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之行

云南之行

班车从昆明沿着326国道走了一个上午才到开远县城。刚进入县城,就在公路边上看到了一座不大的清真寺。由于是星期五,我就急忙下车,在寺里匆匆洗了小净去礼主麻拜,进入大殿时,一个年轻阿訇已经开始讲“卧阿兹”了。大殿里聆听者约三四十人,不少是年轻人。阿訇用云南普通话引用经文和汉译文热情激昂的讲着穆斯林群众平日里应该遵守的教门常规和在工作生活中要注意的言行举止。礼了拜后,心才闲下来,就找住处,逛大街。在来车的方向有一些炼铁厂或矿石加工什么的,有一层明显被污染的天空,大路两旁车来车往,自然有不少的灰尘扬在两边的建筑物和绿化带上,不甚干净。

下午在人民南路上找到了开远城区清真寺,开远阿拉伯语专科学校设在寺内。寺院是一个四合院,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随着当地穆斯林人数的增加和外来人口的增多,于 19xx年扩建礼拜大殿,木质结构,上下两层。进寺门正对的是礼拜大殿、左右是两栋五层大楼,有学生教室、宿舍、食堂等,目前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男女学生200多人。在学生中碰到了来自老家的两个学生,一个是三年级的马安龙,一个是二年级的马全虎,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也很惊讶,对我特别关心。在这里,还碰见了几个来自新疆博乐的学生,博乐几乎靠近哈萨克斯坦了,离学校相当远,学生每年回家要转好几趟车才能到家。但他们为了能够学到更多的教门知识,千里迢迢,不畏艰辛,来到了这里,选择走这一条路很不容易。清真寺领拜者是一个来自通海的“哈菲兹”马俊赛老师,他声音洪亮,抑扬顿挫,朗诵很有韵味。宵礼后拜访了来自青海循化的周怡生老师,周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我们闲聊了一会,知道周老师还有一节晚自习辅导课,我就起身告辞了。

在回宾馆的路上,悠闲地品尝着北方不多见的景色。走到一家叫“伊航饼铺”的铺子门口,看到贴着两张宣传材料,一张是“清真言”,另一张是有关穆斯林禁酒的内容,写到真主诅咒了同酒有关的十种人:1、酿酒者,2、要求酿酒者,3、饮酒者,4、贩运者,5、卖酒者,6、服务倒酒者,7、销售者,8、享用酒利者,9、自己购买者,10、给他人购买者。像这样劝化、警示人们的经文、译文这里处处可见,在西北这种现象少见。

早上晨礼后,告别了开远阿专,告别了送我的人,坐车前往沙甸。

班车沿着国道大约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沙甸。在穆斯林大街的东头遥望矗立在另一头的沙甸大清真寺显得庄严、肃穆。大寺四角上的四个宣礼塔高耸入云,非常耀眼。穆斯林大街很长,两侧栽有南国特有的椿树和酷似芭蕉的绿色植物。顺着宽敞、干净、漂亮的大街往里走,心情格外舒畅。在穆斯林大街的尽头是和谐广场,它连接着清真寺和穆斯林大街,三位一体。大寺的礼拜殿高低错落有致,大殿里面偌大的一个空间没有一根立柱,显得很宽敞。大殿两侧还有两个小殿,平时将南侧的小殿留给前来游玩和观光的女教民们礼拜,主麻聚礼的一天三殿合一,主麻日的一天,来自当地的十个清真寺的教民和外地慕名前来参加聚礼的上万人聚集一堂,共同朝拜真主,好不壮观。大殿以黄、白、绿三色为主色彩,尤其以白色为主,整个大殿显得宽敞、洁净和明亮,又富有阿拉伯建筑风格,所以显得格外肃穆,令人富于遐想,在潜意识里涌动着一种对伊斯兰的无限追求和向往。

