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

院系: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 工商管理

班级: 一 班

姓名: 刘竹秋

学号: 1031050133

日期: 20xx年11月27日

《浪潮》观后感

在讲完社会心理学这一章后,孙焱老师给我们放映了《浪潮》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感触颇多。

在电影开始之前,老师问了我们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在一个现代文明下的民主社会中创建一个如同法西斯般集独裁、专制、极权主义于一身的社会组织需要多久?把一群习惯了自由乃至散漫的中学生改造成冷酷而狂热的新纳粹主义者需要多久?我必须承认,当时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实在有些可笑,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推崇备至,怎么会允许法西斯死灰复燃?在民主、法制、自由的土壤中极权主义想要建立,尤其还是在一群接受现代教育的中学生中这简直太过天方夜谭了。尤其是老师给出的答案竟然是更让人愕然的——七天。这在当时的我根本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在电影放映的过程中我特别专心,我迫切的想要探究其中的原因,拨开弥漫心间迷雾。

影片主要讲述了德国某所高中的老师赖纳?文格尔,该学校正在进行“国家体制”的主题活动周。由于他最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被另一位老师捷足先登,因此他只能主讲“独裁统治”课程。对于自由散漫的学生们来说,任何课程都只是为了学分而上。他们在课上大声聊天,无心听讲。文格尔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在班里发起了一个微型的极权运动,在为期一周的实验中,文格尔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对他要绝对服从。从最初的玩乐心态,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些青年男女渐渐沉湎这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

在这场教学实验中,赖纳?文格尔顺利当选为领袖,随后他提出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用严苛的规条束缚学生,向他们灌输集体主义,要求他们绝对服从,遵守纪律。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他们富有创意又热情高涨,为他们的集体取名浪潮,做标志,开网页,设计问候手势,在整个城市宣传,贴标志,穿同样的廉价的着装??这一些列的过程都是完全由学生们自由讨论决定,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且他们都以“浪潮”为骄傲。看到这里,我觉得“浪潮”这个组织其实没有什么不好的,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分种族,性别,肤色,成绩等等,每个人都一样。“浪潮”不但帮助胆小懦弱的小烂仔重拾生活信心,让无依无靠的孤儿体验到家庭般的温暖,还使不可救药的校园黑势力团伙迷途知返,重回集体怀抱。当时我甚至本能的反感不合群的卡罗,她不跟大家统一着装,特立独行,甚至还用发邮件、传单的方式控诉“浪潮”。直到随着影片的深入,我才渐渐意识到有些地方确实是存在问题的,而且这问题还相当的严重……

随着“浪潮”的发展,出现歧视、暴力等现象,“浪潮”的推动有意无意间消除了个性,那些不同意这个组织做法的人则被排除在组织之外,处于相对受歧

视的状态,如果不同意这个组织的做法,不做问候标语等等,就不能做许多本来有权利做的事情。当然这些并不是所有“浪潮”成员的做法,但“浪潮”确实已经开始被某些利用来做一些满足私欲的事了,与此同时“浪潮”跟黑社会组织也越来越相似。对“浪潮”饱含热情的领袖文格尔在“浪潮”如火如荼的推动进行中获得极大满足感和成就感的同时,与妻子的感情却陷于危机,这其中的领军人物马尔科也陷于情感漩涡,他甚至无心中打了自己的女友,陷入自我的矛盾中,这让我有些疑惑,浪潮是否还如我开始认定的那样没有什么不好…….

慢慢当马尔科与文格尔都意识到局势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控制时,“浪潮” 已经像一辆高速行驶迷失方向的列车,渐渐失去了控制。当文格尔召集所有浪潮的成员在一个封闭的礼堂里总结“浪潮”运动的过程时,浪潮成员先是群情高涨,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在这团体中得到了许多,都极其狂热的要支持“浪潮”的继续发展(除了马尔科及其他排斥在“浪潮”组织之外的人)。文格尔先是顺着所有学生的热情,痛斥政治的腐败,社会的不公,人民的疾苦等等,将学生的热情煽动到最高潮,这时候他的话就是权威,就是一切,任何人都不能反对。当他提出怎么惩罚“浪潮”的叛徒马尔科时,那些已经由于“浪潮”和具有煽动性的演讲而狂热冲昏头脑失去理智的学生迷惑了,尤其是文格尔痛心疾首的反问:“你们抓马科尔上来干什么呢?我们要怎么惩罚他?我们可以将马科尔砍头或者折磨他,但是这些都是专制政府才会干的事情啊!”那些处于热情中的“浪潮”成员才被这盆冷水浇醒。但是,为这一行动付出了所有热情和精力的蒂姆却不能接受这样“无情”的结局,在强烈的精神崩溃之下,蒂姆开枪中伤一位同学,但又下不了手杀文格尔,因为那是他的精神领袖!最后崩溃的他选择自杀!

