞越老人院》的发行策略时,不能仅分析其艺术性或商业性,而是要两者兼顾。

1、档期的选择

《飞越老人院》于20xx年5月8日在中国国内公映。继曝光动态主海报后,影片又发布了“父亲版”和“母亲版”两款主题海报,呼吁年轻人能够在5月13日母亲节前夕,陪自己的父母及长辈一同观赏这部充满温情的电影。这一点,到与20xx年3月上映的香港电影《桃姐》有异曲同工之妙。同《飞越老人院》一样,《桃姐》也是一部关注老人题材的电影,并选择在“三八妇女节”期间上映,最终获得过亿票房。

《飞越老人院》的“母亲般”海报配文上写道,“母亲节,陪我看场电影吧!”仿佛道出了天下间所有母亲们的心声。同时也令人反思:我们这些做儿女的,有多久没有陪父母一起到电影院里去看电影了呢? 而“父亲版”海报则 也采用了颇富趣味性的问句式:“母亲节陪妈妈看电影,能带上我们吗?”体现出父辈们幽默风趣一面的同时,也强调了老人渴望得到儿女的关怀之情。 希望年轻人能够多花一些时间陪陪父母,并且在5月13日母亲节前夕,陪父母及长辈一起走进影院,一家人其乐融融,共同观赏这部充满温情、打动老中青三代人的电影。

虽然影片紧随“母亲节祝福”的大潮,打着温情的牌子,但同时在5月份上映的电影还有《复仇者联盟》、《三个火枪手》、《黑衣人3》、《雨果》、《初恋这件小事》等国外大片。巨大的竞争压力使得《飞越老人院》更加寸步难行。这么看来,紧赶着在5月份上映也不是一个好的档期选择。

2、场次安排 排映场次是发行的最后环节。中国的文艺片一直存在着排片困境。《飞越老人院》也在影院排片上吃了个大亏。《飞越老人院》的院线排片量之少令导演张杨很无奈。“肯定是收不回投资了。我们尽力去拍好电影,但结果只能交给市场和运气了。”(搜狐首页,/20120524/n343956553.shtml )

应该说中国艺术片的发展应该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观众。在上海开设的艺术影院,一年仅能放映十几部新的艺术电影,而剩余近一百部片子,不是重放经典就

是各地的艺术交流展。艺术影院并没有被充分的使用起来。

3、国际影展带动市场

在分析《飞越老人院》之前,我们来分析一下文艺片一般所固有的套路,那就是以参与国际电影节获影展来提高影片知名度,带动市场。香港电影《桃姐》与《飞越老人院》同时讲述老人的故事,场景都是在老人院中,但《桃姐》却打破了文艺片多项票房纪录,最终获得过亿的票房。究其原因,免不了是两者营销策略上的不同。其中之一便是参与国际电影节。

《桃姐》20xx年9月亮相威尼斯电影节后,女主角叶德娴就地封后。而观众并没有立即等到《桃姐》的迅速上映,因为这才是《桃姐》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威尼斯只是开始,如今国际电影节获奖对票房的刺激作用实在有限,不够吸引普通观众走进电影院。”事实上,参加威尼斯也是“策略”之一。发行工作室希望《桃姐》在上映前能够一路拿奖,因此档期安排需要配合这一策略。20xx年11月《桃姐》拿下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并在香港电影评论学会、香港导演会、编剧会陆续得奖。已经获得8项最主要奖项提名的《桃姐》还盯上了即将到来的香港电影金像奖。观众往往对文艺片接受“滞后”,以及屡遭院线“一日游”的文艺片“常规命运”,让《桃姐》选择了在“饥饿营销”和“口碑营销”上下功夫。去年9月至今的近半年时间里,他们做了无数场提前点映,吊足胃口,攒了人气,直到妇女节上映发力,取得过亿票房,打破了文艺片票房低迷的劣势。

从《桃姐》的成功我们可以分析出,《飞越老人院》在口碑虽是很好,但终究知名度在国内外相较而言不是很高,仅靠口碑不能获取最后的胜利。

4、以小带大的放映理念

艺术片的观影人数一直徘徊于低迷,我们何不妨采取以小带大的策略,现在一部分艺术影院或一个区域进行试点放映,待影片口碑不可摧毁时再大肆放映,也可达到最终的效果。

三、传播策略

1、话题电影的话题运用。

不同类型的电影传播策略也略有差异。在我看来,《飞越老人院》是一部话题电影,以老人的现状为着力点,把老人的生活状态,特别是有很多人们过去不太关注的方面都充分表达出来。但是,话题电影也需要以各种手段创造关注。《飞越老人院》的王牌显然就是出演电影几十位老艺术家。影片幕后团队虽然认识到这一点,在各大宣传活动中也是邀请了片中出演的老艺术家们与媒体、关注面对面的分享电影拍摄过程中的趣事,但没有充分的利用老艺术家们过去几十年的心路历程做宣传点,也不免有些失策。