礼拜殿门前就是和谐广场,整个广场宽敞、整洁,错落有致。大广场两侧还有两个小广场,每个小广场和大广场之间立着一个高近十米的牌坊,顶上刻着字,一个上是“爱国”,另一个上是“爱教”,遥遥相对,衬托出了整个“和谐广场”民族团结、爱国爱教、欣欣向荣的和谐宗旨。广场中央是音乐喷泉,每当宵礼结束或有重要活动时,随着赞圣曲的音调起伏喷出高低不同的水珠,在不同的色彩灯的照射下格外绚丽。

在沙甸的日子里,总是会看到这样两支队伍,一支是维护秩序和充当解说员的秩序维护员,我在此领略了他们默默为主道奉献的精神,他们会主动来到游客或前来礼拜的教民跟前,亲切地道一声“色兰”,随后要么为你答疑,要么给你引导,使每一位到此的人们都会感受到他们的热情,他们告诉我进大殿时鞋子脱在大殿台阶下面,保持大殿的高贵和整洁,

进水房沐浴时,鞋子脱在洗浴间的门外,赤脚进去。更令人咋舌的是沙甸籍朝觐的二百多人归来的时候,所有的秩序都是有这支维护员维持,安排得井然有序,感觉不到一点混乱。除了给满载朝觐者的四辆大巴开道的警车外,看不到一名警察,秩序竟然那么好。想当初在老家,朝觐人员归来时人头攒动,你推我挤,争着“占吉”,几十号警察左推右挡,诚惶诚恐中维持着这群朝觐者和狂热的拥护者,唯恐出现什么乱子。每年的这个时候,如何确保朝觐接送队伍的安全是县上领导尤其是公安局领导研究的重要课题;值得称颂的另一支队伍是清洁志愿者,她们是一支妇女团队,自发来到这里,自觉维护着大清真寺及和谐广场的卫生。我看到她们时,她们正擦洗着大殿周围的栏杆、立柱上的的灰尘,然后又到广场上擦洗喷泉周围的池沿,做得可认真了。

第二天上午,我正在大寺周围观看宣传栏,来自东郊清真寺的华阿訇做了自我介绍并热情地为我介绍了沙甸大清真寺修建过程、建成后的长远规划和设想。 据华阿訇介绍,沙甸大清真寺的马开贤教长倡导沙甸人民发展经济,促进教门,发展伊斯兰事业。沙甸人民富起来了,同时用经济带动教门,作出了表率。耗资一个多亿的沙甸大清真寺就是由当地群众捐资而建。为了宣扬和传授伊斯兰教门知识,他们大力举办伊斯兰知识培训班,截至目前,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参加“者麻提”人数逾二十万。另外,兴办穆斯林幼儿园、捐资助学,处处彰显沙甸人民对各方面统筹发展的重大意义。

另外,值得一提的禁酒,此举措在全国实属罕见。20xx年8月31日,成立了沙甸禁酒小组,这个组织也得到了沙甸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工作之初,为了提高当地穆斯林的认识,进行了禁酒宣传,说明了禁酒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对各餐饮点和商店业主进行重点教育,对个别认识不到位的业主反复进行耐心细致地工作,对其他外来的非穆斯林倡议不要使用猪肉和酒类。这项工作开始有点困难,慢慢地得到了大家的响应,最终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下去。在沙甸水磨房清真寺的围墙上清楚地写着 “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酒是万恶之源”的禁酒标语,来警示人们酒的危害。

