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观后感

南京博物院观后感

6月2日下午,我和同学结伴去南京博物院参观。博物馆好大,有“腾飞龙”馆、玉器馆、瓷器馆、陶器馆、青铜器馆、漆器馆、书画馆、云锦馆等。一件件展品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玉器馆和“腾飞龙”馆。

参观玉器馆时才发现,其实玉器在很久以前就受到人类的喜爱,最早的玉器由于加工技术的限制,并不美观,所有的玉环都不圆,有的地方宽些,有的地方窄些,连椭圆都称不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件件玉器越来越美观,从色泽和样式上都改进了不少。其中,“芙蓉石炉”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它玲珑剔透,鲜艳的粉色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特别是石炉两侧的“双耳”, “溜肩双耳,镂雕作变体挂凤”,雕工十分精细而美观,令人叹为观止。还有“翡翠东坡赤壁也有插屏”,它的颜色从左至右一次变深,浑然天成,仔细一看,上面还雕刻着一副金色的山水图,煞是美观。这里两件宝贝都处于清朝,可见当时的玉器制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

“腾飞龙”馆藏龙文物精品展里的文物都个个独具特色。 在十二生肖年中,龙年向来是最受炎黄子孙重视的年份。20xx年是我国农历龙年(壬辰)。丽日乾坤,飞龙在天。龙文物还真不少,有玉佩、陶座、纸扇、瓷碗、龙袍,甚至瓦当,品种齐全,然后我们深深感受到“龙”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它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象征着勤劳勇敢、容合创新、奋发向上、和谐共进的精神。

这次参观使我受益匪浅,期待下一次参观。

 

第二篇:解析南京博物院的民国建筑语言

解析南京博物院的民国建筑语言

摘要:从南京民国建筑历史背景谈起,以南京博物院的大殿的设计、营建为例,对南博建筑的装饰风格和对局部细节进行分析,全面展示其所体现的民国建筑语言。在空间设计中,南博以及南博后来的修复扩建工程中,应关注空间设计中对人们历史情感的人文关怀,以及展示和延续民国建筑语言和对历史片段的保存。

关键词:民国建筑;空间设计;构造装饰

一、南京民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六朝古都南京城已经见证了2470余年的建城历史,南京城现有的古都风貌主要来自城建史上的两个鼎盛时期:明代和民国。明代都城建设以明城墙、明故宫和明孝陵为代表,民国都城建设以中山陵、中山大道和国民中央政府建筑群为代表。另外,国民政府在《首都计划》的指导下修筑了相当数量的道路,同时还兴建了一大批行政办公建筑和高级住宅区以及各种配套设施。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数目庞大并且渗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它们为南京的古都风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南京博物院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建筑风格

南京博物院位于明城墙和中山东路一系列民国建筑之间,是古代文化与近代文化交织,历史遗存十分丰富的地区。南博后的半山园是原王安石故居。因此可以看出,无论从大

的城市角度的区位特征,还是本地块的地段人脉,在这一用地区域内都包含了异常丰厚浓郁的明代文化,民国文化氛围,具有无可比拟的人文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南博的建筑设计思想是力图突出中国早期的建筑风格,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区别于中山东路上其他几幢大屋顶的仿古建筑,因此采用近代仿古建筑中最为古老的建筑风格——仿辽式建筑。南博外观高大雄壮,粱柱斗拱粗壮古朴,四面起坡的丈屋顶星曲面翘起,虽然十分庞大,但给人轻快腾飞之感。

三、南京博物院的建筑语言

1、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强调深层次的对称轴线,主题建筑远远退离中山东路主干道,前面留下深远宽大的草坪,广场,绿化带,主殿前有宽大的三层石台阶。这样布置都是为衬托出主题建筑的高大宏伟,形成丰富的环境氛围。南博的整个园区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布局工整,平面对称。南博建筑造型是中国古典宫殿样式,而建筑材料和结构则采用西方先进的钢筋混泥土结构,中西方建筑风格在这得到了有机的统一,是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成功典范。

2.空间形态

中国传统建筑虽然多姿多彩,风格各异,但是在深层次取得主导作用的时空空间形态。中国传统空间意识中最重要

的特点是:天人合一、虚实相生,时空一体,并且充分体现在空间形态的具体的设计中。

在南博的建筑设计中,充分体现出传统建筑中的空间意识——虚实相生,时空一体。时空一体,传统空间意识中,空间与时间是不可分割的,时间的节奏率领着空间的方位,在中国建筑构图中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的时空一体,传统中国建筑以其独有的空间序列,只有自内而外,人们在运动中随着逐渐展开的空间变化,方能了解这组建筑群的全貌和精髓所在。

通过对南博的整体布局分析,可以看出,建筑师将大殿远远退后,远离前面的主干大道,通过对称轴线,留下宽阔的空间做草坪、广场、绿化带,层次分明,衬托出大殿这个主体建筑的高达、厚重、宏伟,不但通过对建筑的位置、体量、形态的经营,有意识的创造一个虚实相生的外部环境,而且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内外交融,从而构成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虚实相生的观点在南博建筑的空间形态中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单体都能够得到体现。

4.主要结构形式

南博作为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五个特点:卯榫结构、台基、梁柱、装饰性屋顶和拱顶。

南博建筑是以大厅为主体,仿辽代“四阿”式屋顶造型,“四阿”式屋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顶稍

有弧度,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积大于进深,前后二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二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与正脊的一端,又称殿顶。

色彩

大殿墙体颜色为青砖,大红色列柱,主体大厅为青砖地面,暗朱红色木门,屋顶为棕黄色琉璃瓦。在主体的青砖所构成的稳重氛围中,红色作为出挑的颜色,与棕黄色琉璃瓦互相参照,既符合传统建筑的颜色组成,同时醒目大方。同时青砖,红色列柱,浮雕暗红色木门,玻璃,,棕黄色琉璃瓦,构成了丰富的立面表情。

五、历史文脉对城市空间设计的影响

空间设计是城市设计中的核心要素之一,而具有人本主义思想的城市空间设计,他直接表现为关注城市生活,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方式。空间设计应体现对城市发展历史的关注和对城市人群的“场所”感受的满足。即人对该场所过往,现在,将来的追忆,体验,遐想所形成的特定的心理感知。所以在城市中的空间设计中,应该特别关注该区域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内涵,注意保存该地区的历史片段,营造一种与已消逝的历史长河衔接,贯通,融合,一脉相承的历史文 化气氛。即所谓昨天,明天,相会于今天。设计的目的还在于让人们有感受历史与现今的对比感,包括畅想未来,未来的人们如何看待我

们正在经历的这段历史。空间的永恒性与时间不可逆的无限性在这个场所和这种氛围中被强烈的突现出来。在城市的空间设计中,在衔接历史与现代的关系的表现方式上,大多是以折衷主义的设计手法表现出来。将厚重的历史符号,具有强烈的历史感的装饰,零星的历史片段,与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现代的构筑物相融合在同一场所中,体现一种历史的断裂感。但它作为一种历史性的意义,却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以现代的新形式延续下来,最后与城市的大环境融合在一起,把历史的延续,多元的文化,融入到城市景观之中。既体现强烈的冲突,但又是历史的,社会的自然延续,又在情理之中。

六、结语

通过分析南京博物院大殿的建筑语言,尤其抽取其中所延续出的历史片段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历史文脉对空间设计的影响。空间与历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历史是空间的历史,空间是有历史的空间。历史文脉作为空间设计中最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是我们应该注意保存,延续,创造出历史与现代一脉相承的城市空间。在空间与历史的衔接上,体现小冲突与大融合。

相关推荐