看似“浪潮”以血的代价结束了。可是“浪潮”真的结束了么?细细回想“浪潮”的缘起到崩溃,看看自己周遭的世界,我不禁有些迷茫、伤感和无奈。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浪潮”涌动中,蒂姆无疑是一个悲剧。但同时他也代表了一类人,他们孤独、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他们是最容易促成法西斯等独裁政治的人。蒂姆本来是个胆小的有些自闭的学生,缺乏家庭关爱,但是自从参与进“浪潮”的活动之后,他整个人都变的很有激情,很有斗志,对“浪潮”充满热情,已经到了狂热和盲目崇拜的地步。在“浪潮”活动过程中他们与社会上的小混混发生了一些冲突,蒂姆觉得“浪潮”正在受到威胁,他要以武力去维护这个团体,并且自己配备了一把手枪。他认为文格尔正在受到威胁,从而主动去保护文格尔,他的脆弱和勇敢同样让我怜悯,他最终选择的归宿也让我心痛。起码,在我看来,蒂姆是弱势群体,他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得到尊重和关怀,只是他用了最让人心痛的方式……

在对不幸者寄予深深哀思的同时,我也困惑,这一个微型极权主义的形成过程如此活生生的展现在我的面前,又何尝不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世界?上课步调一

致,穿同样的校服服,做同样的手势,强调纪律和一致性……这些不也正是我们一再被强调做的事情么?甚至小到社团组织大到政府国家,不也一再强调这种一致性和服从性吗?统一的标志、着装、纪律、制度这些不是在时时刻刻压抑人们的个性和自由么?于是我开始有瞬间的恐惧,极权主义不是就在我们身边么?更遑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某些宗教,遵循一些简单的礼仪,做一些同样的事情,强调团队,对团队之外的人心怀芥蒂,消除成员个性??这种情况与影片中何其相似,怎能能不引人反思?而试想当蒂姆一样的弱势群体足够多到一定程度,难道不会让“浪潮”发展的有过之而无不及么?

带着这样的疑虑和思索,在课下我跟老师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在与老师的交谈中,让我渐渐理清了思路,对极权主义有了更深的了解。纪律的力量,团队的力量非常强大,用于正道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如果被心怀叵测的人操纵就会对社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危害!可见评判一个组织是否有极权主义倾向也要从这个组织成立的目的出发。如果一个组织能够始终有一高尚的理想作为奋斗目标,而且还能保证每一代领导人都能极其高尚,每一个成员都能有纯洁的理想,那么这一组织就会对社会贡献巨大,但是,人活在这世界上,受各种各样的历史境况,感情,利益等等的影响,人性的弱点又有多少人能够克服,现阶段人的物质还相当不富足的现实又牵绊着多少人的灵魂,多少人的命运,多少人的生活,多少人的行为!“浪潮”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虽说“人人生而自由”,但说出这一句话人类花了万年时间。那反自由的东西源远流长,它远沒有走开,你一不小心它就会回來。让我们感谢这一股“浪潮”,感谢这一急促而振聋发聩的警钟,它为你、为我、为我们每一个人而鸣!

 

第二篇:电影《浪潮》感想

新角度剖析《浪潮》之感想

《浪潮》讲述了一场名为“浪潮”的微型极权主义运动从游戏般的开场,到野火般迅速蔓延,再到不可名状的狂热,直到最后死的死,抓的抓,落得惨凌收场的过程,然而,这样看似漫长的过程的事件仅仅是在六天内得以完成的。

基于本部电影的观看,笔者主要是从新的角度进行剖析,从而浅谈“自由”的问题,结合影片的片段进行深入的阐述。对自由的分析,笔者主要是将其分为四个方面:物理上的自由、政治上的自由、哲学上的自由、法制上的自由。

物理上的自由,诸如常见,在空中抛出一个物体,最终它会下落,从高空中抛下一个铅球,我们说它是在自由落体运动,然而,它是自由的吗?它真的是自由的吗?其实,换个角度来讲,它并不是自由的,因为它是由于受到物理上讲的引力(重力等)的作用,从而才做此运动,因此,我们得出铅球的下落并不是自由的,这样的结论显然不为过,即是,由于受到物理上的引力的影响,是物理上的自由受到了限制。自然的春夏秋冬,本是遵循它自有的规律而进行,物体的自然下落也是遵循它自有的性质、规律,而人们偏偏给它戴上了“科学的帽子”,于是,牛顿的三大定律得到世人的认可。当然,笔者并无否定科学结论的倾向,仅仅是针对性地谈一下物理上的自由作罢。

政治上的自由,人从生命、财产以及人身安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等不受到侵犯,得到应有的保障。在此,笔者主要强调政治上的自由,即是指公民有表达自己真正的意见、参加相关决策的评论、提出自己的意见,抑或是见解等方面的自由,才使得政治上自由得以保障。电影之中,学生、老师从某种角度上来讲,确实拥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无论最终结果怎样,他们使自己得到彻底的表达。