12月5日早上晨礼结束,我踏着晨曦、踩着露珠上了凤尾山,目的有两个:一是居高临下看看壮观的沙甸大清真寺,二是拜访沙甸事件舍西德纪念碑。遗憾的是开始没有问路,结果路线不对,不经意中进入了坟地,在坟地里寻路前行。晨雾弥漫,下面是朦胧的沙甸,上面是看不见的山头。踌躇中还是执意前行,沿着小道约莫几十分钟终于达到了山顶,到这里却看不见纪念碑,只隐约看见弥漫着薄雾的沙甸。山顶上有一个蓄水池,里面有半池水,周围是栽种的小松树。我看到了一面“沙甸穆斯林志愿者”的小旗子,还看到好几个插在地上的牌子,上面有沙甸各清真寺的名字,看来这是他们辛勤劳作的成果。再看看自己,露水打湿了裤腿、鞋袜,袜子上插满了毛毛刺,鞋子上沾满了红胶泥,很狼狈。后来从一个抓鸟的苗族人那里问了下山的路,还是一条不错的山间小路,顺路下来以后也看到了纪念碑,心里终于踏实了。站在纪念碑前缅怀亡灵,思绪万千,他们为了伊斯兰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为捍卫真理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勇壮举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在逗留的两天时间里,通过观看、询问和了解,发现沙甸的伊斯兰氛围非常浓厚,首先,这里的好多建筑风格像阿拉伯国家,再者就是到处能够看到宣传教门的经训,倡导人们归教、信教和遵守常道。个旧十三中坐落在沙甸,学校除了按照国家规定的大纲教学外,还给七、八年级学生开设《基础阿拉伯语》,@@@,幼儿园@@,

晌礼后,坐车去了鸡街的希达教育学院。没来之前已经知道这里有一个学院,专门从事阿拉伯语教学和伊斯兰教知识传授,而且要求严格,享有很高的声誉。学院有近600名男女学生,教师基本上是在阿拉伯国家留过学的。这个学院是我所看到的伊斯兰教育培训学校中,要求最严格的一所伊斯兰教育学校。这里男女学生全部分校区进行学习和活动,女生都穿穆斯林大炮、脸罩面纱,看到这种情景,仿佛置身于阿拉伯国家的某个学院。我有幸拜访了院长马宝成先生,他也是一位来自青海的老乡,在遥远的南国用浓浓的乡音聊天别有一番

情趣。我和院长没有多聊,而与他们的门卫刘师傅却聊了很多。刘师傅来自新疆伊犁,说话很有水平,说起教门的事情毫不含糊,他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及穆斯林生活综合分析,给人一种全新的认识。据刘师傅说,这里很多老师纯粹是为了教门事业,有些老师家境很好,但依然在这里默默奉献,学院发的工资对外地的有些老师来说,只够全家每年回两次家的费用,几乎没有什么结余的了。学院办了一个幼儿园,在完成国家规定的《》外,还给他们讲经文、圣训和礼拜做法,大班的学生能够独立小净进行礼拜,并且能背诵“索勒”。沙甸大清真寺和希达学院开设幼儿园,学习教门知识,从儿童抓起的做法非常好,假如错失这个启蒙教育的机会,一旦进入正常的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大学教育阶段,繁重的学习任务和紧张的学习过程,会严重影响教门知识的学习,对全面普及和提高穆斯林子女的伊斯兰知识和信仰带来影响。他们的这种教育、培训的方式应该肯定和推广。

12月7日晚上到了纳家营。到了纳家营首先找到清真寺。清真寺里纳家营车站很近,几步路就到了。该寺是20xx年修建的,礼拜大殿高耸挺拔,巍巍壮观,整个寺的规模也不小。清真寺除了开展正常的学习培训外,还对小学、中学生进行课余时间辅导,很多来学习的小孩在礼拜时间也跟着礼拜,虽然有些因为年龄不大,不能完成正常的、完整的礼拜过程,但这种训练无意在他们幼小地心灵中播下信仰的种子。