再者,影片还有一个最大的话题,那便是导演张杨和其父亲共同合作这部影片,并最终冰释前嫌。显然影片的团队没有充分的利用其这个话题,仅在某几个活动中略略一提便一扫而过,也是非常可惜的。

2、媒介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被社会广为接受并使用。而无线媒体和户外媒体也在电影的宣传工作中作出了不少贡献。

网络媒体对电影观众有巨大的影响力。来自某大型发行公司一份未经公布的调查表明,有60%的观众从网上搜集电影资讯。作为主要门户网站的新浪和搜狐,目前是中国电影网络传播的主力军。而微博和博客更是有影响力的网络工具。现如今,很多影迷们都喜欢在微博或博客上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当然,影迷网站也是影片与观众联系的最优途径。时光网、电影网等都是垂直型影迷网站的代表。《飞越老人院》当然也认识到现如今网络媒体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到在电影网中,搜索导演张杨,便会出现一系列与《飞越老人院》相关的最新宣传动态(电影网,/mdb/star/357507/ )。

但我认为,《飞越老人院》并没有充分利用起网络传播中的社交网站。既然观影人群大多是学生和白领,那么影片就可以在人人网、开心网等大型社交网站上进行大肆宣传,比如将预告片或者是特别制作的特辑等,吸引观众的视线,增强影片的口碑。

3、宣传预告片

《飞越老人院》在预告片的制作方面应该是与最初设想背道而驰的。3分15秒的预告片,前1分50秒中,预告片弥漫这一种孤苦、无奈、悲凉以及死亡的气息。开篇便是老人的一句伤心之语,“我现在真觉得,我是一个无家可归、无路可走的人了”,让观众们的心弦一下子就紧绷了起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观众没等看到后面的欢快愉悦的部分就耐不住这中伤心的气氛选择另看别的影片了,二是观众耐心的看完预告片选择继续看完整的片子。这样一来,因为预告片而漏掉的影片观众也是不在少数的。

4、演员阵容

刚才我们所提到的《桃姐》,其成功除了优秀的营销策略外,必不可少的便是影帝刘德华的倾情出演和倾力宣传。

如果说《桃姐》还可以借着刘德华在影迷、歌迷的喜爱提高其知名度和观影量的话,那么《飞越老人院》在这一点上确实是望尘莫及。《飞越老人院》的主要演员是中国老一辈的艺术家们。许还山、吴天明、蔡鸿翔、王德顺、唐佐辉、李滨、田华、管宗祥、陶玉玲、刘江、贾凤森、黄素影、张华勋、江化霖夫妇、仲星火夫妇等所有老演员年龄相加超过3000岁,可谓“千岁天团”。但这些老艺术家们与我们实是相隔甚远。年轻的观影群众们几乎不认识这些老人们,也确实是不知道这些老人们曾经是红极一时的艺术家,只有专业的影迷或是专业的电影研究者才能体验到重见这些老艺术家们出演的那种欣喜。这在fans群中便不占优势了。再其次,影片中虽有陈坤、徐帆、廖凡、斯琴高娃等演员的客串助阵,但他们的镜头实在是少之又少,无法带动起他们的fans群对这部电影的关注度。

所以我认为,导演在前期宣传时,其实可以着重挖一下老一辈艺术家们的料,让更多的观影人群去了解这些老艺术家们,认识他们,从而愿意去看他们的作品。比如,在影片上映前期做一些老艺术家们的专访,与视频网站或影迷网站合作播放一些由老艺术家们出演的过去当红的影片,以增加大家对演员的关注度,从而达到增加观影量的效果。

5、出席各大活动

其实自影片在发布会之后,影片的主创人员也曾多次在各地开展巡回宣传。 北京、深圳、广州、成都等地都有《飞越老人院》主创人员的身影和足迹。虽在

媒体和专业影迷口中得到了非常的赞许,但在普通观众群中效果仍不是很明显。

一部影片并不是仅仅靠其精细的制作、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演员出色的演技就可以取得最终的胜利,取得好的票房,更多的是需要优秀的团队和良好的营销策略。尤其是中国的艺术影片。中国的艺术影片普遍存在着低成本、小宣传、排片少等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优秀的团队和良好的营销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营销策略是为了让影片更好的接地气,与观众零距离接触,增强影片与观众的交流。营销策略不仅是一种谋略,更是一门艺术。运用的好可为影片增光添彩,运用不得当也会背道而驰。

《疯狂的石头》、《刀见笑》的制片人余伟国曾说过,“越是中小成本电影越需要精细的电影营销”,我们也期望中国的艺术影片的道路能够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