哲学上的自由,其主要是围绕“理性”二字出发,结合“理性主义”思想中对自由的认识。理性代表的是必然性规律,而排除偶然性出现的可能性。理性告诉我们不能乱伦、不得随意杀人、、自然的春夏秋冬、以及人的自然天性,趋善避恶则为人的自然天性(自然法所讲述)。因此额、,我们就想当然地得出:理性原则,其类似于形而上学,即是,认为有永恒的、最本质、最终的事物,并且,一切事物因它而起,换句话来讲,即是,宇宙、人类自身发展处于规则的发展的过程之中。例如,希腊的自然哲学家,用“水、火等表示物质上的形而上学的根据所在。理性主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即是在每个领域里寻找不变的、永恒的法则。此种情况之下,人的精神、行为,一定存在有理性法则的支持(不变的、永恒的),促使这些活动进行。

理性,人只有充分认识和发挥自然律,进行与其合二为一,和谐共存,才能达到真正的身心上的自由,此时谈自由才是有意义的。哲学上的自由,前提就是自律,即是外在的法律、纪律此时已经成为一种次要,自己服从自己的理性,则此时可以称:你达到了自由,哲学上的自由。当然,人去发挥自然律,又存在一定的前提,就是,人首先得认识到自己是个理性的人。尽管“人认识和承认自己是个理性的人”问题本身也是个问题,在此并不深究。当然,要进行自由与放纵的辨析,而不能混为一谈。

在《浪潮》之中,假想一下,格尔一开始就能理性地认识到本次活动中进行的实验可能会出现无法收场的局面,那么就不会有如此的最终结果。文格尔怀着满腔的热血到学校,自然是心情舒畅,然而却被告知,其所教的课程被换掉了,并且必须去教他自己一点都不感兴趣的课,加上学生们对于课程的无所谓态度,更是激发他一试本次试验。在家庭里,表面上和妻子很恩爱,但是实际上其充满了自卑感,心里不平,同在一所学校任课,妻子的文凭比较高,对应的地位高,能力得到认可。(至少文格尔是这样认为的)。各种的天时、地利、人和,加上文格尔内心深处渴望得到他所谓的认可,本次试验正式开始了,在此过程中,统一了服装(白衬衫)、统一了问候手势,渐渐地,浪潮活动疯狂地进行着,原本爱学习的、爱玩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失去了原本的理智,并且乐在其中,大家陷入了集体无意识状态。

集体无意识,即是人们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加上受到潜意识的而控制,最终以为受到陷入环境的影响,观念自然而自觉地渗入意识之中,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刚开始的“浪潮”规模并不大,但是渐渐加入的人群,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加入,即是没有理由,这归根揭底就是集体无意识在起作用。在浪潮活动中,老师文格尔得到了所想要的受人崇拜感,原本常被欺负的蒂姆找到了“家的归属感”,其他的学生也认为是一种归属。而坚持一直不穿白衬衫女孩则被认为是异类,连最爱她的男友也是去理性而动手打了她,文格尔得到崇拜的同时,妻子也离开了他,此时他也失去了理性。

浪潮过程中,实验失控例如,学生们已经全身心投入,难以拔出来,老师文格尔宣布之时,从浪潮开始,一直把浪潮看作是自己全部的蒂姆(从浪潮开始起),失去了他的心灵的归属,难以接受,打伤同学的同时最后自杀(饮弹自尽)。

回过头来思考老师文格尔、学生蒂姆,这两位是剧中的比较典型的人物,二者的理性确实值得深思,笔者不宜妄下定论,而是进行的浅显思考,集体无意识的威力真的超乎我们的想象。哲学上的自由,一个人承认自己是个理性的人,去发挥自然律,并且与其合二为一,那么就达到了真正的自由。但是前提是个人能够意识到并承认自己的是个理性之人,但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即问题的本身就是个问题。从这些层面上讲,或许个人能理解文格尔和蒂姆的做法,也能理解一直坚持不穿白衬衫(被认为另类)的女学生的做法。笔者最想感叹的一句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威力真的很强大”。

法治上的自由,这又是另外一个层面的自由,即是不关心人的内在想法,内在思想,而是关心人把内在的思想外显,并且违反法律法规,才会受到一定的制裁。例如:动了杀人的念头,却一直没有将其付诸实践,成为事实,那么,此人将不会受到惩罚。此种观点之下,喝酒是自由的,前提是喝酒这一举动,并不醉酒误事,而对这回造成损失、危害。而在哲学上的自由中,强调“理性”之下,喝酒是不自由的,因为理性使其认识到酒后的头疼,身体上的各种不舒服,但还是去喝,那么即为不自由。同一行为,不同层面的理解有所不同。

文格尔在法治自由之下,他本是自由的,他希望得到别人的崇拜、认可,这一想法,其实很正常,问题在于基于这些想法,由他发起的“浪潮”最终到了收不了场的地步,学生蒂姆打伤同学,并且饮弹自尽,老师文格尔必须负法律责任。电影的结束片段,老师文格尔被警察逮捕,一步一步走向警车,就是最好的体现。

综上所述,笔者最后再次感叹一句:“集体无意识的威力真的很强大”!在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仅表示个人的浅显看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