由于行程关系,晚上到早上走,很仓促,原本想见见黄保国先生的计划也没能实现。 9日早上,来到了大理,火车到大理时天还没有亮,出了车站还能清楚地看到飘过的白云和亮晶晶的星星。大理是白族自治州,这里处处显示一个“白”字,整个地区显得很白净。在去大理古城时,路过南五路桥,专门去参观一下当地的清真寺,这里也有一个穆斯林专科学校,学校就设在清真寺里面,经过一条深深地巷子就能看到清真寺大门。清真寺周围集聚着二三百户穆斯林居民,看看家家修建的高大庭园就知道这里的经济条件还是不错的。房子基本上是建成三层,最上层房子较少,第一层房屋较多,庭园的围墙都很高,基本上都是白色的,而且在门顶或正墙上印有古兰经文或祈求词,似乎成了一种当地的时尚,可能认为有一种辟邪镇妖的作用。清真寺坐西朝东,东临洱海,西靠苍山,显得很安宁很幽静。我去的时候清真寺里正在打地坪、修围墙,在清真寺礼拜的人并不多。来自甘肃张家川的马老师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他详细介绍了办穆校的意义和目前学校的状况,同时从几个方面谈到穆斯林各派群众要团结起来,避免窝里斗的必要性,同时强调穆斯林群众在寺里寺外要自律自强,不能只在形式上当一个穆斯林。

在大理老城看到一个古朴典雅清真寺,但殿门紧闭,也没看见什么人,所以只是望了望就离开了。

10日早上返回到昆明,来到了昆明的标志景区——滇池,

 

第二篇:云南之行考察日志

毕 业 考 察 报 告 09级环艺系艺术设计四班 何旦旦

云南考察日志一

20xx年10月30日夜,在艺术系系多位老师的带领下,我09级艺术设计四班学生怀着兴奋、期待的心情奔赴云南的昆明、大理、丽江进行考察。

神奇、富饶、美丽的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西横跨864.9公里,南北纵长990公里。土地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00万人。东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东北面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紧靠西藏自治区;西面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国境线长达4061公里,是全国陆地边界线最长的省份之一。

外出专业考察,就我个人的理解,一是开拓我们的设计视野,看的东西多了,视野面广了,相应地设计思维就得到了拓展;二是以专业的视野和角度学习和总结外面的优秀设计元素,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加入自己的设计思维和个人情感,把两者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三是让我们既亲近自然又与社会接,许多设计元素需要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许多设计作品需要得到客户的认可才被赋予生命! 本次专业考察,我们去了美丽的云南,我考察的主要对象是: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古城的建筑风格及合理的布置,艺术设计风格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等。

云南考察日志二

20xx年11月2日 天气晴

第一站昆明:在火车上颠簸了30多个小时后,1号早上我们抵达了昆明火车站。在宾馆修正了一会,下午就在老师的带领下去了圆通寺和碧湖。

圆通寺院建筑奇特,背依山岩,随坡而下,层层构筑,巍峨壮观,以其精美的雕梁画栋和佛教造像而著称。。入寺门"圆通胜境坊"后,沿石阶而下,两旁古柏森森,环境清幽。在中轴线上有天王殿,水池中建有八角楼,内塑弥勒佛。过桥为大雄宝殿,建筑雄伟,碧瓦飞蔫,雕梁画栋,气势非凡,内祀三世佛及十二圆觉。最后为藏经楼及新建的五佛殿。还有咒蛟台、水榭、曲廊等建筑。大雄宝殿前,有巨大水池,八角楼立于池中,南北有石桥相连,水榭烘托宇殿.殿后崖壁险奇,更显得气势雄伟,富丽堂皇。

寺里香火十分兴旺.游客众多,在东南亚享有盛名。现为云南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接下来我们去了风景秀丽的碧湖,虽然在这个季节去有点遗憾看到的是湖里的残荷,但残荷也有自己的美,再往前走,碧湖的水是那样的碧波荡漾,旁边的垂柳倒影在湖里,是那样的宁静,在蓝天白云下,许多年迈的老人在周围跳舞,放风筝,享受着大自然带给他们的美好的环境。觉得这里是一个不错的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云南考察日志三

20xx年11月4日 天气晴

在昆明停了一天,第二天我们马不停蹄的坐上大巴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大理。 第二站大理:大理以白族少数民族的居住地方。这里海拔在1970米。大理是一座很美很有韵味的古城,她的风光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风花雪月”,即“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是大理著名的四景大理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城墙,沿着城墙一步步的走,用手轻轻的抚着那些砖石,不禁要想着它昔日的辉煌和繁荣。漫步在大理城内,走在青石板铺置的路面上,慢慢体会着残留的古老气息大理有新城老城之分,大理的新城称之为下关,和一般的县城没有太大的区别,当地人喜欢把大理县称为“大理古城”,因为那里有金庸小说中提到的大理国的古城墙。在他们眼里,这里才是真正的“大理”。而外地来旅游的人们心中的“大理”;恐怕范围就大多了,因为只要他们一踏上这块土地,就会发现有那么多令人流连往返的东西让他们去惊喜和感受,而不仅仅只有段氏家族传说的诱惑。我们到达大理是下午的时候,简单整理行李后,我们决定去不远的大理古镇走走。然而云南大理的天气正如云南十八怪中唱的一样这边下雨那边晒,晴空万里的天空突然下起大雨。但不一会儿雨就停了,我们一行人大概步行了十几分钟就到达了大理古镇。

白族民居向来为海内外建筑界所重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井天”的布局严整实用,粉墙黛瓦的院落无论是木雕,石刻,泥工丝毫不逊江南园林与北国大宅。在这里感受到了那里的民族风俗习惯。

云南考察日志四

20xx年11月6日 天气阴

2011-11-6这天我们告别了古老的大理接下来我们又来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她就是丽江。

丽江这座城市拥有这悠久的历史,旗下有很多古镇,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研镇”,又称丽江古城。我们住得旅馆距离古城很近,晚间大家兴致冲冲得涌向古城。丽江古城正前巨大的水车,还有一串串许愿牌搭成的葡萄架似得大棚,都吸引了不少游客留影。晚间的四方街十分热闹,互不认识的人民围成一个圈跳舞,气氛热闹。纳西族擅长宣传他们的东巴文化,这里的书店卖有最为齐全的东巴文字书籍,古城地图等。

接下来这两天我们去了沐王府和束河古镇。在观赏沐王府的时候,体验到当时的繁荣,其中的建筑 ,在徐霞客的游记中也有相关记载,据说但是的沐王爷邀请徐霞客上到最高处殿堂内观望木王府,徐霞客用“宫室之麓,凝于王室”来形容它的富丽堂皇,真个宫殿是依山而建,层次分明,顺着中轴线,有三大殿,护城河,等等。

束河古镇,进入大门,在树木的映射下全部为翠绿色,顺着鹅卵色的小路可以看到几座有情致的凉亭。浅摊的泉水清澈见底,欢快的小鱼在水间嬉戏。再往前走,束河两边的树枝变得非常茂盛,他们不断向中间聚拢,几乎挡住了天,欲将束河包裹成碧绿的流水山洞。

云南考察日志五

20xx年11月8日 天气晴

在这次的考察中记忆犹新的是玉龙雪山和洱海。

玉龙雪山不仅巍峨壮丽,而且随四时的更换,阴晴的变化,显示奇丽多姿,时而云雾缠裹,雪山乍隐乍现,似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神态;时而山顶云封 ,似乎深奥莫测;时而上下俱开,白云横腰一围,另具一番风姿;时而碧空万里,群峰如洗,闪烁着晶莹的银光。即使在一天之中,玉龙雪山乘上建在白水河山庄的登山缆车,只需十分钟就可以将你送到缆车上站,然后再沿着林间辅设的木板栈道,就可以到达玉龙雪山的又一佳境——0.5平方公里,海拔3000米左右。雪山如玉屏,高耸入云;云杉坪环绕如黛城,郁郁葱葱。在云杉坪周围的密林中,树木参天,枯枝倒挂,枝上的树胡子,林间随处横呈的腐木,枯枝败叶,长满青苔,好像千百年都没人来打扰过,就像一个天然的乐园。也是变化无穷。

洱海是一个风光明媚的高原湖泊,素以“高原明珠”著称。呈狭长形,从空中往下看,洱海宛如一轮新月,静静的依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洱海,那干净透明的海面宛如碧澄澄的蓝天,给人以宁静而悠远的感受,让人领略那“船在碧波漂,人在画中游”的诗画一般的意境。由金梭岛往北约10公里,是一座秀丽的小岛,高出海面只有4公尺左右,全岛似一块巨大的岩石构成,孤伶怜的伫立水中,岛上建有观音阁,因此有"小普陀"之称。品尝了他们的三道茶,欣赏到他们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节目,也体会到了他们的热情。

就这样,我们结束了在云南的行程,我想去试着用心感受这里的蓝天、白云、湖泊,和民族人的信仰。这一切的一切,都净化着我平凡的心灵

随着行程的安排我们也开始了沿途返回。10号下午6点我们踏上了回学校的归途。这十来天美好的集体云南写生考察生活,让我们体验了狠多,例如:云南的各个民族,文化,服装文化传统。我更珍惜这一段难得的集体生活。

云南毕业考察报告

一 考察主题

走向社会,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川,了解祖国民族文化传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将民族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

二 概述

一,调查目的

总体了解各地风俗习惯,归纳文化与艺术的结合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待查时间 ,地点,对象,范围。 三,调查研究的方法 了解各地文化,深刻的分析与探索 三 正文 为期一周的云南采风活动结束了。临行前我们每个人都怀着美好的憧憬,旅程结束后,细细品味,也有很多值得我们珍藏的地方。

云南是个美丽的地方,据导游介绍,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就占到52个。不同的民族,相互交融,和睦相处。在一个省份就有这么多的民族并且和睦相处,这在世界上是很罕见的。各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不同,也就产生了多姿多彩,奇异独特的民族风情,使云南别有一番风味。

我们一行游览了昆明、大理、丽江等一些地方,两周的行程紧凑而充实,我们不仅领略了沿途的美好风光,也对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有了一些更形象的了解。

在大理我们又受到了金花的热情接待。云南的白族主要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 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脚穿绣花鞋,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耳坠银饰。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穂,她们的头饰代表了“风、花、雪、月”的含义,这是由于大理以前被称为南昭国,是云南历史最为丰富的地方,它有驰名中外的风花雪月,分别为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这些景物都很好地在头饰上表现出来。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下午我们自行考察了大理古城。古城里,银器店和刺绣摊非常多。我想,那些丁丁当当锻打银器的小贩,不一定是当地人,但那埋头刺绣的妇女,应该是当地人无疑。一针一线都那么扎实,价钱也是那么实在,朴质的古意从绣活里弥漫开来。如今的小城,王气已慢慢飘散,

留下的是朴素的民风。这绣花的妇女,就是最真实的大理的写照。人们总爱把大理古城和丽江古城相比。大理和丽江的共同点是那挥霍在无尽历史长河中的岁月;不一样的则是那份文化滋养出来的气质。大理古城,横平竖直,不似丽江的蜿蜒曲折,少了些神秘和浪漫,多了份大气与淡定。大理古城不如丽江古城艳丽,但更像过日子的主妇,温婉耐看,始终静静地在那里,任过客来去匆匆。

最后几日我们来到了丽江,游览了著名的丽江古城,也对纳西族有了一些了解。纳西族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旁缀日、月,表示勤劳之意。

纳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创造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籍,使纳西族文化享誉世界。流传至今的两万余册“东巴”经典,记载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东巴”文化对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学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东巴绘画一方面源于古老的东巴象形文字,一方面也得益于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例如在东巴教的各种祭祀活动中,东巴祭师除了诵念经书,还要装扮成各种各样的神佛人物、动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艺人们把这些形象用画笔描绘下来,于是便有了东巴画。纳西族十分重视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今天仍可以从纳西族的建筑、音乐、壁画等看到具有汉、藏、白、纳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

丽江是世界上著名的古城,19xx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人们都喜欢江南水乡的典雅秀丽,却不知高原水乡更具迷人的魅力。丽江古城地处海拔2400米的滇西北高原之上,但是那里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气候条件特别好,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河水不结冰、四季如春,是人们居住的理想的地方。

丽江古城中的流水是最令我感叹和神往的。古城里布满了淙淙流动的小河溪流,那景象会使人忘却高原,以为置身于江南水乡。丽江城里的水是从黑龙潭流出来的。黑龙潭有众多的泉眼,但更多的水是来自玉龙河,玉龙河水又是来自玉龙雪山,是大雪山的血液和乳汁,它哺育了丽江古城里世世代代的纳西族人民。玉龙河水从黑龙潭流出来,经古城的双石大桥后,分三路流入古城。在古城里又分成数十条清溪,穿街过巷、入院过房,把清清的泉水送到家家户户,使这座高原古城像江南水乡一样,是"户户门前有溪水,花团锦绣引蝶来,小桥垂柳玉河畔,村姑秀影映渠面。”众多的形形色色的桥,架在清澈的小河上,两旁独具特色的民居和垂柳、绿树、鲜花,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人与大自然和谐的画图。入夜,游人们都喜欢买上一个纸做的小船似的河灯,里面点上蜡烛,许上一个美好的心愿,把灯放到河面上,流水便将它带向远方。河两岸灯火通明,河水上是流动的灯,那美妙的景色令人心醉。 丽江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再看古城的布局和具有代表性的娱乐特色。首先,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整个丽江古城的中心,而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则是丽江古城的标志。其次,在丽江古城还有一条街就是酒吧街,非常具有时代感。丽江古城酒吧一条街北起古城北口大水车,南至四方街科贡坊,由一座座木质老宅改造,一座座简易木板桥相连,沿新华街玉水河两岸分布,用“鳞次栉比”都不能很好的描述这种情形。在这条街中心地段,除了酒吧,还是酒吧。当然,这是广义的,或

者说这里的酒吧是多功能的,既是酒吧,也是茶馆、咖啡馆、餐厅以及D厅。整条街两个主色调:红灯笼与黑木头,微小处也点缀些黄玉米、红辣椒、葵花盘、猪槽船、晒谷架、破斗笠、旧蓑衣什么的。简单而随意,质朴而稚拙。

丽江古城,看到了那肃然庄重的“木府”。据了解,木府原系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衙署,“略备于元,盛于明”。历经战乱动荡,19xx年春重建,并在府内设立了古城博物院。 修复重建的木府占地46亩,坐西向东,沿中轴线依地势建有忠义坊、义门、前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配殿、阁楼、戏台、过街楼、家院、走廊、宫驿等15幢,大大小小计162间。衙内挂有几代皇帝钦赐的十一块匾额,上书“忠义”、“诚心报国”、“辑宁边境”等。有人评价:“木府是凝固的丽江古乐,是当代的创世史诗。”

中文、英文、丽江东巴文三种文字刻木而成。

四、结论与建议

云南是个谜,是个世外桃源,白族姑娘的热情好客,黎族的小伙子勤奋勇敢,纳西族的男尊女卑的风俗,他们都在各自的风花雪月中传唱着风花雪月的故事,我想是那种与世无争,知足常乐,美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活,正是我们追求和向往的天堂吧,一不小心我把严肃的报告写生了游记,纯粹记忆了我在云南的那段回忆,哎··都过了这么久了,似乎还留恋在那份回忆中。

能够很高兴的参与这次的云南之行,难忘的云南使我对少数民族的特有风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在此感谢带队的所有老师们的指导,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把这次的考察过程中学到的和看到的运用于专业中,更好的表现中国少数民族的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